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_第1页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_第2页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_第3页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_第4页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爹掌j 雩年第1 1 1 1 膂 地质学报A C T AG E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V 0 1 8 4N o 1 1 N O V Z 0 1 0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陈文西1 2 袁鹤然1 2 3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3 7 2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0 0 3 7 3 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 1 0 0 0 3 7 内容提要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奥陶纪岩盐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深入分析以往岩盐的成因机制和充分利 用前人的研究资料基础上 从区域占气候 古地理 古构造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综合分析认为 奥陶纪时期 陕北盐盆 能够发育巨厚岩盐 并且岩盐沉积时的卤水达到钾石盐至光卤石的阶段 是由有利于成盐的干旱古气候条件 有利 于蒸发岩发育的半封闭的区域构造 地质条件 以及区域上有利于氯化物盐类迁移富集的预备盆地发育的区域岩 相古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陕北奥陶纪岩盐 古气候 古构造 岩相古地理 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质历史上 奥陶纪不是一个重要的成盐时 代 据Z h a r k o v 1 9 8 4 统计 奥陶纪蒸发岩总量只占 所有地质时代的0 8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已发现 并被确定的奥陶纪蒸发岩盆地有1 5 个 但多数蒸发 岩沉积厚度很薄 并且只达到石膏沉积阶段 少数发 现仅含石盐假晶的石膏盆地 在全球蒸发岩沉积不 佳的地质背景下 华北地台却普遍发育石膏岩 且在 其西部陕北地区还沉积了巨厚的岩盐 并且达到了 钾镁盐的沉积阶段 是一个中国最具找钾前景的成 盐盆地之一 郑绵平等 2 0 1 0 说明陕北坳陷应具 备独具特色的成盐古气候 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 1 地质背景与研究历史 鄂尔多斯是指贺兰山以东 吕梁山以西 阴山以 南 秦岭以北地区 包括甘肃的东部 宁夏的大部 陕 西的中部和北部 内蒙古的西部和山西的西部 面积 约3 2 万k m 2 陕北奥陶纪盐盆位于鄂尔多斯盆地 的中东部 隶属华北地台 其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 1 0 8 3o 1 1 1 北纬3 6 1 0 7 3 9 1 0 7 之间 面积约5 6 万k m 2 图1 含盐系为马家沟组 根据其岩性组 合特征 可将马家沟组分为6 段 马一 马三和马五 段为含盐段 马二 马四和马六段主要为碳酸盐岩的 淡化段 构成了三个完整海退一海进的沉积旋回 关于研究区蒸发岩成因已有几位学者做了专门 的探讨 并提出了多种成盐模式 如薛平 1 9 8 6 最早提出了 陆表海台地型蒸发岩成因的卤水向心 浓缩模式 来解释包括研究区在内的华北奥陶纪蒸 发岩的成因 由于研究区研究程度较低 资料有限 对区域古地理环境认识不足 该模式对于解释石膏 硬石膏 岩在台地内部的分布问题的假设与实际 区域古地理环境相去甚远 即使该假设成立也难于 解释同期沉积的巨厚石盐岩的问题 张吉森等 1 9 9 1 用局部隆起和坳陷控制的半 封闭海域模式来解释鄂尔多斯地区盐岩的成因 认 为这些隆起并未露出水面 只在坳陷区形成一种半 封闭的海域 决定了岩盐形成过程中淡化作用的普 遍存在 这一模式的条件与实际较为靠近 但至少 伊盟隆起和中央隆起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 他们通 过对盐系的岩盐与膏岩和碳酸盐岩厚度比值低于海 水蒸发的理论值 从而认为该区岩盐可通过原地卤 