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_第1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_第2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_第3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_第4页
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家井煤业公司宋新庄煤矿中长期防治水规划2011年4月20日审批意见:总工程师:工程管理部机电部安全管理部地质部门前言水害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在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水的威胁。水害轻者会增加煤矿企业负担,影响经济效益;重者会直接危害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损失。为贯彻执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做好水文地质工作,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研究解决矿井生产建设的水文地质工作,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搞好矿井水害防止工作,杜绝水害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特制定矿井中长期防治水规划。第一章 矿井概况第一节 井田位置宋新庄井田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东南部,西距吴忠市80km,东距盐池县城82km。其行政区划隶属于宁夏回图1-2-2 积家井矿区宋新庄井田交通位置示意图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冯记沟乡管辖。第二节 交通方面一、公路方面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公路网。定(边)-武(威)高速公路(G2012)和盐(池)-兴(仁)省道(S302)呈东西向从井田北部经过;井田东西两侧分别有古(窑子)-马(家滩)-冯(记沟) 县乡级公路和灵(武)-惠(安堡)国道(G211)呈南北向通过;经吴忠市、古窑子等地与(北)京-(西)藏高速公路(G6)、青(岛)-银(川)高速公路(G20)及国道G109线、G307线相接。且井田内次一级简易公路纵横相通,西可接211国道,东接古-马-冯县道,南接S302省道。二、铁路方面太(原)-中(卫)-银(川)双线电气化铁路呈东西向横穿井田中部,在包(头)-兰(州)铁路及宝(鸡)-中(卫)铁路的银川站、中卫站接轨后,可直达北京、太原、兰州、宝鸡、西安等地。三、民航方面银川河东机场有通往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班。井田距银川河东机场约120km,经国道G211线或经高速公路G20均可到达。第三节 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图1-3-1 宋新庄井田地貌特征(左:冬天地貌,右:夏天地貌)本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以缓坡丘陵、洼地地貌单元为主,井田内多为为农田、人工林地和保护性草场,局部低洼地区雨季积水成湖,冬季干枯为碱滩,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面起伏不大(图1-3-1),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400m。地势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区内最高处位于井田东边界处的石油金1号孔附近,海拔高度为1476.19m,最低处位于JN1201号孔附近,海拔高度为1349.29m,相对高差约为130m。二、河流与水体本区属黄河流域,干旱少雨,区内无常年地表迳流,仅在井田中西部碱池子南端、南部陈家梁碱滩北段等地势低洼区有季节性水流,其水源主要是扬黄水灌溉后的农田渗水和降雨汇集而成,其流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水质发咸,不能饮用。流水基本都流进盐碱池,被蒸发或渗入地下。三、降水情况本区地处西北内陆,为典型的半干旱半沙漠大陆性气候。根据灵武市气象站19912006年气象资料,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最小降水量仅为116.9mm(1997年),年最大降水量也只有322.4mm(1992年),而年最小蒸发量却为1601.1mm(1990年),年最大蒸发量高达1922.5mm(1999年),其年最大蒸发量为年最大降水量的6倍及最小降水量的16倍; 四、矿井开采现状矿井于2010年7月8日开始基建,主井、副井、风井到现在还没形成。主井刚刚完成127米,副井286米、风井296米。井田范围内无小煤窑侵入,属未开发原始煤田。2010年12月24日施工到261米,遇见5.3米厚的含水砂层,当时遇见底板涌水量20m3/h,此砂层含有黄土,黄土与砂形成流动性黄泥,给工作面降水带来很大困难。2011年1月份主井施工至87.6米处遇见6.5米厚含水流沙层,涌水量11m3/h 。主井勘测有9流砂层,现在为2层基本穿过,以后还有7层还会影响主井进度。第二章 井田地质井田全部被新生界地层所覆盖,属隐伏式煤田。根据钻孔揭露,本区地层由老至新发育有:三叠系上田组(Ts);侏罗系延安组(Jy)、直罗组(Jz)、安定组(Ja);古近系清水营组(Eq)和第四系(Q)。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延安组(Jy),为一套河流湖泊三角洲内陆湖泊相沉积体系。