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學技術發展方案(草案)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四月科學技術發展方案目次壹、 目標貳、 策略參、 重要措施及執行要點一、 加強科技教育及人才培育二、 積極推行科技整體發展三、 加強應用技術之研究發展四、 關鍵性新技術之引進及推廣五、 科技研究與國防工業之結合六、 科技研究與精密工業之結合七、 科技研究與農業發展之結合八、 科技研究與基本資源之開發利用九、 科技研究與醫藥保健之結合肆、 六十九年度研究計畫及預算伍、 執行與考核科學技術發展方案(草案)壹、 目標積極總體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以激發國家潛力,加速國家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減少對外依賴,其目標如下:一、 加強國防工業,發展新型武器,建立自立自主之國防體系。二、 支援經濟建設,發展技術密集工業,促進農業現代化,加強自有天然資源之開發及利用,節約進口資源之使用。三、 增加人民福祉,加強醫藥研究,維護生態環境,改善國民營養,加強天然災害之預測及預報。貳、 策略一、 改進科技教育,加強建教合作,積極培育科技人才。二、 充實科技資訊體系,加強科技研究活動之聯繫協調及分工合作。三、 獎勵支援民間企業並督促公營事業,加強研究發展工作。四、 有系統引進國內需要之新技術,並予吸收、推廣及生根。其中關鍵性及有關國防工業之新技術應由政府負責引進,並委託研究機構辦理重要研究發展計畫。五、 加強與我留外學人專家之聯繫合作,並爭取其返國參加科技研究發展工作。六、 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鼓勵進行合作研究計畫。七、 籌建科學工業園區,加強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與工業界結合,並歡迎國內外之研究發展型工業投資設廠,以加速提高我國科技水準。參、 重要措施及執行要點一、 加強科技教育及培育人才(一) 加強科技教育,確定發展方向及培育科技人才之目標,以配合未來國家建設需要。(至由教育部主辦,第項由經建會主辦) 加強國中科技教育() 提高科學教育及工藝教師素質,充實教學設備,加強科學教育及工藝科教學,培養國中學生對科技之興趣。() 積極輔導具有科技方面性向之學生,發展科技才能。國中學生性向不適宜升入高中,而具有工藝技能趨向者,加強其工藝或職業選修課程,並選定若干學校實驗。() 輔導志願就業之畢業生接受技術生訓練,或升入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 加強高中及高職科技教育() 加強評量輔導工作,發現一、二年級學生性向不合時,儘力輔導並促使轉入高職或五專,主管教育機關得指定基礎良好之五專或高職充分吸收此類學生。() 輔導不符辦學目的之高中改辦職校或予停辦。() 擴大辦理高中役畢或無兵役義務青年職業訓練。() 檢討工職所設類科,積極發展重點類科,其餘類科,則予簡化或配合建教合作方式實施。() 成立專案小組,將國小、國中、高中整個系統之科學教育予以全盤檢討,改正課程安排。並積極檢審各科課本,予以修訂或重新編著。() 寬籌經費協助私立職校改善師資及教學、實習設備。除由省市政府依私立學校獎助辦法之規定辦理外,並應督促各校向銀行貸款,由政府貼補部分利息。 加強專科及技術學院科技教育() 檢討高職、專科與技術學院之課程有無重複並注重課程之啣接一貫。() 技術學院應負擔部分工專及高工教師之培育。師範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院之工教系,亦應增加學生名額,充實師資設備,以培育工職所需師資。() 二年制工專及技術學院四年制應分年達成限招役畢及至少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之工職畢業生。另應研訂由企業界保送進修辦法,予高工畢業之技術人員有再進修機會,以鼓勵高工畢業生參與基層技術性工作。() 加強對於五年制專科之評鑑工作,成績優良者,予以適當獎勵;成績不佳者,應切實輔導改進或改辦高職,必要時得依法勒令停辦。 改進大學及研究所科技教育() 大學科系不宜細分,研究所應往專精方向發展。() 國家建設所需專精技術人才,應先充實現有研究所使負培育責任,必要時再增設研究所。 改進夜間部及在職人員進修科技教育() 確定夜間部係以在職人員進修為主體。() 修訂有關法規,明定夜間部採學分制(不採學年學分制),並俟有成效後擴大至日間部,以鼓勵在職人員進修。() 在職人員報考日、夜間部,得將其服務表現,以往在學成績、專長、創造潛能等與入學測驗成績合併計算。() 研擬甄試入學辦法,使優秀在職科技人員,有機會進入研究所深造。 加強人力資源規劃由經建會充實人員,辦理人力資源之培育及運用之規劃工作,建議科技人才培育目標。(二) 調整大專院校及研究所之科系,並充實設備,提高科技研究水準 調整系科(教育部主辦)() 依據經建會之國家建設人才需求推估報告,作為調整大專及研究所科系及增設有關科技系科之參考。() 組設專案小組,於六個月內研訂調整有關科技發展系科及研究所之具體方案,慎審執行。對若干系科報考人數甚多,而又為國家建設迫切需要者,可先予調整,國立大學增加錄取學生人數,並自六十八年暑假後開始實施。() 鼓勵各校配合科技發展主動調整系科,包括系所編制員額及學生人數。