水蒸发而成 不需要异地蒸发卤水的补给 但从本 文分析的六口井岩芯的结果显示 尤其是O M n l 争6 亚 段中石膏中的泥质含量很高 岩盐中也有韵律性的 含有较多的泥质和膏质 且岩盐中的T e A l C a 和 M g 元素的含量也较高 包洪平等 2 0 0 4 表明与地 表水的输入有很大关系 富含C a H C O 的地表 水与盐盆中卤水反应 也能使大量的石膏沉淀 在蒸 发强烈的环境 碳酸盐岩一样能随之沉淀 特别是陕 北盐盆的隆起区多为碳酸盐岩 这种情况就更容易 发生 这也说明海水蒸发不是石膏的唯一来源 所 注 本文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编号K 0 9 0 3 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 编号1 2 1 2 0 1 0 9 1 8 0 2 5 资助的结果 收稿日期 2 0 1 0 0 8 2 0 l 改回日期 2 0 1 0 0 9 2 2 责任编辑 郝梓国 作者简介 陈文西 男 1 9 7 7 年生 博士 主要从事沉积盆地与沉积矿产研究 E m a i l c w x 0 6 1 6 y a h o o c o r n c r l 万方数据 地质学报 图1奥陶纪陕北奥陶纪盐盆地理位置图 据刘群等 1 9 9 7 修编 F i g 1 L o c a t i o nm a po fO r d o v i c i a nS a l tB a s i n i nn o r t h e r nS h a a n x i M o d i f i e df r o mL i uq u ne ta 1 1 9 9 7 以研究区的盐类蒸发阶段划分不能简单的与海水蒸 发理论值对比来做出判断 王泽中和翟永红 1 9 9 3 提出了浅水台地坳陷 模式来解释研究区蒸发岩成因 其实质与后者相近 或者可以看作是 陆表海台地蒸发模式 与 局部隆 坳模式 二者的修改组合 假说中 局部隆坳模式 却没有涉及到障壁遮挡条件 所以蒸发卤水与正常 海水之间循环交换的受限机制则用 陆表海台地蒸 发模式 中的浅水 向心补偿流 机制加以说明 该 模式尽管与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古地理环境有较大出 入 但作为一种理论探讨 无疑可以开阔人们的研究 思路 包洪平等 2 0 0 4 总结了以上3 种假设的不足 提出了成盐盆地与外海周期性隔绝的 干化蒸发一回 灌重溶 模式来解释厚层石盐岩中的泥质薄夹层的 成因 各种石盐岩颜色的成因及蒸发岩剖面中缺乏 干化蒸发晚期阶段的钾镁盐层的原因 并提出了 溶积层 的新概念 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般认识 认为当一股新的海水流人 而首先引起卤水饱和程 度降低 溶解度高的钾镁岩盐便会被再次溶解掉 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我们对钻孔资料和地球化学 资料最全的O H I T I 扣6 亚盐段的沉积与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 发现岩盐主要形成于深卤水环境中 将另文讨 论 且部分岩盐层段的溴含量和溴氯系数指标都反 映出岩盐沉积时的卤水浓度已达钾石岩至光卤石阶 段 图1 2 此外 在所有发现的钾盐矿床中 溶解 度很高的钾镁盐盐层之上 都覆盖有石盐 石盐之上 又有钙的硫酸盐等 后退系列 里希特 贝恩布格 1 9 7 2 并非一股新的海水流入就能回灌重溶 2 区域有利成矿的古气候 古地理条 件 气候条件对蒸发岩的形成尤为重要 众所周 知 干热的气候对海水蒸发和盐类沉积最为有利 而 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与其地理纬度密切相关 因 此 首先要探讨奥陶纪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 古 地磁是研究板块古地理位置的基础资料 古气候 古 生物地理和大地构造资料 也是编辑工作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在2 0 世纪8 0 9 0 年代 国内外许多 研究者通过古地磁学 古生物学来重点探讨早古生 代中国三大板块 华北 扬子和塔里木 在世界古大 陆再造中的位置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存在两种 不同结果 一种是根据华北早古生代地层古地磁研 究显示华北板块在奥陶纪时期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区 L i nJ i n l ue ta 1 1 9 8 5 而另外一种结果则是位于 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带 王鸿祯等 1 9 9 0 杨家禄 1 9 