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doc_第1页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doc_第2页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doc_第3页
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 (S16E05班 陈世军2016440557) 一、简介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古人不明白产生这种景象的原因,对它作了不科学的解释,认为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叫做“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实际上,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的光学现象,与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和全反射有关。根据空气在竖直方向的变化情况的不同可以分类为下蜃景和上蜃景 。二、上蜃景在夏季,傍晚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向远方望去有时能看到山峰、船舶、楼台、亭阁、集市、庙宇等出现在远方的空中,这就是“上现蜃楼”;白天海水湿度比较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形成了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而折射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因此空气层随高度增加而折射率不断变大。可以粗略的把海面上的空气看做由不同折射率的水平汽层组成的。当远处物体反射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首先进入折射率较大的的上层气层,不断发生折射。由于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使每次折射的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光线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将发生全反射。这些光线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就会在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景物的虚像,这就是上蜃景,上蜃景形成的像是正立的。原理如图一。(图一)3、 下蜃景 处温度很高故下层空气密度小而上层空气密度逐渐增大,从沙漠地面向上空气的折射率从小到大连续变化,故从远处物体或蓝色天空斜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逐渐减小的热空气层被折射后,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折射角与入射角均逐渐增大,使传播方向总要向上偏一些,而且入射光线可能在沙漠地面附近发生全反射。 由于人眼不能看到光线的曲折而是按直线追溯射入眼中的光线的方向看到物体的,所以人看到这些光线好像是由他的前方射来的,于是人们就看到前方远处物体的倒影或者感觉到前方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蔚蓝发光的湖面(由于被太阳晒热的沙漠表面的空气不断地向上流动、晃动,也由于空气在折射率的变化,故他还会感觉到这蔚蓝的湖面晃动不止而真像波浪起伏那样);但由于上面所形成的是远处物体或蓝色天空的倒立虚像,在沙漠中实际是没有的;故人们看到前方的物体或水源但向前奔去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从远方高处射来的阳光,首先进入下方折射率较小的空气层,时不断发生折射。由于光线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大于临界角时,也要发生全反射。这些光进入观察者的眼中,远处的地面就显得格外明亮,好象反光的水面一样。有时看到远处物体的倒像,就好象水中的“倒影”一样,这就是下蜃景,下蜃景形成的像是倒立的。原理如图二。(图二)海市蜃楼的形成条件要求空气密度在水之方向差异极大,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有风时会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参考文献1 张遂生.海市蜃楼的人工再现.物理教学探讨.2004(3):25-262 刘春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