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4 卷第 12 期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Vol 44 No 12 2013 年 12 月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 2013 收稿日期 2013 04 2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项目 2013CB036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51134001 No 509090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No 2011QNA15 作者简介 蔚立元 1982 男 山东东平人 讲师 工学博士 E mail yuliyuan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蔚立元 1 2 徐帮树2 靖洪文1 1 中国矿业大学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徐州 221116 2 山东大 学 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61 摘要摘要 近年来 我国海底隧道方兴未艾 有必要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笔者研制了以 石蜡为胶结剂的憎水型流耦合相似材料 制作了由高强 PVC 板和型钢组成的试验架 开发了光纤监测系统 和渗流量计量器 在此基础上以青岛胶州湾隧道为工程背景开展了流固耦合相似材料试验 试验过程中记 录了渗流量和关键点的位移 应力及渗透压力等多元信息 试验结果表明 1 拱顶以上约 15m 岩层内开 挖卸载效应明显 施工中应注意加强支护和监控量测 2 海底段施工时宜采取有效的注浆加固措施 3 选择水深较小的线路有利于保证隧道的渗透稳定性 4 设计者应尽量增加隧道空间利用率 减小开挖面积 关键词关键词 海底隧道 流固耦合 相似材料 多元信息 涌水量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U 451 U 451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 文章编号 Study of solid fluid coupling analogous material test for the subsea tunnel YU Liyuan1 2 XU Bangshu2 JING Hongwe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Geomechanics 2 Effective grouting reinforcement measures are appropriate for submarine segment of the tunnel 3 Tunnel line with lesser water depth is beneficial to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suffered high seepage pressure 4 In order to decrease excavation area designers ought to enhance tunnel space utilization as high as possible Key words subsea tunnel solid fluid coupling analogous material multi information water inflow 我国沿海地带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 随着国民 经济发展 对跨海峡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 由于海 峡海底隧道的蓬勃发展 跨海峡交通仅依靠轮船和 飞机的状况正在迅速改变 1 2 目前 厦门翔安隧道 和青岛胶州湾隧道已建成通车 且随着国家现代化 建设的高速发展 还有多条海底隧道正在建设和规 划之中 海水是影响海底隧道安全的关键因素 腐蚀性 2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4 海水的长期浸泡对围岩是一种强烈的风化作用 导 致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劣化 而隧道施工中围岩 将承受浮力和动水压力这两种由海水产生的破坏 力 严重降低工程的稳定性 此外 海底隧道施工 将引起围岩应力场与渗流场的复杂变化 即流固耦 合效应 一方面海水向隧道内渗流将产生渗透体积 力 改变岩土体中原有的应力状态 另一方面 应 力状态的调整又将影响岩土介质的组构 进而改变 其渗透性能 海水的渗流状态必将发生变化 一旦 发生突水事故 对海底隧道工程将是灾难性的破坏 日本青函海峡隧道建设期间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突水 事故 给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是一种发展较早 