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0版灵丘县志-第一编 地理-第三章 自然环境作者:Admin 来源:灵丘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录入:Admin 更新时间:2009-4-20 9:17:27 点击数:284 【字体: 】第一节、地质、地貌 地 质 灵丘县位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三大山脉余脉的交接处,由于各大山脉所处造山构造阶段不同,因而境内地质非常复杂。从太古界最古老地层至新生界全新统最新地层,境内都有出露。主要出露地层有:太古界、上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全县地层南老北新。 地 层 1、太古界五台群、阜平群,是灵丘南部山区最古老的地层。距今25亿年,形成灵丘南山的地层基底。有花岗片麻岩、石灰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主要分布在下关、上寨、狼牙沟、三楼、独峪一带。 2、上元古界震旦系,距今10亿年,是灵丘中部山区的地层基底;有灰岩、灰色白云岩、砂岩、含铁质砂岩。主要分布在古路河、云彩岭、龙池山、白石头山、田草沟鞍和岭底南山。 3、古生界奥陶系、寒武系,距今5亿年。出露地层有页质夹煤层白云质灰岩、白色白云灰岩。主要分布在太白山下部周围的银厂、红石塄等乡村。 4、中生界侏罗系,距今1亿8千万年,有流纹质溶岩、角砾岩、凝灰岩、流纹岩、黑耀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珍珠岩、松珠岩。主要分布在塔地一带和太白山上部。 5、中生界白垩系,距今1亿3千5百万年,有混合花岗岩化带和燕山期的花岗岩及花岗岩脉。主要分布在石家田、史庄一带和太白山中部。 6、新生界第四纪,距今2百万年。属地质时期最后一纪,黄土层在本纪形成。分为早更新统:午城黄土,主要分布在县境内侵蚀严重的沟壑下部,岩性为棕黄一棕红色黄土状亚粒土。中更新统:离石黄土,分布于县境侵蚀沟下部,岩性为红黄、浅红一红棕色黄土状亚粘土。深厚的土层中,有受高温、高压形成的红色条带。晚更新统:马兰黄土,广泛覆盖在全县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岩性。按其成因可分为风成黄土,分布于全县丘陵及土石山区,为浅灰棕色粉砂质亚粒土及亚砂土;洪极黄土状土,分布于较大河流两岸,上部为灰棕色亚砂土,下部为砂砾石。全新统:近代河流冲积物,分布于河流地谷,以唐河两岸为多,是构造河流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除一级阶地表层为亚砂土外,其余均为砂砾石。 构 造 灵丘中部盆地,属皱褶带,背斜构造。中生界白垩系形成,内部断裂交错。第四纪运动强烈下陷较大,基岩埋藏较深。盆地东部在张庄村,经物探分析,基岩埋深在250米左右,县城西北的北张庄、大北地、峰北一带基岩深为120米左右,县城北部李庄村基岩埋深为185米,盆地南部基岩埋深200米左右。盆地中心堆积物较厚。 地 貌 山 地 灵丘东为太行山山脉的支展,南为五台山山脉的延续,北为恒山山脉的延伸。三大山脉环绕,境内群山林立,大小山峰500余座,海拔1300米以上山峰百余座。山区面积1788.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的65.5,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东部、南部为石山区。东部属太行山脉,南部属五台山脉,包括大东河以东、唐河以南的山区,有招柏、红石塄、下关、上寨、狼牙沟、三楼、独峪、银厂、白崖台9个乡镇的全部,与柳科、石家田乡的东半部。面积为1352.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9.5。本区重峦迭嶂,绝壁陡峻。北部土石山区,属恒山山脉。包括赵北、王成庄、石家田、柳科、史庄5个乡,面积为437.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 主要山峰 灵丘县境内山峰海拔1500米以上的55座,2000米以上的3座。 中部、东部山峰,属太行山余脉。 太白维山 又名巍山、太白嵬山、太白山,为灵丘群山之首。位于县境中部、唐河南岸,主峰海拔2234米,周长60.5公里,由中生代火山岩组成。山脉呈东西走向,北部高峻陡峭,南部山势趋缓,顶部较为平缓。有万亩天然牧场。该山北坡森林茂密,为县内重要林区之一。山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较多,储量较大的有锰、银、金、铁、白云岩、大理石、煤、云母等。 对维山 因与太白维山相对,故名。位于银厂乡蒜峪门村南,主峰海拔1917米,周长37.5公里。由太古代片麻岩、蓟县纪及奥陶纪灰岩组成。山上有桦林。 蘑菇玉山 位于县境东部招柏乡腰站村东北。主峰海拔1834米,周长13公里,有桦林带,山上夏季有大量玉色蘑菇生长。 薛马御梁 位于招柏乡北部*北,招柏、石家田、柳科三乡交界处。主峰海拔1924米,周长20公里。山上有桦树。 峡峪界 位于招柏乡腰站村西北。古时为灵丘县与河北省涞源县的界山,山谷狭窄,故名。主峰海拔1989米,周长41公里。山上主要树木为桦树。 黄崖尖 位于县境东北部石家田乡太那水村西北,主峰海拔1859米,周长38.4公里。该山储有铁、金、铅、锌等矿藏。 龙须山 位于石家田乡西北部。因山上盛产龙须草,故名。周长42.5公里,主峰海拔1841米。 凤凰尖 位于县境东北端柳科乡小彦村和刁泉村之间。据传古时山上落过凤凰,故名。周长13.5公里,主峰海拔2084米,为灵丘县第二座大山。属石山,少树木。有铜、金、银、铅、锌等矿藏。 南店子梁 又名甸子梁,因与蔚县北店子山相对,故名。位于柳科乡东南边缘,与涞源县为界。主峰海拔2064米,周长20.7公里,为灵丘县第三座大山。四周有桦林。山顶平坦有耕地,且为天然牧场。 北部、西北部山峰,属恒山南延。 馒头山 位于县境北部史庄乡石瓮村西北。因山形像馒头,故名。主峰海拔1816米,周长16.5公里。属土石山,东侧有幼林。 