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葵花宝典.doc_第1页
政治葵花宝典.doc_第2页
政治葵花宝典.doc_第3页
政治葵花宝典.doc_第4页
政治葵花宝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背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于1844年48月,当时马克思流亡在巴黎,故又称“巴黎手稿”。1842年到1843年,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这是推动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当时的许多思想家,都是通过批判私有财产,转向共产主义的,这使已经转向共产主义立场的马克思受到了有力的启迪:要想消灭私有制,就必须首先认识私有制,而要认识私有制,又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他批判地研究德国哲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初成果。在此著作中,马克思把德国哲学广为使用的“异化”概念用来分析社会关系,把它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由此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二、异化和“异化劳动”理论1异化异化作为一个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出现是从黑格尔开始的。黑格尔:异化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与扬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作为世界本原的具有能动性的绝对精神,就是异化的主体,而这种能动性,就是自身的否定性,或自身矛盾、异化的发展能力。是绝对精神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费尔巴哈:异化即对象化。但他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异化,认为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宗教。赫斯:将异化理论从宗教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种种罪恶的根源,说明了要消灭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但他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没有对人的生产活动做出科学分析,以致最终陷入唯心史观。在马克思看来,异化不同于对象化,异化的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并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强调异化的对立性。2“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马克思视“自由自觉的活动”为人的本质。他认为,人劳动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是一种正面的愉悦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劳动不是“一般劳动”,而是异化劳动。它变成了工具,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从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互异化的事实出发,既揭示物的异化,也论述工人的自我异化,并指出客观异化是主观异化的基础的劳动异化理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3“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有四个规定:(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就越廉价。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过程(活动)相异化。马克思说:“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痛苦的、是受折磨的过程。这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互异化的原因。(3)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人(特指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即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劳动者丧失了自由,失去了人的类本质(失去了人性)。(4)从人际方面来看,人与人相异化。即,劳动者与占有者相异化,形成对立阶级。劳动产品只所以作为异已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这是因为他属于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劳动者的劳动对劳动者本身来说之所以是一种痛苦,这是因为劳动者的劳动给另一些人带来了享受和欢乐。三、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基础1用“异化劳动”说明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自然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是由人的劳动生成的,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需要通过人的劳动去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统一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异化了,看到的结果是“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推断,只有当异化的扬弃和人与物的颠倒关系的复位真正实现,并不是导致一种新的人对自然和对象的支配和奴役时,人与自然(对象)关系才能真正统一。延伸:在当代,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科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2用“异化劳动”说明各种社会现象(1)认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注:此处的“私有财产”应该特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2)阶级关系方面,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关系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仅仅成了谋生的手段。对工人说来,劳动过程是痛苦的、是受折磨的过程。这种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这种劳动的产品也不属于他自己。(3)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所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艺术、道德等意识形态都要受异化劳动的制约。3用“异化劳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社会发展规律趋势:资本主义劳动者“人性的丧失”共产主义“人性复归”反 抗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面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由和必然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尤其是肯定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但否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性、虚假批判性、实际上的非批判性。因为黑格尔从历史的思想形式来把握历史,把事物的真实存在看作它的外化和异化形式,没有把握真正的历史,而马克思要求从历史现实本身来把握,进行现实的批判。神圣家族特别鸣谢李乐先生马恩首次合著,1844年8月(一)背景青年黑格尔派 柏林大学讲师 鲍威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驳鲍威尔及其伙伴所谓神圣家族是对青年黑格尔派起的绰号,鲍威尔著福音故事批判,提出自我意识哲学,代替黑格尔绝对观念,由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二) 内容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提出了存在决定思维(首次提出),卷二180页。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的唯心史观,首次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物质利益决定思想,群众思想。关于费尔巴哈的1845春(收于马克思全集第一卷)第一次提出“实践”观点1、 批判了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阐述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12条)对客体的理解不同,旧唯物主义只将之视为认识的对象,新唯物主义视之为认识的对象更是实践的对象,对人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视之为理性活动,新唯物主义视之为感性活动,实践活动。新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批判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其认识论根源是不理解实践的作用,(39条)认为实践是人改变环境的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阶级实践,阶级矛盾是宗教出现的根源,提出实践决定论的人性论针对费尔巴哈的生理决定论。