() 調整大專院校收費標準,嚴格督促各校按照編制聘足教師。() 凡科系與學生天賦及體質有關,如工業設計、航海等科系,應單獨招生。() 修訂大專學校學生學籍規則,提高學生水準。 改進課程(教育部主辦)() 研究課程內容,訂定各系科課程大綱。() 編纂大專教科用書。() 設置獎金及改進升等辦法,獎勵大專教師從事改進教學之資料發展工作。() 組織各系科課程改進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國內公民營企業界人士參加,改進課程內容。 充實設備(教育部主辦)() 依據課程大綱,訂定有關科技系科之設備最低標準。() 各校應訂定分年充實設備計畫,置備有關科技系科之必需設備。() 依照私立學校獎助辦法,寬列預算,以對等補助等方式,協助私立學校充實設備。() 編列預算,以補助利息差額方式,協助私立大專學校向銀行貸款,興建校舍及購置設備。() 為改進教學,各校應視需要,設置視廳教育中心,購置或製作視聽輔助教學資料。 提高國內科技研究水準(教育部、國科會合辦)() 由教育部、國科會組設專案小組,研訂鼓勵科技人員研究之具體措施。() 加強國內各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之培植訓練:1、 提高研究生待遇,准其兼任助教。2、 廢除博士班研究生需先有碩士學位之規定,研究生考取入校後,於一年中經考試及教授評審,如不適宜時,可勸其轉學或攻讀碩士學位為止。3、 在國內獲得博士學位成績優異者,予以二年出國進修機會。() 其他公私獨立研究機構之人才及設備充實者,應鼓勵各大學院校與之合作設置碩士班培育科技專門人才,並運用擴大延攬旅外學人回國任教方案核撥教授或講座名額予以支援。 與國外合作(教育部主辦)推動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交換教授,以提高我學術研究水準,增進建教合作。(三) 改進教育人事制度,擴大羅致人才,提高師資素質,增加研究補助,有計畫的推動出國進修。 擴大羅致人才(教育部主辦,國科會、農發會、青輔會等有關單位協辦)() 繼續補助公私立大專院校增聘師資,羅致人才:1、 依據擴大延攬旅外學人回國任教暨獎助私立大專院改善師資兩方案,自六十九會計年度起增列預算,使公私立大專院校羅致師資名額由二三人增加至三八人,仍以科技教學或研究所需,學有專精為限。2、 為安定回國任教學人生活,初期待遇宜較優厚,對現行輔助回國學人購宅貸款辦法,宜提高貸款限額,俾學人均能購置住宅。() 集中羅致科技人才,支援教學研究工作:1、 指定專責機關每年編列五一名預算員額,專門羅致國內迫切需要之國外資深科技學人回國服務。2、 上述科技人才予以統一運用,分別支援政府機關、公私立大專院校暨研究機構有關科技之研究、教學、諮詢、設計等服務工作。3、 依照集中延攬科技人才之專長與志趣等,負責逐年洽由各機關、公私立大專院校暨研究機構,羅致為專任研究或教學人員,以適才適所,發揮所長。4、 對已羅致回國之科技學人,應改善其工作環境,鼓勵其參加研究、建教合作等工作,以提高研究氣氛。 提高師資素質(教育部主辦)() 增加編制員額:1、 提高與科技有關之系科院所教師基本員額,並酌予設置研究教授或講座。對於國內缺乏適當師資之系科,可延聘外籍優秀科技專家或旅外學人擔任教學及指導研究工作。2、 研究所之人員編制經費,應按實際需要編列,並保持適當彈性,必要時得設置專任祕書辦理日常事務。3、 對未設系或無相關系所之研究所,其教師員額增加百分之二十。() 辦理教師在職進修:1、 配合國內需要,不定期延聘外籍科技專家或國外科技學人回國,舉辦短期或專題講習,以吸收科技新知能及工作經驗。2、 由國科會依照推動出國進修計畫,會同教育部,每年定期甄選大專科技教師赴國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研習有關科技知能,充實教學。3、 鼓勵各大學研究所於暑期舉辦科技教師研習,提共在職教師進修。() 充實研究所師資:研訂延攬及培育研究所師資方案,充實所需專才師資。 增加研究補助(國科會主辦)由目前每年獎助名額一、二五名,增加為一、五五名,並修正現行辦法,提高研究水準,根據研究內容及對國家之貢獻切實審核。 有計畫的推動出國進修(國科會主辦、教育部、經濟部、衛生署、農發會會辦)() 國科會主辦之學術研究人員出國進修,照下列各點加強辦理:1、 配合國家經建計畫遴選講師、助教級教學及研究人員(包括技士、技佐、助理研究員、助理工程師等,以下均同),出國研習特定學科及技術。2、 遴選教授、副教授級之教學及研究人員,參與國外著名學術及研究機構之研究工作。3、 配合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及師資培育之需要,遴選講師、助教級教學及研究人員出國進修特定學科之博士學位。4、 國科會會同經濟部擬訂協助民營企業遴選科技人員出國進修辦法,選派優秀青年科技人員赴國外相關工廠或研究機構研習特定技術,並得補助部分經費。5、 加強出國人員出國前之輔導工作,如國外進修機構之選擇,研究指導人員之洽請等。必要時並先行在國內研究機構或相關大學,從事短期研究或選讀學分,建立研究能力基礎。(四) 參加國際間重要學術會議,並鼓勵發表論文及交換文獻資料(國科會主辦) 積極蒐集資料,主動鼓勵協助學人提出論文,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並於其返國後,請其發表公開報告,或主持研討會,以傳輸新知識、新技術。 推動學人或有關機構,在國內舉辦國際性學術會議,補助經費及提供適當支援。 