教坡尖 又名散坡尖,位于史庄乡石瓮村南。周长16.5公里,主峰海拔1824米。属土石山,有桦林。 黑脑尖 位于史庄乡西北部与王成庄乡交界处。因山体呈黑色,形状像脑袋,故名。主峰海拔1904米,周长16公里。属土石山,少树木。 大南背 位于史庄乡盘道沟村西南,主峰海拔1823米,周长16公里,属土石山,少树木。 道条山 位于史庄乡西北部与王成庄乡东南交界处。因山体呈条状,故名。主峰海拔1825米,周长38.5公里。属石山,少树木。 五台山 位于王成庄西北,因山体分5个台状层阶,故名。主峰海拔1823米,周长19公里。属土石山,有桦林、松林。 驮石沟山 位于县境西北部赵北村西北,因该地有驮石沟得名。主峰海拔1722米,周长20.5公里,包括铧年尖(海拔1705米)、花年尖(海拔1592米)两座山峰。 南部、西南部山峰,属五台山北支。 安施顶 位于县境东南部狼牙沟乡二岭寺村西。主峰海拔1768米,周长34.4公里。属砂石山,有密灌、蔡树。 千树顶 位于县境南部上寨镇王家寨村西北。据传古时山上长有千树,故名。主峰海拔1651米,周长42公里,包括大崖台、刘庄后山、花山,属石山,少树木。 碾盘梁 位于县境南部上寨镇西北与银厂乡、独峪乡交界处,因山体形状像一个大碾盘,故名。主峰海拔1725米,属土石山,树木丛生。 镢柄山 位于县境西南部三楼乡香炉石村西与繁峙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831米,周长64公里。属砂石山,有灌木。 鸡窝塔 位于县境南部下关乡刘家庄村西。因山体形状像一座鸡窝,故名。周长32.5公里,主峰海拔1614米。属石山,少树木。 川 地 太白山下唐河贯穿东西,形成一个狭长的盆地。西起蔡家峪,东至云彩岭,沿唐河两岸河谷阶地为平川地。包括城关、落水河、唐之洼、东河南4个乡镇和高家庄、史庄乡的部分村庄的土地。面积为191.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该地也称灵丘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本县主要的粮食产地。 丘 陵 本县北部为丘陵区。包括东河南、唐之洼、城关、高家庄、落水河乡镇的部分村庄和赵北、王成庄、史庄、石家田、柳科乡的大部分村庄,面积75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5。由于常年山洪冲刷,纵向沟谷很多,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沟壑多,地形连绵起伏,除大部分为丘陵外,还形成部分谷地与阶地。第二节、水文 地下水 灵丘县地貌类型复杂,地形破碎,山区面积大,境内河流大都短小,流量不大,流域面积小。全县主要河流有10条,均属海河水系。按出县境流向又分为两个支系:一系以唐河为主要干流,由唐河及其支流赵北河、华山河、大东河、塌涧河、上寨河、招柏河7条河组成,在县境东南马头关汇合后,由下北泉村流入河北省涞源县,汇人大清河;另一系以冉庄河为主干,由冉庄河、独峪河2条河组成,经西南端花塔村出境后汇人河北省阜平县大沙河。另外下关乡境内的下关河出县南境汇入大沙河。本县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具有山地形和夏雨型,枯水流量小,洪水流量大。夏季洪水暴涨暴落,最大洪峰多出现在78月份,最小流量则一般在45月份。河道纵坡差异很大,南部山区大于北部山区。流途中各条河流均有清泉水补给,较大的清泉水点有47个,流量总计为5.11立方米秒。 县境内主要河流: 唐 河 海河水系大清河一级支流,古称寇水、沤夷水,为灵丘县最大的河流。源于浑源县境内的枪风岭东北7.5公里的东水沟,有大小支流43条。由浑源县王庄堡进入灵丘境内,西东走向横贯灵丘盆地,从门头峪折向东南经红石塄乡下北泉村进入河北省涞源县境内,往南注入唐县西大洋水库,汇归大清河。该河县境内干流流经东河南、唐之洼、城关、高家庄、落水河、红石塄6个乡镇,境内河长58公里。包括6条支流,境内流域面积2071平方公里。河宽50200米。多年平均天然经流量为1.16亿立方米年,河水基流量为2.41立方米秒。 赵北河 源于县境西北部王成庄寒风岭、西山沟和广灵县海子。有大小支流11条,上游源头有岭底、西山沟、漫山三条支流。河长38公里,河宽5090米,流域面积310.8平方公里,河道纵坡24.6。清水流量为0.23立方米秒。该河流经王成庄、赵北、东河南3个乡镇,上游在王成庄乡养家会村下潜入地下,于东河南镇古树村、燕家湾村一带与唐河汇合。 华山河 源于县境北部史庄乡窑沟、北水泉一带,流经史庄、城关两个乡镇,全长27公里,有大小支流15条,流域面积136平方公里,河道纵坡24,清水流量0.25立方米秒。在史庄乡韩坪村下变为渗潜流,于城关镇白房南一公里处汇入唐河。春、夏、秋三季可用于灌溉,上游有小水库一座。 大东河 源于县境东北部石家田乡西山、温北堡、温东堡及柳科的塔地一带。流经石家田、柳科、落水河3个乡,于落水河乡南庄村汇入唐河。有大小支流9条,全长32.8公里,河宽60100米,流域面积27.86平方公里,河道纵坡21.3,清水流量0.17立方米秒。属季节河,可引洪灌溉。 塌涧河 源于石家田乡义泉岭、太那水、马头关一带,有支流两条,流经石家田、城关、落水河3个乡镇,全长21公里,于落水河乡北水芦村汇入唐河。流域面积66.9平方公里,河道纵坡19.2。属时令河。 招柏河 源于县境东部招柏乡西*、腰站北沟及云彩岭沟,南北走向纵贯招柏乡全境。于红石塄乡下北泉村西汇人唐河。全长23.3公里,流域面积125.9平方公里,河宽50100米,河道纵坡34.3,是境内最大的时令河。 上寨河 源于县境南部上寨镇庄子沟、串岭、石矾及狼牙沟乡狼牙沟一带,大小支流17条,流经上寨、狼牙沟、红石塄3个乡镇,于红石塄乡马头关汇入唐河,全长33.7公里,流域面积193.5平方公里。河宽50-10米,河道纵坡8.9,清水流量0.29立方米秒,比较稳定。 下关河 源于县境南部上寨镇青庄、井上及下关乡刘家坟、西湾一带,有大小支流21条,全长25.2公里,于下关乡青羊口进入河北省阜平县汇入大沙河。流域面积233平方公里。河道纵坡7。2,清水流量0.12立方米秒。 冉庄河 源于县境中部银厂乡干河沟、水泉一带和西部白崖台乡铺西、白崖台一带,流经银厂、白崖台、独峪、三楼4个乡,有大小支流12条,全长46.8公里,流域面积547.6平方公里,清水流量平半年0.34立方米秒,枯水年0.21立方米秒。