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校对的理论与实践主讲人:周 奇探讨八个问题:现代校对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现代校对的两种功能 校对两种功能的消长变化 校是非与文字加工的区别校是非的基本方法校对的阅读方式校是非的思维方式校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自我修养一、现代校对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现代校对是由古代校雠演变而来的。从古代校雠到现代校对,经历了两千八百多年的演变,演变的动力是出版生产力的发展,现代校对是出版生产现代化的产物。校雠演变示意图 校(先秦) 出版方式:甲、金、简 校雠(西汉) 出版方式:简牍、缣帛 纸抄本(东汉以后) 校勘(南北朝) 出版方式:纸抄本 校对(隋唐宋) 出版方式:雕版印刷(隋唐) 活字印刷(宋) 近代校对 (19-20世纪) 出版方式:铅活字排版 机器印刷我国校书活动,有文字可考的,可以上溯到周宣王时代,距今2800多年。国语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正考父,西周宋国的大夫。宋是商后裔的封国,民间保存有商代祭祀活动配曲的歌辞,这种歌辞叫做“颂”。正考父搜集到十二篇商代的名颂,恐有讹误,请朝廷掌管礼乐、精通音律的太师帮助校正。这是我国历史上已知的最早的校书活动。正考父之后,最著名的校书家,是正考父的七世孙孔子。孔子办学,为了传道授业的需要,编校了被后世尊为“六经”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编即选编,校即订正,那时编校是合一的。“校”的含义有两说:其一,校,本义“木囚”,即木制的刑具桎和枷。桎和枷都是两片对合囚人的,借其“对合”义表示对古籍的比勘订正。其二,校,本义“门闩”,后作“榷”的假借字,表示推敲、订正。两说共同点:“校”用于校书活动,含义是“比勘订正”。到了西汉,出现了新概念:校雠。“校雠”这个概念是西汉大夫刘向提出的。他给出的定义是: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雠,会意字,左右两个隹字,隹是短尾鸟的象形字,两隹中间夹个言,会意为“对鸣”。引申为对答、对比、对头、仇敌。校雠又作校仇,表示视谬误如仇敌。刘向用“雠”替代了先秦“校”的概念,同时赋予“校”“校其上下得缪误”的新内涵,因而突破了“比勘订正”的单一功能。刘向创造的“校雠”概念和他的校雠实践,是我国校对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刘向创造“校雠”这个新概念,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春秋之后,经历了五百年的战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推行“焚书坑儒”,烧毁大量书籍;楚霸王打进咸阳,火烧秦宫廷,宫廷藏书也被烧毁。先秦的古籍连遭浩劫,汉朝建立后面临文化断绝的危机。朝廷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民间搜集残存古籍,搜集上来的古籍虽然不少,但都残缺不全。到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奉命校正整理这些残缺古籍。刘向校书,有别于孔子校书,需“备众本,辨异同,订脱误,删复重,准经义,究得失,述疑似,存别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只用“校”(比勘订正)涵盖不了如此繁复的内容。所以创造了“校雠”这个新概念,用“雠”表示“比勘订正”,同时赋予“校”新的功能:校其上下得谬误。这样,校书就有了两种功能:比勘订正,通读纠谬。刘向之后,出现广义校雠和狭义校雠的新概念。广义校雠为编校合一的“治书之学”,狭义校雠则专指文字比勘订正。至南北朝,狭义校雠更名为“校勘”。勘,从甚从力,会意为“覆定”,即再三推察而后定。东汉发明了纸,至隋唐,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使书籍批量复制成为可能,出版生产力发生了重大革命。汉以前,古籍出版程序是:搜集不同版本,通过校雠而改错补漏,再抄在竹简或缣帛上,这就是简策或帛书。隋唐以后,古籍出版程序变了:校勘定稿写样校对雕版印制校勘与校对成了两道工序,出现了最早的定稿后的校对,编校开始了分工。至宋,发明活字印刷术,校对成了排版后的独立工序,编校进一步分工。到了近代,铅活字排版和机器印刷术的引进,催生了近代出版企业,编校从此彻底分离,产生编辑专业和校对专业,校对成了编辑工作完成之后、图书印制之前的一道重要工序,成了图书出版系统工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最早的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在建立伊始就设置了校对部门,独立承担编辑后的校对任务。校对概念的演变,不是名称的变更,它反映的是出版生产力的发展而引发的生产关系的变更。现代校对的特征是同编辑工作分离,成为编辑后的独立工序。现代校对是出版生产现代化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现代校对的任务和作用:1.校对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出版物本身不过是一种物质载体,其价值在于其负载的内容,即思想文化信息。而出版物负载内容的功能,是通过文字符号来实现的。南朝刘勰说:“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清代学者戴震说得更明白:“经所以载道、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明词者,字也。学者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所以,用字用词乃至符号使用的准确无误,直接关系着图书价值的实现。即便一字一词一符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图书载道明道的功能,影响图书价值的实现。出版物当然是作者的创作成果,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是,如果没有校对的创造性参与,就不可能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地转换为印刷文本,从而具备出版条件。