应用广泛 形象直观的岩体工程稳定性研究方法 能较好地模 拟复杂工程的施工工艺和荷载作用方式 由于海底 隧道具有上述复杂性 仅限于应用解析方法 4 6 和数 值仿真 7 8 开展研究显然不够 有必要借助模型试验 手段进行相关分析 海底隧道物理模拟试验的难点 在于相似材料的研制 常规以石膏为粘结剂的相似 材料遇水易崩解 因而无法应用于流固耦合相似模 拟试验 国内不少研究单位曾试图采用流固耦合模拟试 验进行相关课题研究 但均因相似材料问题未取得 理想效果 较早进行非亲水性相似材料研制的是长 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9 他们以石蜡油做胶凝剂 模拟强度较低 变形较大的塑性破坏型岩体和泥化 夹层 黎良杰等 10 通过无断层构造条件下底板突水 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证明了底板的 OX 型破坏特 征 解释了底板突水点的分布规律 胡耀青等 11 12 从固流耦合的理论出发 运用相似理论推导了三维 固流耦合作用下的相似模拟准则 配制了典型的隔 水层与含水层的相似材料 并研制出大型三维固流 耦合相似模拟实验设备及其测试系统 研究了承压 水上采煤底板各含水层水压分布随采动的变化规 律 张杰等 13 以砂和滑石粉为骨料 石蜡为胶结剂 研制出相似材料 模拟了水下煤矿开采中的渗流问 题 王克忠 14 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 对高渗透压下深埋引水隧洞进行了施工过程中围岩 内部的渗流及演化规律的物理模拟 上述研究未实 现位移 应力 渗透压力和涌水量等多元信息的并 行实时采集 并且其水源都是位于围岩内部的裂隙 水 岩溶水等水量有限的隐伏水体 而海底隧道上 覆水体的补给是无穷的 本文以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为工程背景 研制 出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 进行了海底隧道物理模 拟试验 试验过程中记录了涌水量和关键点的位移 应力及渗透压力等多元信息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 析 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 相似材料研制相似材料研制 1 1 成分材料选择成分材料选择 相似材料在物理模拟试验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一般是多种材料的混合物 选择合理的成分材料 及配比是精确模拟原型的前提 现有相似材料大多 以石膏 碳酸钙和沙子等为骨料 辅以其它胶结物 配制而成 一般用于不接触水的单一固相模型试验 这些材料未考虑渗透性方面的相似 遇水极易崩解 而流固耦合相似试验必须解决这个难题 其相似材 料必须选择非亲水性有机胶凝材料作为胶结剂 参照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对比分析 相似材料 最终选择低熔度优质石蜡 54 作为胶结剂 砂和滑 石粉为骨料 并配以适量的优质抗磨液压油作为调 节剂 见图 l 为了满足材料的渗透性要求 砂骨料 的最大粒径为 1mm 滑石粉粒度为 625 目 图 1 相似材料基本成分 Fig 1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analogous material 1 2 试样试验试样试验 按比例称取各成分材料 石蜡加热熔化后与骨 料和液压油一起搅拌均匀 然后装入试样模具并迅 速压实 装模温度控制在 65 左右 待冷却成型后 脱模 见图2 在常温下放置24h即可进行参数测试 对于各种配比情况进行了弹性模量 泊松比 抗拉 强度和渗透系数等多种参数试验 试验中的一些照 片如图 3 4 所示 图 2 试件模具照片 Fig 2 Experimental bipiece molds 第 12 期 蔚立元等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3 图 3 巴西劈裂试验 Fig 3 Brazilian split test 图 4 变水头渗透仪装置 Fig 4 The changeable water head seepage test 图 5 试件破坏形态 Fig 5 Specimen failure mode 图 6 相似材料的应力 应变曲线 Fig 6 Stress strain curve of specimen 相似材料试件的破坏形态和岩石非常相似 其 全应力 应变曲线表现出了岩土材料变形的非线性 非弹性和应变软化等特点 如图 5 6 所示 由于配 比众多 表 1 仅列出了其中一种配比 3 个试件的参 数测试结果 表1试件参数测试结果 Table 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experimental model 试件编 号 NO 弹模 E MPa 泊松 比 抗压强 度 c MPa 抗拉 强度 t MPa 容重 kN m 3 粘聚力 C KPa 内摩擦 角 渗透系数 k 10 4cm s 1 1 34 190 260 4290 040 2 02 36 8 43 01 087 2 30 160 290 3990 044 2 04 32 7 40 51 092 3 36 670 280 4030 037 2 02 39 