于三楼乡花塔村南汇入阜平县大沙河。 独峪河 为冉庄河主要支流,源于县境南部独峪乡鹅毛沟、红花沟、杏树沟、杜家河一带,大小支流6条,河长31.2公里,流域面积243.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平半年0.21立方米秒,河道纵坡41.8。于三楼乡西槽沟村西南汇入冉庄河。 灵丘清水流量受大自然控制,丰水年较多,旱年减少,变化幅度较大。各条河流上游都有地表水出流,流量一般为0.020.03立方米秒,唐河在韩淤地清水流量为1.56立方米秒,唐之洼与东西福田河道干枯,在高家庄村北地表水涌出,在门头峪基岩处清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南山的上寨河下游、下关河下游、冉庄河以及冉庄、独峪、三楼,流水潺潺,常年不断,流量一般在0.30.4立方米秒。泉水资源为0.63亿立方米。唐河中游南河滩泉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石家田乡温东堡、马头关都有泉水涌出,流量分别为0.027与0.017立方米秒。落水河乡新庄、招柏干河峪也有泉水出露。 灵丘县南北山基岩即下关、上寨、狼牙沟、独峪、红石塄、招柏、冉庄、银厂、赵北、史庄、柳科、石家田,为重碳酸盐一混合型水。灵丘盆地四周边山处为重碳酸盐一氮化物、碳酸盐一混合型水。灵丘盆地内南梁、千树洼、上下南地、水涧、东河南、支角、高渠沟以南,为重碳酸钙型水。其余为重碳酸盐混合型水。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属优质水,既适宜灌溉,又适宜饮用。第三节、气候 区域气候 灵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寒冷期长,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无炎热,雨量较集中;秋季短暂,天气多晴朗;冬季较长,寒冷少雪。境内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不仅使全县气候分布有差异,而且就在同一区域、同一天内气候也大不相同。 根据灵丘境内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理形势,大致可分为4个气候区: 一、暖温半湿润区:包括三楼、下关、下寨、红石塄、狼牙沟(岭南部分地区)等乡村。本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但平坦地少,坡梁地多,宜于发展林牧业。 二、亚中温半湿润区:包括独峪、白崖台和狼牙沟乡的岭东、岭北和上寨镇的西北地带。本区土地少,山大坡广,气候差异大,适宜发展林牧业。 三、川下中温区:包括东河南、唐之洼、城关、高家庄、落水河5个乡镇和史庄乡南部的韩坪、辛庄、上梭、下梭,赵北乡的白马寺、下红峪等村。本区地形较平展,面积较广阔,光、热、水较充足,是县内主要的粮食产地。 四、凉温半湿润区:包括赵北乡的北部、王成庄、史庄、石家田、柳科、招柏、银厂乡的大部。海拔在1300至1600米以上,气温低,无霜期短,气候变化大。但本区土地广阔,宜于粮、油、林、牧并举。 气温积温 根据灵丘气象站资料记载,全县历年平均气温为7。极端最高气温37.3(1961年),极端最低气温30.7(1964年)。南部气温比北部、东部以及下地区稍高。全年最冷的是1月,最热的是7月,气温变化最大的是3月至5月。1月县城北的气象站平均气温为-10.4,下关乡为7.9,王成庄乡为12.1,柳科乡为12.3,东河南镇为8.8。气象站极端最低气温为30.7,北山地区达33。7月气象站平均气温为21.8,下关为22.8,王成庄为19.8,柳科为18.3,东河南为22.8。极端最高气温为37.3。春季气温迅速回升,但高空仍处于较冷的西北气流控制之下,太平洋高压退缩南下,常有寒潮侵袭,造成突然降温和出现霜冻。春季气温变化很大,日平均气温最高达20.9,最低达11.4。32页表格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30.6。33页表格 本县无霜期一般在150天左右,最长的为189天(1978年),最短为132天(1961年)。南山地区无霜期较长,一般在160天左右,北山、东北山地区一般为120至130天,太白巍山周围,东北山的刁泉、小彦,西北山的寒风岭、南兑沟,无霜期更短,在90至110天之间波动。最早的秋霜,东、西北山在9月初出现,最晚的春霜在5月上旬才终断。全县积温以南部山区为最多,南山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大于等于O,积温为3941,大于等于10,积温为3000;川下地区大于等于0,积温为3300,大于等于10,积温为2800至3000;南山与北部丘陵地区海拔在1000米1200米大于等于10,积温为2500至2700;北部山区海拔1300至1400米地区大于等于10,积温为2380;海拔1600米以上岭底、荞麦川等地大于等于3,积温为2661,大于等于10,积温为1991。 总之,全县各界限积温差异很大,大于等于0的积温活动在2039至3940之间;大于等于3的积温活动在1963至3928之间;大于等于10的积温活动在1579至3026之间。 降水蒸发 根据本县气象站的历年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433.3毫米。但各年降水量变化很大,多雨年降水量高达614.6毫米(1964年),少雨年降水量仅为228.1毫米(1975年与1984年),差值高达371.7毫米。同时,一县之内各地降水量差异也很大,分布极不均匀,如1974年南山地区降水量高达800毫米至900毫米,北山地区在700毫米以上,川下则为500毫米。一般年份山地降水量都比川下高。34页表格 由于冬、夏季风的交替,春季寒流不断侵袭,冬春多风少雨,夏季雨量较多,因而全年降水量大部集中在7、8、9三个月。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1.1,夏季占67.6,秋季占19.6,冬季占1.6。