地层厚度自东向西具有逐渐增厚的趋势。从延安组底部的长石石英砂岩(宝塔山砂岩)到直罗组底部长石石英砂岩(七里镇砂岩)的底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宋新庄井田含煤地层的主体褶曲形态变化不大,总体构造形态为复式向背斜构造,由西向东依次发育有汪水塘向斜、甜水堡背斜2个褶曲构造相间的起伏形态。并伴生有一系列走向北北西-北北东向为主的DF5断层、DF6断层和金家渠西侧断层等12条断层构造,并且断层构造破坏了褶曲构造的完整性。第三章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第一节 地形地貌及地表水体勘查区地形地貌以缓坡丘陵、洼地地貌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局部形成较为平坦草原地,如宋新庄-黎明一带;区内无基岩出露,基岩被第四系黄土或沙丘所覆盖;中太铁路以北,以沙丘、风积沙、洼地地貌为主,风积沙多被沙漠植物固定,主要为固定沙,其次为半固定沙丘,多呈链状分布,少量为随季风流动的新月形及垄状流动沙丘。以南,以缓坡丘陵地貌为主,井田最高标高点位于井田南部金渠子南,海拔高度为1480.1m,最低标高点位于井田北部宋新庄北,海拔高度为1388.9m,相对高差约91.2m。本区属黄河水系,因地势平坦、干旱少雨,无常年地表河流。除盐环定扬黄干渠外自西而东穿越勘查区,本区无其它地表水体。第二节 含水层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勘查区含水层按岩性组合特征及地下水水力性质、埋藏条件等,结合冯记沟南部勘探资料,由上而下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含水层: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侏罗系中统直罗组砂岩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5煤以上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5-12煤间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12-18煤间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侏罗系中统延安组18煤下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其中影响较大的含水层为、。一、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含水层组()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全区分布,厚度1.008.75m,平均3.41m。含水层分为上下两个层段,上含水段以风积沙及沙土层为主,导水性较强,一般不含水,仅地形平坦低洼处含有少量潜水。下含水段主要为上更新统马兰组(Qm)孔隙潜水层,岩性以亚沙土、亚粘土为主,少量砾石层,厚度35m;含钙质结核。勘探区内的民井主要分布于该层,井田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地形低洼或平坦地带,如宋新庄、黎明等,一般水量210m3/d,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受地形影响较为明显,丰水期水位上升,水量增大,枯水期水位下降,水量减小;二、侏罗系中统直罗组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本含水层属干旱条件下的河流沉积物。井田广泛分布。岩性由各粒级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中上部岩性为土黄、浅灰色、浅绿带紫斑、紫红色带绿斑及紫红色、砖红色的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长石石英中粒砂岩及泥岩,上覆古近系红色粘土层,局部与古近系底砾岩直接接触。中部以灰绿色及灰绿带紫斑的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中粒砂岩,富水性相对较弱。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绿、蓝灰、灰褐色中、粗粒砂岩,夹少量的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含砾,分选性差,接触式胶结为主。底部为一厚层灰白、黄褐含砾石英长石粗砂岩,俗称“七里镇”砂岩,泥质胶结、颗粒支撑,胶结程度较差,松散较松散,斜层理较发育,局部地段裂隙发育,钻探上表现为消耗量较大的现象,消耗量较大的钻孔多位于金家渠子西侧断层一带(如S101、S201,S301、S401孔等)。根据钻孔统计资料,含水层厚度5.85201.65m,平均厚度63.27m,其厚度变化规律表现随着甜水堡背斜轴部抬升、地层变薄、含水层厚度逐渐减小。含水层厚度最大处井田西北部JN1303号钻孔,厚度达201.65m,井田东南部随着煤层出露,含水层厚度变薄。本含水层大部分地区直接与古近系亚粘土直接接触,与第四系含水层联系程度较差;属裂隙孔隙承压水含水层。据本区抽水试验资料,北部S301-1号孔,为控制断层边界对含水层的影响,包括、含水层,其静水位48.65m,标高1365.68m;当水位降深73.53m时,涌水量0.374 L/s,单位涌水量0.0051L/sm,渗透系数K=0.0067m/d。地下水矿化度11188.0mg/L; PH=8.15,为弱碱性水;总硬度2143.27 mg/L,为极硬水;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型。中西部JN1404-1孔资料,地下水静水位埋深69.55m,标高+1352.48m;水位降深39.64m,涌水量3.22L/s,单位涌水量0.0812 L/sm,渗透系数K0.1069m/d,影响半径129.58m。