9 0 这是由于相同古生物地理可以相距 1 0 0 0 k m 以上和早期古地磁结果因样品数量少 未 完全消除后期重磁化的影响及缺少剩磁稳定性检验 等原因而可靠性较低 导致对于早古生代华北板块 古地理恢复存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不同研究结 果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古地 磁测试技术的提高 上述分歧已经基本得到了统一 的认识 如Z h a oX i x ie ta 1 1 9 9 2 对北京西山 河 北井陉和山东中部的早寒武世至中奥陶世页岩灰岩 和白云岩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后 认为华北地块在早 古生代应处于南半球2 3 地带 杨振宇等 9 9 7 1 9 9 8 对河南焦作下 中奥陶统灰岩及白云质 灰岩 和河北唐山赵各庄东域山与长山剖面寒武一奥陶系 的薄层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灰岩进行的古地磁研究 获得了一致的结果 均说明华北地块在寒武纪一奥陶 纪时期应处于南纬中低纬度带内 黄宝春等 19 9 5 对华北地块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的宁夏贺兰 万方数据 l l 图2 B 女日 匕 冉2 社 E 域戚r 地质 件分析 最上l A目苫4 g l 2 IUli 古o Pu三望bn 自呈 N g i o q皤 嘲H 8W 0 oH 自 自鄙目 1 Ho E J P 广丌i 竹舯闸而hi I T 司i il 广T i j i I i ia i j r 一L I 一 T I I 埘I I I 删0 册栅川1 卜 I i 1 I j 辅翮 13 I 山 l 严 l U 文l l l i L i lc H掣孙 11 i l l i t 腰 f 丢如r i ii j 1 上删 m m 一 U 1 l il i l l h 啡二 i j汹m m i i i i l i L i i f l I l 困国困困 J 1 P 1 哕 一 耋醒 目 强糍 困围田田 一 f 爵 i i F 万方数据 地质学报 山地区陕西铜川I 一韩城地区和H u a n gB a o c h u ne ta l 1 9 9 9 山西运城一吕梁地区的下寒武统至中奥陶统 多条剖面上的灰岩 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灰岩 进行r r 细致的岩石磁学研究和系统的退磁处理和数 据分析 得到的结果与Z h a oX i x i 杨振宇等人结果 相吻合 近年来对华北地区古生代古地磁学的深入 研究 结果一致显示华北地块在寒武纪一奥陶纪时期 应处于南纬1 0 2 4 低纬度带 陈旭等 2 0 0 1 根据世界奥陶纪敏感沉积物和古 生物地理数据库 由计算机成图重建了世界早奥陶 世古地理 古气候图 图3 从上述华北奥陶纪古 地磁和古气候分析说明陕北奥陶纪盐盆正处于有利 于成盐成钾的南半球干旱带的古气候环境中 3区域有利成矿构造条件 盐类沉积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干旱气候和封闭或 半封闭的沉积环境 钾盐盆地形成于蒸发岩盆地演 化的最终阶段 是由石盐盆地继承演化而来 其矿床 形成的古地理条件较为复杂 古生代超大型钾盐矿 床之成钾盆地一般是在稳定台地浅海中古隆起或水 下隆起与堤礁形成半封闭的大盐盆 而后再由断陷 或坳陷作用形成次级钾盐盆地 因此 大型 超大型 钾盐矿床在地史上的分布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活 动密切相关 魏东岩 1 9 9 9 朱洪发和刘翠章 1 9 8 5 对世界九个典型矿床的剖析后 根据成矿构 造因素 将成盐盆地分成三大类型即地台型的凹陷 盆地 山前坳陷型和地堑型 朱洪发等 1 9 8 5 地台 型的凹陷成盐盆地 通常位于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 坳陷 地壳相对稳定地区中的相对活动地区 袁 见齐等 1 9 6 3 在持续十旱气候及封闭 半封闭的前 提条件下 往往形成大型的具工业价值的钾盐矿 是 世界卜最重要的成盐盆地类型 朱洪发等 1 9 8 5 从封闭条件来看 多数足生物礁环礁 暗礁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第二个封闭因素 是四周占陆环绕 奥陶纪的陕北盐盆地位于华北地台两部的鄂尔 多斯克拉通内部的坳陷盆地 盆地沉积主要受北部 伊盟古陆 西南部中央古隆起和东部的吕梁隆起控 制 在早古生代 位于华北地台西部的鄂尔多斯地 块进入克拉通碳酸盐岩台地演化阶段 冯增昭 1 9 8 9 冯增昭等 1 9 9 1 地块主体以稳定的浅水碳酸 盐岩 蒸发岩夹碎屑岩沉积为主 厚度3 0 0 1 0 0 0 m 厚度的不均 