降水日数(降水量0.1毫米)历年平均85天,最多为120天,最少为65天(1973年)。其中降水量5毫米的为23天,10毫米的为13天,50毫米的为8天。年蒸发量一般为1800毫米,最高的为2161毫米。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春季气温高、降水少、风力大,蒸发量大。一年之中,一般5月份蒸发量最大,月蒸发量最高为399.4毫米;12月、1月最小,月蒸发量最少为24.4毫米。35页表格 日照辐射 根据气象部门记载,本县历年平均日照为2928.4小时,每天平均约7.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3。大于等于0期间的日照历年平均为1844.7小时,占总日照时数的51.5。5月份最多,为287.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5;6月份日照时数为2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3.6;11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204.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8.4。7、8、9月处于雨旺季节,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相应减少。夏至太阳照射高度角达加度,日照长度达14小时;冬至太阳照射高度角为35度,日照最多为10小时。俗语云:“夏至最长,冬至最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本县山多坡广,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同地形形成对日照的不同遮蔽。平阔地,日照时间长;沟洼、背阴地,日照时间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的地方日照时间就更短了。太阳辐射,灵丘每年平均在129.15千卡cm2。辐射总量的变化呈单峰型。12月为最小值,从1月起逐月增大,5、6月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月减少。春季辐射量平均为40千卡cm2,占全年的30;夏季辐射量最大,平均在45千卡cm2,占全年的34;冬季辐射量有所减少,平均30千卡cm2,约占全年20;秋季辐射量减少,平均20千卡cm2,约占15。36页表格 风向风速 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风力一般在4至5级,风速年平均一般为2.5米秒。大风与干旱往往同时发生,每年出现8级以上大风约3至4天,多出现于4、5月份。大风风速多在10米秒以上,最大风速高达1518米秒,甚至21米秒。夏季多为西南风与东南风,往往随雷阵雨出现8级以上的“倒伏风”,风向顺山谷随地形变化而变化,山区多于川下,危害甚大。月平均风速,4、5月份大,8、9月份小;4、5月一般平均3米秒,8、9月一般平均为1.5米秒。 灾害性天气及防御 由于灵丘县地形比较复杂,海拔高度不同,丘陵山地植被覆盖条件较差,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引发不同的频繁的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性气候是干旱,其次是冰雹、霜冻、风害、暴雨,此外还有干热风等。 一、干旱 灵丘一般说来是“十年九旱”。由于干旱出现的时间不同,分为春旱、夏旱、秋旱。根据灵丘气象站资料记载,1958年至1984年27年间,川下地区干旱出现达18次,南山达17次,春旱、夏旱、秋旱都发生过。有7年发生过春旱,8年发生过夏旱,5年发生过秋旱。尤其是1962年、1965年、1975年、1984年,干旱相当严重。37页表格 二、冰雹 灵丘经常发生雹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过了谷雨接立夏,小暑到来心悬挂;一声雷响一阵雹,打了北山捎川下;人无粮来畜无草,房屋土地作抵押;卖儿卖女走口外,祖辈给地主当牛马。”冰雹山区重于川下,北山重于南山。一般发生在5至10月,主要集中在7至9月,多降在午后,持续时间一般分为几分钟到半小时。但多数起于西北落于东南。主要冰雹线有3条,起源地点有4个:王成庄乡的寒风岭、史庄乡的老汉山、红石塄乡的太白山和上寨镇的尖山崖。寒风岭和老汉山一带的冰雹,主要危害西北山、川下等5个乡镇及东北山区,其中史庄乡、城关镇偏多偏重;太白山、尖山崖起源的冰雹主要危害红石塄、上寨、银厂、狼牙沟、下关等乡镇。尖山崖起源的冰雹,直接危害上寨、狼牙沟等乡镇,其中狼牙沟乡二岭寺是重灾区,有“十年九雹,一年数雹”之说。防御措施:由灵丘气象站组织,在冰雹线上设点,人工防雹与消雹,用土炮、土火箭轰击雹云,控制局部雹云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大抓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来调节气候,减少、避免灾害。 三、霜冻 由于灵丘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极为明显,南北山区平川丘陵,霜冻迟早不一致。群众在长期防霜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有覆盖法、浇水法、熏烟法等。除此而外,还采取选用耐寒与早熟品种,适时播种等办法防霜。 四、风害 由于常有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寒潮南下,因而一年四季常出现6级以上大风,有时也因强烈性的雷阵雨而引起短时大风,从而造成灾害。群众把春季大风叫“黄旦风”,夏季大风叫“倒伏风”,秋季大风叫“磨谷风”。“黄旦风”常把表层土吹走,使作物根系裸露或枯死;“倒伏风”引起植株折断或倒伏;“磨谷风”造成作物机械损伤与籽粒脱落,因而这些风对农业生产都有危害。风害分布的特征是:春季的“黄旦风”主要在川下,南北两山较川下稍轻。