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1页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2页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3页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数学课程标准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这一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下了很多功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情境?怎样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呢?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的需要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案例1】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 分析: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案例2】某教师在教学分数初步认识中的情境教学: 在学生理解了1/2的含义后,教师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折出一些分数,于是采用以下情境: 师:(课件出示1/孙悟空)分子是几? 生:(齐)分子是1 师:分母呢? 生:(齐)分母是孙悟空 ! (听课教师爆发出一阵笑声) 师:我们学过孙悟空分之一吗? 分析: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案例3】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 师:“小明要给扬州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1:“需要一个邮局”。 生2:“需要一个邮递员”。生3:“需要一个贺卡”。 (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师:“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 生:“8角钱。” 师:“8角钱怎么拿呢?” 分析: 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使教学情境与教学任务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 。 【案例4】 一位教师在有关整数应用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某人提一桶小麦到集贸市场兑换大米,用秤一称,连桶带小麦恰好30千克。已知:每2千克小麦兑换1千克大米,桶重2千克。问:此人可换大米多少千克?若此人想换大米30千克,还需要增加小麦多少千克? 分析:案例中的情境把数学的初始条件置于商品交换的生活背景之中,虽然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形式在现实生活仍存在,但是,这只是基于成人的现实生活的认识。事实上,对于那些对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行为仅有初步体验的小学生而言,是无从感知这种情境的。由于情境中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这必然给学生人为设置了一种信息障碍,进而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情境内在数学条件的观察、质疑和思考。出路审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知识结构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感觉乏味,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探究信心。 【案例5】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 【案例6】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生活中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激烈的争论开来,老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解脱自己的错误。 分析: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在案例5中,老师在设计情境时,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划玻璃是不需要带玻璃去的;案例6中,虽然老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解脱自己的错误,尽管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案例7】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圆锥杯向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杯中倒三次水,恰好倒满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学生看着了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 分析: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更加具有个性、活泼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他所熟悉的生活世界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