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渔业信息.doc_第1页
内蒙古渔业信息.doc_第2页
内蒙古渔业信息.doc_第3页
内蒙古渔业信息.doc_第4页
内蒙古渔业信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渔业信息第一期内蒙古农牧业厅渔业局 2004年3月2日解放思想 因地制宜 努力工作 开创内蒙古渔业新局面高云平副厅长在全区渔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2003年12月27日)一、对二00三年全区渔业工作的回顾200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农牧业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渔业系统干部、职工把提高渔民收入作为重要任务,把深化渔业结构调整作为工作主线,在渔业生产开发、科技推广、渔政管理、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渔业中介组织和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克服了旱灾和“非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责任目标,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3万吨,比年初预定的责任目标增长4.3%;名优特水产品产量1.2万吨,占总产量的17.1%,比上年增长4.9%;渔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4.1%。渔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比上年增长5.3%。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渔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优势日趋明显按照年初全区渔业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深入探索渔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一是把天然水域增养殖作为渔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把大银鱼、河蟹和其它优质经济鱼类作为主导品种,大力发展以无公害、绿色为重点的特色渔业经济。全区落实大银鱼移植增殖面积78万亩,生产大银鱼194吨,创产值680万元;落实河蟹养殖面积28万亩,生产河蟹243吨,创产值700多万元。落实网箱、围栏养殖面积107.6万平方米,生产鲜鱼430吨,创产值500多万元。今年我区天然水面渔业开发之所以有所突破,政府部门的支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赤峰市政府拨出4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河蟹养殖的发展,在推动河蟹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网箱、围栏养殖,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呼伦贝尔市农业局把今年定为“水产养殖年”,规划建设了三个天然水域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到15.5万亩,养殖产量达到3300吨,创产值3500多万元。二是池塘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呼市、包头、鄂尔多斯、巴盟等地把团头鲂、彭泽鲫、黄河鲶、罗非鱼、乌鳢、鳜鱼、淡水白鲳、南美白对虾等作为主导品种,养殖规模达到4.7万亩,生产名优特水产品6153吨,创产值7000多万元。三是盐碱水域卤虫、盐藻养殖和加工势头强劲。内蒙古兰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以吉兰太盐场为基地,辐射周边盟市乃至蒙古的盐田生物开发体系,今年生产加工卤虫卵95吨,盐藻干粉20吨,创产值2500万元。四是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呼伦湖集团罐头食品厂、达里诺尔、岱海等水产品加工企业, 2003年加工罐头食品300多吨,小包装冷冻大银鱼194吨,“三去”雅罗鱼、鲫鱼20吨,熏、腌、烤鱼和罐装干虾制品、水产方便熟食品30吨,创产值1200多万元。五是以郊游、垂钓、餐饮业为内容的休闲渔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12个主要城市城郊游钓基地接待垂钓、观光游客达到100多万人次,全区休闲渔业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六是苗种繁育水平不断提高。由于渔业种子工程的实施,使我区鱼苗种生产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今年全区自繁优质鱼苗4.2亿尾,比去年增加17%,其中名优特苗种的比例为22%;鱼种产量达到7483吨,苗种自给率达到54.5%。通过实施渔业结构调整,渔业实力明显增强,在我区渔业遭受连年干旱的情况下,全区水产品产量虽然下降了6.3%,但水产品养殖比重、名优特水产品产量、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都有明显增加,充分显示了实施渔业结构调整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二)、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全面推进,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根据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各地把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今年渔业工作的重点。一是成立了领导机构,列出了行动计划时间表,制定了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监管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大了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的宣传力度。各盟市渔业部门在市场和养殖区域张贴水产养殖安全管理规定200多份,向养殖户发放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宣传单5000多份,解答了无公害水产品的有关问题,宣传了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三是加强了对投入品的管理,以药残治理为重点,强化了养殖、加工、销售过程中环境、设备、苗种、渔药、饲料及其它投入品的监管,实施了从水体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呼和浩特市出台了包括水产品在内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方案,包头市制定了无公害池塘鲤鱼养殖综合标准,呼伦湖渔业集团有限公司3个绿色产品通过了年审,达里湖、岱海正在申报有机食品。10月份,自治区农牧业厅认定了全区首批无公害水产品产地47家,养殖水面427万亩,占全区已利用水面的49%。(三)、渔政管理力度加大,生产秩序明显好转一是实施养殖证制度。养殖证制度是我国渔业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区渔业工作的重点。两年来,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先后5次下发文件,并组织人员到各地进行指导、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全区发放养殖证的数量达到1477本,占应发放数量的90%。二是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今年年初,自治区农业厅与自治区安委办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的通知(内农渔发20032号),要求各地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工作,并做好渔业船舶登记、渔船检验和船员培训,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各地也积极响应号召,把安全生产作为渔业工作的重点,全区登记渔船523艘,占渔船总数的36%,检验渔船443艘,站应检总数的30.4%,培训渔业船员325人,占应培训人数的11%。三是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各地把实施捕捞限额制度作为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活动,目前自治区四大渔场已初步提出了捕捞限额,待专家论证和评估后即可向社会公开。在今年禁渔期内,各盟市处理渔政案件334起,查处渔船25艘,机动车18辆,没收渔获物25吨,有力地打击了非法捕捞行为。四是开展对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的清理整顿。根据国家四部委的部署,自治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对各地水生野生动物清理整顿工作进行了部署,严把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运输、驯养的审批关,并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在今年下半年冻结了对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件的审批。