因为如果出版物存在错漏,其负载的信息就会失真,而失真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传承价值的,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说,列宁指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南宋诗人陆游认为:“错本散满天下,更误学者,不如不刻之为愈也。”2.校对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编辑把守,编辑以作者原创作品为对象,以审读加工为手段,改正原稿差错,提高作品的质量;第二道防线由校对把守,校对以编辑发排文本(通称原稿)和依据原稿排版打印的样张(通称校样)为对象,通过对校改正排版的错漏,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为印刷文本;再进行通读检查,发现并改正原稿差错,从而为出版物的出版创造条件。从出版程序来说,校对是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了出版物的差错,甚至使作者创作和编辑工作前功尽弃。所以,鲁迅说:“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从本质上讲,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3.校对是实现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保证。近代学者叶德辉这样评价校雠的作用:“有功古人,津逮后学。”古人,指原著作者;改正了传抄、翻刻的错误,当然有功于作者。津,渡口或桥梁;逮,到或及。津逮后学,即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可靠出版物。由于出版物超时空的特质,优秀的出版物不仅有益于当代读者,而且传承后世惠及子孙。如果最后防线没有把守好,出版物里错误百出,其负面影响也是超时空的,不仅危害当代而且贻害子孙。现代学者钱钟书也说:“亦知校书如扫落叶,庶免传讹而滋蔓草尔。” 结论: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编辑工作完成后、印制生产开机前的特殊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出版物出版之前,补充并完善编辑工作,从而保证出版物的传播价值和传承价值,因而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二、现代校对的两种功能校对的功能是校对理论的重要内容,所以研究校对学不能不研究校对的功能。何谓功能?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释义的: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那么,现代校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有利的作用”呢?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必须从校对的对象和任务入手,研究校对活动对图书出版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校对活动的过程:校对过程示意表原稿 校样眼知识 脑 经验 比较 质疑 推理 查找依据判断改错补漏现代校对活动的过程,是校对主体生理的、心理的转换过程,是信息流通和处理过程,是校对主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是校对主体自始至终处在主导地位,按照出版要求精心改造客体的过程,是为作者和编辑的劳动成果创造出版条件的过程。现代校对的基本对象是校样,任务是把校样上的差错消灭在图书付印之前,使之具有出版的完备条件,从而保证图书的传播价值和传承价值。因此,校样上的差错类型、出错原因就必然成为研究校对功能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校对的功能,找到消灭差错的有效方法。校样上的差错有两大类:一、排版(包括改版)过程发生的错漏;二、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排版、改版过程发生的错漏,是疏忽或操作失误造成的,是“无心之误”。这类错误同原稿有差异,因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校样同原稿逐字逐句比照,发现了差异,包括错和漏,就依据原稿改错补漏,从而使校样与原稿完全相同,不错不漏,完整无缺。在这个校对过程中,原稿是判断正误的标准,也是改错补漏的依据。这种以原稿为依据、以对照为特征的校对功能叫做“校异同”。从原稿复制过来的错误就不同了,是原稿本身存在的错误。从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这类错误有五种情况:其一,作者写作错误,而编辑认同了;其二,作者从他书、他文转引的引文存在错漏,编辑加工时未核对原著;其三,由于作者误读引文所致不准确的释义或不恰当的发挥;其四,古籍校订者的妄改,改不误为误;其五,编辑加工错改,也是改不误为误。前四种发生在创作或校订过程,属于作者、校订者写作错误;后一种发生在加工过程,属于编辑写作错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写作主体(作者、校订者、编者)以误为正、以非为是,所以说是“有心之误”。这类错误复制到校样上,跟原稿没有差异,用比照的方法发现不了,必须通过是非判断才能发现。这种以通过是非判断辨误改错为特征的功能叫做“校是非”。由于校对对象存在两类错误,校对活动必须同时发挥两种功能,才能将校样上的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付印之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对的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对于“校异同”,出版界没有异议;但是,对于“校是非”,出版界的认识却不一致。曾经有一位校对员,写了一篇几万字的论文,引经据典,得出的结论是:校对的功能只有一项,就是“校异同”。