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doc_第1页
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doc_第2页
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doc_第3页
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doc_第4页
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选择一段古代有关礼仪的阐述,摘录原文,加以阐释,并结合现代礼仪说明其在当代的使用情况及现实意义。要有自己的认识、见解和思考。古代礼仪与现代人生 、谈到古代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尤其在文革时期,被认为是封建余毒。在建国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科技迅速发展,但自然环境却变差了,洪水、干旱、地震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法治现场里常常看到父母跟子女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为财产争夺而发生的纠纷。见义勇为的人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我觉得,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于教育的问题,而其根本原因在于“五四”以来,我们把传统的东西丢得太多:连祖宗都不要了,连父母都不要了,把礼义廉耻抛弃了,这个社会能不乱吗?这就是我今天想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古代礼仪的原因。一、 礼的起源与本质礼,原是篆文体, 。左边的字形表示台子上放着东西,右边下面是个豆,豆就是古代的高脚碗,上面有个盘子,盘子里放着玉片,本义与祭祀有关。中国古代对“礼”的解释就是人们要履行的、要做到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正因为人类生活有一定的礼俗,然后产生了一种礼制,所以古人把礼提升到安邦定国的高度,诗经中“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说的就是老鼠还有它的样子,人要是没有礼仪,还不如赶快死掉算了。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时期中,元朝靠杀戮巩固统治,结果很快就灭亡了。而清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颁行天下,就是教谕臣民的乡规民约。乾隆时代编印四库全书,这些都是礼治天下的表现。过去的统治模式是从小家庭管理入手,“百善孝为先”,每个家庭和睦了,一个村落就很和睦,然后宗族之间很和睦,最后国家就安宁了。“八荣八耻”也是以“礼”治国的一种措施。儒家的治国思想,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古时孩子从小就读弟子规,而现在的学生进了大学,读完硕士、博士,可能连一个简单的交往礼节都不知道。家长、学校看重的是分数,而不去关心孩子将来能不能健康成长、发展。清华大学宿舍里两个博士生因生活小矛盾而发生的生命悲剧就是因为缺少最基本的礼仪教育而导致的。一个不懂礼的人,即使读到博士、学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但却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礼仪与处世之道,成为我们教育的悲哀。中国古代非常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举官员要“举孝廉”,就是选拔官员的第一标准是孝廉,看这个人孝不孝、廉不廉。我国古代为孝子竖牌坊,甚至孝子可以直接选拔到朝廷做官。我们今天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是以德为先,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我小时候家在农村,家里祠堂的排位顺序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根本,而礼是这种次序的保证。中国古代在道德建设方面非常强调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处理好这五种关系,社会自然就安定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无法逃脱这五种关系,在今天,我们可以把君臣关系理解为上下级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消失了,只有中国还存在。中国人自古以来缺少宗教观念,主要靠祭祖去保存文化的根本。因此,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关注这五种关系。我认为,现在要大力发扬孝道和师道,一个人如果在家不听父母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话,是无法学好生活常理和各种专业知识的。如果一个人不讲孝道、师道,也没有宗教信仰,对天地、鬼神敬畏的心理也没有,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做了坏事也不怕的可怕的人。小人,一古人强调把孝道摆在最根本、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还能对朋友、对其他人好吗?还会忠于集体、忠于国家吗?齐桓公之死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管仲临死的时候告诫桓公务必驱逐身边的三个小人,这三个个叫易牙,是个厨子,为了献媚竟然杀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做菜;一个叫竖刁,为了可以出入后宫服侍齐桓公竟然自宫;一个叫开方,本是卫国世子,竟然舍弃王位而跟随齐桓公。这三个人个个假意侍奉桓公,然而个个有所图谋。管仲认为,连自己儿子都不心疼的人不会心疼别人,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不会爱惜别人,连一个国家都可以不要的人必定有更大的贪图。但齐桓公却不听劝告,结果死后都没人为他收尸。孔子说,大罪有五,而杀人为下。逆天地者,罪及五代;诬鬼神者,罪及四代;逆人伦者,罪及三代;乱教化者,罪及二代;手杀人者,罪止其身。所以说,古人非常重视对天地、对祖宗的敬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意思就是人如果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很舒服,但是不讲礼仪、没有教养,就跟禽兽差不多。二、古代礼仪的内容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也。”冠礼排第一位,“冠者,礼之始也”。二十岁的男子一定要举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的仪式。现在中国已经没有冠礼了,但这种礼仪在日本、朝鲜被保留下来。在日本,市长为年满18岁的青年举行穿和服的礼仪,就相当于冠礼。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二十岁了,但还糊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二十岁的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举行冠礼首先择个好日子,还要选个主持人,为了表示隆重,冠礼要在祖庙举行,由主持人为二十岁的青年戴上帽子。