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蒸汽温度001.docx_第1页
饱和蒸汽温度001.docx_第2页
饱和蒸汽温度001.docx_第3页
饱和蒸汽温度001.docx_第4页
饱和蒸汽温度00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饱和蒸汽压力、温度对照表2010-01-21 19:30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0.000 99.5 0.180 131.0 0.000 99.5 - 0.072 65.00.005 101.0 0.185 131.5 -0.002 99.0 -0.074 64.00.010 102.0 0.190 132.0 -0.004 98.5 -0.076 63.00.015 103.5 0.195 132.5 -0.006 97.5 -0.078 62.00.020 104.5 0.200 133.5 -0.008 97.0 -0.08 60.00.025 105.5 0.210 134.5 -0.010 96.5 -0.081 59.00.030 107.0 0.220 135.5 -0.012 96.0 -0.082 57.50.035 108.0 0.230 136.5 -0.014 95.0 -0.083 56.00.040 109.0 0.240 137.5 -0.016 94.5 -0.084 55.00.045 110.0 0.250 139.0 -0.018 94.0 -0.085 53.50.050 111.0 0.260 139.5 -0.020 93.0 -0.086 52.00.055 112.0 0.270 140.5 -0.022 92.5 -0.087 50.00.060 113.0 0.280 141.5 -0.024 92.0 -0.088 48.50.065 114.0 0.290 142.5 -0.026 91.0 -0.089 47.00.070 115.0 0.300 143.5 -0.028 90.5 -0.090 45.50.075 115.5 0.310 144.5 -0.030 90.0 -0.091 43.50.080 116.5 0.320 145.0 -0.032 89.0 -0.092 41.50.085 118.0 0.330 146.0 -0.034 88.5 -0.093 39.00.090 119.0 0.340 147.0 -0.036 88.0 -0.094 35.50.095 119.5 0.350 147.5 -0.038 87.0 -0.095 32.50.100 120.0 0.360 148.5 -0.040 85.5 -0.096 28.50.105 121.0 0.370 149.5 -0.042 84.5 -0.097 23.50.110 121.5 0.380 150.0 -0.044 84.0 -0.098 17.00.115 122.5 0.390 151.0 -0.046 83.0 -0.099 6.50.120 123.0 0.400 151.5 -0.048 82.0 0.125 123.5 0.420 153.0 -0.050 81.0 0.130 124.5 0.440 154.5 -0.052 80.0 0.135 125.0 0.460 156.0 -0.054 78.5 0.140 126.0 0.480 157.5 -0.056 77.5 0.145 126.5 0.500 158.5 -0.058 76.0 0.150 127.0 0.520 160.0 -0.060 75.0 0.155 128.0 0.540 161.0 -0.062 73.5 0.160 128.5 0.560 162.5 -0.064 71.5 0.165 129.0 0.580 163.5 -0.066 70.0 0.170 129.5 0.600 164.5 -0.068 68.0 0.175 130.5 -0.070 66.5 摘自: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下册,1986年第一版加热室温度差=壳层压力(真空度)相应温度-加热室料液温度 蒸汽过热度=蒸汽温度-饱和蒸汽压力相应温度饱和蒸汽压力、温度对照表2010-01-21 19:30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 压力MPa 温度0.000 99.5 0.180 131.0 0.000 99.5 - 0.072 65.00.005 101.0 0.185 131.5 -0.002 99.0 -0.074 64.00.010 102.0 0.190 132.0 -0.004 98.5 -0.076 63.00.015 103.5 0.195 132.5 -0.006 97.5 -0.078 62.00.020 104.5 0.200 133.5 -0.008 97.0 -0.08 60.00.025 105.5 0.210 134.5 -0.010 96.5 -0.081 59.00.030 