曾经有两位出版界的重量级人物这样质疑“校是非”:要求校对员校是非,还要编辑干什么?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原因是他们对校对的对象和任务缺乏全面的认识。“校异同”“校是非”两个概念,是我们从古代校雠学中引用的。古籍经历代传抄翻刻,出现众多版本,多数已失去原著本来面目,由于很难找到原著,后代校订者只能搜集各种版本,从中挑选一种比较接近原著的版本充当“底本”,而将其他版本作为“别本”,然后将“别本”与“底本”比照,发现了差异,则“择善而从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复归其正”,即恢复或接近原著本来面目,所以校雠学家称作“正底本”。做到了“正底本”,还不一定就是“善本”(没有错讹或错讹极少),因为底本(原著)本身还可能存在错讹,只有通读检查发现疑点,再进行是非判断,从而改正错讹,所以校雠学家称作“断是非”。清代校雠大家段玉裁总结古代校雠历史经验,用“校异同”和“校是非”来表述“正底本”和“断是非”这两种功能。何谓校异同?段玉裁定义:照本改字,不讹不漏。现代校对的“照本改字”,就是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的错漏。何谓校是非?段玉裁定义:定本子之是非。现代校对的 “本子之定非”,就是原稿上的错误。段玉裁认为: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段玉裁明确指出:“不正底本(不校异同)则多诬古人(原著作者),不断是非(不校是非)则惑来者(后代读书人)。” 校样上的两类差错,出错的原因不相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消灭差错。所以说,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三、两种功能的消长变化校对的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但它们在校对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发生消长变化的,消长变化的决定因素还是校对对象的状况,即校样上的差错类型及出错原因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反映。我在前面已经分析了,先秦时代校书是“比勘篇籍文字异同而求其正”,目的是“使学者知其所归”,“校异同”是校书的基本功能。到了西汉,经历几百年战乱之后,先秦的大量古籍毁于战火,幸存下来的已经残缺不全,错乱相糅。奉命主持校书的学者刘向认为,仅仅“比勘文字”是不够的,还需做大量的查考、判断、审订工作。因此,他创造了“校雠”这个词来表述校书的两种功能。现代校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铅排时期;电子排版时期。由于这两个时期写作、编辑和排版方式的变化,校对的两种功能也发生着消长变化。在铅排时期,作者交给出版社的是纸介质书稿,编辑审读加工定稿后,先发给印刷厂拣字拼版,打出校样后连同原稿一并返还出版社,进入校对工序。拣字拼版容易发生错漏,通常错差率高达20/10000以上,因而校对的首要任务是将校样与原稿逐字逐句对照,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上的错漏。这个时期的校对工作,强调“对原稿负责”,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为印刷文本。据此,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在当时的条件下,排版错漏是校样上的主要差错,是影响图书质量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求校对“对原稿负责”,校对的主要功能是“校异同”,“校是非”只是校对的辅助功能。到了电子排版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写作、编辑和排版,使校对的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校对两大功能此消彼长。首先,校对对象由纸介质书稿变为电子介质书稿,电子书稿无需重新拣字拼版,因而不再存在由于拣字拼版而造成的排版错漏。其次,编辑加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常在打印稿上做文字加工,类似过去在校样上的修改。再次,排版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排版人员只需将电子书稿打开,根据编辑在打印稿上的修改,进行改错补漏,然后按照版式设计要求进行版式转换。版式转换后打印出来的校样,在很大程度上将传统的原稿和校样“合二而一”了。校样与编辑发排文本之间,除了编辑修改的部分外,两者并无二致,因而只需核对编辑修改的部分,其功能类似传统“二校”前的“核红”。如果编辑加工很少,校样和原稿就几乎没有差别了。校对主体阅读校样,实际上是进行“无原稿”校对。电子书稿的校样,将传统的原稿和校样“合二而一”了,也将录入差错和写作差错合二而一了,因而校样上可能存在5类差错:(1)作者录入差错;(2)作者写作错误;(3)编辑错改;(4)排版人员修改电子书稿时的错改、漏改;(5)版式转换过程可能发生的内容丢失和错乱。这5类差错中的(1)(2)(3)类差错,均系“有心之误”,以是非形式隐藏在校样的字里行间,用对照的方法发现不了,校对主体必须通过是非判断才能发现差错。这样一来,“对原稿负责”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校对的两大功能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校是非”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异同”则降为辅助功能。当然,校对功能的这种变化是相对而言的,有些书稿如文件汇编、政策法规、教科书等,原稿一般不会存在错误,也不会存在编辑加工错误,校对工作的重点是防范版式转换发生的错乱,所以要求“对原稿负责”,保证不错不漏、完整无缺。但就一般书稿而言,从二校开始就要以通读检查的方式进行校对。校对主体如果固守“对原稿负责”的传统理念,就意味着校对实际上只做“核红”工作,排除改版错漏和版式转换可能发生的错乱,保证编辑对电子书稿的修改不错不漏,而对电子书稿本身存在的差错不负责任。