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例】神经科精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 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医脉通 2011-05-04发表评论(13人参与)分享病例讨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病例报告患者:男(右例手),59岁,1951-10-23生 主诉:反复发作性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3天,于2011-1-15晚20:34到我院急诊。现病史:3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麻木,持续约1小时后缓解;第二天早6点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约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来院当天17:20又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麻木,到急诊时症状有所缓解,伴前额部胀痛。急诊查体:Bp173/75mmHg,除右侧肢体轻度针刺觉减退外,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NIHSS: 1分。急诊辅助检查:头CT:示多发腔梗;ECG:窦性心律,T波改变(轻度缺血);化验:Glu: 4.6mmol/L, plt: 123109, Fib: 2.84, TNT:阴性,余化验正常。2011-1-15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侧脑室旁仍见散在点片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界清晰,左侧小脑似见点条状低密度。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部分脑沟增宽。脑中线结构居中。右侧上颌窦粘膜下小囊肿。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最高180/90mmHg;控制在145/75mmHg左右;糖尿病史14年:目前用胰岛素治疗;发现脑腔梗6年:无症状。冠心病5年:因反复发作性胸痛,做过4次冠状动脉造影、4次行动脉内支架植入。下肢血管B超(2010-4-19):双下肢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左侧股浅动脉限局性狭窄;右侧股浅动脉完全闭塞,无血流,股浅动脉下端侧枝循环建立。2010-9-12 CT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对称性减低,双侧基地节区,左侧侧脑室旁见小圆形低密度影,部分呈脑脊液密度。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脑裂及脑沟未见增宽。脑中线结构居中。左侧乳突板障型。2010-10-26 CT(多发腔梗,无特殊改变)病情演变2011-1-16:1:00/am:症状好转,言语流利,右鼻唇沟浅,伸舌右偏,右肢体5-级,右痛觉减退。2:00/am:症状加重,查体:右中枢性面舌瘫,右肢体4级,右痛觉减退,右巴氏征阳性。启动溶栓:家属拒绝。再次出现症状发作:查体:轻度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痛觉减退,右Babinskis征(+)。NIHSS:6分。1小时没完全缓解,启动溶栓程序,家属拒绝,半小时后逐渐缓解。头MRI分析定位诊断:根据患者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查体发现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轻偏瘫和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与左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和脊髓丘脑束,左侧面神经核以上部位,取决于言语障碍的类型:若为失语,则定位与左侧大脑半球、左MCA支配区;若为构音障碍,则定在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定性诊断:根据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头CT无新鲜病灶,症状在数小时内完全缓解,考虑为TIA。病因有待进一步检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机制(4类)流动力学型(血管狭窄或血压下降造成的反复性发作);微栓塞型(动脉动脉栓塞和心源性栓塞);血液成分改变;血管痉挛。患者急诊检查无凝血功能障碍,故排除血液成分改变。心电图无房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性不大。无证据证明血管痉挛。因此考虑此例是动脉动脉微栓塞型或血流动力学型。原因有待进一步筛查。2011-1-16急诊头颅MR检查DWI:脑实质未见异常高信号影。双侧半卵圆中心区,侧脑室体旁可见散在多发斑点及小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缘模糊。左侧侧脑室体旁、双侧基底节区、桥脑及左侧小脑半球见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双侧基底节区病变周边见T2低信号,SWI亦可见低信号边。脑室系统未见扩张,脑沟脑裂未见增宽。中线结构居中。报告中并无异常,但仔细查看发现在脑干(桥脑上部)偏中线有些许高信号。此类异常难以鉴别,放射科会认为其正常。医生应仔细观察,若此处正常就可确诊为TIA。处理2011-1-16下午收入病房(符合TIA诊断流程:反复发作的TIA,每次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以上,应紧急入院)。入院后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局灶体征;入院后仍有症状发作,一天二次,一般早上6点左右和晚上7点左右发作。