107.0 0.220 135.5 -0.012 96.0 -0.082 57.50.035 108.0 0.230 136.5 -0.014 95.0 -0.083 56.00.040 109.0 0.240 137.5 -0.016 94.5 -0.084 55.00.045 110.0 0.250 139.0 -0.018 94.0 -0.085 53.50.050 111.0 0.260 139.5 -0.020 93.0 -0.086 52.00.055 112.0 0.270 140.5 -0.022 92.5 -0.087 50.00.060 113.0 0.280 141.5 -0.024 92.0 -0.088 48.50.065 114.0 0.290 142.5 -0.026 91.0 -0.089 47.00.070 115.0 0.300 143.5 -0.028 90.5 -0.090 45.50.075 115.5 0.310 144.5 -0.030 90.0 -0.091 43.50.080 116.5 0.320 145.0 -0.032 89.0 -0.092 41.50.085 118.0 0.330 146.0 -0.034 88.5 -0.093 39.00.090 119.0 0.340 147.0 -0.036 88.0 -0.094 35.50.095 119.5 0.350 147.5 -0.038 87.0 -0.095 32.50.100 120.0 0.360 148.5 -0.040 85.5 -0.096 28.50.105 121.0 0.370 149.5 -0.042 84.5 -0.097 23.50.110 121.5 0.380 150.0 -0.044 84.0 -0.098 17.00.115 122.5 0.390 151.0 -0.046 83.0 -0.099 6.50.120 123.0 0.400 151.5 -0.048 82.0 0.125 123.5 0.420 153.0 -0.050 81.0 0.130 124.5 0.440 154.5 -0.052 80.0 0.135 125.0 0.460 156.0 -0.054 78.5 0.140 126.0 0.480 157.5 -0.056 77.5 0.145 126.5 0.500 158.5 -0.058 76.0 0.150 127.0 0.520 160.0 -0.060 75.0 0.155 128.0 0.540 161.0 -0.062 73.5 0.160 128.5 0.560 162.5 -0.064 71.5 0.165 129.0 0.580 163.5 -0.066 70.0 0.170 129.5 0.600 164.5 -0.068 68.0 0.175 130.5 -0.070 66.5 摘自: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下册,1986年第一版加热室温度差=壳层压力(真空度)相应温度-加热室料液温度 蒸汽过热度=蒸汽温度-饱和蒸汽压力相应温度导热系数和传热系数材料热属性日记 2009-12-14 19:40:53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传热系数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W/m?K,此处为K可用代替)。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温度等因素有关。非晶体结构、密度较低的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材料的含水率、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通常把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而把导热系数在0.05瓦/米?度以下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材料。通常把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而把导热系数在0.05瓦/米?度以下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材料。