4 44 31 084 在物理模拟试验中 相似材料将在水中长期浸 泡 因此有必要对试件进行非亲水性测试 将试块 置于水中浸泡 24h 后测试其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 并与相同配比干试样试验结果对比 发现材料浸泡 24h 后强度降低仅约 20 左右 材料性质受湿度影 响较小 能满足模型试验的要求 2 物理模拟试验物理模拟试验 2 1 原型参数及范围原型参数及范围 试验以胶州湾海底隧道右线 YK6 885 925 段 级围岩 为原型 该段基岩裸露 无第四系覆盖 层 为 19含晶屑火山角砾凝灰岩 海水深约 32 0m 覆盖层厚度为 26 2m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2 表2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2 Physical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 物理量 容重 kN m 3 弹模 E GPa 泊松比 粘聚力 c MPa 摩擦 角 抗压强度 c MPa 渗透系数 k cm s 1 原型26 7 3 64 0 2805 52 39 43 5 2 35 10 4 模型20 1 3 38 10 20 2875 31 10 2 40 8 0 40 2 42 10 4 加固圈19 9 4 69 10 20 2737 55 10 2 42 5 0 46 6 04 10 5 隧道内轮廓如图 7 所示 横截面积为 160m2 试验在隧道横断面平面上的模拟范围是 水平方向 由隧道衬砌中线向左右各取 60 m 垂直方向由海底 面向下 92m 试验中隧道开挖采用由内向外逐步施工 分部 成洞 4 步 的方法 4 个几何相似的隧道断面分别记 为 TA TB TC 和 TD 其面积相似比为 TA TB TC TD 1 2 3 4 最终隧道 TD 范围内用渗透性低 强度较高的材料压实 则 TA TB 和 TC 开挖时就 相当于有一定厚度的注浆加固圈 这样就能在一次 试验中得到不同覆盖厚度 开挖面积和注浆圈厚度 工况的信息 4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4 图 7 隧道标准内轮廓断面 Fig 7 Normal cross section for inner contour of tunnel TA TB TC 和 TD 对应于在海底隧道原型中 分别开挖断面面积为 40m2 80m2 120m2和 160m2 的隧道 岩石覆盖层厚度依次为 30 3m 28 6m 27 3m 和 26 2m TA TB 和 TC 的注浆加固圈厚度 依次为 4 1m 2 4m 1 1m 2 2 相似常数相似常数 取几何尺寸 l 容重 渗透系数 k 为独立物理 量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其相似常数分别为 l 1 80 1 1 33 k 1 应变 泊松比和摩擦角等无量纲 量的相似常数为 1 应用量纲分析法可推导其他相 似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 t 2 1 80 1 106 7 1 106 7 1 6400 lk l El Qlk 时间 应力 弹模 渗流量 1 当配比为砂子 滑石粉 石蜡 液压油 857 143 37 5 50 时 相似材料的参数较好地满足了试验要 求 TD 范围内的加固圈材料则以渗透系数为控制 参数得到配比 857 143 55 50 具体见表 2 按相似比要求 目前尚无法寻找到适合于作海 水模拟材料的液体 可采用不同介质材料相似比的 耦合处理该问题 即采用盐水模拟海水 把按相似 比得出的水头高度按比例减小 来纠正容重比例不 协调所引起的误差 13 2 3 试验装置试验装置 试验架主体由高强 PVC 板构成 立柱采用钢结 构以保持整体稳定性 见图 8 三维尺寸为 150cm 50cm 120cm 试验架比由原型推导的实体模型高 5cm 试验过程中高出的区域将注满海水以模拟海 底隧道围岩的饱和状态 试验时 外水源直接注入钢化玻璃制作的加水 装置中 其底板上留有小孔 通过蛇皮管与试验架 上盖板上的进水孔连通 加水装置前面板上留有回 水孔以便于水位的稳定控制 改变加水装置与试验 架的垂直距离 即能方便地控制海水高度 试验中 拟对 TA TB TC 和 TD 分别进行 30cm 41cm 52 5cm 64cm 和 75cm 等 5 种工况的试验 对应的 海水高度分别为 32m 44m 56m 68m 和 80m 图 8 试验系统实物照片 Fig 8 Photo of the model test system 试验架上盖板上还安装了内径1cm的水位观测 管 有机玻璃管 在模型注水时它是内部气体排出 的通道 2 4 量测设备量测设备 流固耦合模拟试验必须量测渗透压力信息 传 统的测量方法难以胜任 基于光纤技术开发了新型 信息监测系统 能够实现应力 位移 渗压和温度 等多种信息的实时采集 并且采集元件具有精度高 抗干扰能力强 尺寸小且可靠性好的特点 如图 9 所示 监测断面设置在沿模型厚度方向中间处 拱顶 覆盖层是海底隧道安全的关键部位 监测点位置见 图 10 图 9 光纤光栅监测元件 Fig 9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 外水源通道 加水装置 回水口 观测管 进水口 传感器数据线 方钢 第 12 期 