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地下水流向自北而南流动,局部受含水层不均一性影响,地下水流向有所改变;其富水性变化较大,表现为自北而南逐渐增大三、侏罗系中统延安组5煤以上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主要由三角洲平原相组成,岩性以灰、灰白色粉-细粒砂岩为主,夹有砂泥岩互层,岩性较致密,钙、泥质胶结,坚硬、颗粒支撑。含水层厚度5.59131.41m,平均厚度63.83m。由于1煤及顶底板砂泥岩互层隔水层稳定性较差,局部地段与直罗组砂岩含水层成为同一含水层;且含水层岩性松散、富水性较强,是影响本勘查区煤层开采的的主要含水层。本区该含水层共进行抽水试验3次,其中包括井筒检查孔检2、检3抽水试验3次。据检2孔资料:含水层厚51.06m,静水位58.05m,标高+1366.12m。当水位降深42.45m时,涌水量0.755L/s,单位涌水量0.0178L/sm,渗透系数K=0.032m/d,影响半径51.24m,地下水矿化度11054mg/L,为盐水; PH=8.88,为弱碱性水;总硬度2795.87mg/L,为极硬水。地下水类型为SO4Cl-Na型;据详细勘探JN1404-1-2孔资料,地下水静水位埋深82.07m,标高+1339.96m,水位降深59.43m时,涌水量1.81L/s,单位涌水量0.0305L/sm,渗透系数K=0.0228 m/d,影响半径60.10m。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受含水层不均一性影响,局部地下水流向有所改变,地下水流向以自北而南流动为主;含水层渗透性变化较小,自东而西、自北而南有所减弱,富水性逐渐变差。四、侏罗系中统延安组5-12煤间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本含水组由三角洲平原相和河流冲积平原相组成。含水层厚度0.9580.39m,平均厚度41.96m,其厚度变化规律表现为:自积家井背斜轴部向北逐步增厚,露头部分被剥蚀。含水层岩性以灰、深灰色中、粗砂岩为主,分选性、渗透性中等,局部地段裂隙发育,钻孔钻进时出现漏孔现象。据详细勘探JN2703-1孔抽水试验资料,地下水静水位埋深72.13m,标高+1342.40m,水位降深65.01m,涌水量1.51L/s,单位涌水量0.0232 L/sm,标准单位涌水量0.0168 L/sm,渗透系数K=0.0183m/d,影响半径87.91m;单位涌水量自北而南逐渐增大。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富水性略有增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该含水层渗透性自北而南逐渐减弱,富水性逐渐变差。五、侏罗系中统延安组12-18煤间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本含水组由三角洲平原相和河流冲积平原相组成。含水层厚度较大,岩性以灰、深灰色中、粗砂岩为主,分选性、渗透性中等,局部地段裂隙发育,厚度23.4999.63m,平均厚度56.31m,其厚度变化规律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厚度小于50m,随著地层埋藏深度增加,厚度加大。由于受煤层及其顶底板泥岩、粉砂岩泥质含量较高影响,使得含水层径流条件较差,垂向上水力联系较差,地下水主要沿地层层面运移。平面上,大部分地区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富水性弱。属弱富水性层间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据本次勘探S704-1孔抽水试验资料,地下水静水位埋深71.68m,标高+1356.63m,水位降深69.54m,涌水量0.34L/s,单位涌水量0.0049 L/sm,渗透系数K=0.0062m/d,影响半径54.94m;单位涌水量自南而北有所增大。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富水性略有增强。六、延安组18煤以下至底部分界线砂岩含水层组()本含水层主要为河流体系的冲积平原相,向上渐变为堤泛沉积,整体呈现下粗上细的沉积特点。岩性特征表现为下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夹粉砂、泥岩,含水层厚度受钻孔深度影响较大,厚度1.23136.35m,平均厚度32.43m。参考积家井矿区西部勘探1805钻孔资料,地下水静水位埋深25.53m,标高+1356.35m。水位降深56.21m,涌水量3.62L/s,单位涌水量0.0644L/sm,标准单位涌水量0.0707L/sm,渗透系数K=0.080 m/d,影响半径102.67m。本含水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第三节主要隔水层充水因素分析本区侏罗系为陆相地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垂向上具明显的沉积旋回特征,岩性多为中细砂岩与粉砂岩、泥岩互层,特别是煤系地层各旋回上部多由泥岩、粉砂岩或砂泥岩互层组成,岩性致密,和煤层本身形成良好的隔水层,隔水层以低阻、高密度的粉砂岩、泥岩为主。据统计较为稳定的隔水层有:直罗组底部砂岩含水层顶板的粉砂岩、泥岩为主的隔水层;各主要煤层及其顶底板泥岩、粉砂岩组成的隔水层。现将主要隔水层分述如下:一、古近系砂质粘土岩隔水层全区广泛分布,岩性以紫红色砂质粘土、粉砂及砂砾石构成,层厚一般为120.0150.0m,最大可达176.20m,较稳定。