金属的热传导系数表:银 429铜 401金 317铝 237铁 80锡 67铅 34.8diamond 钻石 2300silver 银 429cooper 铜 401gold 金 317aluminum 铝 237各物质的导热系数物质 温度 导热系数亚麻布 50 0.09 落叶松木 0 0.13木屑 50 0.05 普通松木 45 0.080.11海砂 20 0.03 杨木 100 0.1研碎软木 20 0.04 胶合板 0 0.125压缩软木 20 0.07 纤维素 0 0.46聚苯乙烯 100 0.08 丝 20 0.040.05硫化橡胶 50 0.220.29 炉渣 50 0.84镍铝锰合金 0 32.7 硬质胶 25 0.18青铜 30 32153 白桦木 30 0.15殷钢 30 11 橡木 20 0.17康铜 30 20.9 雪松 0 0.095黄铜 20 70183 柏木 20 0.1镍铬合金 20 12.3171 普通冕玻璃 20 1石棉 0 0.160.37 石英玻璃 4 1.46纸 12 0.060.13 燧石玻璃 32 0.795皮棉 4.1 0.03重燧石玻璃 12.5 0.78矿渣棉 0 0.050.14 精制玻璃 12 0.9毡 0.04 汽油 12 0.11蜡 0.04 凡士林 12 0.184纸板 0.14 “天然气”油 12 0.14皮革 0.180.19 甘油 0 0.276冰 2.22 煤油 100 0.12新下的雪 0.1 蓖麻油 500 0.18填实了的雪 0.21 橄榄油 0 0.165瓷 1.05 已烷 0 0.152石蜡油 0.123 二氯乙烷 0.147变压器油 0.128 90%硫酸 0.354石油 0.14 醋酸 18石蜡 0.12 硝基苯 0.159柴油机燃油 0.12 二硫化碳 0.144沥青 0.699 甲醇 0.207玄武岩 2.177 四氯化碳 0.106拌石水泥 1.5 三氯甲烷 0.121花岗石 2.683.35 氨气* 0.022丙铜 0.177 水蒸汽* 0.02350.025苯 0.139 重水蒸汽* 0.072水 0.54 空气* 0.024聚苯板 0.04 木工板 0.1-0.2重水 0.559 硫化氢* 0.013窗体材料导热系数窗框材料 钢材 铝合金 PVC PA 松木导热系数 58.2 203 0.16 0.23 0.17不同玻璃的传热系数玻璃类型 玻璃结构(m) 传热系数K-w/(m2-k)单层玻璃6.2双层中空玻璃 595 3.265125 3.11一层中空玻璃 59595 2.22- 5125125 2.08Lhw-E中空玻璃 5125 1.71传热系数和导热系数来源:互联网 作者: 加入时间:2008-8-11 9:48:14 传热系数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W/mK,此处为K可用代替)。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温度等因素有关。非晶体结构、密度较低的材料,导热系数较小。材料的含水率、温度较低时,导热系数较小。通常把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而把导热系数在0.05瓦/米度以下的材料称为高效保温材料。 传热阻以往称总热阻,现统一定名为传热阻。传热阻RO是传热和系数K的倒数,即RO=1/K,单位是平方米度瓦(m2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O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由固体器壁隔开的热、冷流体在温度相差为一度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器壁面积的传热量,又称总传热系数。它是传热学中度量传热过程有效程度的主要指标。其数学定义式为0086-01式中为单位时间内流过传热面的热量即热流量;A为传热面积;Tm为热、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度差。 机械工程中遇到的传热过程常常是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者的综合,而在应用最多的表面式换热器(又称间壁式换热器)中温度不太高,辐射换热的作用不大,所以分析时主要考虑热传导和对流换热的综合过程。 传热过程中热流体通过对流换热向高温侧壁面传热(见图传热过程示意图)。这一热量又通过固体壁导热传递给低温侧壁面,最后以对流换热方式由冷流体把热量从低温侧壁面带走。因此,传热过程通常都可简化成串联的3个基本环节:对流换热导热对流换热。3个串联环节的分热阻之和组成传热过程的总热阻。因此,传热系数K可表示为 0086-02式中1、 2分别表示热、冷流体与其相接触壁面间的对流传热系数(需要时,其中包括辐射换热的相应折算值);、分别为器壁的厚度和热导率。分母中的 3个分数代表3个串联环节的分热阻。因此,传热系数不仅与器壁的材料性能和厚度有关,还与器壁两侧的对流换热(有时还有辐射换热)过程有关,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导热分热阻要比对流换热分热阻小得多,因而对流换热在整个换热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表常见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为常见传热系数的数值范围。采暖供热设备的估算方法来源: 作者: 加入时间:2010-5-19 9:34:51 供暖系统由锅炉、供热管道、散热器三部分组成。 建筑物的耗热量和散热器的确定以及供热管道管径和系统压力损失的计算是一项周密细致和复杂的设计过程。一般由设计部门暖通设计人员承担。