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doc_第1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doc_第2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doc_第3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doc_第4页
额尔古纳河右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20085021212学年论文(设计)(本科)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8级 姓 名 毋秀秀 论文(设计)题目 那些逝去的故事 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2011年 6 月 16 日那些逝去的故事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姓 名: 毋秀秀 学 号:20085021212 院 (系):文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摘 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长篇新作,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陌生的族群生活。作者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和文化变迁,更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故乡情怀和作者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故乡、悲悯、现代文明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长篇新作,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陌生的族群生活。作者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和文化变迁。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1】这是它的第一个句子。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额尔古纳河右岸呈现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作者对于鄂温克民族史诗般的描绘,更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故乡情怀和作者的悲悯情怀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作者迟子建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这个风景优美的北国边陲给她留下了太多的回忆。黑龙江的渔汛、大兴安岭的松涛、鄂伦春的马队、漠河岸的北极光点拨了她的才情、丰富了她的情感、开阔了她的视野,人类精神溯源性又使迟子建与生俱来地形成了一种眷恋北国故乡的生命情结。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她,森林于她而言更像是自家的后花园般。在这花园里,作者从小就经常见到生活在她周围的鄂温克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懂得他们的习俗文化:他们在山中游猎,在唯一的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上骑着大马去集市里换盐、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作者对鄂温克人的熟悉和尊重已经渗入到灵魂深处,正如迟子建本人所说:“他们所经历的四季风景变化、白灾(雪灾)、瘟疫等我都能理解,所以写这篇这小说是我灵魂深处对鄂温克部落这种情感的集中爆发,是一个宣泄口。”又如施战军教授所说:“边地是她的肉身的近邻和精神的原乡,她不是边地的旅行者、造访者,也不是借宿者、暂居者,没必要摇铎采风或者非要把动物写成人,因为她将自己置身其中,仿佛与生俱在。”同每一个眷恋家乡故土的作家一样,作者对于自己的家乡的感情是浓厚而深沉的。在其成名作北极村的童话,一部似于作者童年回忆录的作品,让人不禁联想到同是东北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然而其又不同于呼兰河传揭示处在封闭环境下人们的无知、愚昧、甚至是人本质的略根性,迟子建更多的表现的是人的本质的善,在她的关于描写其故乡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个反面角色的存在,在迟子建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虽同样是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然而却是善良而温存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同样如此,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的鄂温克民族巨大的风俗历史画卷上,深情地描画了酋长、萨满等众多鲜活可爱的人物,再现了大兴安岭迷人的四季景色,感悟着鄂温克人民或粗犷、宽厚,或细腻、温柔,或愚昧、小气的生存哲学。我们总是难以忘怀那些来于“风声”又葬于风中的善良的人们,总是深深感动于那一份份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迟子建在从山峦到海洋的短文中说,“我就是在那片土地出生和长大的故乡对我来说,就是催生这部长篇(即额尔古纳河右岸)发芽、成长的雨露和清风”,“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如果没有对大自然深深的依恋,我也不会对行将退出山林的鄂温克部落有特别的同情,也不可能写出额尔古纳河右岸。”【2】额尔古纳河右岸来自于作者迟子建对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更是对一种生活信念的坚定。额尔古纳河右岸又是一部不同于作者以往的作品的。在作者之前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清新明丽之感,而这部作品读后带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作者以一位九旬老人的视角叙述整个故事,经历了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迭,亲人乡邻的死亡,以一种极其悲悯宽容的心情来叙述这部恢宏的民族史。作品中,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透过作者的描绘,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在那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的最为质朴而纯粹的爱,感悟到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感触到大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这两位融传奇与悲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盛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它的基本观念是有灵论和有神论,即相信灵魂不死,相信人世之外还有神灵世界的存在,相信神无所不生,神无所不在。而人如果需要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神,就要通过“萨满”这一中介才能实现。