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建设中的教育发展策略.pdf_第1页
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建设中的教育发展策略.pdf_第2页
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建设中的教育发展策略.pdf_第3页
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建设中的教育发展策略.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出了 两环战略 和 建设海上秦唐沧 的设想 出台 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促使海洋经济迅速发展 逐渐成为 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从整体上看 河北的海洋产 业仍属粗放经营 科技含量较低 海洋资源优势未能及 时转化为海洋经济生产力 海洋教育水平偏低 海洋 研究专业狭窄 这严重制约了河北海洋经济的发展 综观澳大利亚海洋教育的发展 有如下几个方面 值得借鉴 首先 结合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 认真分析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明确海洋教育对 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制定河北省海洋教育的 整体规划 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海域的特点 分别制定出 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从而保障海洋教育的有效实 施 其次 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普及和宣传 把海洋知 识的普及纳入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中 并培养相关的教 师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海洋教育 高等教育的专业和 课程设置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 并根据情况及 时调整研究方向 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保障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经费支出 以促进海洋教育和科研 的持续发展 再次 以社区为基点进行海洋知识宣传 开展形式 多样的宣传活动 制定社区海洋教育计划 建立海洋网 站 论坛 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提高全社会的 海洋知识整体水平 让全社会共同关心 参与海洋经济 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吴闻 韩国 日本的海洋科技计划 J 海洋信息 2002 1 2 张伯玉 日本通过第一部海洋大法 J 世界知识 2007 7 3 吴闻 英国 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海洋科技计划 J 海洋信息 2002 2 4 李令华 美国海洋补助金及其对海洋教育的资助 J 海洋 开发与管理 1991 3 5 荆公 澳大利亚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J 海洋信息 1998 6 6 Caldwell L K 1996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From the T wentieth to the T wenty first Century M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7 CarlM Stepath Med DraftCoralReef Education andAustral2 ian High School Students EB OL 2007 11 22 http www saveourseas org CarlStepath Coral reef ed paper ME2 S A pdf 8 Chris tanti Marine Education S wi mming the Nation J OL 2007 11 22 http www thesource gov au involve NYR pdf 2002 environment enviro reports chris tanti pdf 9 Oceans Policy Governance J OL 2007 11 22 http www environment gov au coasts oceans policy obom no2 ag ht ml 崔爱林 1964 女 河北省张家口市人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读博士生 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赵清华 1958 男 河北省沧县人 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中国乡镇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日本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建设中的教育发展策略 王贺兰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91 近年来 如何实现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一直是中 国社会各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与渤海湾同处北 太平洋西岸的日本东京湾地区 是当今全球最发达的 临港城市产业圈之一 堪称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 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 物流中心 信息中心以及科研 文化教育中心 本文通过剖析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 建设中的教育对策因素 以期引发更多关于当代中国 教育如何推进环渤海经济圈崛起进程的思考 一 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 形成过程中的日本教育对策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政府就提出 教育立国 的发展战略 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任务 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以首都东京为 核心的东京湾地区是日本教育政策的最直接的受益 者 近代以来 一直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教育体系 并为 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一 大力落实国家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宏观规 划 重拳打造全国性的文化 教育中心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沿革来看 日本政府对经济与教育关系的认识日益清晰 在1955 年的 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和1957年的 新长期经济计 划 中 均明确提出了 振兴科学技术 在20世纪60 年代的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中 又把教育的作用扩大 到对人的能力的开发 明确提出 提高人的能力和振兴 科学技术 并在制定计划的机构中专门设置教育训练 分委员会 以研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科技人才的培养 712 河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问题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日本对教育的认识 