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学习法.doc_第1页
自然学习法.doc_第2页
自然学习法.doc_第3页
自然学习法.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 5 of 5 模式七自然學習法NA 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一教學法名稱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二背景Back-ground1. 1977年,加州教師Tracy Terrell 發表西班牙文的教學心得2. 1983年,南加大(USC)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 與Tracy Terrell 合作發表(The Natural Approach)一書3. 比較:自然方法(The Natural Method)或稱為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是二十世紀初的教學法,其重視教師的獨白、學生的複誦和師生的問答,在學生熟悉這些外語的用法後,再教用語的寫法,最後作文法的練習。4. 自然學習法(The Natural Approach)強調的則是() 曝光(Exposure)或輸入(Input),而非練習(Practice)() 為學習情緒作最好的準備,在真正開口練習前,儘量專注於聽的練習,並延長此練習的時間() 可以運用書面資料或其他教材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力(重視理解力,這點和完全身體反應法TPR相同)三教學途徑Approach1.語言理論Theory of language1. 語言是傳達和溝通的工具,因此,最重要的是意義的理解。因此字彙重於文法,字彙不是文法的附屬。2. 語言觀結構訊息(後者更重要)3. 訊息感知(Perception)表達(Production)4.因此,教學時,教師不必去精細地剖析文法,甚至語言教材也可省去文法。 2.學習理論Theory of learning其理論=Tracy Terrell實際教學經驗所得+Krashen的語言學觀點:1. 自然學習後天學習假說(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有意識地把握語言規則(即後天學習),並不能學會語言,語言是無意識的獲得過程(即自然學習狀態)。2. 監視器假說(The Monitor Hypothesis)我們可回憶後天所習得的語言知識來校正語言,這是有意識的後天學習之唯一功能。3. 自然規律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文法結構的學習過程有一定的規律,因此在學習第二語言時,犯某些錯誤是自然的發展過程。4. 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人在面臨比自己語言能力稍高一級的語言(I + 1階)時,其自然學習狀況最佳。5. 情緒濾鏡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學習者的情緒或態度就像濾鏡一樣,對學習的輸入狀態影響至大。其中有三因素:()動機(motivation)()自信(self-confidence)()焦慮感(anxiety)四教學設計Design1.教學目標Objectives1. 針對初學者而設計,目標是幫助他們進階至中級程度2. 學習目標的要求(1) 在平常狀況下,能了解對方的意思,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思(2)不必了解會話中所有的字彙和文法規則,也不必發音完全,只要能表達溝通即可3.目標之設定,依據學生的需求和程度4.教師必須事先讓學生知道他們該期待什麼,不該期待什麼:(1)如可以和人溝通,可以自己查字典自修,可以讀懂一般性的文章(2)但不能輕鬆地談一些不熟悉的內容,也不能偷聽人談話的內容2.課程大綱Syllabus1. 針對不同目標來設計課程,如:能在公眾場合聆聽佈告(口語);具備讀寫個人書信之能力(書寫)等2.要符合學生的目標和興趣,因此:()課程活動不是文法教學,而是希望學生能在特定狀況下處理特定主題;()課程要生動有趣,製造和善氣氛,並提供大量字彙以符合溝通需求。3.教學活動的型式Typ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1. 一開始教師的談話可集中於教室內可理解的物件和圖像。2.除非學生已有妥善的準備,否則老師並不要求學生發言,以將學生壓力減至最輕。(但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和問答還是要回應的)3.一旦學生準備好時,老師的問答可由簡至繁;談話要作有意義的溝通,而非作文法形式的練習。4.教學技巧,則借用自其他教學法,如:(1)命令式活動(TPR)(2)模仿,肢體語言等來引導問題(Direct Method)(3)小組合作(CLL)5.沒有發明獨特的技巧,重點在於提供一個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能舒緩學生情緒、提昇學生自信的課堂氣氛。4.學生角色Learner roles 基本假設學生在學習時越加忘我,就越能進入狀況1.前生產階段(Pre-Production Stage)-學生僅參與而不必回答,如可以用肢體回答;用指認圖片或人物的方式來回答。2.初生產階段(Early-Production Stage)學生開始有能力回答either-or問句,能用簡單單字或片語回答,也能填寫表格,或使用固定對話用語3.言說產生階段(Speech-Emergent Phase)學生的語言已足以進行角色扮演或遊戲、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學生的責任1. 要提出自己的需求2. 要積極爭取學習可理解的輸入3. 自行決定何時開始使用目標語,何時升級4. 和老師討論何時作文法練習,也可以自己練習5.教師角色Teacher roles1. 是提供目標語言的可理解輸入的主要來源2. 創造有趣而融洽的上課氣氛3. 選擇豐富活潑的課堂活動、教材,和小組合作4. 要告訴學生此一教學法的立意、組成和期望。6.教材的角色The roles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1. 教材:是來自實際生活,而非課本,希望結合課堂和現實生活,在真實溝通下學習語言。2. 遊戲: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借由語言的使用來達成遊戲的目的,而非以語言為遊戲的目標3. 缺點:收集製作教具以形成課程,對教師而言費時費力。宣傳手冊、圖片、視覺輔助教材、各種實物皆可。五教學流程Procedures範例1. 先從TPR開始,如: “Stand up. Turn around. Raise your right hand.”2. 用TPR介紹身體部位數字及順序: “Lay your right hand on your head. Put both hands on your shoulder, first touch your nose, then stand up and turn to the right three times. ”3. 用命令將和教室相關的名詞和教具帶入教室,如: “ Pick up a pencil and put it under the book, touch a wall, go to the door and knock three times. ” 任何和教室有關的名詞都可以整合在一起,如:“ Pick up the soap and take it to the woman wearing the green blouse. ”4. 運用身體的特徵和衣著認識班上同學的名字。教師運用情境和名詞本身來突顯關鍵字的意義,例如:hair, long short, etc. Then a student is described. “ What is your name ?” ( selecting a student. ) “ Class, look at Barbara. She has long brown hair. Her hair is long and brown. Her hair is not short . It is long. ” (Using mime, pointing and context to ensure comprehension.) “ Whats the name of the student with long brown hair?” ( Barbara )or “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woman with the short blond hair? ” or “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tudent sitting next to the man with short brown hair and glasses ? ” (with gestures ) The students only have to remember and produce the name of a fellow student. The same can be done with articles of clothing and colors. “ Who is wearing a yellow shirt ? Who is wearing a brown dress?”5. 運用視覺,尤其是雜誌圖片介紹新字彙,學生只要回答同學的名字即可。 老師在全班面前介紹一張圖片中的一樣事物,一次用到個字彙來描述,然後把圖片交給其中一位同學,其他同學必須記住這位拿圖片的同學名字,如: “ Tom has the picture of the sailboat. Joan has the picture of family watching TV. ” The instructor will ask questions like: “ Who has the picture of the sailboat? Does Susan or Tom have the picture of the people on the beach?” (The students need only produce a name in response.)6. 結合圖片和TPR:“Jim, find the picture of the little girl with her dog and give it to the woman with the pink blouse.”7. 結合圖片、命令、和條件。“ If there is a woman in your picture, stand up. If there is something blue in your picture, touch your right shoulder. ”8. 使用數張圖片,要學生指出你描述的圖。 Picture 1. “ There are several people in this picture. One appears to be a father, the other a daughter. What are they doing? Cooking. They are cooking a hamburger. ” Picture 2. “ There are two m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