邀請在鄰近國家參加國際會議之各國科技學人,順道在我國舉辦學術性討論會或講習會。 提高我國有關科技刊物之水準,對有價值之論文,頒發獎金並協助其出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或補助其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科技論文費用。 以美、英、法、日、西德等民主國家為主要對象,交換科技文獻資料,並擴增研究機構之交換對象。二、 積極推行科技整體發展(一) 加強各政府機構科技研究工作之聯繫,建立分工合作體系,推行研究評審制度。 加強科技研究之聯繫工作(國科會、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農發會、衛生署主辦)國防部、教育部、經濟部及交通部應即設立科技顧問室,遴聘專家擔任顧問,指定次長一人督導其工作,並與國科會指定之副主任委員保持經常聯繫。 建立分工合作體系(國科會主辦,有關單位會辦)() 加強各有關研究單位相關項目之聯繫合作,進而建立明確之分工合作體系。() 政府各單位之年度研究計劃,由國科會聯繫、協調,力求分工配合,避免重複。 加強推行研究評審制度(國科會主辦,有關單位會辦)() 政府所屬機構及資助之農、工、交通等試驗研究單位,應建立評審制度,或加強評議會功能,並邀有關學術界及業者參加,以增強研究項目之評審工作。() 政府支援之試驗研究工作,由國科會及各主管機關約請國內外專家進行成效評估。(二) 加強政府、學校及工業、農業、醫藥衛生界間之聯繫,推動教育研究機構與公民營企業合作研究,或承辦委託研究計畫,并積極促進交流及相互支援。 推動教育研究機構與公民營企業合作(教育部主辦,有關單位協辦)() 由教育部與有關單位策劃推動學校與企業界聯繫,經常舉辦地區性或分業性座談會,增進雙方瞭解。() 專科以上學校應視需要成立建教合作委員會,積極推行建教合作,與公民營企業合作研究或承辦委託研究計畫,並負責協調相互支援及交流。() 學校建教合作委員會得向企業界接洽委託研究工作,訂約實施。各所系教師亦得接受委託研究,將計畫送建教合作委員會彙報核定後執行。() 學校為完成委託研究計畫,得臨時約聘國內外專家協辦,所需費用在委託研究計畫內列支。() 接受委託研究經費之分配使用,由各校建教合作委員會釐訂標準,列入預算。並由教育部訂定委託研究經費收支辦法,發布實施。 積極促使學者與企業界之交流及相互支援(有關單位辦理)() 教育部應即研(修)訂下列辦法:1、 修訂現行教師兼職之規定,對於兼任發展重化及技術密集工業之研究工作,得酌予放寬限制。2、 修訂大學及獨立學院教師資格審查之規定,對服務工業界之年資得酌予採計。3、 訂定工程講座制度,聘請工業界具有專業經驗人才至學校擔任特殊科目之教學。() 經濟、交通等有關部會應研(修)訂下列辦法:1、 鼓勵約聘學者兼任發展重化及技術密集工業之研究及顧問工作。2、 鼓勵其具有專業經驗之技術人員,擔任工程講座之特殊科目教學。3、 歡迎學者至其工廠或研究單位研習。4、 提供試驗研究設備,支援學者研究。() 由教育部會同國科會及經濟部訂定學術界與企業界科技資料交流辦法,以促使科技研究發展順利推行。() 發動與科技有關之專門學會擔任學者與工業專家交流之橋樑。(三) 加強科技資訊工作,建立全國性管理資料系統,以提供科技決策及研究之依據,並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國科會主辦) 由國科會會同有關單位統籌規劃,迅速完成整體化之系統設計,研訂作業規範,系統規範、程式規範,以確定標準,劃一作業,分工合作,發展各分析資訊系統。 以各單位已建立之管理資訊系統為基礎,研訂結合方式,建立整體系統。 由國科會研究推動與國外科技資訊單位加強連繫,以建立完善之科技資訊資料。 農業部分資訊資料,由農業科技資料中心進行建立;標準及專利資料,由中央標準局建立資料庫。此兩種資料庫均為全國科技資訊系統之附屬計畫,將來應聯合線上作業,連結成完整之資訊網。 國科會應儘速於兩年內建立完成全國性管理資訊系統,所需經費,由該會優先予以支援。(四) 充實專科職業教育,推動合作辦理職業訓練,養成中級科技人才(教育部主辦、有關單位會辦) 推動合作辦理職業訓練() 由經濟、交通等部會鼓勵各公民營機構,率先倡導委託專科及職校,以建教合作方式訓練中級科技人才,養成技工,辦理在職進修,並由教育部、廳、局依年度統籌規劃,加強實施。() 充實專科及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委員會,並與企業界密切聯繫。() 由內政部、經濟部等部會修訂法令,規定企業機構得按營業額提撥建教合作訓練經費。 有關提高工職師資素質,改進教材、教法、技能檢定,充實設備等另案納入工職教育改進計畫辦理。 提高專科學校師資素質() 委託有關研究所培育技術及專業科目具有碩士學位之師資,於畢業後分發至專科學校任教,解決專科學校專業及技術教師奇缺之困難。() 有關專科教師在職進修,暑期研習,擴大延攬旅外學人及選送國外進修等,併入加強科技教育及培育人才等方案規劃實施。 充實專科學校設備() 由中央編列預算,以對等方式補助工業、農業、海事等五所公立學校,更新及充實設備。每校每年五百萬元,每年計二千五百萬元,以五年為期,使達到設備標準。() 編列預算貼補私立專科學校向銀行貸款利息差額,併充實私立大專院校設備計畫辦理。() 有關部會應鼓勵所屬及民營企業將汰舊之儀器機具等設備,捐贈私立專科學校,供學生實習。改進專科學校教學方式() 實施建教合作之班級,准予變更行事曆,實施工讀制度,縮短寒暑假期,以輪調或階梯方式實施教學。