现代校雠家陈垣早就指出:“校异同”是“机械法,优点是不掺己见,缺点是不负责任”。“校异同”的这种弊端在书稿电子化后,显得更为突出。有些校对员拿到校样,只用“核红”的方法,核对编辑修改部分的内容,而不去花气力通读检查,往往造成大面积差错。这是典型的不负责任的表现。校对界有些人不同意把“校是非”作为校对的主要功能,主要是缺乏现代校对的新理念,害怕承担消灭原稿错误的责任。现代校对必须从“对原稿负责”的传统理念中跳出来,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新理念四、校是非与文字加工的区别现在出版界对“校是非”有一种误解,把“校是非”等同于“文字加工”,有些出版社甚至将校对室改制为“文字编辑室”,把本应在编辑工作环节完成的“文字加工”,推给后续的校对工序,让校对员承担编辑加工任务。这种“编辑职责后移”是造成“无错不成书”的重要原因。“校是非”和“文字加工”是不能也不应该等同的。首先,工作性质不同。“文字加工”属于编辑工作,是编辑的重要职责;“校是非”属于校对工作,是校对的一种重要功能。其次,在出版流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文字加工”处于审读后、发排前的环节,对于保证书稿的内容和文字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校是非”处于编辑定稿发排后、付印前的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其三,工作对象不同。“文字加工”的对象是作者的原创作品;“校是非”的对象是校样。其四,工作任务不同。“文字加工”的任务是对作者原创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加工,解决的是篇章问题,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原创作品的水平;“校是非”的任务是消灭复制在校样上的原稿错误,解决的是字、词、句等局部问题,是为了弥补编辑加工的缺失。综上所述可知,把“文字加工”和“校是非”等同,让校对取代编辑的文字加工,既混淆了两者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又打乱了出版工作的正常程序,其结果必然是“文字加工”和“校是非”都做不好,既削弱了编辑工作,也削弱了校对工作。一些人主张以“校是非”取代“文字加工”,还因为他们不了解文字加工的真正意义,以为文字加工就是改改错别字,不少编辑就是这样对待文字加工的。现在许多书稿加工粗放,其认识根源正在于此。文字加工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技术加工,例如改正错漏,标注版式,这是低层次加工;第二层次是文字润饰,提高文字表达水平,这是中层次加工;第三层次是创造性加工,不但改正错漏,做好文字润饰,而且力求思想、品位提升,达到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完美统一,这是高层次加工。真正的文字加工应该是创造性加工,全方位地提升书稿的质量,这是“校是非”不可能替代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字加工?给大家讲一个文字加工的经典案例。加工者是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加工的对象是一篇说明文,题为冬令珍品胡萝卜。原文共六段,下面介绍朱先生评改的前三段。第一段:胡萝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作物,在瑞士就发现过它的化石。四千多年前人们就食用它,所以古代的罗马人和希腊人对它就很熟悉。人们栽培胡萝卜那应是更久以前的事了。到了14世纪,也就是相当于我国元代的时候,胡萝卜又广泛地传布到各地,同时传入了我国。并且它在各个地方以顽强的适应性毫无计较地生活着。朱先生评改:胡萝卜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作物,在瑞士就发现过它的化石。“一个植物”中量词“个”使用不当,应改为“种”。“历史悠久”与“古老”意思重复。四千多年前人们就食用它,所以古代的罗马人和希腊人对它就很熟悉。人们栽培胡萝卜那应是更久以前的事了。“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就食用它,所以古代的罗马人和希腊人对它很熟悉”,前后两件事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用“所以”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不合逻辑。按照历史顺序,希腊在前、罗马在后。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中期才形成阶级社会国家,晚于古希腊。“罗马”作为国家名称,指的就是古代罗马,现代的“罗马”是意大利的一座城巿,所以“罗马”前不必加“古”字;希腊就不同了,古希腊是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岸一系列小国(城邦)的总称,这些小国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希腊在公元前146年并入罗马版图后就不复存在,前面不加“古”字便可能跟现代希腊混淆。所以,“古代的罗马人和希腊人”应改为“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四千多年以前人们就食用它”,“人们栽培胡萝卜那应是更久以前的事了”。这么说,好像是先“栽培”后“食用”,不合情理。“栽培”是为了“食用”,先“食用”野生的,后来才驯化栽培,才合乎情理。到了14世纪,也就是相当于我国元代的时候,胡萝卜又广泛地传布到各地,同时传入了我国。并且它在各个地方以顽强的适应性毫无计较地生活着。“到了传入我国”不流畅,“到了”“也就是”多余,可以改为“14世纪时(我国元代),胡萝卜从欧洲辗转传到我国”。“并且它在各个地方以顽强的适应性毫无计较地生活着”费解,这类人格化描写笔法,不适合写说明文。可以删去。朱先生将这一段改为:胡萝卜是一种很古老的蔬菜作物,在瑞士就发现过它的化石。据说远在4000年前,人们就已经种植胡萝卜了。根据文献记载,胡萝卜是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很熟悉的一种蔬菜。14世纪时(我国元代),胡萝卜从欧洲辗转传入我国。第二段:就是在食用植物日益增多的今天,胡萝卜还是根菜类中分布最广的。