反映了克拉通内基底沉降的差异性 王 玉新 1 9 9 4 在早奥陶世冶里期和亮甲山期 鄂尔 多斯地块中部为隆起区 即主体部分广大地区的沉 3 0 衅 带 劈 舳 J 3 州苴一酶带 a 影 周斧 办道 一 戤 J 图3 早奥陶世世界古地理古气候图 据陈旭等 2 0 0 1 修编 F i g 3 T h ew o r l d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a n dp a l e o c l i m a t em a pi nE a r l yO r d o v i e i a n m o d i f i e df r o mC h e nX ue ta l 2 0 0 1 万方数据 第1 1 期陈文西等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图4奥陶纪冶里一亮甲I I J 期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格局 据冯增昭等 1 9 9 1 修编 F i g 4 T e c t o n i cp a t t e r no fO r d o v i c i a nY e l i L i a n g ji a s h a n p e r i o di nt h eO r d o sB a s i n M o d i f i e df r o mF e n ge ta l 1 9 9 1 积厚度为零 为统一的鄂尔多斯隆起区 仅鄂尔多斯 地块的东缘 南缘和两缘为坳陷沉积区 这三个凹陷 区呈 U 字形包围着中部主体隆起区 图4 这一 构造形态基本奠定了奥陶纪鄂尔多斯地块的古构造 格局 冯增昭等 1 9 9 9 从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开始表现出其基底结构复 杂特征 体现出明显的克拉通内基底沉降的差异性 基底顶面表现为两个大型隆起和一个坳陷 两个大 型隆起分别为北部的伊盟隆起和西南部的中央古隆 起 一个坳陷为陕北坳陷 图5 伊盟隆起具有继承性 继承了太古宙一中元古代 结晶基底的形态 从新元古代一早古生代一直处于凸 起状态 即伊盟区基本处于隆起剥蚀状态 直至石炭 纪才接受沉积 解国爱等 2 0 0 5 因此 北部的伊克 昭盟隆起成为早奥陶世陕北盐盆形成的有利天然屏 障 将陕北盐盆与北部的广海阻隔 中央古隆起也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 元 中央古隆起并非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 而是位 于盆地的西南部 但习惯上仍称中央古隆起 任文军 等 1 9 9 9 有关中央古隆起的特征 曾有许多人从 不同的角度进行过讨论 由于各家所依据资料不 同 并且多数是从点推面 所以其结果差别也较大 但大家都认为中央古隆起的存在是肯定的 且大致 分布于陕北盐盆东南部的定边一庆阳一环县一带 走向近南北向 南端向东拐到富县 平面上呈 L 形 展布 只是其范围和成冈还存在较大分歧 随着勘 探程度的加深 人们对中央隆起区的形态和时间逐 渐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宁探l 井钻探后 揭示该井 下古生界寒武系张夏组与上覆右炭系本溪组呈平行 不整合接触 缺失奥陶系 对此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属 于加里东运动抬升剥蚀所致 汤显明等 1 9 9 3 任文 军等 1 9 9 9 侯方浩等 2 0 0 2 但根据长庆油田公司 的黄建松等人通过镇探1 井的和南部的龙2 井分析 发现他们均缺失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 下伏震 旦系罗圈组冰碛砾岩直接与二叠系山西组不整合接 触 并在山西组底部见底砾岩分布 地面露头和钻探 资料均显示古隆起周围F 古生界向隆起核部沉积超 覆 廖昌珍等 2 0 0 7 隆起区沉积的长城系厚约 2 0 0 m 庆深1 井为1 1 6 m 而周围地区厚4 0 0 6 0 0 m 这说明中晚元古代中央古隆起已具雏形 汤 显明等 1 9 9 3 且庆深1 井 庆深2 井和宁探1 井 资料均显示中央古隆起仅仅在早古生代寒武 奥陶 纪最大海侵期沉积的张夏组和马家沟组第四段分别 发育砂泥坪和泥云坪等边缘沉积相带 由此说明鄂 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继承了新元古代构造格局 并再次经历了加里东运动作用使其进一步持续隆起 为陆 使其核部 镇探1 井区和龙2 井区 隆起区从早 古生代一直暴露地表 经历了长期沉积间断 直至华 西运动晚期二叠纪的山西期才被沉积覆盖 经过重 新修正的中央古隆起形态图表明 该隆起的构造高点 明显向西偏移 显示中央古隆起在原先 L 形展布的 基础上 向南部延伸至龙2 井一带 并在环县 龙门至 