据钻孔土工试验报告,古近系中上部粉土和粉砂粘类土含量普遍在25%以上,含水量在20%以内,天然抗压强度也极低,因此,其导水性与含水性很弱,且阻隔了第四系与基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构成井田含水层顶部隔水边界,阻隔了第四系与基岩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与其他井田相比较,本井田直罗组中部粉砂岩、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古近系砂质粘土岩隔水层处于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上部或导水裂隙带之上,故对阻隔松散层及基岩风化带潜水意义较大,从而导致直罗组下段砂岩裂隙孔隙含水层地下水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差。二、延安组各段粉砂岩、泥岩隔水层延安组煤系地层中,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较发育,主要表现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局部为炭泥岩。但一般厚度不大,连续稳定性差,属局部相对隔水层。上段主要分布在1、3、4-5煤的顶底板。下段主要分布在10-11、12、18上-18煤的顶底板。原始状态下,受煤层组煤泥岩隔水层影响,垂向上水力联系较弱;在断层发育,岩层倾角大的地段,或随着煤矿开采,矿山开采中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互相勾通,其顶底板隔水层隔水性能变差,仅在局部地段具隔水性。 三、井田充水因素分析本井田在地震勘探及钻孔工程中,均没有发现老窑水的存在。因本区无地表水体,矿坑充水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种。区内年降水量甚小,一般不足260mm,且降水多集中在7-9月,虽深部一般采煤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达不到松散层潜水,仅浅部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可与松散层潜水层沟通,因此,大气降水为本区煤层开采的间接充水水源。侏罗系直罗组、延安组砂岩含水层承压水为区内煤层开采主要的直接充水水源。四、井田充水通道分析充水因素分析中所及,宁东煤矿由于采煤引起的覆岩移动、冒落带发育、导致矿井溃砂、涌水等,对本井田亦有借鉴意义。本井田充水通道主要为煤层采空后顶板岩石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属溃入性通道,次为渗入性通道,即地层孔隙和裂隙。区矿井充水通道主要为煤层采空导致顶板岩层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主要可采煤层为1、3、4、5、10、11、12、18上、18煤层,各主要可采煤层冒落带最大高度一般为3.249.68m,均小于上覆基岩厚或煤间距。导水裂隙带高度在1、3、4-5、10-12、18煤等煤层或煤组层间距内,1煤开采后,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26.9332.55m,与直罗组含水层可能勾通。其他各含水层,冒落带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均小于主要可采煤层煤间距,各主要可采煤层煤层之间不会贯通,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五、断层导水的可能性:根据施工过程中简易水文观测,断层附近的钻孔施工中有漏水现象,表现为正断层岩性较为破碎,漏水较严重,说明断层有导水的可能;逆断层段漏水不明显,在岩性特别破碎时,才有漏孔现象,呈现出阻水构造;通过S301-1钻孔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段靠近金家渠子西断层,但钻孔单位涌水量仅0.0051L/sm,大大小于同一含水层涌水量,说明断层为逆断层时断层导水性不明显,对含水层影响较小;断层随着开采煤层,断层破碎带在动态情况下,地下应力发生变化时,断层导水性将可能明显增加,阻水构造也可变为导水构造。如果断层导水,更有贯通其间各含水层的可能,甚至成为发生突水的地段;今后煤矿开采应予特别重视。六、水文地质勘查类型本区无常年地表水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但因降雨量甚小,又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故地下水补给来源贫乏。本区含水层类型包括第四系孔隙松散层潜水、直罗组砂岩、延安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直罗组砂岩、延安组砂岩孔隙裂隙承压水为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其中直罗组下段砂岩含水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需要强调的是,煤系地层上覆直罗组砂岩含水层富水性以中等为主,随着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与含水层贯通,从而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大。本区煤层导水裂隙带因可采煤层多而较复杂,如主要可采煤层5-10煤、12与18煤间一般不会贯通,但4-5煤层、10-12煤、18上-18煤可能全部贯通或局部贯通,因而增加了下部煤层的充水强度。此外,断层构造有可能存在导水作用,应引起注意。据抽水试验资料分析,全井田直罗组砂岩含水层标准单位涌水量大于0.1L/sm,为1.064L/sm,富水性较强,属中等富水性;延安组砂岩含水层标准单位涌水量小于0.1L/sm,为0.00490.0309 L/sm,属弱富水性。