这种风持续时间长,风向为西北风,风力一般是4级至5级,有时高达8级。夏季的“倒伏风”多随雷阵雨出现,山区多于川下,风向随地形变化而变化,一般顺山谷风多,风力多在8级以上。秋季的“磨谷风”山区、川下都有,风向也是西北风,风力在5级以上,持续时间长,危害也较严重。御防办法是营造防护林,大地林网化;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风能力。 五、水灾 灵丘的水灾有两种,一种由暴雨引起,一种由连阴雨引起。由于县境内山高坡陡,日降水50毫米的暴雨经常发生,降水集中,来势猛,强度大,往往造成山洪暴发。从1958年至1984年暴雨出现过10余次。防治办法主要是:营造山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疏通河道,加固堤坝,兴修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第四节、土壤 土种与分布 全县土地总面积40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9377万亩(1983年底计数),占总面积的12.4。耕地中水浇地10万亩,水平梯田3.3321万亩,沟坝地2.0795万亩。牧地面积规划为135万亩(1980年牧坡普查灵丘牧地面积为220万亩,近年来重新进行了规划),占总面积的32.9。宜林面积规划为165万亩,占总面积的40。其中有林面积为53万亩(根据雁北地区林业勘察设计队普查统计),占总面积的10.2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39.6万亩(其中水域占地7万亩),岩石裸露32.5万亩,全县村庄城镇厂矿占地4.4万亩(其中村镇占地3.5万亩,县城占地0.43万亩,厂矿占地0.5万亩),道路占地0.7万亩(其中公路占地0.4万亩,铁路占地0.23万亩,农村道路占地660亩)。还有宜垦荒地11.8万亩及退耕还林还牧和其它闲散地2327亩。 灵丘土壤分为4个土类、10个亚类、26个土属、71个土种。 一、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灵丘东北部柳科乡甸子山凤凰尖一带的山顶平台和缓坡处。海拔2000米以上,面积0.38万亩。根据成土过程划分山地草原甸土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 二、棕壤:分布于太白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顶缓坡平台上,总面积为1.57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0.38。根据成土过程分为生草棕壤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 三、褐土:是主要的农业土壤。从地形部位讲从海拔800米开始到1800米高处均有分布,总面积39.7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97。褐土细分为淋溶褐土、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淡褐土、草甸褐土5个亚类。 (一)淋溶褐土:主要分布于南部石质山区1300至1800米,北部土石山区1600至2000米的山地上。上接山地草甸土和棕壤,下限常与山地褐土呈复域状态存在,总面积2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47。根据母质类型不同,划分为花岗片麻岩质淋溶褐土、石灰岩质淋溶褐土、砂页岩质淋溶褐土和黄土质淋溶褐土4个土属。 1、花岗片麻岩质淋溶褐土面积7.475万亩,分布于狼牙沟、上寨、下关、三楼4个乡镇的广大山地,有2个土种。 2、石灰岩质淋溶褐土面积1.1844万亩,分布于招柏乡的山地,有2个土种。 3、砂页岩质淋溶褐土面积1.4852万亩,分布于柳科乡凤凰山一带。 4、黄土质淋溶褐土面积16.2841万亩,分布于红石塄、银厂、招柏、上寨、高家庄、石家田、柳科、史庄、王成庄9个乡镇的山地,有3个土种。 (二)山地褐土:面积25.5605万亩,占总土面积的62,是褐土类中面积最大的一个亚类。海拔高度南山为800米至1500米,北山为1300至1600米。主要发育在花岗片麻岩、石灰岩、砂页岩风化物和黄土母质上。植被以黄刺玫、铁杆蒿、荆条、醋柳、鬼针、锈线菊等较多。植被覆盖达7080。山地褐土可分为9个土属。 1、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面积97.8532万亩,除赵北、柳科、落水河、招柏4个乡外,其余15个乡镇的山地都有分布。有3个土种。 2、耕作花岗片麻岩质山地褐土,面积0.5万亩,分布于狼牙沟、下关两个乡镇的山地。有3个土种。 3、石灰岩质地褐土,面积3万亩,分布于落水河、石家田、柳科、史庄、王成庄、招柏、红石塄7个乡镇的山地。有3个土种。 4、耕作石灰岩质山地褐土,面积0.84万亩,分布于王成庄、红石塄2个乡。有2个土种。 5、砂页岩质山地褐土,面积4.32万亩,分布于史庄、王成庄、招柏3个乡。有2个土种。 6、黄土质山地褐土,全县各地都有分布,面积113万亩。有3个土种。 7、耕作黄土质山地褐土,分布于柳科、王成庄、招柏、红石塄、银厂、狼牙沟、城关7个乡镇,面积6.35万亩。土壤质地为轻壤砂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良好,易耕作。但水土易流失,活土层不厚。有3个土种。 8、沟淤山地褐土,分布于柳科、石家田、三楼3个乡,面积1.14万亩。打坝拦洪淤积而成,土壤肥力高,耕性良好,是山区高产田类型。有2个土种。 9、粗骨性山地褐土,零星分布于上寨、红石塄、狼牙沟、冉庄4个乡镇。面积0.98万亩,坡度较陡,植被较差,土壤侵蚀较重,水分状况也较差。母岩外露含养分低,群众称“石渣土”。有2个土种。宜发展林草,保蓄水土。 (三)淡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带,全县各地都有分布。总面积84.