() 指定部分專科學校試辦專科學生輪調或建教合作班,參照工職輪調或建教合作班方式,與相關性質之企業機構辦理建教合作,使學生畢業後即可就業,如成效良好,再行擴大辦理。改進及加強工專在校學生技能檢定() 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原則下,於每年暑假期中,委由職業訓練中心舉辦一次工專在校學生技能檢定。() 工專在校生技能檢定規範及試題,應配合工專之課程及設備標準。() 工專在校生技能檢定術科之材料費應訂定合理標準,必要時由政府列預算補助。三、 加強應用科技之研究發展(一) 督促政府機構及公營事業倡導推動重要研究發展計畫(經濟部、交通部主辦,有關單位會辦) 改善工業結構之研究計畫,應以() 加強品質管制。() 提高生產力。() 推行自動化。() 改進工業設計。() 發展電子計算系統。為努力之方向,以維持勞力密集工業之競爭能力,并積極推動以中間產品製造終端產品工業之改進與發展。 除改善工業結構計畫外,經濟部應積極策劃推動電子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食品工業、能源開發及節約等關鍵性技術之研究,并應會同有關單位加強國防、天然資源、材料科學、能源暨環境等重大項目之研究發展。 具有規模之公營事業,應設置具有相當獨立性質之專業性研究發展單位。 中油、台電、台糖等現已設置研究機構者,應予充實或擴大。 公營事業研究發展機構之任務為:() 政府指定之中期、長期專業性研究項目。() 本事業認為應行發展之項目。() 輔導相關民營企業共同研究發展之項目。() 主辦或合辦關鍵性技術之引進。() 具有風險性之研究試製項目。() 與大學研究所、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國際相關研究機構之合作。 工業技術研究院應積極推動應用技術之研究發展工作,以主辦、合辦或接受委託之方式辦理:() 具有共同性或關鍵性之研究項目。() 政府交辦之重大中程、遠程研究發展計畫。() 公民營企業尚無能力研究之專業性計畫。() 協助民營企業建立研究發展單位。() 聯繫協調公民營企業及公私立研究機構辦理綜合性之研究計畫。() 新產品之試製及檢驗。 交通部應籌設或加強專門性研究機構積極進行研究發展工作() 加強現有電信研究所。() 將郵政之各研究單位合併籌設郵政研究所。() 運用台中港現有之模型、材料試驗室設備,由各港務局聯合設立港灣工程研究所。() 鐵公路及高速公路聯合籌設交通工程研究所。() 國科會支援氣象局會同中央研究院及大學研究所,加強大氣科學之研究工作。 交通部應聘請專家,定期實地瞭解、檢討及評估各交通事業應用技術研究發展重點計畫之實施情形。 交通部應向國外遴聘專家,協助前列各項擬籌設之研究所從事研究發展及選擇適當人選主持之。 以上各項研究機構設立方案,經行政院核定後,交通事業機構自次年度起,研究發展經費不得低於營運收入或工程費總額之百分之五,以後逐年遞增百分之一,至五年以後增至百分之一為目標。 公營事業及交通事業應視需要羅致、培育專業人才,并改善其待遇,以積極從事研究發展工作。 公營事業及交通事業如有共同性研究發展項目,應合作進行或以人員、設備相互支援。(二) 獎勵民間投資研究發展工作(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主辦) 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等有關單位應提供新技術、新產品資料、市場情報、人員及設備支援,或以委託研究、實驗訂貨等方式,培養研究發展氣氛,創造有利環境,以獎勵民間從事研究發展工作。 對於大企業,應協助其羅致國內外專才,輔導建立研究發展單位,蒐集國外新技術資料,鼓勵其從事研究發展工作。 對於技術水準較低暫時無法從事研究發展工作之中小企業,由生產力中心、工技院、紡織研究中心、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等單位經常派人輔導,發掘問題,協助解決技術困難,提高其生產力,以啟發其研究發展觀念。 對於有發展新產品能力之中型企業,應由各技術服務單位提供技術及市場資料、技術指導,以鼓勵其研究發展新產品。 中型企業研究發展新產品而缺乏資金及人力者,由經濟部參照各國行之有效辦法,訂定措施,以經費透過技術研究輔導單位(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補助一部分研究發展經費,俟新產品研究發展成功,再予分期收回。 對中小企業研究發展工作,如有必要購置共同性貴重設備,得由政府撥款交工技院等研究單位購置出租與中小企業使用,以減輕其財務負擔。研究發展國防產品者,依照國防工業發展基金之規定,予以支援。 研究發展一般工業產品者,由工技院負責輔導;與國防工業有關者,由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輔導,兩單位應保持密切聯繫及相互支援。 中央標準局應研究保障專利權之有效辦法,以鼓勵從事研究發展。(三) 建立與海外學人及團體之聯繫合作,協助其返國參加研究或投資計畫,推動舉行各項研討會及講習會(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農發會、青輔會主辦)。 由教育部、經濟部、交通部、國科會及青輔會聯合設立工作小組,并在海外設置聯絡單位,加強對海外學人及團體之聯繫。 建立國內需要之技術及海外學人專長之資料,以便整體規劃,作有系統之聯繫合作。 