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doc_第1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doc_第2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doc_第3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doc_第4页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宋爱国义士郑虎臣 李 健 民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也是统治者不思进取,苟延残喘的王朝。就在南宋统治者沉迷于宫廷的轻歌曼舞和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已经悄然崛起。公元1234年,蒙古军灭金,与南宋仅隔一条淮水。随即,蒙古贵族发动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灭宋战争。这时候的南宋出了一个叫贾似道的大奸臣。这个贾似道是江浙台州人,原本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市井无赖,但是他有一个叫贾玉华的姐姐,是理宗皇帝的宠妃,于是成了皇帝的小舅子。贾似道就靠这点裙带关系,凭着溜须拍马、打小报告的“本领”,博得皇帝老儿的欢心,平步青云,后来甚至还当上了宰相,手里握着南宋王朝的军政大权。宝祐五年(1257年)蒙古正式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两年后忽必烈兵临鄂州城(今湖北武昌)。正当这时,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急于北返。也就在这时,早被蒙古军的威势吓破了胆的贾似道却暗中派人乞和,答应称臣纳币,划江为界,只要蒙古人退兵。忽必烈顺势答应了议和条件,撤兵北还。贾似道竟厚颜无耻谎报自己“大获全胜”,沉湎于后宫的理宗皇帝居然也信以为真;于是龙颜大悦,非但没有治贾似道的罪,反而表扬他有“再造之功”,加封晋爵,倍加赏赐。咸淳三年(1267年)元军开始围攻襄(阳)樊(城),两城守军苦苦坚持了六年之久。此间宋军多次向临安求援,但是贾似道始终隐匿军报,拒不增援。咸淳九年(1273年),元军的铁蹄先后踏破襄樊,然后水陆并进,由襄阳顺汉水而下,进入长江;南宋守将或败或降,沿江重镇相继陷落。贾似道早就在暗中向忽必烈乞和,不断进行投降纳款活动。1275年,元军直逼临安,贾似道在朝野的压力下,不得已出兵应战。但是军无斗志,相互观望。在池州下游丁家洲与元军遭遇后,一战即溃,十三万宋军灰飞烟灭。宋廷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办贾似道的丧师误国之罪,将他贬黜,革职查办。由于当时主持国政的谢太后(理宗的皇后)的极力袒护,正义之剑未能落到贾似道的头上,只将他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今广东省东北部)安置。流放途中,监押官郑虎臣出于爱国义愤,不顾身家安危,替天行道,在漳州木棉庵将贾似道诛杀,郑虎臣也因此成了彪炳青史的英雄。郑虎臣系福安人氏,字廷翰,又字景兆,生于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他的故乡就在今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的南山村。其先祖郑元海,唐僖宗朝进士,原居河南商城县,唐末随王绪、王潮入闽,授玉融令(今福清县)。至四世祖郑祉从玉融县迁长溪县城南(今霞浦县城);二传至郑开岳,再迁柏柱洋南山村开基。开岳是郑虎臣的高祖。郑虎臣的父亲郑埙,曾任理宗朝越州同知,后遭到贾似道的迫害被发配边疆致死。越州的治所在会稽(今绍兴),郑家在这里是一方巨富,被称为“郑半州”。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任会稽县尉,主管地方治安。这一年的七月,贾似道被贬,发配循州。福王赵与芮和贾似道素有结怨,一心要借此机会除去此人,就招募能诛杀贾似道的人来担任监押官。郑虎臣为报国恨家仇,“欣然请行”。贾似道起解之初还有侍妾数十人随伴,虎臣将她们全部遣散,并且“弃其宝玩”,还叫轿夫撤去帷盖,让这个平时作威作福、享尽荣华富贵的大奸臣也尝一尝夏日骄阳的滋味。到了南剑(今南平)黯淡滩,虎臣指着溪水对贾似道说:“这里的水清,何不死在这里!”贾似道有恃无恐,答道:“太后许我不死,若有诏命,我即可去死。”这以后,贾似道将谢太后给他的“免死牌”日夜带在身上,以求保全性命。十月,到达漳州木棉庵,虎臣再次叫贾似道自尽,贾似道还是不肯。郑虎臣考虑到再过几日便到潮汕,那里贾似道爪牙甚多,如果现在不下手,诛贾大事将要落空。于是郑虎臣将贾似道随行的两个儿子和侍妾拘在庵中别馆,然后将贾似道拉到厕中,说道:“我为天下杀似道,虽死何憾!”一槌击中贾似道前胸,结果了这个大奸臣的性命。漳州木棉庵碑群郑虎臣诛杀贾似道的壮举给投降派极大的震慑,给抗战军民极大的鼓舞,为天下伸张了正义,真是大快人心。但是郑虎臣为此受到了贾党的疯狂报复,不久投降派陈宜中到闽,“擒杀虎臣,籍其家。”郑虎臣被害时57岁。后来他的曾孙辈举族从南山村迁到榕头村,并在村里建祠纪念先祖郑虎臣。郑虎臣的英雄事迹受到历代爱国忠义之士的高度评价。榕头村郑氏宗祠的正座上有一副联板,上书“作正气人都为名教肩任,到成仁处总缘大义认真”,款落“文山题”;据翔鸾郑氏宗谱记载,此联系民族英雄文天祥为郑虎臣题写。多少年来,这副楹联并祠堂正门匾额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一直激励着后来的“正气人”。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漳州木棉庵前为郑虎臣立碑纪念,并且在碑上题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几百年过去了,依然英气逼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面对着与日俱深的民族危机,当时驻军漳州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师长陈琪曾在木棉庵前建了一座石亭,亭柱上镌刻“明春秋大义,为天下除奸”的联句。陈琪还写了一篇木棉亭记,刻在石碑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秋,碑文措词慷慨激昂,颇能激起民众的爱国热情。碑文凡 359字,内有这样的文字: “木棉庵不详其始,庵前勒碑题曰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大书深刻,屡毁屡建,而此石屹屹至今存。呜呼! 此普天公愤之所昭而薄海人心之共快者也!春秋之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虎臣曰:吾为天下杀贾似道,大哉,言乎!是亭也,以保存古迹为反例, 而于扶持直道则激我国民惩奸爱国之心,此则区区筑亭之旨也。”郑虎臣的事迹在民间通过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尤其是明末冯梦龙将话本木棉庵郑虎臣报冤编入喻世明言之后影响更为广泛。他的忠义、品格、气节和豪情,彪炳青史,激励了身后一代又一代舍生取义的英雄豪杰。郑虎臣不仅是一个豪气冲天的爱国义士,而且还是一名颇具文采的风雅之士。据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记述,郑虎臣著有集珍日用一卷,元夕闺灯实录一卷。郑虎臣还编撰吴都文粹一书,该书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