蔚立元等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5 图 10 关键点位置示意图 Fig 10 Schematic digram of key monitoring point 渗流量也是海底隧道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应于 开挖过程制作了 4 套渗水收集装置 见图 11 所示 渗水收集器分三格 中间一格长 30cm 两侧各长 10cm 隧道涌水量计算以中间一格为准 这样就可 以避开两侧边界的影响 图 11 渗水收集器 Fig 11 Collection device of water seepage 2 5 试验过程试验过程 海底隧道模型采用夯实填筑法制作 其基本流 程如下 按既定配比大规模称量材料 其中砂子 要用满足试验要求的筛子筛选 然后放入烘箱调温 石蜡要加热熔化 用搅拌机搅拌均匀 在试验 架内自下向上分层摊铺材料 用小型振动夯机逐 层碾压材料 并检测碾压后的密实度 然后进行层 面凿毛以减小材料的不均匀性 填筑到适当高度 时在隧道位置拉槽填筑低渗透性的注浆材料 在 模型关键点部位埋设测试元件 逐层填筑直至模 型顶部 安装上盖板并密封 加水 另外 防止 水从试验架 PVC 板的接缝处以及 PVC 板与相似材 料之间渗漏以保证水从相似材料中渗流是本次试验 成功的关键 为此我们采用了大量的玻璃胶进行密 封 试验过程中的部分照片如图 12 所示 开挖过程分为由内及外的四大步 每个大步都 在 30cm 水头下全断面推进 循环进尺为 5cm 开 挖完一个进尺后应待数据稳定后再进行采集 贯通 后进行涌水量测量 然后提高水位 测量多个水头 下的覆盖层多元信息与涌水量 图 12 试验过程照片 Fig 12 Photos of test process 3 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模型开挖过程中 覆盖层岩体的力学 渗流状 态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传感器实时记录应力 位移 及渗透压力等多元信息 可分析随开挖进程推进覆 盖岩层的力学 渗流演化过程 4 次开挖是在相同围岩物理力学参数条件下开 挖不同断面面积 覆盖层厚度和注浆加固圈厚度的 海底隧道 本节将这些因素统称为开挖条件 显然 对于海底隧道围岩的稳定而言 从 TA 到 TD 开挖 条件是逐渐劣化的 本次试验涉及 20 种工况和 9 个关键点 信息量 巨大 所以虽然后文结论是从大多数工况的一般规 律得出的 但限于篇幅 文中只给出了代表工况的 数据变化曲线图 3 1 位移结果分析位移结果分析 TC 工况关键点的竖向位移结果如图 13 所示 结合关键点位置图 10 D E F 和 G H I 对称 进行分析 可知 1 水平向分析 竖向位移存在沉降槽 即拱 顶正上方较两侧大 垂向来看 深度增大沉降槽愈 加陡峭 上覆岩层竖向位移的空间分布符合基本规 律 说明了试验采集信息的可靠性 2 在确定的开挖条件下 随海水深度增加 覆盖层竖向位移基本呈线性增加 80m 水深时的位 移值大约是 32m 时的 1 5 倍 且中线附近比两侧增 加的幅度大 即沉降槽变得更加陡峭 A C B D E F G H I 碾压 埋设传感器 密封 分部开挖 防漏 渗水 6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4 方案一 TC 位移 8 0 10 0 12 0 14 0 16 0 18 0 304050607080 A B C G H F 图 13 关键点竖向位移随水头高度变化曲线 Fig 13 Displacement curves of key point with water depth 3 在某一海水深度下 随开挖条件的劣化 主 要是开挖面积的增大 覆盖层竖向位移增加 TD 时的位移值大约是 TA 时的 2 5 倍 沉降槽变得更加 陡峭 关键点 A 和 B 的位移差值明显变大 说明拱 顶正上方围岩发生松动 施工中应注意加强支护 3 2 应力结果分析应力结果分析 图 14 是 TD 工况关键点主应力 压为正 拉为 负 随海水深度的变化曲线 剪应力可以很方便地得 出 分析可知 TD 大主应力 3 0 5 0 7 0 9 0 11 0 13 0 15 0 17 0 304050607080 AB CD HF TD 小主应力 1 0 0 5 0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304050607080 ABC DHF 图 14 关键点主应力随水头高度变化曲线 Fig 14 Principal stress curves of key points with water depths 1 开挖卸荷造成洞周围岩应力减小 拱顶比两 帮明显 随海水深度和隧道面积的增加 卸载效应 愈加显著 2 确定开挖条件下 海水深度的增大使得整 个覆盖层范围内的围岩的剪应力变大 受力条件恶 化 拱顶正上方的岩体受水深增加的影响更为严重 例如在 TB 条件下 水头提升到 56m 中线上 B 点 的大主应力就开始超过 A 点 但即使在 80m 水头条 件下 两条斜线上测点的大主应力仍是随埋深增加 而变大 在 TD 条件下海水深度的增加甚至使 B 点 的大主应力小于 C 点 开挖条件 TD 极差时 海水 深度的增加将使拱顶部位围岩的拉应力数值增大 区域扩大 3 在某一海水深度下 开挖面积的增大对覆 盖层应力二次调整的影响非常显著 开挖卸荷效应 逐渐明显 拱顶以上约 15m 关键点 B H E 附近 范围内围岩应力剧烈变小 隧道稳定性变差 TD 工况拱顶位置出现了拉应力区 