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61。本土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结构疏松。长年累月受雨水和风力的冲刷侵蚀,地表起伏不平。切割强烈,沟壑纵横,有台地、坡地、沟地等多种地形。耕性好,宜耕期长。耐涝不耐旱,吸水快,易蒸发,养分含量贫乏。有3个土属。 1、黄土质淡褐土性土,分布于柳科、落水河、城关、三楼、下关、狼牙沟、上寨、唐之洼等乡镇的梁、峁和沟壑地带,面积78.93万亩。土地基本建设差,水土流失严重。易耕作,但土壤肥力不高。 2、沟淤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落水河、城关、东河南、赵北、王成庄、石家田、柳科、独峪8个乡镇,面积2.36万亩。发育于黄土丘陵的沟底,由洪水冲刷淤积而成,土壤肥力较高,是丘陵区最好的农业土壤。群众称“沟坝地”。 3、洪积砾质淡褐土性土,分布于石家田、高家庄、上寨、红石塄、三楼、落水河、唐之洼7个乡镇的山前峪口洪积扇上,面积3.29万亩。质地砂壤相间,易耕作,好出苗,但漏水漏肥,产量低。 (四)淡褐土:分布于唐河、赵北河、华山河、大东河和上寨河的二、三级阶地上,面积33.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1。分黄土状淡褐土和灌淤淡褐土两个土属。 1、黄土状淡褐土,面积19.5万亩。本土属所处地势低平,为洪积黄土状母质,质地以轻壤为多,块状结构,有利于保水保肥,肥力中等,一般作物产量较高。 2、灌淤淡褐土,面积8.44万亩,分布于唐河两岸的二级阶地,系洪水灌溉淤积而成。水利条件优越,肥力较高,产量高。是我县最好的农业土壤,群众称为“淤地”。 (五)草甸褐土:主要分布于石家田、柳科、王成庄的河谷阶地上,面积1.74万亩。所处地势平坦,地下水位35米,水分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划分潮黄土1个土属、2个土种。轻壤潮黄土,是北山最好的“二阴地”,砂壤腰砾潮黄土,是漏水漏肥的“筛子地”。 四、草甸土:分布于唐河两岸及南山河谷阶地上,面积10.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5,该土类所处地势平坦,地下水位在1.52.5米之间,水源充足,肥力高,是受生物气候影响较小的一种隐域性土壤。成土母系多系近代河流冲积物,因各河流的上游母质不同、河性的差异,以及河床的远近不同,沉积物错综复杂,质地差异较大。分为浅色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3个亚类。 (一)浅色草甸土:面积8.3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04,分2个土属: 1、潮土面积2.26万亩,分布在东河南、高家庄、落水河3个乡镇唐河两岸的一级阶地上。土体湿润,灌溉条件优越,土壤肥力高,是本县最佳土壤 2、沙河土面积2.23万亩,分布在下关、三楼、上寨、独峪、银厂5个乡镇。土体中砾石较多,土壤养分含量不高,土层深厚不均,产量差异很大。 (二)盐化浅色草甸土:面积1.58万亩,主要分布于东河南、高家庄、城关、落水河4个乡镇。盐碱在冬春随水上升地表,在多雨季节,由于降雨和排灌作用,表层盐分向下移动,盐化程度轻,对作物影响不大。根据熟化程度划分两个土属。 1、盐化浅色草甸土,面积1.89万亩,分布于城关镇唐河北岸河漫滩一级阶地上,划分一个土种。 2、盐化潮土,面积1.39万亩,分布于东河南、高家庄、城关、落水河4个乡镇唐河两岸一级阶地上。 (三)沼泽化草甸土:面积0.28万亩,分布于高家庄、城关、落水河3个乡镇唐河一级地河漫滩上。地势低洼,水利条件好,连年种植水稻,形成一种特殊土壤。 土壤特征 灵丘土壤肥力按全国分级标准为中下等水平。各亚类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相差十分悬殊。除速效钾外,其它土壤养分都很低,耕作土壤更低。其中淡褐土性土养分最低,盐化浅色草甸次之,这两个亚类是本县主要低产土壤。在耕地土壤中,以山地褐土养分为最高,其次是浅色草甸土和淡褐土。浅色草甸土和淡褐土是最好的农业土壤。山地褐土养分含量虽高,但因条件所限,不是高产土壤。发育在不同地形上的土壤养分也各不相同,一般是高寒山区高于平川水地,水地高于旱平地,旱平地低于丘陵。原因是高寒区养分分解慢,积累多,支出少。水地尽管养分支出多,但土壤耕作合理,施肥多,有灌溉条件,因而土壤养分也高。旱平地各种条件都差,耕作制度又陈旧,用养失调,土壤养分自然低。丘陵土壤有侵蚀,但耕作合理,养分含量较高。 按地貌类型划分的4个土壤养分区: 1、东、南部石山区:本区包括大东河以东、唐河以南的山区,面积2田万亩,其中耕地10.5万亩,属漏砂型土壤。由于耕作精细,施肥多,因而土壤养分含量较高。 2、中部平川区:东至云彩岭、西至蔡家峪、唐河两阶地,面积28.5万亩,其中耕地23万亩。由于生产水平较高,作物利用率大于土壤供肥量,加之边山丘陵侵蚀重,因此土壤养分在全县较低。 3、北部丘陵区:唐河以北广大丘陵地带,面积113.5万亩,其中耕地26万亩。本区地多人少,耕作粗放,侵蚀严重,生产水平低。但由于冷凉潮湿,有机质积累大于分解,肥料投入量大于支出,豆类面积大,轮荒地较广,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平川。 4、北部土石山区:丘陵以北山地,面积64.5万亩,其中耕地2.5万亩,地势高寒,养分分解慢,积累多,支出少,潜在肥力高。第五节、植被 灵丘有广阔的牧坡草场和森林植被。全县牧坡草场总面积为220.2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4,覆盖率在70以上,是雁北地区草地面积最大的县。森林面积为53万亩,分布全县各地。 一、草地植被 灵丘牧坡草场分为4类,即山地草原类、山地草甸类、灌丛草地类、灌木草丛类。其中山地草原类包括山地干草原亚类、亚高山草甸草原亚类;山地草甸类包括亚高山草甸亚类、中低山草甸亚类;灌丛草地类属山地灌丛类。 山地草原类 此类草地本县共有15.77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7.2。