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尼都和妮浩两位萨满都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他们不单单是萨满,更是这个民族部落的守护者。他们是无私的,牺牲自己来换得族人的平安幸福,正是这一种无私的大爱,让我们惊叹于他们神奇的超自然的力量时,又不得不感慨于他们悲剧的一生,对于他们总是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悲悯情怀。尼都萨满是小说中“我”的叔叔,在其年轻时由于自己的“让贤”成全了哥哥,痛失了自己心爱的爱人之后,便具有神奇的力量而成了这个部落的萨满。他虽性情古怪,不爱言笑,但却是位尽职尽责的萨满,在面对攸关民族命运的抉择时总是舍弃个人恩怨。或许,在他们被上天选中成为萨满之时,他们便无自我,有的只是大我。他主持着族人的婚丧礼,替族人祈福,他的跳神可以使驯鹿恢复,让伤口消失,在舞蹈和歌声中可以令人起死回生,他的法术甚至折服了狂妄的日本军官在面对瘟疫、疾病、死亡等威胁时,从来以一种从容、镇定的态度来面对一切,解决一切,他们总是带给族人以安心安慰。跳神使他拯救了族人,但也使自己失去了生命。他对生死、人性的强烈的超然态度,使他放弃真爱,捍卫萨满的尊严,坚定不屈地带领族人抵御异族外侮,深受族人敬仰。作品中富于最浓厚笔墨的是妮浩萨满,这个让人不忍心读下去的萨满形象。作为一位萨满,她继承了尼都萨满守护族人的事业,给族人带来了希望,然而她的每一次拯救都是以牺牲自己为基础的。常常在想,妮浩如果不是一位萨满,只是一位普通的族人,那她和鲁尼无疑是最幸福,有“百合花”“黒桦皮”等孩子围绕在身边。然而,神的旨意让妮浩成为一位萨满,她一生救了无数的人,也令她一次又一次的失去自己的孩子,直至最后不忍不敢再有孩子,终日将麝香挂在腰间可是,她宽厚的情怀使她不曾感到后悔,仍然继续做着萨满,守护着族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于信念的坚持与执着。而她自己也牺牲在最后一次的跳神中,为了拯救大森林的火灾。妮浩的一生是悲壮而凄美的,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访谈录迟子建:现代文明终结诗意传奇中迟子建如是说:“当她的天职在现实中损及她个人的爱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大爱。这个萨满用她那颗大度、善良而又悲悯的心达到了。”正是这样,妮浩萨满面对着这种大的苦难,如果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观,没有“无我”的精神气质,没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在面对苦难时是不会如此镇定、慷慨、从容的。她就像部族灾难中的希望,黑夜中的明星,给她的部族时刻准备着光明和温暖。作者的悲悯情怀在妮浩萨满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经历了丈夫的逝世,作者对生死的认识是超然的,作者将自己的这种超然认识赋予于妮浩萨满,尽管妮浩萨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但那种对于宗教信仰的坚持使妮浩义无反顾。在访谈录东北文化仅仅代表荒寒与粗鄙?一文中,迟子建也说:“我认为文学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达到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3】纵观整部作品,我们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作者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消逝,更有着对现代文明的审视。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失去的美好大自然的哀叹,对原始文明的消失的惋惜之情。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民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是他们赖以栖身并形成自己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作品中为我们描写的鄂温克部落,虽置身于历史的大环境之下,然而我们却丝毫不曾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对于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如同一千多年前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世外桃源”般。然而随着所谓的现代文明的进步,鄂温克部族也不得不妥协。鄂温克部族在懵懂中卷入了战争,在茫然中陷入了“文革”,在惊慌失措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家园。作者对这种现代文明是持一种审视的态度,作品主要是借助兴安岭那片广袤的山林和游猎在山林中的鄂温克部族告别森林,迷茫、困惑、失落的迁徙过程,写出人类文明进程中弱小民族所遇到的生存的艰难和文化的尴尬、悲哀和无奈。正如迟子建本人所讲“当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消亡的时候,我们连触摸它的机会都没有,最原始的气息都不存在,这是一种悲哀。”作者以一鄂温克部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角色,从“清晨”“正午”“黄昏”娓娓道来,向我们叙述鄂温克部族从自然原始走向现代文明,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及原因展现在我们面前。当文明的锯子伸向他们,他们毫无选择得屈服于现代文明,然而走向现代文明的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搬进象征现代文明的村子之后,生活在山林里的他们开始失眠,“夜游”于村落间;真正走入现代文明的伊莲娜,最终选择了回归。历史的车轮将他们带入现代文明之中,然而却没人教会他们如何适应。在人与自然逐渐失去了和谐,氏族伦理逐渐在现代文明的侵犯之下崩溃之时,我们还能说现代文明对原始文化是保护着的吗?正如作者本人所讲“当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消亡的时候,我们连触摸它的机会都没有,最原始的气息都不存在,这是一种悲哀。”然而,透过作品,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坚持,一种源于信念的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精神家园、对原始文明的坚守,而这坚守不只是今天的(酋长女人的),更有明天的(安草的)。作者对现代文明审视的态度,一方面源自于作者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这也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如同作品中的伊莲娜那样,繁华落尽后留给自己的只有无边无际的空虚感,因而作者更愿意回归于过去,以追求人性的完美,执着于信仰的坚持,激活现代人日渐疲倦麻木的心灵,实现精神和灵魂的返乡。额尔古纳河右岸似一曲现代田园牧歌,悠悠吹入每个向往回归的现代人的心田,沁人心脾。作者以其诗画般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一部民族的百年民族史,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鄂温克这些可爱可敬的猎民们天籁般的人生并不是原始,而是一种原生态的美丽。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他们每个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