在许多国家中大面积栽培,成为冬春季主要的蔬菜和牲畜的珍贵多汁饲料。这都是由于胡萝卜有许多独到之处的关系,首先是它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和耐贮运。其次是含有多种营养,食用方法多,生食炖炒,无不相宜。就是在食用植物日益增多的今天,胡萝卜还是根菜类中分布最广的。在许多国家中大面积栽培,成为冬春季主要的蔬菜和牲畜的珍贵多汁饲料。“就是在多汁的饲料”应该独立成为一段,把前后两句的次序颠倒一下,语气上显得顺畅一些。“饲料”当然对“牲畜”说的,“牲畜的”三个字是多余的。这都是由于胡萝卜有许多独到之处的关系,首先是它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和耐贮运。其次是含有多种营养,食用方法多,生食炖炒,无不相宜。“这都是由于胡萝卜有许多独到之处的关系”应另起一行。“独到之处”用得不恰当。“独到”通常总是指人的技能或见解说的。可以改为“优点”。“贮存”、“运输”不能省略为“贮运”。“耐旱”、“耐寒”、“耐用”是常说的,但从来不说“耐贮”、“耐运”。“首先是耐贮运”这句话的谓语是由“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和耐贮运”三个并列成分组成的,并列的谓语之间通常不用“和”字来连接,“和”可以改为“而且”。 朱先生将这一段改为:现在食用植物日益增多,胡萝卜仍然是冬春两季的主要蔬菜。许多国家都大面积栽培胡萝卜,它是根菜类蔬菜里分布最广的一种。胡萝卜有许多优点。首先是它适应性强,病虫害少,便于贮存和运输。其次是含有多种营养,食用方法多。第三段: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一种超于任何蔬菜的养分胡萝卜素。这种黄色色素在许多植物体中都有,但以胡萝卜中的含量最多。并且在一百二三十年以前,人们就是从胡萝卜中首先发现了这种色素,所以一直就称为胡萝卜。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一种超于任何蔬菜的养分胡萝卜素。接下来说胡萝卜素,也应独立成一段。原文先说胡萝卜里含有胡萝卜素,再说胡萝卜所含的胡萝卜素比其他植物的含量高,最后才说胡萝卜素得名的由来。胡萝卜素是什么东西,一般读者不见得知道,应该在提到的胡萝卜素之后,立即说明它得名的由来。“它含有一种超于任何蔬菜的养分-胡萝卜素”,从字面上看,是说这种养分“超于任何蔬菜”,可是养分和蔬菜是不同的东西,没有办法比较。这种黄色色素在许多植物体中都有,但以胡萝卜中的含量最多。并且在一百二三十年以前,人们就是从胡萝卜中首中发现了这种色素,所以一直就称为胡萝卜素。“从胡萝卜中首先发现了这种色素”,好像下文接着要说其次又发现了什么。“首先”显然用词不当,可以改为“最早”。“并且在一百二三十年以前”以下说的是另外一件事,不能用“并且”跟上文连接。朱先生将这段文字改为:胡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营养价值很高。胡萝卜素是一种黄色的色素,因为这种色素最早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所以叫做胡萝卜素。别类植物也有含胡萝卜素的,但是含量都不如胡萝卜高。朱先生改正了用字用词错误,挤掉了文章里的水分,还纠正了知识性错误。修改后,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再举一个例子,第二届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竞赛“校对改错”题中有如下一段文字:太阳能发电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光热发电方式;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加“,”)都远远胜过光热发电,是当前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的”后移至“要”字后面)最主要方式。这段文字里,埋伏了4处差错(文中括号的内容就是改错补漏),改正了这4处差错,校对的是任务应该说完成了,可以给满分。但是如果按照文字加工的要求,改正了这4处差错,还只是低层次的加工,因为这段文字水分多,欠通顺,必须做些修改,例如可以改为:太阳能发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光热发电,另一种是光电直接转换,即通常说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很快,前景看好,远远胜过光热发电,已经成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方式。这就是“编辑加工”与“校对改错”的区别所在。五、校是非的基本方法毛主席在实践论里,把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方法是任务决定的。校对方法也是校对对象和任务决定的。认清了对象,明确了任务,才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顺利地实现任务。“校异同”的对象是原稿和校样,任务是消灭排版错漏,因而必须运用“对校法”,即将校样与原稿逐字比照,发现了校样上与原稿相异之处,即依据原稿改正校样,使校样与原稿完全相同。现代对校法,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例如折校法、读校法等。“校是非”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校是非”的对象是校样,任务是发现和改正复制在校样上的原稿错误。原稿上的“是非”有哪些?段玉裁通过对古籍的校雠,发现“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这里说的“底本之是非”,是指原著的语言文字错误;这里说的“义理是非”,是指原著思想内容的问题。就是说,“校是非”不但要改正语言文字错误,还要纠正思想内容的错误。现代“校是非”是在“校异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即解决了排版错漏之后,进一步发现并改正原稿的错误,从而“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图书出版之前”。具体说,复制在校样上的原稿错误,主要有如下4个类型:1. 字词错误;2. 语法错误;3. 逻辑错误;4. 知识性错误。