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2010控制工程基础试卷标准答案.pdf_第1页
南理工2010控制工程基础试卷标准答案.pdf_第2页
南理工2010控制工程基础试卷标准答案.pdf_第3页
南理工2010控制工程基础试卷标准答案.pdf_第4页
南理工2010控制工程基础试卷标准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26301049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给分点仅供参考 一 共 10 分 解 方法 1 做各部分电流假设为 LRC i ii 根据基尔霍夫有关定律可得到 1 LRC L io oR RC i titit di t u tLu t dt u tR it R itit dt C i i ii 四个方程式可以消去三个中间变量 LRC i ii 首先对上述方程组进行拉氏变换 得 1 1 1 LRC LRC iLoLio oR Ro RC CRo IsIsIs IsIsIs U sLS IsUsIsU sUs LS UsR Is IsUs R R IsIs Cs IsRCs IsCs Us ii i i ii ii 即有 11 iooo U sUsUsCs Us LSR iii 2 2 iooo io R U sUsLs UsRLCs Us R U sRLCsLsR Us iii ii 整理后 得到传递函数为 2 o i UsR G s U sRLCsLsR 2 1 1 o i Us L U s LCss R 方法 2 如单独用此方法 没有列出微分方程应该扣去 3 分 应用复阻抗法 由图可以直接写出传 递函数Uo s Ui s 2 1 1 1 1 1 1 o i R Cs UsR RCsR R U sLRCsLsR LsLs RCs Cs R 上式可以进一步化简得到 2 1 1 o i Us L U s LCss R 即是传递函数 注 该题为基本题 考核如何列写实际系统的传递函数 二 共 10 分 解 方法 1 方框图法 1 G s 2 G s 3 G s 4 G s H s i X s o Xs 首先 合并 12 G sG s和 12 G sG s 3 G s 4 G s H s i X s o Xs 接着移动 A 点到 B 点 打开交联的两个环 第 1 页 共 6 页 3 分 3 分 3 分 1 分 4 分 3 分 3 分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第 2 页 共 6 页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26301049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12 G sG s 3 4 G s G s 4 G s H s i X s o Xs 接着可以分别合并前面的负反馈环节和后面的并联环节 得 412 412 1 G sG sG s G s H sG sG s i i 3 4 1 G s G s i X s o Xs 最后根据串联法则 得到 3412 412 1 G sG sG sG s G s H sG sG s i i i X s o Xs 即 闭环传递函数为 3412 412 1 o i XsG sG sG sG s X sG s H sG sG s i i 进一步化简为 13142324 1424 1 o i XsG s G sG s G sG s G sG s G s X sG s G s H sG s G s H s 方法 2 梅逊公式法 根据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可以绘出与之对应的信号流图如下所示 o Xs i X s 1 G s 2 G s H s 3 G s 4 G s 有图中可见 系统有 4 条前向通路 其增益分别是 113214323424 PG s G s PG s G s PG s G s PG s G s 回路有两条 其增益分别为 114224 LG s G s H s LG s G s H s 所有回路均与前向通道接触 没有互不接触回路 流图特征式为 121424 1 1 LLG s G s H sG s G s H s 余因子式为 1234 1 根据梅逊公式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4 13142324 1 1424 1 1 o ii i i XsG s G sG s G sG s G sG s G s P X sG s G s H sG s G s H s 注 该题为基本题 考核如何化简方框图求解系统的传递函数 三 共 10 分 解 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1 K G s Ts 单位阶跃输入为 1 1 r tR s s 所以 惯性环节的输出表达式为 1 1 K Y sR s G s s Ts ii 11 1 1 KKT K sTss s T 经过拉式反变换之后 得到时域输出为 1 1 t T y tKet ii 由t 时 y t 6 可得 1 1 6 t T yKetK ii 由4t 时 y 4 4 38 可得 4 4 1 1 6 1 4 38 t TT yKete iii 4 3 05 4 38 ln 1 6 Ts 2 分 2 分 2 分 1 分 2 分 3 分 2 分 2 分 1 分 2 分 2 分 2 分 2 分 2 分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26301049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又如 由2t 时 y 2 2 79 可得 2 2 1 1 6 1 2 79 t TT yKete iii 2 3 20 2 79 ln 1 6 Ts 注 该题为基本题 考核一阶环节的时域分析和计算 四 共 15 分 解 a 加入速度反馈前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2 12 2 2 12 12 1 K K K K T G s K K TssK K ss TT 对照二阶振荡环节的标准形式 2 22 2 n nn ss 可得 12 10 1 0 25 2 n n n K K T rad s T 代入参数 所以 此时的 2 1 44 43 p Me 3 1 2 s n ts b 加入速度反馈之后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12 12 2 2 212 212 1 1 K K K K T G s KK K TsKsK K ss TT 同样对照二阶振荡环节的标准形式 2 22 2 n nn ss 可得 12 2 10 1 0 5 2 n n n K K T rad s K T 代入参数 所以 此时的 2 1 16 30 p Me 3 0 6 s n ts 