但是对于我们咨询行业要为某业主在初建、扩建或可研阶段,对供热设备(散热器、管道、锅炉)的选型,造价作出估算及验算供热管道和锅炉的负荷或在施工中需要作局部变更,或需编制供暖锅炉的耗煤计划,常因缺乏数据而不能进行工作,况且这些零星琐碎的工作也不便给设计部门增添麻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根据从事暖通专业工作多年的经验,特撰写此文,仅供从事咨询工作的人员参考。一、建筑物的供热指标(q0)供热指标是在当地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维持在设计规定的室内温度下供暖,每平方米所消耗的热量(W/m2)。在没有设计文件不能详细计算建筑物耗热量,只知道总建筑面积的情况下,可用此指标估算供暖设备,概略地确定系统的投资,q0值详见表-1。各类型建筑物热指标及采暖系统所需散热器的片数 表-1 序号建筑物类型qo(W/m2)1片/m2(热水采暖)1片/m2(低压蒸气采暖)1多层住宅600.652不宜采用2单层住宅951.0320.7793办公楼、学校700.761不宜采用4影剧院1051.1410.8615医院、幼儿园700.761不宜采用6旅馆650.7070.5337图书馆600.6520.4928商店750.8150.6159浴室1401.5221.14810高级宾馆1451.5761.18911大礼堂、体育馆1401.5221.14812食堂、餐厅1301.4131.066说明:1).此表散热器是恒定在64.5温差情况下的数量。2).此表所列散热器片数可根据q0的变更作相应修正。二、散热器散热量及数量的估算1. 以四柱640型散热器为准,采暖供回水温度95-70热水采暖时,一片散热器的Q值为:Q水=KFt=7.130.2064.5=92(W/片)式中:K=3.663t0.16K=3.663(-18)0.16=7.13W/m2当采用低压蒸汽采暖时:Q汽= KFt =7.410.20(100-18)=122(W/片)式中:K=3.663t0.16K=3.663(100-18)0.16=7.41W/m2根据热平衡原理,将建筑物热指标和所需散热器片数列表1(以四柱640型为准)。2各种散热器之间的换算若需将四柱640型散热器改为其它类型的散热器其片数转换可按下式:K1F1t= K2F2t即K1F1= K2F2进行换算。3房间内散热器数量的调整1).朝向修正:朝南房间减一片,朝北房间加一片;既面积、窗墙比相同的两个房间,南、北向相差2片。2).窗墙比修正:有门窗的房间比只有窗无外门面积、朝向均相同的房间多2片。3).角隅房间(具有两面外墙的房间):按估算数附加100%。散热器数量经过修正后,可根据适用、经济、美观的要求,选用所需散热器型号,并用互换公式换算所需订购的散热器数量。4).如要求相对精确,散热器片数的确定,可参见暖通设计手册或其它有关资料。三 、供暖管道的估算1供暖管道的布置形式:供暖管道布置形式多种多样,按干管位置分上供下回、下供下回和中供式,按立管又分双管和单管,单管又有垂直与水平串联之别,蒸汽采暖又有干式与湿式回水之分等等。根据介质流经各环路的路程是否相等,还可分为:1).异程式:介质流经各环路的路程不相等,近环路阻力小,流量大,其散热器会产生过热,远环路阻力大,流量小,散热器将出现偏冷现象;中环路散热器温度适合,特别是在环路较多的大系统中,这种热的不平衡现象更易发生,且难调节。但异程系统能节约管材,但采暖系统作用半径小。2).同程式:介质流过各环路的路程大体一致,各环路阻力几乎相等,易于达到水力平衡,因而流量分配也比较均匀,不致象异程系统那样产生热不均匀现象。但同程系统比异程系统多用管材。但调试简单方便,供热安全可靠,建议采用同程采暖系统为最佳选择。2采暖管道的估算1).采暖管道管径的估算是根据允许单位摩擦阻力(热水采暖R=80-120Pa/m;蒸气采暖R=60Pa/m和不超过管内热媒流动的最大允许流速来确定的(见表-2、表-3、表-4)。管径估算表中Q、W、R、N值为常用估算值,而Qmax、Wmax、Rmax、Nmax值为最大值,适用于距锅炉房近,作用半径小,环路小的采暖系统。2).利用此表可按管道负担的散热器片数迅速决定管径,也可用于系统局部变更或检验管道是否超负荷。3).根据低压蒸气管与凝结水管同径热负荷的比较,DN70以下的蒸气管所用的凝结水管比蒸气管1号;DN70以上的蒸气管所用的凝结水管比蒸气管2号。四 、供暖系统压力损失的估算1公式:H水=1.1(RL+Z) PaH汽=1.1(RL+Z)+2000 Pa式中:R单位管长度沿程压力损失,按100Pa/m估算。1.1因施工增加阻力和计算误差等因素考虑的系数。 