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隆起区 黄建松等 2 0 0 5 中央古隆起向北延伸与北部伊盟 隆起呈一宽缓的鞍部相连 方国庆等 1 9 9 9 在鞍部 地区的克里摩里组与桌子山组发育有藻类生物丘 层 冯增昭等 1 9 9 1 这将阻碍陕北盐盆的西部和 南部与广海连通 盐盆南部渭北地区 在马一期就已 是水下隆起 盐盆四周古隆起和生物丘使得盆地处 于较好的封闭状态 这不仅有利于盐类物质向盐盆 补充 而且不至于与广海海水循环而淡化 万方数据 目s 5 期陕 2 地构造镕月 据日镕 等 1 9 9 1 I t 荨 2 0 0 5 廖目碜等 2 0 0 7 修 F i g5 T e c t o n i cD a t t e f O 2 m 56Inn o f l h P T nS h a a n x lS a l tB a s i n m o d i f i e d f r o mF e n gZ e n g z h a o ma l 一1 9 9 H u a n 9 1 i a n n g ta 2 0 0 5 L i a oC h a n g z h c n a l2 0 0 7 奥陶纪陕北盐盆东部以离石断裂为界与晋西的 离石隆起带相邻 离石断裂括动始于早元古代 甚 至更早 寒武纪 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厚度明 显受其控制 陕西省地质矿产局 1 9 8 9 在早古生 万方数据 第1 1 期陈文两等 陕北奥陶纪盐盆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代 在离石隆起带上的离石 柳林 襄汾地区一直是 古构造相对隆起的地区 所沉积的早古生代地层是 华北地台最薄的地区之一 冯增昭等 1 9 9 1 在晋 西地区下奥陶统沉积厚度等值线呈南北向展布 厚 度变化以离石断裂一线为界 向东增厚梯度明显小 于向西 形成一个厚度 陡坎 白玉宝等 1 9 9 6 同 时这也导致了奥陶纪陕北盐盆呈西侧舒缓 东侧陡 倾的箕状盆地 在离石隆起带上的柳林等地区的奥 陶纪微相研究中也发现存在可疑为苔藓虫生物礁灰 岩的微相组合 包洪平等 2 0 0 0 2 0 0 4 在北段的兴 县一保德地区野外剖面及部分钻孔中均可见及各种 隐藻类生物礁相发育 夏明军等 2 0 0 8 说明盐盆 东部的离石隆起带 除了构造隆起对盐盆具有封闭 作用外 在隆起带上相应发育有生物礁 这将进一步 保护盐盆封闭状态 4 区域有利成矿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奥陶纪时期 华北地台的四周基本上被古陆和 岛群所围限 使奥陶纪的华北地台成为半封闭的古 地理环境 这不但提供了海水蒸发浓缩的良好条件 而且能保证周边海水的不断补给 形成一个半隔绝 的浅海碳酸盐 蒸发岩沉积盆地 图5 早奥陶世冶里一亮甲山期沉积后 华北地台发 生整体抬升和海退作用 形成短期的沉积间断之 后 于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再次出现整体缓慢沉降 和新一轮的海进一海退作用 由于地台基底的不均 一性 在局部地区表现为沉降差异性 因此 早奥 陶世马家沟期整个华北地台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和 潮上膏岩的蒸发岩交互沉积的环境 而在局部的 陕北坳陷主要发育盐湖相与浅海碳酸盐相交互沉 积 而且在鄂尔多斯盆地中 西部与中东部的岩 性 岩相都具有一定差异 盆地西部 主要是指鄂 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以西的西部地区 处于地台 边缘地带 奥陶纪沉积相变化快 导致岩性 岩相变 化大 且岩性 古生物及岩相与地台中东部的马家沟 组有很多差别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岩性岩相组合 相 应有不同地层名称 王玉新 1 9 9 4 鲍志东等 1 9 9 9 见表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 系指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隆起带以东的中东部地区 奥陶系主体马家沟 组具有广泛分布 其沉积组合与华北地台主体部分 相似 沉积旋回性极为明显 地层划分与华北地台相 同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马一段 至马六段共六个岩性段 中国 地层典 编委会 1 9 9 6 冯增昭等 1 9 9 8 表3 邪尔多斯奥陶系划分对比表 T a b l e3T a b l eo fd i v i s i o n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f o rt h e O r d o v i c i a ni nO r d o s 系统两酃地层分区中东郎地层分 