根据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 l2719-1991)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中的规定,井田全区评价应以简单为主,局部中等;故水文地质勘查类型确定为二类一型,即以裂隙充水含水层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直罗组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延安组砂岩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第四章 防治水规划根据矿井中长期开拓布局,结合前述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宋新庄煤矿防治水应在保证矿井安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坚持 “已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指导方针下,扩大排水能力,合理部署疏水降压工程,坚持科学、经济、合理地对古近系流沙层进行注浆堵水以及底板加固工程。第一节 防治水机构为遏制水害事故发生,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特成立防治水领导机构:总 指 挥:矿长。副总指挥:总工程师、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机电副矿长、生产副总、安监科负责人、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人、矿山救护队负责人。成 员:各单位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矿山救护队指挥员。第二节 矿井涌水量及排水设施目前刚刚处于基建阶段,矿井正常涌水量40m3/h左右,过流沙层注浆堵水时,矿井最大涌水量50m3/h以上。根据矿井初步设计,投产后矿井正常涌水量将达到575.96m3/h,最大涌水量达到691.15m3/h以上。主排水设备选用5台MD500-579型矿用耐磨离心式排水泵,配YB2型、4极、10kV、1000kW隔爆电动机。正常涌水期和最大涌水期均为2台工作,2台备用,1台检修。Q泵=20h*500m3/h*2=20000 m3Q涌=24h*575.96m3/h=13823.04 m3Q泵 Q涌 可以满足矿井排水需要。排水管路选用3趟D37717无缝钢管,正常涌水期2趟工作,1趟备用,最大涌水期3趟工作。第三节 做好水文观测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一、水文地质观测(一)收集地面气象,降水量资料,查明洪水泛滥地区对矿区,工业广场的影响程度。(二)进一步查实勘测资料,查明矿井水来源。(三)观测并记录井下涌水量。二、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一)结合钻孔柱状图及掌握各层位和厚度,以及地层的透水性和含水性。(二)掌握断层产状、含水性及导水性。(三)了解矿井含水层与隔水层的位置、厚度、岩性。(四)掌握矿井出水点及涌水量。(五)了解矿井地下水水压和富水区域位置。(六)必须保留足够的边界煤柱、断层煤柱。第四节 排水设施水泵:矿井备有工作、备用和检修四台水泵,其中工作水泵的能力在20小时内排除矿井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备用水泵的能力大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检修水泵的能力大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采区辅助设备选用BQS240-245-140/S型矿用隔爆型潜水电泵3台,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全部达到一备一用一检修的要求。水管:有工作和备用水管,其中工作水管的排水能力能配工作水泵在20小时内排除矿井24小时的最大涌水量,采区辅助水仓采用4# 胶管代替排水。主泵房内有两个安全出口,设置有容易关闭的防水密闭门。配备双回路电源,配电设备能够同时开动工作和备有的水泵。水仓:有主水仓和副水仓,主水仓的有效容量能容纳8小时的正常涌水量。有机电部负责,对所有排水设备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安排专人对大巷水沟及水仓定期进行清挖疏通,确保涌水顺利排出。采区辅助水仓能够满足该工作面排放水的要求,水泵排水能力应能满足该地点涌水量的需要,且不得少于同型号水泵2台的要求,排水管道要求一备一用。第五节 主井、副井、风井三条井筒未进入基岩段之前的防治水计划该地层为古近系暗紫、暗红色砂质粘土,厚度在160米至200米之间。较细腻,硬塑,裂隙发育被石膏充填,含水较强。孔隙率18%,软化系数0.24,饱和抗压强度0.97MPa,天然抗压强度4.54MPa,抗拉强度0.54MPa ,弹性模量(E)0.17*104MPa ,变形模量0.23*104MPa ,泊松比0.22,抗剪强度C0.54MPa . 主井勘测有9流沙层,现在2层基本穿过,以后还有7层还会影响主井进度。副井、风井还有一层未穿过。一、主、副、风三条井筒各布置两个临时水仓,容量大于50m3,并配备两台MD85-45*3/37KW多级离心泵和架设双趟排水管路。二、过流沙层水量大时,在地面布置深降水井,以便控制工作面的涌水。三、要严格执行“先探后掘”的原则,加强探放水工作,要预先查明流沙层的位置。过流沙层时要提前做好排水和注浆准备,过流沙过程中要加强管棚临时支护,缩小棚距,加强帮顶支护,防止冒顶事故发生。四、设立专门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专用的探放水设备,装备必要的防治水抢先救灾设备,建立专业的探放水作业队伍。五、建立健全的水害防治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以及防治水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六、做好各测点的水量、水压观测,并记录台账。