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案.doc_第1页
《永久的悔》教案.doc_第2页
《永久的悔》教案.doc_第3页
《永久的悔》教案.doc_第4页
《永久的悔》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久的悔教案文学院071班 周山客 2070411114 第二试教小组课题: 永久的悔 季羡林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 : 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教具 :黑板、电脑第一课时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师:提问: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孟郊游子吟2,师: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子女,把世界给了子女,而自己却在这给予中慢慢老去。甚至“子欲养而亲不在”,这让天下多少儿女肝肠寸断,伤心不已,成为他们永久的悔。今天我们来就来看一个儿子对不能报答母亲恩情的永远无法释怀的悔恨。(板书课题)1,答:游子吟2、专心听老师讲二、速读全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大家用五分钟速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2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段,点题 “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 离开母亲。 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 段),概括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第二层( 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第三层(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段,扣题 “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3、好,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请问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4、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4、“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5、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三、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1-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1-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3师:3、4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的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距离”?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写作背景1933年初秋,季羡林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突然传来噩耗,母亲在家乡病逝。闻讯后,他立刻从北平赶回官庄。他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济南叔叔家生活,中间只回老家三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旁待了数日。而最后一次见到母亲,已是八年前的事了。在离开母亲的16年中(1911年生,1917年离开,1933年母亲离去),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母亲。可是,寄人篱下的处境,使他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去看望母亲。他曾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有了工作,立刻迎养母亲,可是,现在还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怎能不使他悔恨万分呢?线索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红的:终日为伍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附录)课文 永久的悔 1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2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4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十叔送了人。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地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儿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5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怕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6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7此外,我还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8白的”、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梁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9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10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