由此对比可见 加入速度反馈前后 系统的固有频率不变 但是阻尼比变大 从而使得超调量减小 调整时间缩短 使系统所表现出的刚度更大 闭环系统出现临界阻尼状态时 有1 根据 中的公式推导结果 可得 2 1 1 0 2 n K T 带入有关参数 得到 2 0 此时的调节时间为 1 4 754 750 48 10 s n ts 注 该题为综合题 考核二阶环节的时域分析与计算 以及速度负反馈的作用 五 共 10 分 解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1 1 k G s s 闭环传递函数为 1 1 2 k b k G s G s G ss 误差传递函数为 11 1 2 e k s s G ss 其频率特性分别为 arctan 2 2 11 2 4 j b Gje j 2 arctanarctan 2 2 11 2 4 j e j je j 第 3 页 共 6 页 2 分 2 分 1 分 2 分 2 分 1 分 1 分 2 分 1 分 1 分 1 分 1 分 1 分 1 分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26301049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当1 时 有 11 arctan arctan 22 2 11 1 5 14 jj b Gjee 112 arctan1 arctan 45arctan 22 2 112 1 5 14 o jj e jee 当2 时 有 2 arctan 45 2 2 11 2 8 24 oj j b Gjee 22 arctan2 arctan arctan2 45 2 2 215 2 8 24 oj j e jee 故此 根据频率特性的概念 可得稳态输出为 112 sin 30arctan cos 24545 258 0 45 sin 3 43 0 71 cos 290 ooo oo c ttt tt ii ii 根据误差传递函数的定义 可得稳态误差为 215 sin 3045arctan 2 cos 245arctan245 528 0 63 sin 48 43 1 58 cos 226 57 oooo oo e ttt tt ii i ii 注 该题为基本题 考核频率特性和误差传递函数基本概念的应用 六 共 15 分 解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32 10 1 1 1 10 1 1 1010 10 1 10 1010 1 1 1 1 10 1 1 f B f f s s s K s s ss Gs ssKs s s s K s s s i i i i i 即 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为 32 1 10 1010 f F sssKs i 利用劳斯判据判稳 列劳斯排列如下 3 2 1 0 110 1 1010 10 0 1 10 10 f f f s sK K s K s 要使得系统闭环稳定 必有 1 100 0 100 f f f K K K 为了确定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实部是否都小于1 令 1zs 既有 1sz 代入 中推倒得到的特征多项式 可得 32 1 1 1 10 10 1 10 f F zzzKz i 应用二项式定理化简 得到 322 32 331 21 1 10 10 1 10 102 1120 2 10 f fff F zzzzzzKz zKzKzK i 根据劳斯判据 此时系统若想稳定 必有 1 0 2 1020 5 11200 11 0 55 2 10020 1 102 1120 2 10 0 2 0 5 102 0 40 3 f f f f f fff f f f K K K K K KKK K K K i 即有 0 40 3 f K 此时系统闭环特征根的实部全部小于1 注 该题为综合题 考核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计算 2 分 2 分 1 分 1 分 2 分 2 分 1 分 2 分 1 分 2 分 3 分 1 分 1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26301049 考试方式 闭卷 满分分值 100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七 共 10 分 解 系统的频率特性为 250 5 15 G j jjj 幅频 2222 250 515 AG j 相频 90arctanarctan 515 o G j 奈氏图的起点为 0 0 90oA 终点为 0 270oA 可以看出 幅频和相频都是单调变化 奈氏曲线起于第三象限靠近负虚轴 终于第二象限靠近正虚轴 归于原点 下面求奈氏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 此时必有 90arctanarctan180 515 oo 整理得 arctanarctan90 515 o 即 arctan90arctan 515 o 对上式两边取正切 可得 15 5 158 66 5 rad s 代入幅频特性表达式 可得 2222 250 0 17 8 668 6658 6615 A ii 故而 系统的奈氏曲线如下所示 由开环传递函数知道0P 即开环传递函数没有正极点 且奈氏曲线不包围 1 0 j 点 故此闭 环系统时稳定的 注 该题为基本题 考核奈氏图的绘制和奈氏判据的应用 八 共 20 分 解 原来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50 11 1 1 220 p Gs sss 由校正之后的开环幅频渐近线图 可知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1 1 0 5 111 1 1 1 0 051020 e Ks G s ssss 由图中幅频渐近线的斜率关系 可知 0 5 5 20 lg5lg0 5 20LLdB 0 05 0 5 20 lg0 5lg0 05 60LLdB 所以有 0 05 20lg6050 0 05 K LK 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1 1 1 0 52 11 1 1 0 0510 e k p ss G s G s Gs ss 为滞后超前校正 第 5 页 共 6 页 0 1 0 17 2 分 2 分 2 分 1 分 1 分 2 分 2 分 2 分 3 分 2 分 2 分 1 分 南 京 理 工 大 学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答 案 及 评 分 标 准 课程名称 控制工程基础 学分 3 教学大纲编号 01026301 试卷编号 0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