七、定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掌握动态变化规律,圈定可能突水危险区,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第六节 110301首采工作面的防治水计划110301首采工作面为3煤层,煤层厚度在(1.54-2.62)米之间,平均2.27米。煤层顶部多为粉砂岩,3煤层顶板厚度(0.86-19.96)米,平均5.93米。回风道接近煤层露头,因此煤层顶板抗压能力和隔水较差。一、矿井开采时,在110301工作面顺槽最低处设排水设备。110301工作面涌水量为200m3/h,排水管路沿110301工作面运输顺槽敷设至顺槽口,排水沿第二中车场及副井井筒水沟自流到井底车场水仓。排水高度90m,排水管路敷设长度1200m。经计算,矿井110301工作面排水设备选用BQS240-245-140/S型矿用隔爆型潜水电泵3台,1台工作,1台备用,1台检修。单台水泵额定流量240m3/h,额定扬程120m。每台水泵配备2极、1140V,140kW隔爆电动机1台。排水管路选用D2197焊接钢管2趟,1趟工作,1趟备用。二、采掘过程中一定要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加强探放水工作。三、设计工作面为3煤层露头、3DF3断层、3DF1断层留设25米以上的防水煤柱。四、建立涌水动态监测系统,健全观测制度,定期观测涌水量,观测成果资料记录备案,做到有据可查,掌握矿井水动态规律。五、安排人员每天下井记录矿井的排水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排水量有急增的现象时,立即查明原因,并向矿工程管理部回报。六、加强对职工防治水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防治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探水工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第五章 矿井防治水管理措施第一节 地面防治水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三防”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补充、备足排水设备和物资,要做到领导、组织、队伍、预案、物资五落实。 二、要定期进行水患排查,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以预防。各单位要随时了解气象预报情况,教育职工增强防汛意识;要建立防汛抢险队伍,加强汛期值班。三、雨季来临之前对本单位供电线路、电气设备和高大建筑避雷设施、接地装置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测试及处理结果报矿机运部。四、建立雨季巡视制度和出现险情停工撤人制度。在接到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后,要实施24小时巡视。发现险情,要立即通知撤出井下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井下也要派专人及时观察水文变化情况,并通知调度室。五、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井口出现进水时,立即组织现场人员筑坝,并上报矿工程管理部。六、排到地面的矿井水,必须妥善处理,避免再渗入井下。第二节 井下防治水一、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成立专职探放水队伍,探水工持证上岗。二、加强全员安全知识培训,熟练掌握透水预兆,熟悉各种避灾路线。三、加强对富水区的顶底板进行注浆加固。四、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检修,确保排水设备工作及备用比例,达到规定要求,水仓及时清淤。五、建立健全矿井水文动态观测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六、建立水害预测预报制度,掌握矿井水害隐患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水台账。第三节 探放水原则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煤矿安全规程第二遍第六章防治水部分条款的决定,矿成立一支探放水队伍,由矿总工程师主管,具体工作由矿工程部部长负责,下设部室专职成员,组织5名身强力壮,有工作经验,经培训合格的探水工,组成一支探水队伍。各施工队要做好探放水台账,交矿工程管理部存档。探放水措施由通风专责完成,探放水设计由工程管理部地质专责负责完成,由矿工程管理部组织会审,矿总工程师审批有效。第三节 探放水措施一、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水原则。二、井下探放水必须采用专用钻机,由专职队伍进行施工;严禁使用煤电钻等非专用工具进行探水。探水工必须持证上岗。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水害威胁或接近积水区域掘进时,在掘进前必须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打好超前探水钻孔,防止突水事故发生。四、探放水之前,首先必须清理好巷道内的杂物,保证巷道通风、运输、行人的畅通。五、工作地点必须保持正常通风,风筒出风口距工作面的距离必须小于5米。同时通风部门要经常检查风筒的完好状况和工作面及其回风流中的瓦斯浓度,如果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时,必须立即进行处理。六、局部通风机必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