“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 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1011条),旧唯物主义立足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社会,新唯物主义立足点是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旧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哲学,发行世界。学界有人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等于实践本体论,些说不准确。如是,自然的先在性等难以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合著,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收于全集第三卷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系统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全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斯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斯蒂纳,“我”,唯一都及其所有物德国社会主义,代表人物赫斯,吕宁。批判资本主义,主张平分土地提倡博爱、人性人道主义,不赞成共产主义1、对物质生产的科学分析 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市民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发展四因素(生活资料生产,再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含家庭关系)2、第一次论证社会存在(人们的物质关系)决定社会意识3、第一次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交往关系)四个阶段:古代公社所有制,部落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4、 论证了经济基础(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5、 用新历史观说明阶级、国家、革命、意识形态有了分工私人关系将不可避免的发展为阶级关系,国家是生产力与交往矛盾的产物,是一种由统治者财产决定的社会权力,国家产生后有统治意志形式,国家内部斗争就是阶级斗争。革命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间矛盾的产物,意识形态的产生是由于体力、脑力劳动的分工,在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中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思维。6、 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斯蒂纳A批判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不了解是工业产物历史产物,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B,批判费尔巴哈不能从人们的现有社会联系,我省条件来理解人,当费尔巴哈是唯物者时,“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C指出黑格尔派是黑格尔学派的产物,有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成分。不完善处:尚没有明确完整的“生产关系”概念自然辩证法恩格斯18731876研究自然科学,1883年完成大部分谁,1925年由苏联专家整理出版,编入马克思全集第二十卷一、背景1870年,恩格斯退出商界,1873年准备写有关自然科学的大部头著作反杜林论著于1876年底至1878年初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填补空白,使马哲有了完整的体系论辩证法,精神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辩证法活动的基本形态,运动的度量功。劳动在从猿到人的中的作用。自然科学和哲学,辩证法,物质的运动形态。科学分类。二、科学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关于物质,自然力,对人脑要有科学认识。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实物里面的共同属性”2、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对人脑要有科学认识。机械,物理,化学,生命运动。运动是在时间空间中进行的,具有无限性。三、论证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恩格斯承认黑格尔提出的三大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量与质的转化,两极对立的相互对立转化,否定之否定。但黑格尔没有从实际出发,看到这三大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是核心。运动,变化,发展。四、阐述了自然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到人类社会的发展1、生命的本质笛卡尔 动物是机器,拉美特利 人是机器;恩格斯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2、从有机界怎样产生人上帝创世说 黑格尔 人是通过劳动自我创造,自我生存的。但其本质本源是绝对观念这一前提错误达尔文 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物种起源),恩格斯对此充分肯定,但达尔文未充分解决猿是如何变为人恩格斯 劳动使猿变化为人。劳动是人类整个活动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动物的前肢变为人手(人手与劳动实为同一过程),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人脑,意识。五、辩证思维是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客观辩证法 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头脑中的反映,两者应服从同样的规律,应彼此一致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是在绝对不相连的对应中思维,不可用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1884就路易斯享 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一、 背景受马克思影响 马克思从1879年起注意研究原始社会 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 摩尔根古代社会,梅思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文明起源、人和原始状态。马克思写摩尔根一书摘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亦多有引用古代社会处)古代社会讲氏族、家庭,分析了氏族本质(从原始社会基本组织,区分为母系与父系两个阶段),指出家庭关系亦系一历史范畴,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几阶段,一夫一妻制系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恩格斯将对偶家庭分为早、晚期,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看作生产力发展的相应发展变化结果。九个部分正文,两个序言,第一、二、九部分重要。二、 两种生产理论将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置于同一层次为人类社会基本生产形式,此提法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异。物质资料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制度同时受这两类生产的制约,生产力越低的社会,人的生产对社会的制约越大。三、 家庭产生、发展的历史生产力发展原始社会早期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奴隶社会 杂乱的生产关系 群婚制 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家庭 血缘家庭 注1 普那利亚家庭 注2 早期注3 晚期 注4注1 ,血缘关系排除了辈份不同的性关系注2,氏族成员不在氏族内通婚注3,同胞兄弟姐妹儿女不可通婚注4,摩尔根 父权制四、 论述私有制的起源私有制发展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1、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基础。a、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从畜牧业分离,出现剩余产品b、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加速了剩余产品c、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出现商业,交换趋于经常化私有制真正形成的标志 :土地私有2、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劳动个体化是私有制产生的重要途径劳动个体化促进了战有的个体化3、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商品经常的交换促进了私人占有的迅速发展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特别是土地)五、 阐明国家的起源实质及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矛盾不可调和)1、 起源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个对立面需要凌驾于社会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