热水采暖系统管径估算表 表-2 DN(mm)QQmaxRRmaxVVmaxNNmaxWPa/mm/s负担四柱640型散热器片数1558149302.4120.48297.130.290.4663101201.371042.33104131.30367.880.370.64146253252.441044.80104116.17431.980.410.81265518325.2310410.47104118.39458.800.511.015681112408.4310420.93104146.89876.830.621.5491622755017.4410434.88104159.85625.460.771.54189637926533.4310455.23104156.36420.440.891.48363460678058.1410481.40104192.70401.261.111.616320910110098.83104151.16104130.73302.461.091.661074516433125168.61104203.49104124.48180.441.221.471833022754150261.63104261.63104119.44119.441.331.333033930339说明:此表t=95、r=983.248kg/m3、K=0.2mm低压蒸气采暖系统管径估算表 表-3 DN(mm)QQmaxRRmaxVVmaxNWPa/mm/s负担四柱640型散热器片数152500350038845.17.610205500800040806.29222595001.610435906.911.239322.41043.010447739.61298403.21044.410440769.713.4137506.51048.5104437311.815.5270651310415104466114.416.6539801910422104395314.817.27841003210436104374616.418.514701255010455104283316.418.020591507010475104212415.917.12941说明:此表P=200Kpa(绝对压力)、K=0.2mm低压蒸气采暖干式凝结水管径估算表 表-4 1520253240507080100横 管46521.741043.261047.9110412.1104251045010469.78104145.38104四柱640片数20751403405201075215030006250立 管69782.561044.8810411.6310418.0310437.2210474.43104104.67104215.16104四柱640片数301102105007751600340045009250说明:对不利环路起始端管径,考虑空气和锈渣的影响,一般不小于DN25。2热水供暖循环泵的估算1)流量:G=(1.21.3)式中:t=tG-tH=95-70=25c水的比热。取c=11. 21.3储备系数2)扬程:根据下列公式估算H=1.1(H1+H2+H3)KPa式中:H1锅炉房内部压力损失(70KPa220KPa)H2室外管网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KPa)H3室内最长、最高环路的压力损失,一般为10-20Kpa;有暖风机的为20-50Kpa;水平串联系统为50-60Kpa;带混水器的为80-120Kpa。R值按100Pa/m计算。根据上列公式和数据,计算出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即可选择水泵。沿程阻力及局部阻力概率分配率 系 统 种 类系统压力消耗所占百分比(%)沿程阻力局部阻力室 内热水系统5050低压蒸气系统6040室 外热水系统80-9020-10低压蒸气系统50-7050-303低压蒸气采暖系统对锅炉定压的要求在蒸气量能满足系统采暖负荷的情况下,可按照低压蒸气系统压力损失估算法来确定锅炉的压力。室外压力损失:H1=1.1+2000Pa式中:R值取100Pa/mL为室外管道长度m室内压力损失H2可按20Kpa估算锅炉内的压力损失储备系数取1.2锅炉定压值P=1.2(H1+H2) 10-4 MPa五锅炉供暖负荷面积的估算1新型锅炉的效率=0.75以上。0.7MW蒸发量锅炉的供热面积可按下式计算:F=m2F=8000 m2式中:0.8考虑锅炉和室外采暖管道损失占20%,室内占80%。q0按70W/m2估算2煤的发热量焦煤:7.6kW/kg;无烟煤:7.0kW/kg;烟煤:6.0kW/kg;褐煤:5.0kW/kg;泥煤:3.54kW/kg;3一天的燃烧量B2=B1每日供暖小时(T/日)4一年采暖期的燃煤量B3=B2采暖期天数(T/年)5锅炉燃煤量的经验数字0. 7MW蒸发量的锅炉需要的燃煤量:无烟煤:180kg/h;烟煤:270kg/h;褐煤:360kg/h。均速管流量计的现状与发展来源: 作者: 王力勇 加入时间:2010-5-17 9:50:48 摘 要:针对均速管流量计的总压及背压检测孔的数量和位置,检测杆的剖面形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详细介绍了均速管的几种结构形式,给出了使用流量测量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最后对该产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构想。 关键词:流量测量;均速管;影响因素;应用 均速管流量计的测量元件均速管(国外称Annubar,直译阿牛巴),是基于早期皮托管测速原理发展起来的,是60年代后期开发的一种新型差压流量测量元件,并开始应用与我国的工业现场,70年代中期已有30余家厂家进行了研制生产。均速管的优点是;结构上较为简单(如图1所示),压力损失小,安装、拆卸方便,维护量小。 