為延攬國內所迫切需要之高度技術專才,應研訂特殊待遇辦法,以便羅致。 運用開發基金鼓勵國內外學人專家提供技術在國內創設技術密集工業投融資要項,鼓勵海外學人專家回國創設技術密集工業。 經常鼓勵國內外學人專家舉辦農、工、醫藥衛生、交通等應用技術研究會及講習會。 為加強國內工程學術團體(包括工業技術研究機構)與美洲中國工程學術團體之聯繫合作,應採取下列措施:() 雙方工程師學會或相關學術團體應合辦各項學術會議,加強交流與合作。() 各技術研究機構得聘請旅美工程師組織專業性顧問委員會,提供技術顧問服務。() 鼓勵旅美工程師在美組織顧問工程公司,以合約方式對國內公私企業,顧問公司及工技院提供服務,協助提高國內技術水準,并開拓國際技術服務市場。() 鼓勵旅美工程師在美自行經營或創辦企業,以技術或業務合作方式,協助國內公私營企業、研究機構及技術顧問機構,辦理人才訓練、技術交流、產品銷售及共同拓展國際市場。() 其他各地區亦比照辦理。(四) 積極推行標準化并修訂專利制度,加強對於研究發展成果之保護:(經濟部主辦) 積極推行標準化() 修訂有關法規,包括標準法、度量衡法及國家標準推行辦法等,由中央標準局聘請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進行起草及修訂事宜。() 加強國家標準編修工作,指撥專款,增聘具有專長人員,釐訂進度,預計於三年內(七十年底前)達到制定國家標準一萬種目標,并將已公布不合時宜之標準修訂完畢。() 凡有關公共安全、衛生及民生必需品之產品,優先訂定標準,強制實施標準化。除規定政府機構及公營事業優先採購符合國家標準之產品外,并加強宣導,促進社會大眾及工商界對國家標準之瞭解。() 充實加強中央標準局及省市度量衡檢校機構之人員、經費及設備,使有能力協助民間生產事業提高產品品質。 修訂專利制度()完成專利法及有關法規之修訂,除已擬定專利法修正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外,并將配合修訂專利法施行細則,切實執行。()建立專任專利審查委員內審制,應按行政院核定之計畫,逐步設置專任審查委員。()聘請專家學者依照國際分類,研訂專利審查基準,統一專利審查觀念。建立資料中心:將現有國內外標準及資料加以整理充實,建立資料中心,提供審查人員及社會大眾參考,并與國科會科技資訊中心密切連繫,聯合線上作業連結成完整之資料網,綜合運用。(五) 加強國際間科技合作,推行合辦研究計畫(國科會、經濟部主辦) 擴大國際科技合作之對象及範圍,加強政府、學校、研究機構間之合作,并輔導推動國內企業與國外合作。 積極擴大推動與我有外交關係國家之科技合作計畫:() 加強辦理中斐經濟合作會議之有關科技合作事項。() 加強辦理中韓科技人員及知識交流。() 加強辦理中沙科技合作,促使人員及知識交流。 積極拓展及增進與各民主國家之科技合作,輔導國內公私立研究機構、企業團體與國外知名之學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密切交流人員及科技資料,合辦研究計晝。四、 關鍵性新技術之引進及推廣(一) 有系統引進國內需要之新技術,政府機構或公營事業負責對關鍵性之新技術之引進、吸收及推廣,並可委託研究機構辦理之。(國科會主辦,有關單位會辦) 有系統的引進國內需要之國防、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及醫藥衛生方面新技術,由國科會協調有關單位提出項目,列明優先順序,報行政院核定後分工辦理。關於關鍵性之新技術由政府機構或公營事業負責引進,亦得委託研究機構辦理。 甄選具有吸收能力與進取心之科技人員,赴國外參加有關技術研習,提出研習報告由有關單位研討,予以推廣運用。 聘請國外專家協助國內新廠設計及指導建廠工程,以吸收其技術經驗。 購買國外專利方法,以發展新產品,或改進現有工廠生產程序。 與國外廠商合作,或於訂購機器設備時,派員參與設計,以促使技術交流、培訓人員或共同拓展業務。 調查選擇世界著名工程顧問機構之具有優良實績及服務者,進行合作設計及建廠,以引進新技術,發展新產品或興建大工程。 委託研究機構主持或協助新技術之引進及研究推廣運用。 鼓勵在國外設廠,或及參與重大建廠工程,以利關鍵性新技術之取得及轉移。(二) 協助國內企業引進國外技術,進行技術合作,考核其進度,并輔導其建立自行設計及生產能力(經濟部主辦) 由經濟部協調有關單位研訂各類重要工業應引進技術項目,調查技術來源,徵集國外廠家之技術能力,提供合作企業之參考,并協助分析、研判及磋商合作條件。 協助企業主持人或技術負責人赴進步國家接洽取得技術之授與。 對民間企業向國外引進技術所需資金得予貸款協助。 凡經核准之技術合作案件,應由經濟部建立追蹤制度,有關重要合作案件,由經濟部自行或委託研究機構、顧問機構專案進行追蹤考核。 合作企業遭遇技術吸收及研究發展之困難者,由經濟部協調有關機構予以協助,或對其技術人員加以訓練。 有關技術合作之考核與輔導事項,應修訂技術合作條例予以規定,并據以研訂考核與輔導辦法。(三) 督促國內工程顧問機構培植基本設計能力(經濟部、交通部主辦) 為培植基本設計能力,凡國內工程、建廠及建築等設計,如國內工程顧問機構能力許可者,應由國內工程顧問機構優先承辦。如國內工程機構無力承辦者,或因國外貸款合約規定必須委託國外顧問機構承辦者,仍應設法在合約中規定,部分工作必須由國內顧問機構承辦或參加合辦。 政府機構及公營事業委託國內工程顧問機構辦理設計及採購之手續應予簡化,并洽審計機關配合放寬審計法規之限制。 鼓勵國內工程顧問機構與國外類似單位合作承辦國外工程設計工作,以吸取新知,開發業務。 