五是开展渔业法制培训。今年自治区在呼伦贝尔市举办了2003年度全区渔业法制培训班,部分盟市也按照要求对本地区的渔政人员进行了培训,全区培训人数320人,占渔政人员总数的46%。(四)、渔业科技稳步推进,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各地针对制约渔业生产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工作。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完成了科技部“德黄杂交鲤开发利用技术”,自治区科技厅“盐碱湖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和“鱼类抗盐碱速生品种选育研究”项目,制订了兰州鲶种质标准。包头市水产站承担了包头市科委“陈旗鲫人工繁殖”项目,呼伦湖开展了“高白鲑引进及人工育种试验”,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科技推广工作中,各地继续把大银鱼增殖、河蟹养殖、池塘名优特养殖和网箱、围栏养殖技术作为渔业科技推广的重点,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推广任务。今年渔业局出资30万元,开展了以池塘名优特养殖为主要内容的渔业科技招标活动,经过竞标,由包头市水产站负责实施,落实天然水面养殖5800亩,池塘名优特水产品养殖1542亩,取得了生产优质经济鱼类1100多吨,河蟹20吨,创产值1610万元的显著成效。(五)、中介组织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2003年我区把渔业中介组织建设作为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责任目标,经过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引导,全区成立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树湾镇、呼和浩特市土左旗2814项目区、巴盟临河市等17个渔业协会,入会养殖户达到500多户,渔业人口2200多人。协会通过健全内部章程,在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投入品调运、品牌保护、水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组织、管理,渔区的生产秩序明显好转,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对于我区渔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推动渔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渔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我区延续的农业部基建项目有3项,其中自治区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到2004年5月底完成;通辽市四大家鱼良种场建设项目已经竣工;呼伦贝尔市渔政船建造任务已经完成,目前正在试运转。今年我区在渔业种子工程、渔政执法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和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国家的支持,总投资达到745万元,这些基础项目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区渔业的实力,推进我区渔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制约渔业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渔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渔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渔业开发速度缓慢,质量不高;渔业种子工程建设力度小,养殖水面苗种投入普遍不足。渔业产业化受到渔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优势资源未能转化成优势产业,发展产业化任重道远。二、明确工作重点,一心一意抓落实,力求取得新突破2004年的工作十分关键,对于能否如期完成渔业十五规划,实施好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渔业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和渔民增收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力求取得新的突破。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渔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渔民收入为中心任务,把渔业产业化作为发展方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主攻养殖、增殖,限制捕捞,深化加工,突出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渔业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使我区渔业成为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牧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渔业生产目标是:水产品产量7.7万吨,增长幅度5.8%,其中养殖产量4.7万吨,占总产量的61%,增长幅度6.9%;名优特水产品产量1.5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9.5%,增长幅度20.5%;渔业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7.6%。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我区渔业资源,从2004年开始,以渔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重点,规划并分步建立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大中型湖泊、水库优质水产品增养殖产业带、黄河流域名优特鱼类池塘养殖产业带和盐碱水域卤虫、盐藻养殖、加工产业带。通过建设渔业产业带,大幅度提高我区优质经济鱼类的产量和质量,带动我区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渔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围绕以上渔业工作总体思路和生产目标,2004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一)、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渔业发展的后劲按照农业部提出的七大体系建设目标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种苗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赤峰市宁城热水鱼种场改扩建工程和呼伦湖经济鱼类人工增殖基地建设。二是加强渔政执法体系建设。继续配套渔政执法船艇、车辆、通讯等必要的执法设备,提高执法能力;抓好呼伦湖、达里诺尔等重要渔业水域渔港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三是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水生濒危物种救护中心、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四是继续完善、配套相关设施,抓好自治区渔业环境监测、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重点渔业盟市要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逐步建立起我区水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五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做好对呼、包二市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快各池塘养殖主产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六是明年上半年将建成包括全区渔业生产、科技、产品供求、渔政管理等内容的全区渔业信息网站内蒙古水产网。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要严格按照国家对基础建设项目的程序和规定,建立项目管理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抓好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工作。(二)、加强鱼病防治、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今后我区渔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我们把2004年确定为水产品质量管理年,要重点做好以下6项工作:一是加强渔业病害防治工作。