该流量计由于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因此在市场较为畅销,在众多的流量仪表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特别是由于其压力损失小(与孔板相比较,仅为孔板的5%以下),大大减少了动力消耗,节能效果显著,这在能源紧张的今天,有着其特殊的意义。由于该流量计适应范围宽,长期稳定性好(如图2所示)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几种结构形式不同的流量计。但因使用不当,在应用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使得客观要求与发展现状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许多人期望其应用问题能得到解决,为此人们做了大量的不懈努力,使得均速管流量计这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流量计,在能源、环保等计量测试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 均速管流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均速管流量传感器,由其结构示意图所知,它是一根沿直径插入管道中的中空金属杆,在迎向流体流动方向有成对的测压孔,一般说来是两对,但也有一对或多对的,其外形似笛。迎流面的多点测压孔测量的是总压,与全压管相连通,引出平均全压p1,背流面的中心处一般开有一只孔,与静压管相通,引出静压p2。均速管是利用测量流体的全压与静压之差来测量流速的。均速管的输出差压(p)和流体平均速度(v),可根据经典的伯努利方程得出 (1)式中; P全压与静压之差,Pa 流体密度,kg/m3 k校正系数。 如果用流量来表示,其流量计算基本公式为 式中 qv 流体的体积流量,m3/s; qm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工作状态下均速管的流量系数; 工作状态下流体流过检测杆时的流束膨胀系数; A工作状态下管道内截面面积,m2 对于不同压缩性流体:=1; 对于可压缩性流体:1 全压孔的位置,可按等分面积法求取。这样,在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均速管能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所反映的误差较小。所谓等分面积法,就是将管道截面分割成内圆和外环的等效平均流速点,这些点就是全压孔的位置,如图3所示。 全压孔的开孔位置可用切比雪夫数值积分的解法求得,如图4所示,图中r1=0.4597R,r2=0.8881R,r1,r2为取压孔中心距管道中心的距离,R为管道内半径。 对于这种选点方法,无论是数目还是位置,近年来学术界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均提出了异议,认为管内的流动应分为三个区域,选点按对数切比雪夫(Log-Jchebycheff)法进行,因此,总压检测孔的位置应为;r1=0.03754R;r2=0.7252R;r3=0.9358R。这种方法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封闭管道中的流量测量委员会(TC30)所确认,鉴于上述原因,通过人们的试验研究,均速管的总压孔数目还是建议采用二对或三对为宜。 背压检测孔长期以来采用一个,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均速管按规范是处于位势流中,而位势流的前题是管道横截面上各点静压均相等,没有横向流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背压检测孔已足够,为了防止流体的流量在检测过程中阻塞背压检测孔,多孔的背压取压,已开始应用在均速管流量传感器上,总之,由流量的基本公式可知,只要有效地测出均速管的输出差压P,就可测出流体的流量值,这就是均速管流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2 均速管的结构形式 均速管的结构是一根中空的金属杆,其剖面形状应用最多的产品是圆形及菱形,80年代中期也采用过机翼形截面。 圆形截面的均速管,当雷诺数Re处于105至106之间时,使得流量系数不稳定,它的稳定区域是在雷诺数Re105和Re106。这主要是由于圆形截面的阻力件,自身存在着“阻力危机”而引起的。流体流经圆管时存在着分离点不同而导致圆管在迎流流体时,在圆管上引起的压力分布不同,从而引起了流量系数的变化。 菱形截面的均速管,就是为了克服圆形截面这一流量系数不稳定区而设计的。菱形截面无论雷诺数的数值Re是多少,其分离点都是确 定不变的,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均速管流量传感器在检测气体、蒸汽流量时不稳定区的困难。均速管截面采用菱形,已经被人们所共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