古代校雠和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准确地发现和改正上述错误,必须综合运用如下3种基本方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何谓本校法?本校法的要旨在“前后互证”,即通过书稿的内在矛盾发现错误。一篇文章,一部著作,是一个统一体,前后应该是有内在联系的,文气应该是贯通的,如果前后相互矛盾,前后文气不贯,就可能存在错误。举几个典型案例:例1某书稿引用枚乘七发中的如下一段文字:太子曰:“善。然则涛何气哉?”客曰:“不记也。然闻于师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这段文字同原著核对,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内在矛盾。上句说:江涛的气势“似神而非者三”,下句列举的气势却有四种: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分析文意不难发现,问题出在“江水逆流”后面误用了分号,应改为逗号。江涛的气势有三种现象:一是声音,“疾雷闻百里”;二是水势,由于“海水上潮”导致“江水逆流”;三是云气,“山出内云,日夜不止”。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的,作者摘引时加了现代标点符号,但是由于忽略了文意,误用了一个分号,导致文意内在矛盾。例2某书稿正文有如下一句话:公元765年,四川发生大地震。书末有一个注:天宝十五年,帝奔蜀,川中大震。文和注发生了矛盾。书末注说得很明确:天宝十四年(公元764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逃到四川(“帝奔蜀”),川中百姓大为震惊(“川中大震”)。本书作者望文生义,将“川中大震”误解为“四川发生大地震”。例3某书稿在谈及藏式壁画时写道:西北地区藏式壁画,除白居寺、瞿昙寺外,桑耶寺也颇具特色。概念转换了。前面说的是“藏式壁画”,后面列举的却是三座佛寺,佛寺与壁画不是同一概念,“颇具特色”的不是三座佛寺,而是三座佛寺里的壁画。应改为“除白居寺和瞿昙寺的壁画外,桑耶寺的壁画也颇具特色”。例4春节快到了,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昔日熙熙攘攘的校园顿时冷清起来,此时,他行影相吊,分外寂寞。“行”和“影”怎么“相吊”?应该改为“形影相吊”。形,形体;影,形体在日光下的影子;有形才能有影,影是伴随着形产生的。吊,慰问;相吊,互相慰问。形影相吊,直译是“自己慰问自己”,形容孤独。例5“经过选择,66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踏进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大门,成了名副其实的警花。这些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22岁,平均身高1.69米。”央视节目幸运52某期出了一道题目:“请问,豆蔻年华是指多大年纪的少男少女?”“豆寇年华”与“22岁”矛盾。“豆蔻年华”语出杜牧七言绝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这首诗是赠给一位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形容她。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刚刚含苞。“豆蔻年华”只能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用来比喻平均年龄22岁的警花显然不合适,央视主持人用来比喻“少男”就更离谱了。例6董其昌是明代中叶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画家,他生于嘉靖三十四,卒于崇祯九年前后矛盾。前面说董是明代中叶书画家,后面说董卒于崇祯九年,而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在位17年明朝就亡了。明朝建国于公元1368年,亡于1644年,董其昌生活的年代是1556年至1636年,死后8年明朝就亡了。董生活的年代当是明代后期而不是中叶。例7钱钟书管椎编中的一处引文:虎之情不爱蟠也,然不以环寸之蹯而害七尺之躯,权也。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猎人用兽蹄做诱饵来捕捉老虎,而老虎根本不爱兽蹄,它权衡得失,为了小小的兽蹄而害了七尺躯,觉得太不值得了。自相矛盾,既然老虎根本就“不爱蟠”,猎人为何要用兽蹄去诱捕老虎,老虎也没有必要进行“不以环寸之蟠而害七尺之躯”的得失权衡。问题出在引文漏掉一个关键词“非”。原文是:“虎之情非不爱蟠也,然也不环寸之蟠而害七尺之躯,权也”。补上一个“非”字,引文就没有疑义了:老虎并不是不爱蹯,但觉得为了小小的兽蹄而害了自己性命不值得,权衡得失,还是远离蹯。何谓他校法?他校法的要旨在“以他书校本书”。改当所改,改必有据,是“校是非”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校对过程中发现了疑点,最好的方法是查找国家标准、权威工具书和其他可靠图书,寻找认定错误、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武断妄改是很危险的。力主“校是非”的清代校雠家段玉裁也强调慎改,他说:“识不到则或指瑜为瑕,而疵颣(li类,缺点,毛病)更甚。”“古书之坏于不校者固多,坏于校者尤多。坏于不校者,以校治之;坏于校者,久且不可治。”举几个“以他书校本书”的典型案例:例1某唐诗鉴赏辞典将杜甫诗句“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译作“向日葵老是围着太阳转”。疑点:“葵藿”是向日葵吗?向日葵原产北美洲,杜甫是8世纪人,那时美洲大陆还没被发现,中华大地上不存在向日葵,所以可以断定:杜甫没有见过向日葵,杜诗中的“葵藿”肯定不是向日葵。那么,葵藿究竟是什么植物呢?只有他校才能找到准确答案。查本草纲目等可知:葵,蔬菜,叶倾日。藿,豆科植物的叶子。显然,杜甫借“藿”代叶,葵藿即葵叶,“葵藿倾太阳”即“葵叶倾太阳”。查古文、古诗词又知:古代文人认为,葵叶倾日是为了“卫其足”,因而赋予它“手足亲情”的人格内涵,常用“葵藿倾阳”表示手足亲情。