将渔业病害防治体系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层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区的鱼类疫情测报和病害防治网络,严格控制流行性、暴发性鱼病的发生。二是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将我区的渔业环境监测纳入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在各重要渔业水域建立日常监测点,并对重要污染源进行跟踪监测,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抓好环境监测工作。三是抓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强水产品安全养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同时抓好标准体系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一批与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包括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生产经营承诺制度、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等,引导渔民实行标准化生产。四是进一步组织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将水产品产地认定、质量认证与市场和产地挂钩,与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结合起来。五是渔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渔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整治力度,抓好渔资打假工作,确保渔业投入品安全。六是在呼市、包头市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试点,相关部门做好对进入两市市场水产品的监督检查,为我区全面开展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准备。(三)、抓好渔政管理,为渔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抓好渔业立法工作。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年我区将在卤虫资源管理、渔业行政处罚、渔业采捕等方面制订地方性行政规章,逐步与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渔业法办法相配套。二是加强渔政执法队伍自身建设。要抓好执法单位的行风建设和勤政廉政建设,建立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制度,组织好渔政人员的法制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在抓好渔船登记、渔船检验和船员培训等具体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实行安全事故及时上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防止渔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四是继续把渔业资源、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作为渔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制定措施,强化执法手段,严格执行渔业捕捞限额制度和禁渔期制度,加大对电、毒、炸鱼、私捕滥捞和渔业水域污染、渔业水域过度开发及其他破坏渔业环境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五是明年5月份组织沿黄各盟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工商、公安部门,邀请人大、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在我区黄河段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渔政联合执法活动,对黄河的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清理整顿。(四)、实施科教兴渔战略,推动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根据渔业产业带建设规划,2004年计划在全区推广网箱养殖2000平方米,推广围栏养殖300万平方米,推广小水面人工半精养4万亩,生产优质经济鱼类4000吨。要在稳定河蟹和大银鱼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河蟹集约化养殖和大银鱼增殖技术,提高产量和质量。要进一步抓好渔业种苗繁育工作,提高各苗种场站的生产能力,保证明年我区渔业生产中6500吨优质鱼种和4.8亿尾鱼苗的供应,使我区的苗种自给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57%和90%。二是加大渔业科研力度。2004年渔业科技攻关的主要任务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网箱、围栏养殖、大银鱼移植增殖、河蟹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黄河鲶、陈旗鲫、哲罗鱼、细鳞鱼等土著品种的人工繁殖、驯养技术研究等。三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为了确保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按计划完成,要抓好对项目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结合水产技术推广,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好对渔民水产适用技术的培训,提高渔民的养殖技术水平。(五)、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好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的要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区的现状以及市场发展的前景,制定渔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相应的项目库建设。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发挥我区天然水面多、无污染的环境优势,结合大银鱼、河蟹、卤虫、优质经济鱼类养殖、种苗繁育等产业,培植一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对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影响力比较大的水产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对这些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强化内部管理,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将企业培植成为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三是充分发挥渔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围绕池塘养殖、大水面移植增殖、水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现有的渔民协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总体要求,强化中介组织在渔业生产中的作用,并通过这些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渔民统一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和无公害水产品的申报、渔业生产环境保护、无公害养殖投入品管理、水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工作,把养殖户与龙头企业联系起来,把养殖区逐步建设成渔业产业化基地。(六)、广辟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2004年天然水域优质水产品增养殖渔业开发初期投资需要1000万元,筹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工作,力争得到各级财政的支持,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多方争取资金。具体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和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在水面承包期限、承包资金、水面使用权流转以及提供服务等方面制定、出台一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技术、物资和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