4 虽然海水深度的增加使得整个覆盖层围岩 的受力条件都恶化 开挖条件劣化的影响范围仅在 拱顶以上约 15m 范围内 但开挖条件的影响程度要 比海水深度大很多 开挖卸载效应使得覆盖层应力 剧烈调整 设计阶段应尽量减小隧道开挖面积 拱 顶位置可能出现拉应力区 施工中应注意加强支护 3 3 渗透压力结果分析渗透压力结果分析 TD 工况关键点渗透压力随海水深度的变化曲 线见图 15 分析可知 TD 渗透压力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304050607080 AB CD HF 图 15 关键点渗透压力随水头高度变化曲线 Fig 15 Seepage pressure curves for key points with water depths 1 覆盖岩层中的渗透压力随埋深增加而逐渐 减小 水平向越靠近隧道中线 渗透压力越小 究 其原因应该是隧道开挖导致洞周孔隙水压力消散为 零 覆盖层孔隙赋存的海水向隧道中渗透 涌出 2 确定开挖条件下 海水深度的增大使得整 个覆盖层范围内渗透压力增大 有效应力减小 稳 定性能变差 但是 水位提升后渗透压力的空间分 布更不均匀 渗压场的梯度 即水力梯度 更大 尤 其是在深度方向上 并且越靠近隧道的地方 渗压 场梯度越大 说明随海水深度增加 覆盖层围岩内 的渗透体积力迅速变大 覆盖层中渗透力的增大将 使岩土体发生渗透变形 渗流通道形成并进一步扩 展贯通 严重时将引起管涌等局部破坏 3 某一海水深度 开挖条件的劣化对渗透压 力的影响非常显著 一 随开挖条件劣化 覆盖层 海水深度 m 竖向位移 mm 海水深度 m 大主应力 10 5pa 海水深度 m 小主应力 10 5pa 渗透压力 10 5pa 海水深度 m 第 12 期 蔚立元等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7 中的渗透压力逐渐变小 二 渗透压力场的梯度随 开挖条件劣化而增大 渗流体积力 尤其是拱顶以上 15m 范围内 明显变大 三 注浆圈是否存在的影响 较大 以最具代表性的 A B 点为例 海水深度 80m 在注浆圈厚度 4 4m 2 4m 1 1m 0 的三次变化过 程中 该两点间的渗压差值变化如下 0 82 10 5pa 1 1 10 5pa 1 63 105pa 2 28 105pa 4 海水深度对隧道渗透稳定性影响很大 设 计选线时要尽量选择海水深度较小的线路 注浆加 固措施的作用明显 海底段施工时必须采取注浆加 固措施 并且应特别注意保证注浆质量 3 4 涌水量结果分析涌水量结果分析 隧道涌水的危害巨大 施工阶段 大量用水将 影响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 并且使得作业条件变 差 减慢施工进度 运营期间 腐蚀性的海水将侵 蚀钢筋混凝土衬砌 影响隧道的长期稳定 并且涌 水量过大将使得排水困难 大大增加运营费用 试 验中隧道涌水量随水位提升的变化情况见图 16 由 图分析可知 方案一 涌水量 10 30 50 70 90 110 130 304050607080 TATB TCTD 图 16 涌水量随水头高度变化曲线 Fig 16 Water inflow curves with water depths 1 确定开挖条件下 海水深度的增大使得隧 道涌水量基本呈线性增加 如 TB 条件下 涌水量 由 32m 水深时的 18 9m3 d 增加到 80m 水深时的 47 8m3 d 但 TD 开挖条件时涌水量的增加幅度明显 比其他条件下大 这应该是因为此时隧道没有注浆 加固圈 2 在某一海水深度下 随开挖条件的劣化 涌水量显著增大 特别是在海水深度较大时 比如 32m时TC TD两种条件的涌水量差值是 10 7 m3 d 而 80m 时其值迅速增大为 48 8 m3 d 3 为了减少涌入隧道内的海水 断面面积较 大的公路海底隧道纵断面设计时应尽量选择海水深 度小的线路 并且在施工中注意加强注浆堵渗 4 结论结论 海底隧道上覆无限的水体 开挖扰动下围岩渗 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机理相当复杂 难以描述 本 文以研制了以石蜡为胶结剂的憎水型固流耦合相似 材料 然后以青岛胶州湾隧道为工程背景 进行了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相似模拟试验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由于相似材料试验能考虑开挖扰动 水位 波动以及海水浸泡 渗流造成的围岩弱化等因素 且具有能突出主要矛盾 形象直观的特点 因此借 助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海底隧道覆盖层的力学 渗流 过程是个有效的途径 2 开挖卸载效应使得拱顶以上约 15m 范围内 覆盖层的应力剧烈调整 拱顶位置可能出现拉应力 区以及围岩松动现象 施工中应注意加强支护和监 控量测 3 海水深度对隧道渗透稳定性影响很大 设 计选线时要尽量选择水深较小的线路 注浆加固措 施的作用明显 海底段施工时必须采取注浆加固措 施 并且应特别注意保证注浆质量 4 海底隧道属于浅埋隧道 开挖卸载效应的 强弱主要取决于隧道断面面积 而隧道断面面积的 大小也是影响涌水量的关键因素 因此 设计时应 该尽量增加隧道空间利用率 减小开挖面积 参考文献 1 王梦恕 水下交通隧道发展现状与技术难题 J 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 