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中长期经济发展计 划中明确提出 科学技术立国 的战略思想 把教育发 展和科技振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原动力 根 据国家的整体发展计划 东京湾地区注重落实 加大教 育投入 充分调动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坚持 公 费 私费 并举 官民共同分担的办学理念 有力地保 证了东京湾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教育与高等 教育的大力发展 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 这就为东京湾产业圈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和教育 基础 二 强化基础 重视职教 偏重理工 为地区经济 发展培养适用型人才 日本政府认为 落后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阶段能 否获得 后发性利益 指后发展的国家借鉴 吸收发达 国家的经验和技术而取得的利益等 关键因素在于 人 在科技成果迅速传播的时代 各国经济竞争成败的 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有效地将科技成果结合 应用于生 产过程 而占总劳动力一半以上 直接从事生产的劳 动者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则直接决定了各国 的经济竞争力 为此 日本地方政府克服重重困难 较 早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 目前 东京地区 的中等教育入学率不仅在全国而且在世界上均处于领 先地位 同时 职业教育在东京湾产业圈中也扮演了非 常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 学校将职业教育渗透在初 高 中的教育中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日本企业重视职业教 育的传统 支持企业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中心 对员 工进行系统而有计划的技术培训 强化和提高技术人 员 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为了使教育紧跟以东京湾 地区为龙头的工业化发展步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 本政府把教育发展的重心向理工科倾斜 1953年8 月 日本政府公布了 理科教育振兴法 1957年又首次 将理科教育政策和规划纳入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并根 据计划实施扩招理工科学生的计划 这使得理工科毕 业生的比率逐年上升 1960年为大学毕业生总数的30 5 1965年理工科新生入学率为45 3 1970年增加 至62 3 其中 东京工业大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理工科教育改革的典范 恢复重建的东京工业大 学将 培养新时代的技术者 确立为自己的新教育目 标 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教育改革 东京工业大学培养 了大批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这 些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为东京湾地区经济的 腾飞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适应型人才 三 领军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 消化和创新 由区 域拉动国家走向世界 由于日本长期重视发展理工科教育 积累了大批 科技开发与应用型人才 形成了强大的引进 消化和吸 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的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 到20年的时间里 日本仅用40 60亿美元就获得和掌 握了西方发达国家用80多年的时间和1600 2000亿 美元的代价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成功地实现了赶超欧 美的目标 目前 日本每百万人口所获得的专利数及 科学家 工程师含量在世界上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其中 东京湾地区的贡献功不可没 它遵循了由区域拉 动国家走向世界的发展道路 仅以筑波科学城为例 日本以政府财力支持为主 在距离东京60公里的筑波 山南麓兴建的筑波科学城 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综 合性高科技产业区和全球第二大的科研基地 集聚了 日本全国27 的国家研究机构 40 的研究人员和 40 的国家研究预算 共有人口19万 其中包括大约 300家国家 私人研究机构所雇佣的1300名科学家 日本乃至世界的许多最新技术 如智能机器人 立体电 子技术 光纤通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这里宣告诞生的 筑波科学城的中心是1973年在东京教育大学基础上 扩建而成的筑波大学 筑波大学的建设是日本促进学 术研究界和行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一个典型措施之一 在东京湾港口城市产业圈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居于重要 的战略地位 二 东京湾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教育在打造临港城市产 业圈的过程中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同时也有一 些问题和教训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引以为鉴 一 基础研究和创造能力不够强 削弱了日本参 与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后劲 为了培养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标准化 规格化 劳 动大军 近代日本的教育制度强调整齐划一 特别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基础教育领域 以追求效率为标准 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 方式 教师照本宣科进行 填鸭式 教学 学生以死记硬 背的方式学习并以考取大学为最终目的 这种教学模 式不仅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 还限制 了学生在思想性 创造性以及个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厌学 逃学 校园暴力等问题日益普遍 在高等教育领 域 由于日本偏重工科 忽视理科 偏重技术应用 忽视 基础研究 因此培养了大批能看懂图纸 了解新技术要 点和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加工的工程师 但在未来尖 端技术领域的开拓和创新方面却明显不足 如在2007 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 在日本顶尖的东京大学仅排 在第20位 这一局面与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12 河北学刊 2008 2 的地位极不相称 进而削弱了日本参与国际经济与科 技竞争的后劲 二 作为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高科技基地 筑波科学城的多项指标与硅谷存在巨大落差 筑波与硅谷都被称为高科技基地 然而 二者的经 济效益和经济指标却存在着巨大差距 近年来 硅谷 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 领导着世界高科技的新潮流 当 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的象征 而筑波的 发展却相对迟缓 以1998年为例 硅谷创造的G DP总 量为2340亿美元 而同期筑波的这一数据却只有50亿 美元 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 