彳i 炭系 本溪珂 或太原组本溪纽或太原组 背锅I 组 蛇山组 统 公鸟素组 平凉组 奥 拉什仲组 乌拉里克组 V n 马六段 乌六段 陶 l p 克罩术单绑 马马 马五段马五段 家 马四段 家 马四段 下 沟 o 段 沟 马 段 系 桌子山组 7 5 段 7 段 道坎组 组组 马 段马一段 统 亮F 山组 冶壁组 寒武系风山组 鄂尔多斯中东部的陕北盐盆 是在台内坳陷所 形成的局限盐湖 马二段 马四段和马六段岩性主要 为灰一深灰色粉一泥晶灰岩 陕北 山西和河北地区还 夹有岩盐 白云质石膏岩和泥质白云岩 河北以东地 区不夹白云岩或石膏岩 这3 段以灰岩为主的地层 厚度由西向东具有逐渐增厚的变化特征 与此相 反 马一段 马三段和马五段除了比其东部的华北地 区沉积厚度大之外 还发育以石盐岩为主夹硬石膏 岩 白云岩的蒸发盐 显示湖相沉积特征 陕北盐盆 东部的华北地区 马一段沉积厚度较薄 一般为1 6 5 0 m 该段岩性整体以纹层状泥质白云岩 粉晶 白云岩为主 但其上由西向东分别在太原一临汾 石 家庄一潞城和济南一徐州形成3 个北东向成膏带 图 6 且这3 条带由西向东成膏作用减弱 膏岩厚度变 薄 马三段的沉积厚度比马一段大 比马五段小 岩 性主要为泥质自云岩 泥一粉晶白云岩与膏岩互层 由西向东白云岩渐变为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至 灰岩 一般厚度为5 0 7 0 m 在河北中部增大至8 0 1 0 0 m 其膏岩分布带与马一段相似 在太原一临 汾 石家庄一潞城和济南一徐州形成3 个北东向主要 成膏带 由西向东成膏作用减弱 膏岩厚度变薄 马 一段和马三段在大同一北京一天津一带还有弱的膏岩 发育 呈近东西向展布 图6 马五段沉积厚度最 大 其岩性为泥质白云岩 泥一粉晶白云岩 白云质灰 岩和膏岩组成 厚2 7 1 7 5 m 不等 在陕北坳陷以石 盐岩为主夹石膏岩 膏质白云岩 白云岩和白云质灰 岩 厚达4 1 9 m 但其膏岩发育范围向西 向南收缩 万方数据 地质学报 图6 华北奥陶纪马家沟期蒸发岩分布和古地理格局 手鸿祯主编 1 9 8 5 冯增昭1 9 8 9 修编 F i g 6 E v a p o r i t e sd i s t r i b u t i n ga n dp a l e o g e o g r a p h i cp a t t e r no ft h ep e r i o do fM a j i a g o ui nN o r t h e r nC h i n a m o d i f i e rb yW a n g H o n g z h e ne d i t o r 19 8 5 F e n gZ e n g z h a o e d i t o r l9 8 9 1 一马一期含膏角砾岩剖面点 2 一马一期石膏矿床及矿点 3 一马三期含膏角砾岩剖面点 4 一马i 期石膏矿床及矿点 5 一马五期含膏角砾 岩剖面点 6 一马五期石膏矿床及矿点 7 一陕北盐盆 8 一海侵方向 9 一台地白云岩 石膏岩蒸发岩相 1 0 一台地浅水灰岩相 1 1 一台地边缘 浅海泥质碳酸盐相 1 2 一半深海砂泥质类复理石相 1 3 一相边界 1 4 一断裂带 1 5 蒸发岩f I f 陷带 1 6 一缝合带 1 一T h eg y p s u mp o i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0 1 zI T l l 2 T h eG y p s u mM i n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0 1 2m 1 3 一T h eg y p s u mp o i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O t 2m 3 4 一T h eG y p s u mM i n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0 1 2 I T l 3 5 T h eg y p s u mp o i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0 1 2 m 5 6 一T h eG y p s u mM i n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O t 一2 m 5 7 一S a I tB a s i no fn o r t h e r n S h a a n x i t8 一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r a n s g r e s s i v e9 一T h ee v a p o r a t i e dd o l o m i t e g y p s u mr o c kf a c i e s i nt h ep l a t f o r m t 1 0 T h es h a l l o w w a t e rl i m e s t o