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doc_第1页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doc_第2页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doc_第3页
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一)中国地质构造煤炭资源在地壳中的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_山西煤炭简史分布是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_山西煤炭简史受地质构造条件控制的。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运动引起海陆变迁、气候更替,推动了植物界演化迁移和聚煤作用呈波浪式向前发展。同时,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形变,使地球表面出现一系列隆起和坳陷,为聚煤作用提供了适宜的天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_山西煤炭简史然场所,并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煤炭资源概况及煤矿分布_山西煤炭简史决定着聚煤古地理景观。聚煤盆地形成的含煤建造又遭受后期构造变形的切割,保存下来的含煤建造都在一定构造的体系中占有相应的部位,并依着一定的规律展现。中国境内已确立的构造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各种扭动构造体系。1)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包括若干巨型的复杂东西构造带,每一复杂东西构造带又自成一个体系。他们的主体是由走向东西的各种褶皱带和挤压性断裂构成。在我国境内发育最完好的有三条巨型纬向构造带,由南到北依次是:阴山一天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南岭构造带。此外,在黑龙江北部及海南岛、南海海域中,也有两条明显的构造带。2)经向构造体系,一般表现为南北向挤压构造带,由南北向的褶皱带和压性断裂带组成,有时也以巨大的张裂带形式出现。经向构造带在我国南部及西南部最为突出,秦岭以北也有展现。我国境内发育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经向构造带主要有:滇西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川黔构造带、湘桂构造带、贺兰六盘构造带等。此外,在江西、福建、山西、青海及东北等地也有具一定规模的南北向构造带。3)扭动构造体系有:(1)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华夏系和新华夏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走向北东至北北东,组成规模宏大的“多”字形构造。这个“多”字形构造系列与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相复合,构成我国东部的基本构造格架,对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含煤建造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2)西域系和河西系。西域系和河西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直至中亚,呈北西向、北北西向,是由一系列压扭性褶皱隆起和沉降带组成的反“多”字形构造。它们与纬向构造体系、“山”字形构造体系等相复合,构成西北地区基本构造格架。各种构造体系相复合构成的菱型盆地和地槽,控制了晚古生代,特别是早、中侏罗世含煤建造的形成、保存和分布。(3)“山”字形构造体系。“山”字形构造体系是由于地壳表层产生不均匀滑动所形成的一种构造形式,由前弧、反射弧、脊柱、马蹄形盾地等各部分组成。一般马蹄型盾地和两翼斜列的次级坳陷带是含煤建造形成与保存的有利部位。规模巨大,发育时间较长,对我国含煤建造有明显控制作用的“山”字形构造主要有: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淮阴“山”字形构造体系和广西“山”字形构造体系。(4)青藏川滇“多”字形构造体系。这个构造体系是一个反“S”型旋转构造。它的头部及外围褶带,散布在青海、甘肃、西藏和川西北地区,中部通过藏东和川滇西部,尾部主要展布在东南亚地区。(二)中国的聚煤期与含煤地层中国各时代聚煤作用发育程度是不均衡的,几个较强的聚煤作用时期是:新生代的第三纪;中生代的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中侏罗世、晚三叠世;晚古生代的晚二叠世、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早石炭世;早古生代的早寒武世。其中以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四个聚煤期的聚煤作用最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在我国分布普遍,发育良好,主要含煤地层是华北和西北东部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华南的上二叠统,华南下石炭统及下二叠统也含煤。其中石炭纪含煤地层和二叠纪含煤地层分布最多、最广。中生代以晚三叠世含煤地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含煤地层为主。其中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集中于华南各地,并与海域的分布有一定联系。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北方。新生代早、晚第三纪均有含煤地层在我国分布。早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南岭以南及滇西;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集中于南方尤其是云南。(三)中国煤炭资源分布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早已为世界所瞩目。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U0nRichthefen)从1861年至1872年,曾7次到中国旅行考察,走遍了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奉天等14个省,发表了对中国煤炭储量的估计,称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此后,美国的德拉克(N.F.Diake)、日本的井上和中国地质学者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先后发表过中国煤炭储量的数字。1929年,翁文灏、胡博渊在世界动力会议上宣布,中国煤炭储量为26545亿t。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矿业纪要发表的全国探明储量为4500亿t。这些数字,尽管调查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发表的时间不一,数字相差较大,然而都认为中国煤炭储量极为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对全国煤炭资源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的预测工作。对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和分布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1950年至1952年,进行了第一次煤田预测,地域尽管不够完整,但也为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煤炭资源方面的基础依据。1974年至1980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预测在深度2000m以内的储量为4927亿t,其中埋藏深度在1000m以内的有21039亿t,比较可靠的有14130亿t。1990年至1994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预测煤炭赋存地域和煤炭储量与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相比,有大幅度增加。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居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列,煤田分布面积约55万km2。在中国大陆的2225个县(市)中,1458个县(市)有煤炭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