由此可知,杜诗中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句应当译作“葵菜的叶子老是向着太阳,它的这种生物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例2成语“再接再厉”常错作“再接再励”,为什么必须用“厉”而不能用“励”?查成语辞典可知:“再接再厉”语源是韩愈孟郊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查韩昌黎全集可知斗鸡联句的写作背景及其具体含意。原来,斗鸡联句是韩孟二人观斗鸡时的即兴之作。两只鸡斗了几个回合,便双双退出战斗,这时两只鸡的主人就给鸡喷水,一喷水,两只鸡都像睡了一觉醒来,又精神抖擞起来,但是它们并不立即去厮斗,而是各自在地上磨喙。孟郊见此情景,脱口而出两句诗: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砺”的含义是“磨砺”。后人将“再接再砺”作为成语,改作“再接再厉”,比喻做事贵在坚持不懈。为什么改为“再接再厉”呢?再查古字书可知:厉是砺的本字,“再接再厉”即“再接再砺”。例3搜神记中李寄一文有一段文字,许多注本是这样的:将乐县李延,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文中的“父母无相”,注者多注“父母没有福气(福相)”。依照这个注释,李寄的性格形象就很矛盾:说她是孝女吧,她竟咒骂“父母无相”;说她不孝吧,她却能卖身供养父母。有学者“他校”,从太平广记中查到,原来“相”字后面还有一个“留”字,“父母无相”本作“父母无相留”。李寄“卖身为婢”,父母不让她走,她就劝父母说,“父母无相留”,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补上一个“留”字,一个孝女的形象就活现在我们面前。例4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题为寄扬州韩绰判官,全唐诗收入了,是如下四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四句诗有没有错误?很难做出判断。但如果仔细推敲,还是能发现疑点。青山远水,明月夜箫,多么媚人的扬州秋景!然而,那“秋尽江南草木凋”却大煞风景。再说,既然“草木凋”,何以会有“青山”?似乎有点矛盾。有校者遂疑“草木凋”有误,便查他书,原来“木”乃“未”之误,该句本作“秋尽江南草未凋”。虽然秋尽江南,扬州依然草木葱茏。这样,便与青山、远水、明月、夜箫构成一幅完美画卷。 例5一部优秀的电视剧能收到万人空巷的效应。“万人空巷”可否理解为“人们都呆在家里”?“万人空巷”语出苏轼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巷字古义有二:“里中道”;“住宅”。论语雍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陋巷就是简陋的居室。“万人空巷”通常形容有了重大活动,人们都走出家门,家里没有人了。用“万人空巷”来形容电视剧的火爆效应,显然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何谓理校法?“理校法”的要旨在推理判断。段玉裁认为:“所谓理校法也,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就是说,发现了疑点,却查不到可靠的根据,或者找到几种书说法又不一致,这时只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从而作出合理判断。古代校雠家总结理校经验,得出:理校主要从语言、体例、史实三个方面入手。从语言入手。怎样从语言入手进行理校呢?第一, 从分析字义、词义入手。用字、用词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致误原因主要是写作者不明或误解字义、词义,因此,从分析字义、词义入手,是校对猎错的重要方法。举几个典型案例: 例1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事业,决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句中的“决非”当作“绝非”。决、绝二字都可用在否定词前面,但含义是有差别的。“决”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不容怀疑、不可动摇,含有主观成分,如“决不妥协”“决不答应”。“绝”用在否定词前面,表示排除任何可能性,含有客观判断的意思。“绝非少数人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表示的正是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例2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冬日,我们身上穿着大衣,还是冷得瑟瑟发抖。错用“料峭”。“料峭”是形容“微寒”的,通常用于形容初春乍暖还寒,唐陆龟蒙京口诗:“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不能用来形容隆冬寒风。例3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DKNY秋冬系列自纽约的阑珊灯火中汲取设计灵感,喧嚣的街道、迷幻的灯影、闪耀的霓虹混杂着城市的激情,弥漫整个夜空。错用“阑珊”。阑珊,用作动词表示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用作形容词表示暗淡、零落,灯火阑珊即灯光暗淡。唐诗有“南斗阑珊北斗稀”的名句,宋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两句中的“阑跚”都是“暗淡”的意思。城市入夜的万家灯火,璀璨亮丽,不能用“阑珊”来形容。例4综观2006年,令国人谈之色变的中国公民喋血国外的事件数量下降。某报标题:伊逊尼派亲美领袖喋血街头错用“喋血”。“喋血”本作“蹀血”。蹀,本义“顿足”,引申为“践踏”。“蹀血”含义是:杀人很多,血流遍地,以致踏血而行。通常用于形容大屠杀或尸陈遍野的战场,用来形容一两个人被杀是不妥的。例5这种既要防通胀又要防衰退的困境,使我们想到一个相对遥远的词汇:“滞胀”。这时便想起一个词汇:行云流水。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市长在23分钟的发言中25次使用“创新”这个词汇。错用“词汇”。近一两年来,“词汇”这个词经常见诸报端,但十有八九是用错了的。原因是:把词、词组、词汇三个词混淆了。