筑波科学城效益不明 显 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主要表现在 政府投 资大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搬迁规模大 耗时过长 建设 周期达30年之久 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产业 化程度不够 没在达到建成日本最大最强的科学技术 研究基地和中心的目的 三 长期坚持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 成为诸 多社会问题的症结 近年来 日本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多 如在筑波科 学城工作的科学工作者 常常会出现寂寞 心情压抑 沮丧 精神紧张 性情孤僻 疲倦等症状 事实上 这一 现象与日本长期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忽视对受 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有直接关系 日本的道德教育一味 强调团体至上 勤奋进取 精诚效忠等内容 缺乏对青 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 筑波病 作为一种 高科 技产业病 在很大程度上是 患者 在超精神负荷 超 生理强度工作的情况下 缺乏自我心理调节意识和能 力的直接结果 同时 日本在其教育体系中注重传统 文化教育 道德教育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使 日本在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仍很好地保持了民族的 传统和讲秩序 重合作的集体凝聚力 但是 极端的爱 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也会使一个国家偏离正义 公 正与开明 使之缺乏自省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 从而走 向极端的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三 东京湾对渤海湾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借鉴日本在其港口城市圈建设进程中教育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 环渤海地区有必要采取以下教育对策和 措施 一 借鉴日本教育的发展模式 推进教育的开放 和发展 首先 借鉴日本教育的经验 实现环渤海经济圈的 教育大发展 国家教育政策应该在 抓住两头 的前提 下 放开中间 抓住两头 即政府集中主要精力和有 限财力保障义务教育及重点大学的发展 放开中间 即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官民并举 共同推进后期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 坚持融资渠 道的开放性 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 广泛吸收社 会资金 特别是充分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再者 坚 持受教育主体的开放性 打破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 更 多地向企业 社会招生 向全体劳动者开放 最后 坚 持评价方法的开放性 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标 准向实践开放 通过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社会效益 经济 效益来衡量 只有切实走开放式发展之路 环渤海地 区的教育才能获得大飞跃 实现大发展 二 吸取筑波科学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建设好 曹妃甸科学园 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建设经验教训 中国在建 设环渤海港口城市产业圈的过程中 必须把高等教育 打造成临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别是在目前曹妃 甸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 应当以强有力的财 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 国内外高校入住 以形 成大学群和高科技基地 切实形成科技人才高度集聚 和高技术产业的高度产业化的局面 使之不但成为人 才培养基地和高科技的孵化器 同时还要成为城市文 化建设的核心 三 吸纳日本产学合作体制的精华 形成高校与 企业深层次胶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日本的产学合作制度不但使企业快捷地获得所需 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 而且能够使科研成果迅速 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现实生产力 使产业界和教育界在 相互合作 相互适应中得以持续发展 高校只有走出 书斋 走进企业 自觉提高服务意识 主动增强为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实现 新的发展 同时成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 扬弃日本在道德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 理念与做法 切实避免 两种文化脱离 的现象 在日本工业化 现代化的过程中 教育虽然作出了 极为突出的贡献 但是 正是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要为实 现国家目标提供服务的功能 强调教育对于政治 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 因而导致了诸如 两种文化 的脱离 等社会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发 展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 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合格 接班人 王贺兰 1969 女 河北省滦南县人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博士生 主攻教育管理和学校德育 912 河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山 南临渤海 经济腹地小 除了港口贸易和旅游业 外 没有形成地区性的商业中心 同时 城市贸易在交 通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京奉铁路线是秦皇岛重要的 陆上交通运输线 当这一线路受到影响时 其贸易运输 即受到较大影响 如直奉战争对秦皇岛的实际影响就 是一个明证 此外 秦皇岛还常受到 伪满洲国 的政 治及军事混乱的影响 贸易因受到其间接影响而止步 不前 尤其是关外铁路交通的混乱一度使秦皇岛的铁 路交通受阻 进而对 伪满洲国 的贸易陷入完全停顿 的状态之中 这也给秦皇岛城市走向繁荣增加了历史 障碍 尽管 港大城小 的不平衡发展格局不利于秦皇岛 城市的整体发展 但其 以港兴城 港城共兴 的发展轨 迹依然是较为明显的 港口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的最 大区别是 港口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 机会 比如 1898年 清廷批准秦皇岛为自开商埠 就 是由于秦皇岛港口大批装卸工人的涌入和港口近代设 施的建设带动了工业 商业 贸易 运输 服务等行业的 迅速发展 从而导致秦皇岛城市的出现和发展 尤其 是山海关 秦皇岛铁路的修建 以及桥梁厂 耀华玻璃 厂等工矿企业的不断发展 加上北戴河旅游胜地的开 辟 秦皇岛城镇居民人口迅速增长 随后 居民生活建 筑 办公楼 邮局 饭店等建筑设施逐渐增多 不仅形成 了近代城市的规模 而且出现了 港城共兴 的格局 秦皇岛城市的发展源于秦皇岛港口的开发 港口 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内外贸易的兴旺 并进而带动了城 市经济和各项实业的发展 可以说 没有秦皇岛港的 开辟 就没有秦皇岛近代港口城市的兴起 秦皇岛港 