n ef a c i e si nt h ep l a t f o u m l l m u dq u a l i t yo fs h a l l o ww a t e rc a r b o n a t ef a c i e si nt h ep l a t f o u me d g e1 2 一T h e s a n dm u d d yf l y s c h o i df a c i e si nt h es e m id e e ps e a 1 3 一T h ef a c i e sb o u n d a r y 1 4 一F a u I tz o n e 1 5 E v a p o r i t es a gb e l t 1 6 一S u t u r ez o n e 仅在太原一临汾和石家庄一潞城发育 图6 但西部的 太原一临汾膏岩带比东部的石家庄一潞城膏岩带更发 育 膏岩厚度更大 并在膏岩中发育有石盐假晶 综上所述 华北地台奥陶纪时期 处于一个有利 于厚层蒸发岩形成的古地理环境中 其中马一 马 三和马五亚期在陕北地区是主要成盐期 根据其岩 性组合 岩相展布和地层厚度发育特征反映出由西 向东分别发育有陕北坳陷 太原一临汾 石家庄一潞城 和济南一徐州呈北东向排列的4 个相邻坳陷带 而且 由东向西除了蒸发岩厚度增大之外 似乎也有盐度 万方数据 竺苎些 竺兰墨 堡竺苎堕竺苎皇 些竺苎 竺竺 爹甄a 王一 L i J I 曼二童l 垂I 叠 二二墨I 一量 孽 曼 垂眄匿覃飘囊曩野 I l H 二n 艇以1 l 溪巧 F 蠹一 j 疆 二 毳 i i 耵霉 I 曩b 酗H 珥 蔓舅峨一ti F 虹兰一I 点 删渗i i i l 一 i 一咄L 一 J I 曩m f 一 I 薯j k 童至l 薹纠一骶卫习田 i 埘 I I 誊誊1 I d l L I 砖i i 镰脚t 1 7 j 一 里婴霉口胛 蓬 j o l t 一 j t 5l tB 0l E 一E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 100037 刊名 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 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 2010 84 11 参考文献 40条 参考文献 40条 1 Zharkov M A R E Sorkina RV Fursenko Vasilieva T I Paleozoic salt bearing formations of the world 1984 2 Zhao Xixi Robert S C Liu Chun Zhou Yaoxiu New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Paleomagnetic Poles for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ir Pal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外文期刊 1992 B2 3 Lin Jinlu Fuller M Zhang Wenyou Preliminary Phanerozoic polar wander paths for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外文期刊 1985 6002 4 Huang Baochun Yang Zhenyu Otofuji Y Early Paleozoic paleomagnetic poles from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ir implications 外文期刊 1999 03 5 Holter M E Geology of Prairic evaporite formation of Saskatchewan Canada 1972 6 冯增昭 鲍志东 张永生 鄂尔多斯奥陶纪地层岩石岩相古地理 1998 7 冯增昭 陈继新 张吉森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1991 8 冯增昭 华北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1989 9 方国庆 王多云 林锡祥 张晓宝 刘德良 陕甘宁盆地中部东西向构造带的确定及其聚气意义 1999 03 10 鲍志东 李儒峰 冯增昭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期刊论文 地质论评 1999 04 11 包洪平 杨承运 鄂尔多斯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微相分析 期刊论文 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