词、词组、词汇这三个词含义不同。词: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词组:两个或更多的词的组合,又称“短语”。词和词组统称词语。词汇:又称语汇,一种语言或特定范围里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科技词汇”。也指一个人或一部著作所使用的词的总汇,如“鲁迅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上面三个例句中的“词汇”都用错了。“滞胀”“创新”是词,“行云流水”是短语。例6把玩具熊猫绑在竹竿上,再把竹竿拴在樱桃树枝上,看看麻雀如何反映。句子里的“反映”用得不对,应当改为“反应”。为什么?我们先分析“反映”、“反应”二词含义的区别:反映 映,本义“明”,指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引申为照射映照、衬托映带。“反映”含义有二:一、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如“这部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生活”;二、告诉,把情况、意见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如“他把情况如实地向上级反映”。反应 应,本义“合”。“得心应手”的“应”就是“合”的意思,即心与手合。引申为“配”。杜甫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中“只应”即“只配”。合与配,都是双方的事,因而引申出“答对”应答、“回声”响应。“反应”的“应”,义为“回响”,即事情引起的回响(意见、态度或行动)。例句要表达的就是观察玩具熊猫会引起麻雀什么样的行动。用“反映”是错的,应该改为“反应”。例7作为一位成就等身的大科学家,王选在科学事业上走过的创新之路、留下的创新成果,格外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错用“等身”。等身:同身体一般高。通常用作形容著作多:著作等身。将著作摞起来,有作者的身体那么高。“成就”是抽象概念,不可用“等身”来形容。可以改为“卓著”或“卓异”。卓著:突出地好。卓异:高出于一般。例8希拉穆仁草原的最深处至今以致永远存留着我们的孤独的青春和嘈杂的脚印。错用“以致”和“嘈杂”两个词。“以致”表示的是下文由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即表示上半句与下半句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用在此处显然不妥,应该改为“以至”。“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至今以至永远”表达的正是时间的延伸。“嘈杂”的含义是“喧闹”,通常形容声音杂乱,不能用来形容脚印。可以改为“杂乱”。第二,注意近义词混淆错用。汉语词汇里,有些由两个字合成的词,含义接近,有些读音还相同,有些甚至被认为是同义词。这类词容易混淆错用。例如:不肖不孝 服法伏法辩证辨证 学历学力分辩分辨 利害厉害必须必需 化妆化装截止截至 以至以致质疑置疑 事实事态期望希望 保障保证界限界线 通信通讯确当确切 心情心绪暴发爆发 秩序次序位置地位 交纳缴纳毛贼蟊贼 蒸气蒸汽轶事逸事 价值价格大致大概 反应反映汇合会合 记事纪事吸取汲取 含义含意监察检察 胜地圣地布置部署 目眩炫目凄凉凄切 解密揭秘产生发生 交换交流丰富丰裕 收获收成原因缘由 嘱咐吩咐留传流传 品行品性蜕化退化 振动震动包含色括 推脱推托熟悉熟习 声明申明启用起用 充足充实出台出笼 表扬表彰派遣差遣 谦虚谦逊签字签名 包含包括繁荣繁华 华丽壮丽严肃严谨 严厉严格交换交流 胜地圣地思索思考 思虑考虑关心关怀关注发明发现发觉丰满饱满饱和佚事轶事逸事赢利盈利营利整个全部全体问世面世应世期望期待期许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针对这类词特别指出: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词是不大会有的。其间的区别往往很细微,但这正是我们的语言的丰富与精密的证明。我们爱护我们的语言,就应该经常注意词的意义和用法,下笔的时候,要严肃地、细致地加以选择。建议大家把这类词分组列出来,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词典的释义,把它们含义和用法的细微区别录下来备忘。例如:事实(实,既成。事实,既成的事,不能扩大。)事态(态,状态。事态,局势,可以扩大。)成心(成,己定的。成心,故意。)诚心(诚,诚实。诚心,诚恳的心意。) 服法(服,承认,服从。服法,承认罪行,服从判决。)伏法(伏,趴下。伏法,被执行死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保护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创业教育考试题目及答案
-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成本控制方案
- 汽车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离婚协议书:针对跨国婚姻的财产分配及子女监护协议
- 临时租房合同范本:城市青年短期租住协议
- 系统化处理哺乳期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合同范本
- 离婚协议书:共同财产生意分割及子女抚养权明确协议
- 二手房买卖合同签订中的合同履行与违约责任承担
- 合同管理制度培训与合同管理师职业素养提升
- 医院健康体检表
- 肌肉工作原理
- 液体外渗的处理ppt
- 2016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
- 市政排水管网施工方案
- 2023年6月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真题试卷
- HGT-2521-2008工业硅溶胶的内容
- 译林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课件
- 工业设计概论
- 爱是我的眼睛合唱简谱
- 如何书写护理个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