工程顧問機構應自盈餘中指撥專款,設置工程研究基金,以供特殊工程問題研究,購置儀器、圖書,員工進修及培育人才之用。 國內工程顧問機構應積極辦理下列工作,以培植設計能力:() 加強人才培育:培訓方法工程師,并延聘有經驗之基本設計人員。() 推行技術交流:工程顧問機構應有計畫的指派技術人員赴各工廠工作及實習,藉以吸收現場經驗。() 完成設計典範及工作程序:藉與國外工程公司合作,取得具體資料,完成國內適用之設計典範及工作程序。 為充實培植各種工業設計能力,政府機構應會同重要公民營企業予以推動,除火力發電廠與核能電廠已由中興顧問社與國外名廠取得合作,在進行中外下列各項工作,應積極推動:() 重大水力發電廠及重型電機廠,應由台電會同公民營企業推動。() 煉油廠及石油化學工廠應由中油、中國技術服務社及公民營石油化學工業推動。() 資訊處理工業之軟體及硬體設計,由經濟部推動。() 機械工業範圍較廣,應由經濟部工業局培植專業設計。(四) 支援各學術研究機構及管理顧問公司俾能分業加強對中小企業之服務(包括技術研究、企業管理及銷售能力之訓練)(經濟部主辦) 各中小企業進行研究發展工作,在技術上遭遇困難時,由經濟部協調有關之科技研究機構或工程顧問機構協助之,并得補助費用。 工程主管機關及中小企業輔導機關應寬列經費,分業委託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工程技術及管理顧問機構辦理講習或研討會,改善中小企業之生產、管理及銷售能力。 主管機關應寬列預算委託生產力中心、金屬工業發展中心、紡織研究中心及其他研究服務機構,分業加強對中小企業之輔導及服務工作。(五) 於適當地點設置綜合性及專業性小型中間工廠設備,使實驗研究創新之成果,能迅速予以推廣(經濟部主辦) 經濟部委託工技院協調有關研究機構,對引進之關鍵性新製造技術及新產品,作經濟評估,市場分析,其有推廣價值者,選擇不同之專業工廠區或同類工廠密集地區,設置實驗服務機構,附設小型實驗工場,予以介紹、示範及推廣。 具有規模之民營企業,以示範性工場對其下游工廠或加工廠提供技術服務,包括技術人員之現場訓練。 引進或自行發展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生產設備,以小型工廠方式示範操作,并予講習訓練,以轉移技術,迅速推廣。 鼓勵并協助研究發展機構設置實驗工場,以達左列之一項或多項目標:() 將研究成果製成樣品,以資印證改進。() 依據試製成果,將技術移轉民間工廠,以大量生產。() 引進或發展新產品之產製程序、設備及技術,以印證生產之可行性及經濟性。() 工業界可依據前項小型工場之試製資料,評估其技術及經濟價值,以決定是否投資大量生產。() 協助工業界就已有之生產程序,提供改進技術,經小型工場之示範,推廣改善。() 因市產關係尚難大量生產之特殊產品,可利用附設於大企業或研究機構之實驗工場,先作小規模生產,以供應工業界之需求。 政府得委託研究機構,設置專業性實驗工場,引進高度精密之生產技術,然後以學習、實驗及研究成果移轉民間工業界,以減輕其投資風險,并使其易於推廣。 由工技院協調各應用技術研究機構分別或合作組織技術移轉公司,從事國內研究成果或引進國外技術之轉移工作。五、 科技研究與國防工業之結合(國防部主辦,有關單位會辦)(一) 成立國防工業發展政策指導機構,規劃發展目標,協調軍公民營企業分工合作 國防工業之發展,應依照下列原則推動() 整體規劃,兼顧國防工業與民生工業之需要。() 武器裝備系統之產製需求,以個案發展計畫辦理,縮短完成時程,達成現代化之目標。() 技術上應求重點突破,以迎頭趕上。() 各有關機構應協調合作,訂定配合措施,推動辦理。() 重點輔導軍公民營工業,在經濟上、財務上、人力上給予必需之支援。 為有系統的發展國防工業,加強決策、審議及協調發揮整體功能,由行政院設立發展國防工業政策指導小組,綜理政策性之指導事宜。并由行政院應用科技研究發展小組負責研究發展部分,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負責生產製造部分之審議及協調工作。 國防部成立國防工業審議會報,由政府有關機構主管及專家參加,研審國軍武器裝備系統,國內自製或發展之研究。并以軍公民營工業配合發展會報或專案國防工業研究小組,負責武器裝備國內發展自製方案之初審及分析規劃及協調。 就現有國防、經濟兩部聯合設置之軍公民營工業配合發展會報,充實其必需人員,核撥合理經費,賦予更多任務,使積極推行軍公民聯合生產業務之推行,強化統一掌握通力合作之基礎。 鼓勵并協助國人設立各種技術顧問公司,培植軍公民營工業設計製造能力,保障專利權益,共同創新國防產品。 軍公民營工業之人才、技術、設備及資訊資料等,應配合國防之需要相互支援,包括諮詢服務,技術指導,合作試製生產,性能測定及品質檢驗等工作,并由國防、經濟兩部督促軍公民營工業配合發展會報,逐步建立基本資料,加強相互結合。(二) 籌設基金鼓勵發展國防工業并予減免稅捐獎勵 設置國防工業發展基金,以促進加速發展,基金之用途為:() 有關國防科技研究及發展之支出。() 有關引進國防與相關重工業及精密工業新技術之支出。() 有關配合國防需要,建立或擴大生產國防武器能力,發展新產品必需設備投資、貸款或補助之支出。() 有關國防所需高級科技人才培育及延攬之支出。() 有關團體或個人設計與發明獎助之支出。() 其他與發展國防有關之支出。 修訂獎勵投資條例,增列鼓勵發展國防工業獎勵類目,擴大減免稅範圍,優惠供應土地及廠房,公民營工廠承製技術軍品使用進口材料者准予退稅等,并歡迎外人投資或技術合作,以加速發展國防工業。 參考各國優點修訂我國現行專利法,對國防工業之發明,予以實質上之資助、獎勵及保護。