土壤主要以淡栗钙土、亚高山草甸草原土为主。低山山麓地带,多属黄土性农业土壤类型。植被以冷生和温生的多年生禾草及蒿类和百里香组成,个别地段有杂草,也分布有零星灌木。不食草和毒草常见的有狼毒、阿尔泰紫菀等。本类包括2个亚类,3个组。 (一)山地干草原亚类:面积14.523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6.6。有两个组: 1、针茅+蒿类组:分布在石家田乡周围、东河南镇西部和北部,面积7174亩,占全县总草地的3.3。植物主要有蒿类、针茅、百里香、达乌里胡枝子、花苜蓿、碱草、早熟禾、苔草等。 2、蒿类+百里香组:分布在县城正北,面积7.37万亩,约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3.3。主要植物与针茅+蒿类组基本相同,而百里香比重较大。 (二)亚高山草甸草原亚类:本亚类分布在太白巍山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部,地势平坦,夏季多风,气候凉爽,植被均匀。有1个组。羊茅+针茅组:面积1.22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0.6。主要植物有紫羊茅、贝加尔针茅、西伯利亚早熟禾、西伯利亚三毛草、碱草、落草等,常见毒草有藜芦、秦芜、山大烟。草高25公分以上,覆盖率100。亩产鲜草593.5斤,载畜量每羊年3亩,系3等3级草场,是灵丘县境最好的草坡。古代设太白驿,以此为牧场。 山地草甸类 此类面积21.72万亩,占全县总草场面积的9.9,此类草场多分布在海拔1500至2000米的北部山区,生草层发达,肥力较强,产草高,质量也好。植物种类达40至50种。有2个亚类、3个组、3个型。 (一)亚高山草甸亚类:有14.53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6.6,包括苔草和中生禾草两个组。 1、苔草组:有3个型:(1)苔草+兰花棘豆型:主要分布在柳科乡东部、北部和王成庄乡西部、红石塄乡及银厂东部,面积7.83万亩,占全县总草地的3.6。主要植物有苔草、兰花棘豆、蒿类、碱草及大量杂草;(2)苔草+中生禾草型:分布于柳科乡小彦村东、塔地村西,面积3.1687万亩,占总草地面积的1.4。主要植物有苔草、野青茅、早熟禾、鹅观草、碱草、披碱草及蒿类等;(3)苔草+杂草型:分布在柳科乡北上庄周围,面积3.3262万亩,占全县草地面积的1.5。主要植物有苔草、蒿类、野菊、野古草、碱草、棘豆类草和杂草。 2、中生禾草组:分布于王成庄寒风岭西,面积2025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0.1。主要植物有无芒雀麦、早熟禾、三毛草、野麦茅、碱草、鹅观草、苔草、蒿草、棘豆等。 (二)中低山草甸亚类:面积7.2万亩,占总草地面积的3.3。有1个组,即豆科+杂草组:分布于王成庄乡东部、北部,主要植物有兰花棘豆类和禾本科草,其次有苔草、胡枝子、花苜蓿、野豌豆等。 灌丛草地类(山地灌丛类) 土壤主要为山地草灌褐土和少量淡栗钙土。主要优势灌木种类为虎榛子和醋柳,灌木占1530,分虎榛子和醋柳两个组。面积有46.56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1.1。 1、虎榛子组:分布于银厂、招柏、高家庄、王成庄等乡的山地,面积44.93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20.4。 2、醋柳组:分布于王成庄乡西北部,面积1.63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0.7,植物除醋柳较多外,其它草与虎榛子组基本相同。 灌木草丛类 南部山区大面积的草地多属此类,面积为136.19万亩,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61.8。有1个组3个型。 白羊草组:(1)白羊草+蒿类型:分布于冉庄、下关乡周围,上寨镇东部,少量分布在史庄乡北部。面积为79.6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36.1。主要植物为白羊草、蒿类、荆条、绣线菊等;(2)白羊草+荆条型:分布于上寨镇南部、北部,面积52.511万亩,占全县总草场面积的23.8;(3)白羊草+胡枝子型:分布于招柏乡东南部,面积4.07万亩,占全县总草地面积的1.9。主要植物有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二色胡枝子、苔草、绣线菊、酸枣、杜鹃等。 二、森林植被 1978年以前全县森林植被面积为20.57万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加快了绿化步伐,全县“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下放,鼓励村民承包,村民积极性高涨,向“四荒”进军,同时西山矿务局、大同矿务局分别到灵丘植树造林。1979年至1983年全县营造大片林达30万亩。在全县53万亩森林面积中,杨柳树面积约为10万亩,油松约为25万亩,落叶松面积约为5万亩,刺槐面积约3万亩,榆树面积有万余亩,桦树面积为5.4万亩,用材林面积共计约49万亩;核桃树为6.44万亩,桃杏树面积为2.76万亩,花椒树面积为900亩,经济林面积共计3.9万亩。全县用材林以太白巍山之阴邓峰寺的油松与侧柏为最好,邓峰寺一侧为油松,一侧为侧柏,油松、侧柏参天耸立,油松面积达千亩以上。在5.4万亩桦树中,县国营林场有4.3万亩,分布在柳科、王成庄、史庄、招柏等乡,覆盖率为100。全县防护林为1.3万亩,以下关、狼牙沟、独峪等乡的面积为多。经济林大部分分布在南山、东山,其中核桃林主要分布在三楼、下关、上寨、独峪等乡。第六节、生物 植 物 树木 用材林有油松,又名短叶松、巨果油松,是南北山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之一。全县现有油松面积达25万亩。落叶松亦名华北落叶松、雾天落叶松。本县有5万多亩,多为幼林。侧柏又名扁柏、香柏、黄柏、扁桧。