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1《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_第1页
高中地理 1.1《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_第2页
高中地理 1.1《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_第3页
高中地理 1.1《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5.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781年冰岛拉基山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据此完成12题。1.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2.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A.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C.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12.解析: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其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火山喷发属于自然异变,但不一定有受灾体,所以不一定属于自然灾害,但属于致灾因子和自然异变。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致灾因子强度、人口密度、抗灾救灾投入有很大关系,但与太阳高度无关。答案:1.C 2.D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04年12月29日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零时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9级地震,至发消息之时,至少已造成8万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3.在此次地震中不易受损害的人群是( )A.妇女、老人 B.青少年、儿童C.残障人 D.青壮年男性4.下列属于地震灾害主要受灾体的是( )A.桥梁、厂矿 B.沉损船只C.粮食作物 D.滑坡和泥石流34.解析: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人员伤亡情况不同。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应急反应差,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是受灾人群中脆弱的群体。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地震的受灾体主要是房屋、桥梁、厂矿等,气象灾害的受灾体主要为粮食作物等,风暴潮、台风的主要受灾体是船只等。滑坡和泥石流不属于受灾体。答案:3.D 4.A 自然灾害情况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的共同作用。据此完成58题。5.孕灾环境包括(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A. B. C. D.6.下列属于致灾因子的是( )洪水 山崩 地球表层 自然环境A. B. C. D.7.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有( )致灾因子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危害和不利影响 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 山洪暴发冲毁桥梁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 B. C. D.8.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那海沟58.解析: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孕灾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四大圈层;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称为致灾因子,如洪水、山崩、台风等,地球表层和自然环境不属于致灾因子;判断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基本思路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灾害性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受灾客体中残障老年女性的应急反应差,而青壮年男性的应急反应强。答案:5.D 6.A 7.C 8.C9.下列现象能演化为自然灾害的是( )A.南极洲发生强度很大的雪崩 B.煤矿矿井发生塌顶事件C.川藏公路上出现山崩 D.火车出轨造成多人死亡解析: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异变,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南极洲的人类活动很少,发生雪崩一般不能演化为自然灾害;煤矿矿井发生塌顶和火车出轨,属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川藏公路上出现山崩能演化为自然灾害。答案:C10.阅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地震水灾热带风暴死亡人数0.72万15.1万17.3万74.5万(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喷发、地震_,水灾_,热带风暴_。(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么?、解析: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第(1)题的各种灾害涉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个圈层。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表中涉及的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致灾因子。热带风暴造成的伤亡人数最多与热带风暴易发生的位置有关。答案:(1)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2)致灾因子强度。(3)受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且这些地区热带风暴发生的频率高。我综合 我发展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据此完成1113题。11.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 B.地球表层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12.承受自然灾害的客体是( )A.自然异常变化 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C.自然灾害本身 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13.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酸雨危害生物体 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 唐山大地震 印度洋地震海啸A. B. C. D.1113.解析: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喜马拉雅山无人区的雪崩,没有承受灾害的客体;唐山大地震和印度洋地震海啸,既有以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又有受灾体,所以属于自然灾害。答案:11.A 12.B 13.B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等。据此完成1418题。14.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A.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15.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干旱 洪涝 地震 风暴潮A. B. C. D.16.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干旱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B.地震的主要受灾对象为农作物及农田C.风暴潮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D.洪水的主要受灾对象是工程建筑17.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生命线工程,易受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受_等受灾方式的损害( )A.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风暴潮;变形、开裂、沉陷、淤埋、泄漏B.洪涝、干旱、冻害、风暴、病虫害;浸泡、缺水、冷冻、雹砸、虫食C.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浸泡、淤埋、腐蚀D.地震、洪水、滑坡、泥石流、风暴潮;变形、震塌、沉陷、毁坏18.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灾情相对于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灾情来说,具有( )A.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和深远性B.超前性、显著性、广泛性和深远性C.滞后性、隐蔽性、狭窄性和暂时性D.滞后性、显著性、广泛性和暂时性1418.解析:在各种受灾体中,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灾情指标中包括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等几项,主要指农作物受到的损失,其灾害应是洪涝和干旱;不同的自然灾害各有其一定的受灾体,干旱和洪涝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和农田,风暴潮的主要受灾体是农作物、船只以及海水养殖业等;地震的主要受灾体是房屋等工程建筑。通信系统、供电系统、交通系统等受地质灾害危害比较明显。自然灾害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灾情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和深远性。答案:14.A 15.A 16.A 17.A 18.A19.读“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森林的历史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A、B、C三种图例表示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森林和沙漠的分布状况,其中表示现代森林分布的是_,表示沙漠分布的是_。(2)森林从总体上属于_(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根据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状况,森林、沙漠属于_资源。(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鄂尔多斯高原风沙一片的现状告诉我们,森林和草原植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是什么?(4)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森林茂密的地区,而今森林覆盖率不足1%,试说明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启示。解析:植被破坏后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受区域自然地理背景的影响。鄂尔多斯高原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天然植被为温带草原,一旦植被被毁极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降水在400毫米以上,由于降水较多,黄土高原曾经的天然植被多为森林,若植被受破坏极易引起水土流失。第(4)题,值得注意的是,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帝王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