(三) 修訂現行法令規章,簡化手續,以擴大向公民營企業採購軍需品 檢討現行監審法令,對發展及扶植公、民營工業產製軍品與研究發展之適應性,并酌予修訂,以開拓民間研究或投資之興趣及環境。 簡化軍品採購之訂約、驗收、付款等作業條件,并放寬保證與罰款之規定,以提高民間投資研製之意願。 保障軍品實驗訂貨合格廠商權益,凡在國內依軍品實驗訂貨試製成功之項目,保證承造商在一定期間內有其優惠權利,并以其實際成本與合理利潤作議價基礎。(四) 酌量公佈武器裝備零配件規格,推行軍民通用品標準化,以提高國防工業技術水準 國防部應優先訂定常用之軍品零配件規格,凡不涉及尖端武器者,儘量公開,供公民營企業研製。 繼續推行軍民通用品標準化,凡屬於軍民通用品範圍,由國防部檢送資料洽中央標準局優先納入國家標準。倘其技術資料不合時,由中央標準局另行委請專家指導修正。 為維持國內生產軍用品品質,應加強檢驗與校驗之組織系統,綜合全國設備有效運用,發揮整體功能。(五) 加強國防科技研究,引進新技術,促進技術交流,製造武器裝備,鞏固國防: 結合全國力量從事國防科技研究發展,發動國內外科技專家、國內公私立試驗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公民營工業參與研究發展工作,以配合國防之需要。 研訂辦法建立委託研究制度,使軍公民營工業機構、學術研究團體等,得依辦法規定實施委託研究不必逐案報准,爭取時效,并明訂酬金與獎金數目,對確有貢獻者予以適切之獎勵。 對發展國防科技及國防工業所需引進之新技術,可以技術合作,購買權利,國外投資等方式取得;在向國外採購軍品時,亦應選擇重點項目,附帶條件,要求引進其設計及製造技術,上列技術之引進,可委託技術轉移公司辦理。六、 科技研究與精密工業之結合(一) 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實驗園區(國科會主辦)。 由國科會在新竹籌設科學工業實驗園區,引導高級技術工業及科學技術人才之輸入,以激勵國內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促進高級技術工業之發展。 為鼓勵科學工業之輸入,應制定科學工業實驗園區設置管理條例,明定科學工業之範圍,稅捐減免之獎勵,廠房、土地之優惠及便利。 引進之科學工業,須能配合我國工業發展,或能培育我國科技人員,具有相當之研究實驗儀器設備,并合於左列條件之一者為限:() 具有產製成品之各項設計能力及有產品之整體發展計畫者。() 產品已經初期研究發展正在成長中者。() 產品具有規模之研究機構從事高級創新研究及發展工作者。() 產品具有發展及創新之潛力者。() 生產過程中可引進與培植高級科學技術人員或需要較多研究發展費用者。() 對我國經濟建設或國防有重大助益者。(二) 特別獎勵國內外精密工業及研究發展型工業投資設廠(經濟部主辦) 達到適當標準之精密工業與研究發展型工業及產品項目,由經濟部、國科會及工技院會同審定,增列獎勵投資條例之獎勵類目及標準,予以所得稅、進口機器關稅等之減免優惠,并予取得土地、融資等之便利。 該類工業產品,在國內市場得予適當之保護。 與國防工業有關之精密工業,依照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條例之規定予以獎助。(三) 獎助新發明、新技術之試驗發展(國科會與經濟部主辦) 由經濟部及國科會撥款設置基金,獎助新發明、新技術之試驗發展,凡從事研究發明已有相當成果,限於財力,無法繼續進行者,得申請獎助。 申請獎助者具須備左列條件之一,由經濟部推荐,向國科會申請,并會同研訂具體辦法:() 申請人持有新發明或發展成功之新產品,具有工業價值或外銷前途者。() 從事重要研究已有相當成果,經公立研究機構或專家嚴格評審,認為有成功希望,而缺乏試製資金者。() 引進國內迫切需要之新技術,繼續研究發展者。 從事重要研究已有相當成果,而缺乏試驗及試製設備者,得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辦理試驗試製。 從事研究發展、技術引進創新,具有卓越貢獻者,得發給獎章,予以鼓勵,其辦法由經濟部與國科會會同有關機關訂定之。(四) 對於國內外學人專家創設技術密集工業予以投資或融資便利(經濟部主辦) 由中華開發信託公司依照鼓勵國內外學人專家提供技術在國內創設技術密集工業投資與融資要項,運用行政院開發基金加強辦理。 交通銀行改為開發銀行後,亦應參照上述要項辦理,以擴大國內外學人投資創業於技術密集工業。 經濟部加強宣傳,鼓勵技術密集型工業設廠,并依規定予以獎助及提供投資服務。 對於國家需要之精密技術應鼓勵與國外公司工廠聯合投資設廠,或購買其股權,并予投資或融資支援,以加速技術取得及轉移。(五) 推動籌設工業專業區或關鍵工業之聯合研究機構(經濟部主辦) 推動在專業工業區內設置聯合研究發展機構。 在工廠密集地區,協助業者聯合設立研究發展機構。其屬於關鍵性工業者,由政府資助或由工技院合作設立。 工業區開發機構於規劃工業區時,應將工業研究發展單位所需用地,列入開發計畫。(六) 設置重型機電試驗中心,充實精密儀表、量具、規板之檢驗校正機構,并加強儀器之運用、維護及檢修(經濟部主辦) 設置重型電力實驗中心(台灣電力公司)由台電公司與電機製造業聯合出資設立重型電力研究實驗中心,從事重型電機產品之試驗及研究工作。 設置動力實驗中心(工技院主辦)由工技院設置,協助汽車及動力機械工業,從事引擎及其他動力設備之試驗、檢校及研究改進工作。 充實精密儀表、量具、規板之檢驗校正機構(經濟部主辦)由經濟部會同國科會研訂計畫,增加中央標準局之一級標準檢校設備,訓練技術人員提高素質,改善待遇,建立基本檢校體系,增強檢校功能。