邓峰寺有柏树栽植。槐树,又名国槐、家槐,分布于山川、丘陵、家院路旁。全县有3万余亩。榆树又名家榆,全县山川均有分布。山杨又名火杨,小叶杨又名白杨,山川丘陵均有分布。50年代引进栽植加拿大杨。青杨又叫大叶白杨、家白杨、河杨。还有槟果、沙果、李子、葡萄、红枣等树木。灌木林有胡榛子、酸棘、醋柳、木瓜、刺玫、黄刺玫(油瓶瓶)、紫穗槐。 粮食、油料作物 全县粮食作物有小麦、稻谷、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红薯、莜麦、糜、黍、荞麦、豆类等。油料作物有花生、菜籽、蓖麻籽、葵花籽等。 蔬菜 叶菜类有菠菜、芹菜、君达、芫荽等。根菜类有白萝卜、胡萝卜、蔓菁等。葱蒜类有大蒜、大葱、韭菜、葱头等。茄果类有茄子、青椒、辣椒、西红柿、豆角等。白菜类有白菜、玉蔓菁、茴子白、芥菜等。瓜类有黄瓜、葫芦、倭瓜、甜瓜、乔瓜、西瓜、番瓜等。多年生菜类有黄花菜等。 其他经济作物 大麻:本地称白麻,以下关的白麻为最好。1982年引进烤烟栽种,当年栽种面积5717亩。本县有芦苇分布,面积不大。 野生植物 野草有茅草、蒲草、萱草、蓑草、扁竹草、娥冠草、碱草、金丝草、百里香、苔草、蒿类、达乌里胡枝子、稗子、三毛草、沙蓬、龙须草、艾等。野菜有苦菜、甜菜、地皮菜、蒲公英、苜蓿(有人工种植)、翟麻花、地椒、黄花、蕨菜、灰菜、马齿苋、山葱、山蒜等。其它野生植物有野豌豆、棘豆等。 花卉 主要花卉有山丹、芙蓉、菊花、石竹、十样锦、玉簪、牡丹花、鸡冠花、喇叭花、莲花、羊绣花等。近年来大搞美化、香化,从外地引进不少新的花卉品种,如君子兰、万年青、箭兰、吊兰、吊金钟、美人蕉、海棠、茉莉、月季、仙人掌、米兰、玻璃翠等;还引进不少木本花卉,如石榴、腊梅、扶桑牡丹、夹竹桃等。 药材 灵丘药材有200多种,主要有:黄芩、柴胡、地榆、秦艽、山桃仁、家桃仁、冬花、猪苓、山大黄、甘草、苍术、黄精、知母、苍耳、茵陈、防风、益母草、半夏、车前子、地骨皮、瞿麦、远志、白芍等40余种。 从1956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人工培栽了药材,发展了王成庄、银厂、下关乡杨庄、招柏乡腰站等药材基地,引进栽培了许多新品种,主要有:黄芪、党参、西大黄、当归、枸杞、菊花、长山药、牡丹、瓜篓、白芷、大青叶、板兰根、连翘等。还有动物类与矿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有全虫、獾油、五灵脂、龟板、鹿茸等。 动 物 哺乳纲 食肉目猫科:虎、金钱豹、土豹、猞狸,出没于太白山、邓峰寺林区、甸子山林区,数量很少。食肉目犬科:狼、赤狐、沙狐,南北山区均有。食肉目鼬科:黄鼬(黄鼠狼)、狗獾、猪獾、石貂、艾虎(俗名臭狗),南北山区均有。偶蹄目牛科:狍。猪科:野猪,南北山区、太白山区均有,数量很少。兔形目兔科:草兔、蒙古兔。翼兽目蝙蝠科:蝙蝠,广布全县。啮齿目仓鼠科:中华鼢鼠、大仓鼠、黑线鼠、子午沙鼠。鼠科:小家鼠。跳鼠科:五趾跳鼠。松鼠科:黄鼠、花鼠、岩松鼠,随处可见。食虫目猬科:刺猬,分布于南北山区,数量很少。 鸟 纲 雁形鸭科:白天鹅,偶尔在唐河流域水面出现,数量很少。野鸭,唐河水域、上寨河、下关河水域出现较多。隼形目集科:红隼,红脚隼,分布于南部山区。鹳科:黑鹳见于南山水域。鸡形目雉科:石鸡、雉鸡、斑鸡、山鹑、半翅、全翅,南北山区较多。鸮形目鹰科:鸢、雀鸢、白尾鹞、鹊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哈尔滨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及答案
- 中国移动宝鸡市2025秋招技术岗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国家能源烟台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能源与动力工程岗位
- 昌都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财务资产岗
- 中国移动宜昌市2025秋招计算机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宁德市中储粮2025秋招写作案例分析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银川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质检化验岗
- 中国广电济宁市2025秋招计算机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乌海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朔州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综合知识专练题库及答案
- 火锅店厨房管理制度
- 个人贷款管理办法(2024年第3号)
-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2.2《昼夜交替现象》(课件)
-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教材
-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素材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 片石购买合同样本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废铅酸电池中回收高纯度金属铅和α-PbO新工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 办公楼物业服务技术方案
- 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汇编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圆》 大单元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