2008 27 11 2161 2172 WANG Meng shu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technical issues of underwater traffic tunnel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 27 11 2161 2172 2 王梦恕 台湾海峡海底铁路隧道建设方案 J 隧道建设 2008 28 5 517 526 WANG Meng shu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aiwan Strait subsea railway tunnel J Tunnel Construction 2008 28 5 517 526 3 张明聚 郜新军 郭衍敬 海底隧道突水分析及其在翔安隧道中 的应用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3 3 273 277 ZHANG Ming ju GAO Xin jun GUO Yan jing Analysis of water inrush in undersea tunn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Xiang an Tunnel 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33 3 273 277 4 张成平 张顶立 王梦恕等 厦门海底隧道防排水系统研究与工 程应用 J 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3 3 69 75 ZHANG Cheng ping ZHANG Ding li WANG Meng shu et al Study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涌水量 m 3 d 海水深度 m 8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44 system in Xiamen subsea tunnel J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08 23 3 69 75 5 姬永红 项彦勇 水底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应用分析 J 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 2005 4 84 87 JI Yong hong XIANG Yan yong An analysis of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predicting water influx to under water tunnels J 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2005 4 84 87 6 吕晓聪 许金余 海底圆形隧道在渗流场影响下的弹塑性解 J 工 程力学 2009 26 2 216 221 LV Xiao cong XU Jin xu Elastic plastic solution for subsea circular tunne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eepage field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009 26 2 216 221 7 张宪堂 王洪立 周红敏等 FLAC3D 在海底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 应用 J 岩土力学 2008 29 supp 258 262 ZHANG Xian tang WANG Hong li ZHOU Hong min et al Application of FLAC3D to forecast water flow in subsea tunnel 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8 29 supp 258 262 8 陈卫忠 于洪丹 郭小红等 厦门海底隧道海域风化槽段围岩稳 定性研究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 5 873 884 CHEN Wei zhong YU Hong dan GUO Xiao hong et al Study on stabilities of surrounding rocks through weathered slot in Xiamen subsea tunnel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 27 5 873 884 9 龚召熊 地质力学模型材料试验研究 J 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院院报 1984 10 1 32 46 GONG Zhao xiong Study of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