并加強委託檢校作業,建立分級校正制度。 籌設國家度量衡儀器檢校修護中心(經濟部主辦)聘請專家重新檢討修正國家度量衡儀器檢校修護中心計畫,建立國家度量衡儀器檢校追溯系統。 充實國科會儀器中心積極辦理下列工作:(國科會主辦)() 建立國內各大學及研究單位之儀器設備資料,促進合作運用。() 辦理儀器之檢校及修護。() 訓練儀器之操作及維護人員,并選送績優人員赴國外受訓,培育專技人才。() 試製成功之儀器,會同工技院籌設之技術轉移公司儘量鼓勵民間投資設廠,以利技術轉移及運用。() 調查各大學及研究單位之儀器操作及維護人員員額,予以適當調整充實,并調整其待遇。(七) 推動設置資訊工業策進會(經濟部主辦) 由政府與民間協同組設資訊工業策進會,全面推廣計算機之應用與發展。 策進會應搜集資料,進行調查,向政府及工業界提出發展本國計算機工業之報告及建議,并協助政府擬訂短程、中程及遠程發展計畫。 對政府,公營事業及工業界提供服務,建立其所需之計算機應用系統。 訓練計算機技術及管理人才。 引進技術建立軟體設計能力。 聯繫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廣國內工業製造能力。 協助推動改善工業結構。七、 科技研究與農業發展之結合(一) 加強農業部門基本研究(農發會主辦) 依據行政院核定之農業重點研究計畫分年編列預算辦理,以達到下列目標:() 規劃農業資源,促進有效利用。() 推行農業機械化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力。() 引進及研究發展新技術,促進主要農、林、漁牧業之增產,提高農民所得。() 發展農產加工品運銷,以提高農產品品質及價值。() 加強預防農業災害及減少農作物之損失以穩定生產,并維護農村之生產及生活環境。 為加強農業試驗研究機構間之協調合作,已核定之重點研究計畫,應建立計畫主持人(Program Leader)制度執行之:() 每一項研究計畫主題均慎重遴選一個機構為主持機構,配合之研究機構列為合作機構,逐步建立主持機構之體系,使成為該項研究主題之領導及協調機構。() 主持機構應與合作機構會商,研訂計畫執行細節、分工合作、預算分配、計畫進度等,報請農業研究發展聯繫小組審查核定,據以向該小組或補助機構申請撥款支應。() 主持機構除協調執行計畫外,并於年度終了時提出年度報告或終結報告。(二) 改革農業研究機構之制度及組織(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農發會主辦) 組織與編制() 省屬農業試驗研究機構,仍維持現有農、林、漁、牧四類體制,由省農林廳統一指揮監督,並作下列之調整。1、 增設農業試驗所溫帶果樹試驗分所,辦理溫帶果樹、坡地作物、水土保持之試驗研究。2、 台北區農業改良場應於兩年內併入新竹區農業改良場。3、 各區農業改良場之分場,保留朴子、澎湖、羅東及信義四所分場,嘉義分場併入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其他各分場裁撤。4、 水產試驗所應分為海洋漁業及養殖漁業兩項體系從事研究,力求各分所均衡發展。5、 畜產試驗所及家畜衛生試驗所應予充實。6、 各試驗所及改良場之內部組織,由台省府會同農發會另行檢討調整。7、 養豬科學研究所與台糖畜產研究所應協調配合,以建立為台灣養豬科學研究中心。() 台北市應研究設立園藝試驗所以適應都市發展需要。 職掌劃分:() 農業及畜產試驗所從事基礎科技理論及專案性之研究;各區改良場及種畜繁殖場從事實用之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设工程合同签订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风险规避
- 专业儿童服饰连锁加盟店产权及经营权转移合同
- 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及责任协议
- 2025年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生产经营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一套答案
- 2025年电工应知应会试题及答案
- 逐级信访管理制度
- 2025年上海市养老护理员资格考试技师考试试题试卷(含答案)
- 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办法
- 2025年健康素养知识竞赛题库(含参考答案)
- 大一农业基础化学课件
- 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二次函数(四)
- 2025年中国地震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课件
- 呼吸科出科考试题临床及答案2025版
- 仓储能力及管理办法
- ROCK1蛋白:解锁食管鳞癌奥秘的关键密码
- 心理健康教育:男生女生
- 《大中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
- 电机维护检修培训课件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件 第五章 物理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