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歌鉴赏要诀(二).doc_第1页
2、诗歌鉴赏要诀(二).doc_第2页
2、诗歌鉴赏要诀(二).doc_第3页
2、诗歌鉴赏要诀(二).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要诀(二) 意境的生成【知识概说】意境的内在主要矛盾,是情与景的关系。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如何调整、协同客观世界,从而创造出审美的艺术世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此期间,调整、协调的,主要就是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过程,既有主体化也有客体化,或称之为人化、物化。情与景如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在处理情与景关系时,探求出了一些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触景生情诗人身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中,或突遇某种情况,从而激发起本来储存于心胸中的某种思想情感,凝结成诗。这其中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以激发主体的客观世界;二是主体必须具备能够因客观世界而激发的思想情感。以李煜的浪淘沙令为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词写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更何况还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感”,首先是感觉到五更时天气的奇寒,而这样的奇寒,又是通过“罗衾不耐”来表现的。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纵观全词,诗人从眼前景物写起,由视觉感受引发情感冲动,相当细致。一般来说,触凄凉之景则生悲苦之情,触欢愉之景则生快意之情,这是自然的延伸,审美心理是平衡的。这种景与情的对应,使得触景生情形成的意境愈显浑然。二、移情入景诗人在创作时将先前饱满于心胸中的某种情感,外射到所描写的事物之上,使所描写的事物渗润着某种感情色彩,因而生成意境。而情感的外射,往往使诗中之景,呈现心理意向的集中指认,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以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为例: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诗人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末2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会借“未见花”这样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当然,移情入景,并非只有慢悠悠的情感涟漪,也有亟待喷发的火山岩浆。如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全词仅有8句话46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饥鼠、蝙蝠、疾风、骤雨、刮破的纸窗,所有这些物象,都和诗人被投闲置散的激愤悲怆心情一样,在躁动,在冲突。其实,物象的躁动,实则为诗人内心愤懑情感的移注罢了。三、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即情景交融。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周遭环境彻底融合,情与景相辅相成、共生共息,既细腻恰切而又无斧凿之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单就诗歌的意境生成而论,情景相生的作品无疑更为高妙。如李清照那篇脍炙人口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是李清照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诗人宴饮宿醉,醒来之后,关心的是园中的海棠花,经历了一夜风雨,是否依然鲜艳繁茂呢?虽然有丝丝惜春的意味,但全词仍以欢愉酣畅为情感基调。室内的诗人与卷帘的丫鬟一问一答,轻快而又爽朗,并无消沉愁苦的味道。人物的对话,绿肥红瘦的海棠花丛,以及经过疏雨骤风的园林,都透着清新爽朗的气息,传达愉快恬慰的心情。词中虽无一字直接述情,但情与景是共生共息,心与物是相互激发的。【思考与练习】一、阅读下列两篇词,按要求答题。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以上两首词均为辛弃疾之作,出自其词集 。2、“摸鱼儿”一词的结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着词人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 3、“水龙吟”一词中,最能表现词人内心悲愤寂苦之情的,应是 一句。4、“水龙吟”一词的下片中,诗人借用了东晋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典,想要表现怎样的情感? 答: 5、试比较这2首词在意境生成上的差异。答: 二、阅读以下这篇元曲,按要求答题。醉太平寒食王元鼎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1、从体裁上来看,这首元曲属于散曲中的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1项是( )。A“生”(偏偏、硬是)这一俗语,强调了节候突发的、违拗人意的转折。B信手拈来的景致,把野外与院内、自然与人寰连成一片,画面清丽明亮。C“乳鸦”、“香风”这些词组中修饰词的选用,显示了语言典丽的特征。D“街头卖杏花”直接来自“深巷明朝卖杏花”,给人以拼凑、陈旧之感。3、联系作品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三、阅读以下这篇词,按要求答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1、“御街行”是这首词的 。2、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上片主要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主要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B“天淡银河垂地”六字生动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地,具有豪放之气。C“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一句写酒未到已先化泪,愁更凄切。D下片以“愁”为核心,层层递进,委婉含蓄地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3、联系整首词,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句。答: 四、阅读以下这首诗,按要求答题。有美堂暴雨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蛟室泻琼瑰。【注】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1、尾联提到的“谪仙”,是指 。(人名)2、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直接写雷霆的迅捷,乌云的浓密,将暴风雨的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B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西湖比做满溢的金樽,用羯鼓之急促表现雨点之骤密。C诗的颈联在写法上动静结合,用西湖的静态衬暴雨之急骤,对比强烈。D这首诗展现了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也让人感受到作者起伏激荡的情绪。3、试结合划波浪线句,对此诗作简要的赏析。答: 五、阅读以下2首诗,按要求答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1、杜牧与 并称为“小李杜”。2、以上两首诗同题,但意境不同。赵诗选景取其凄清,杜诗选景取其 。(A生动 B高远 C朦胧)赵诗属于 ,杜诗近于 。(D工笔画 E写意画)3、赵嘏诗中的“静”和“愁”运用了移情的手法。请结合全诗,对“静”和“愁”两字进行简要分析。答: 六、阅读以下这篇词,按要求答题。瑞鹤仙宋袁去华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