冠礼的程序非常复杂,需要“三加三拜”。这么做就是要强调成人的责任。婚礼也非常繁琐,“周公六礼”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纳采就是提亲、说媒。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儿的姓名、生辰八字等情况。纳吉有点像西方人的定婚。纳征就是过大礼,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请期是择吉日确定婚期。亲迎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现在社会中离婚率非常高,有的夫妻甚至结婚不久就离婚。古人在处理婚姻关系的问题上强调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就是要把对方当做贵宾来看待,要把自己看得与对方完全平等。今天,很多人缺少这种相处之道的教育,处理不好夫妻关系,造成家庭不和。我理解的夫妻关系应该是两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这两个圆不可能完全重合,既不能不相交,也不能相交的太多。我觉得最理想的夫妇关系模式应该是三分之一的空间相交,这三分之一是对家庭的共同责任,每个人有三分之二的空间属于自己,这三分之二是个人的事业和社交圈子。古时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还有指腹为婚,新郎把新娘接回家才看得到,但是婚姻却还比较稳定。因为有个非常隆重的成人礼,使人知道成人的责任,有个非常隆重的婚礼,使人知道婚姻与家庭的责任。古代还有乡饮酒礼,相当于今天县里的聚会,每三年要举行一次。举行这种聚会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明长幼之序,行尊贤养老之风。射礼也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仪,射礼主要有乡射和大射。射礼不是我们现在的体育比赛,可以拿奖金的,而是一种礼仪。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乡射是地方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宴饮,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古人举行这种射礼是为了培养人们的品行,提倡“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意思就是箭靶是固定的,一个人能不能射中,就是要看自己站得正不正、弓拿得稳不稳,能否射中完全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射礼重视人的道德自省,是中华民族气质、性格、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其本质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君臣宴饮之礼既是培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感情,也是为了明确双方的责任,强调“君礼臣忠”。聘礼就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访问,主要是加强联络、增进感情,相当于今天的外交访问。丧祭之礼,就是父母死后要祭祀,让人不要忘记祖先与父母的恩情,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本源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关切,通过反思过去(我从何而来)而展望未来,培养人的责任意识。中国古代有三个人常被称颂:舜其大孝,文王无忧,武王达孝,强调个人的责任就是家庭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就是国家的责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想想看,如何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连自己的父母与亲人都不爱,还能爱国么?要想爱国爱家,就要先爱自己,把自己发展好了,就可以实现爱家、爱国。我对现在的一些文化娱乐内容持保留态度。在我国古代,大众场合不谈论妇女,公家的事情不能私下议论,而现在各式各样的段子满天飞,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二人转这样的地方民俗文化,在古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而现在竟然都可以上春晚。中国古代的教育要求“思无邪”,只有经学才是正宗的国学,连小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过去还有一些细小的礼仪,包括子女跟父母怎么说话、学生跟老师怎么说话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仪礼士相见礼中写道:“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这里的大人,在家里是父母,在外面指年龄比你大的人,在学校指老师,一个人跟父母、老师、长辈对话时,一开始要看着对方的脸,然后目光下移,看着对方的胸口再回到脸上。三、礼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法治社会,这固然没有错,但法跟礼相比,礼是积极的,而法是消极的。现代社会法制越来越健全,但犯罪率却年年提升,为什么?因为法是消极的,在人们犯了错误以后再去惩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靠政令、刑罚统治百姓,会造成百姓没有羞耻感,犯了错误会想办法逃脱刑罚的惩罚。而用道德引导老百姓,用礼来约束老百姓的行为,这样老百姓就有羞耻感,做了坏事感到耻辱。格的意思就是标准,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做事没有标准、做人没有底线,这是很可怕的事。有人会庆幸自己闯了红灯没被抓处,这就是“免而无耻”的表现。张明宝在出事后,人们发现他曾违规驾驶上百次,因为他内心里没有违规的羞耻感,最终酿成大祸。古人强调礼的教育作用,通过礼的实践在社会中建立秩序,决定亲疏、决断嫌疑、分辨意图、明断是非并确立相应的等级制度,正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古代礼仪的朝敬之礼是明君臣之义,品聘之礼是使诸侯相敬,婚姻之礼是明男女之别,乡饮酒礼是明长幼之序,通过礼维护社会稳定安宁。礼的教育对一个人起到节制作用,让人的内心忠正无邪。如果一个人外表上庄重恭敬,而内人却没有真诚,就是虚伪。每个人都有内心的欲望,“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止欲惜福,控制人的欲望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古人就通过礼来控制人的欲望。我的幸福感很强,因为我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差一点被饿死,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已经很满足了。古代教育让人从小学习弟子规,弟子规里强调“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古人用礼来约束人的欲望,保持社会稳定,培养人的爱心与感恩心。佛家要求“上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天地恩。感谢父母众生,使人心怀感恩。古代的礼制非常繁杂,有些内容拿到现代来实践是不可能的,但礼的精神不能丢,礼的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