口贸易的兴旺带动了秦皇岛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 进 而促进了秦皇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此 基础上 秦皇岛的市政基础建设逐渐完善 市容市貌发 生了巨大改变 作为近代口岸城市 其经济职能表现 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成为城市继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同时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埠际贸易 秦 皇岛成为输入外国工业品和输出中国原料的集散地 同时 随着西方新技术 新观念的传入 城市的消费观 念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迁 例如 1929年海港区建 立了秦榆电灯公司之后 城区大部分企业和居民开始 使用电能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 身份各异的 外国人的到来也带来了许多新事物 丰富了城市生活 促成了当地社会风尚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参 考 文 献 1 王庆普 秦港文史资料专辑 Z 内部资料 2001 2 北戴河海滨志略 Z 内部出版 19251 Qinhuangdao as a Harbor C ity and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CU I Peng fei XU Jian p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bei N or m 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91 China Abstract The earl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one city decides the future and fate of this city to some degree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ofQinhuangdao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mutual filling and common existence in a diverse space the important role ofmodern associa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serious unbalance as a harbor city Key W ords Qinhuangdao urban development new styled association the size of city as a harbor city 责任编辑 校对 何石彬 232 河北学刊 2008 2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劳工技能 将 硬件 软件 技能 一起移入新加坡工业中 41重视高等教育 做到既快速发展又不盲目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 新加坡政府在进一步提高初中等教 育质量的基础上 把重心移向高等教育 考虑到产业 升级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 新加坡政府于 1981年成立了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 南洋 理工学院 90年代初又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并 成 为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还建立了计算机系 统计算中心 系统工程系 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 究所三个著名的研究中心 3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 性和实用性 学院招聘的讲师必须至少有三年在实际 工业部门工作的经验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六个月 以上的实际工作训练 三 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新加坡经验对河北的启示 借鉴新加坡经济转型期间的教育经验 河北省教 育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尽快推动沿海经济社 会强省目标的实现 第一 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 调整人才培 养结构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河北省应在准确预 测人才需求状况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 规模及方向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对就业率连年较 低的专业停止招生或隔年招生 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 急需的海洋工程 基础能源 生物制药 现代物流等专 业 确保人才培养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 第二 有针对性地发展高等教育 打造沿海经济发 展的人才引擎 河北省沿海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 滞后 难以为河北沿海经济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因 此 河北省一方面应加大政府部门对沿海区域高等教 育的宏观控制和计划调节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来确 定高校的数目 招生的多少及专业的设置 另一方面 还要在微观上重视教育与沿海经济发展实际的具体结 合 对现有科类 课程及时进行改造 及时增设新专业 新课程 从学生方面来说 则应克服 太专太窄 的普 遍倾向以及缺乏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问 题 第三 合理调整职业教育政策 实现中高职教育的 地区性均衡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 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 河北省的经济状况与当初的新 加坡经济起飞期很相似 高级技工短缺现象严重 技术 含量低的劳动岗位的就业竞争却异常激烈 解决这一 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应充 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彻底改变鄙薄职 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 的基础 科学预测 合理调整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分布 使之更加适合河北的实际发展需要 充分发挥政 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 逐步建立统筹规划 分 工负责 相互协调 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刘养洁 新加坡经济成就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J 1山西师大 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 1 2 高薇 新加坡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J 1云南教育学 院学报 1999 3 3 毛勇 论新加坡的人才战略及其对经济的推动 J 1东南亚 经贸信息 2002 董立彬 1969 男 河北省泊头市人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 主攻区域经济学 The Better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Marine 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