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家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学家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学家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学家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学家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中国古代存在一批史学家会用“道”、“天道”、“天理”等等来衡量和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要想知道史学家到底都做了哪些衡量和批评,我们必须要先了解“道”、“天道”、“天理”等的含义。我认为他们所说的这些词是指天意,认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有征兆的天意。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足,总认为有一种超人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人类,这超人的力量就是天,所以人们进行占卜,反映天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了帝,帝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是万物的主宰,人世间的一切都要遵照天的意思执行,这就赋予了统治者以统治权,这也是天道。说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人们大多数都会想到司马迁。在司马迁的笔下,王道就人们所说的最高统治者的治理国家和人们的措施,是治世之道。司马迁用天道的概念总结了王道变迁的规律,即“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认为对于国家的兴亡,天会做出相应的提示,天象和人事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感应关系。国家将要兴盛,君主统治的措施实施的好,天必将降下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灭亡,君主施政不当,天必有凶兆,如日食、水灾等现象,就是天象好,人事好,天象不好,人事也不好。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名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这籍其门,视此。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当是之时,天下大汉,六月至八月,乃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即位秦王十二年得时候,文信侯吕不韦死了,秦始皇将他秘密地安葬了。对于那些参加葬礼的门客,如果是晋人就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夺取官爵再迁去房陵,五百石以下,并且没有参加葬礼的,只是迁居,但不剥夺官职。从今以后,执掌国事而不守正道,像嫪毐、吕不韦这样的,就抄没全家户籍,充当奴隶,都要照此办理。秋天,赦免了被迁移到蜀地的嫪毐的门客。当时天下大旱,从六月起,到八月才下雨。这就可以看出,司马迁用天道来批评统治者的施政措施,认为秦始皇对待官员太过苛刻,没有仁慈之心,不施仁政,从而导致天下大旱,到后来赦免了迁移的门客,天才下雨。也可以看出天道是王道的反映。再者,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把“天”理解成“绝对的天”,就是认为天对人间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天人之间天有主动权。司马迁认为统治者是就是天的代表,统治者的出生一般都具有神奇色彩,在高祖本纪中写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直。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注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把最高统治者神话了,认为其统一天下是都是天注定的,是天赋予了统治者治理万民的权利,是一种天命观。并且认为开国的统治者都是黄帝的子孙,顺应天命而治理天下,他如果实行德政,上天就会根据他的德行,让他的子孙享受到他的德行所带来的好处,就会世世代代都做天子,这是上天对他德行的报答。在司马迁之后出现了一位具有浓重正统意识的史学家班固。班固的汉书以“宣汉”为主旨,通过曲解历史天命观,用“汉为尧后”来说明汉朝统治的正统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班固鉴于刘邦“无土而王”,致使人们对于汉皇朝的建立感到困惑不解,从而需要从天道的角度作出历史解说,为汉皇朝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从而来表达他的天命观。天命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的精神支柱,是君权思想的核心体系。从历史的方面来说,天命观是统治阶级的君权神受和神道设教的神学迷信工具。他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人君失道,天出灾异谴告。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汉武帝曾在策问中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对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紧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指出了灾异是天对人君失道的一种警示,然而这种警告并不是恶意的,反而是反映天的仁义。认为在天有灾异时,皇帝应该在诏书中表示虚心纳谏,匡正过失,下罪己诏书并对朝政进行修葺,来顺天意。作为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传作者的左丘明又是怎样看待天道的呢?左传具有较浓重的天人感应思想,天命神意的体现方式是天人感应,人间有变,天必然会有所提示。传达天命的主要方式是天象、梦境、异事、龟筮卜等。左传还认为,天道对人事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可以干预历史的进程,国家的兴亡。例如,鲁宣公三年,楚庄王问鼎中原,王孙满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这句话说的就是上天赐予明德之人的福禄是有一定期限的,降给周王朝的期限是三十代,七百年,在这个期间虽然周王朝已经衰落,但是寿命未完,还可以维持,任何强大的诸侯觊觎王位都是徒劳的。认为这就是天对统治者的安排,谁都不可以也不能够破坏。左丘明强调“天德合一”的天命观,把天意神命和道德礼仪结合起来。天说。“鲁襄公二十八年,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鸟、帑, 周、楚恶之。”统治者道德败坏,行为失当,“鲁襄公二十八年:郑伯使游吉如楚,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马日奔问诸晋而以告。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天王和楚康王就是在鲁襄公二十八年死的,说明天是会时刻关注着统治者的,如果你的施政措施不能体现出你的德行,只听信谄媚大臣的话,而远离甚至杀害贤良的臣子,统治是不会久远的,生命也如此。左传中天命论还表现在君权归属上,昭公十三年记录当初楚共王选择继任者时候的情况。“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 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於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 既,乃与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没有嫡子的楚共王以埋玉之法,请神在五个心爱的儿子中挑选接班人,期以当玉拜者为楚国的继任者。康王双脚跨玉,灵王胳膊搭上了玉。子干、子皙远离玉,平王正好压在玉上下拜。后来事态果如神示:跨玉而过的康王以年长最先继位为君,但至其子时失去了君位;以肘压玉的灵王当了十二年国君后自杀绝嗣;远离璧玉的子干、子皙处心积虑地巴结也没当上楚王,反而送了性命;最后长享楚国的果然是楚共王的小儿子平王。这就是完全靠天去选择统治者,去衡量哪位统治者最适合做君主。到了唐代编写史通的刘知几时,历史学家对天道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变化。刘知几在天所降的灾详上不会都全部和人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有的现象是自然界本身的循环演变,与统治者的政治措施是否恰当不存在什么直接的关系。虽然他认识到灾祥是自然现象,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有神论者,认为仍然存在灾祥神异。认为如果天所说的是关于国家的,必定是真的,统治者理应重视。也认为如果是一个贤明的统治者,天降下祥瑞来彰显统治者的德行,也是可取的,如他在书事篇中说道:“夫祥瑞者,所以发挥圣德,幽赞明王。”他认为灾祥一定会有应验的表现,史学家不应该只记录灾祥而不记录其符应。 我认为到了宋代以后,用“道”、“天道”、“天理”等来衡量或者批评最高统治者及其施政的历史学家越来越少了,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史学家都逐渐成为了无神论者,强调人事的作用。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参考资料:(1)司马迁王朝变迁观念刍议张连娜,刘红君,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版(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