主要表现:言语不利(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严重时肌力0级,3次),至1月20日在病房发作4次,持续时间1小时-2小时。第二天上午10点:血糖8.0,ECG窦性心律,T波异常,轻度缺血。辅助检查化验:LDL-C:1.42mmol/L,余正常。颈部血管B超:双颈动脉不光滑,广泛增厚,最厚约0.6cm;双颈动脉分叉处可见多发混合回声斑块,左侧大者约1.70.6cm,右侧大者约1.40.5cm,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双椎动脉正常。超声心动图:左房增大,并主动脉增宽,左室舒张功能减退,LVEF 63%。胸片:纹理多,无特殊。2011-1-18 头部MRA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显影,血管纤细,管壁不光整,管腔不均匀狭窄。双侧大脑后交通动脉开放,管腔亦见纤细,管壁毛糙欠光整。从颅内血管影像学观察,大的血管无明显狭窄。有些许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因其内膜不光滑(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脊底动脉系统)。为何患者TIA的改变仍在有规律发作。这种反复刻板型TIA发作最先想到为血液动力学改变,但未发现大血管有狭窄。2011-1-19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可见多个斑片状低密度灶,部分边界较清。双侧侧脑室角周围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脑桥可见斑片状略低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部分脑沟裂池增宽。脑中线结构居中。2011-1-22(溶栓前)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脑室旁、基底节区及脑干可见多个斑片状低密度灶,部分边界较清,部分边界不清。双侧侧脑室角周围白质对称性密度减低,边界不清。右侧小脑可疑斑片状略低密度影,脑室系统大小及形态未见异常。部分脑沟裂池增宽。脑中线结构居中。2011-1-23 (溶栓后)颅脑CT检查(平扫+非创伤)双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见多发点片状低密度灶,部分呈脑脊液密度,边界清楚。左侧侧脑室旁见片状稍低密度区,边缘模糊。脑桥偏左侧亦见小片状低密度区。余脑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脑室系统无扩张。中线结构居中。此时患者虽仍持续发作(尤为早晨),但是发作程度减轻,肌力为3-4级。2011-1-24颈部动脉CT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不规则狭窄,长度约4mm,狭窄程度小于40%;右侧颈外动脉起始部管腔狭窄,长度约4.5mm,狭窄程度约60%。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管壁不规则,管腔略狭窄,狭窄程度小于25%;左侧颈外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征象。右侧椎动脉中段一侧管壁不规则狭窄,狭窄程度约40%,长度约8mm。左侧颈总动脉中段管壁不规则,管腔可见狭窄,狭窄程度小于40%,长度约7mm。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管壁不规则,管腔略有狭窄,狭窄程度约25%。2011-2-18 出院前MRI+DWI左侧脑干新鲜梗塞;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部分软化灶形成;脑白质脱髓鞘变性;脑萎缩;副鼻窦炎;此患者确诊是桥脑处缺血性梗塞,偏侧的中枢性面舌瘫(面神经核以上),言语不利为构音障碍而非失语。2011-01-25脑电图轻度异常,非特异性改变2011-01-26 Holter患者早晨血压低(发病时),因而将降压药服用时间由早上改为中午。经治疗后早晨血压上升,恢复正常,至出院前未复发。2011-02-17 Holter最后诊断:脑梗死(左桥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粥样硬化型(动脉-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高血压病3期;冠心病、心脏支架植入术后;高脂血症;糖尿病2型。讨论问题1.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鉴别2.血压调控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性3.此患者的处理是否合适4.TIA/小卒中的二级预防问题专家评论张薇薇:此病例很有意思,虽说是脑血管病,但是涉及内容广泛。李小刚:患者预后良好,病程十分曲折。樊东升:基底动脉起始端是否有狭窄,考虑低灌注肯定有血管狭窄的问题。医院CTA质量还需提高。张茁:CTA应多选择几个位置,包括椎动脉起始端和基底动脉。基底动脉起始端有明显狭窄。李小刚:当时强烈推荐患者做DSA,但患者家属不愿意做有创检查。该例患者很值得做DSA。张薇薇:我们有一例类似的患者,最后做DSA发现甲状干供血往里倒着供,与此患者有些相似之处。这位患者右椎有堵,呈现高信号。樊东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病例。此病人包含今日讲解的很多内容,包括:TIA的问题和概念;TIA和minor stroke小卒中的辨别;在现实临床实践中应如何诊断;是否溶栓。 这一病例是临床典型的TIA,很快恢复好转。但是是否溶栓这一问题犹如捉迷藏般,医生刚准备完毕患者缓解了,时好时坏,但是医生不敢等待。TIA概念的演变就是因为这种状况。 这一病例是传统观念上的TIA,而TIA的刻板发作(早6点晚7点),说明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但是血管影像学检查未见特别明显且可以解释的狭窄。若是单纯的栓塞脱落,动脉到动脉的栓塞,不应该如此刻板。因此难以解释。 血压问题十分复杂。不同时间点血压波动不同,例如杓型高血压。Holter监测血压变化部分程度上解释了刻板发生,这种低动力学的变化并不是狭窄最终导致的,而是血压下降,下降足以导致灌注不好。虽然灌注不好,但是恢复挺好,并未发生真正的分水岭梗塞。正如高山教授在讲座中所提到的栓子清除率的问题。此患者按照puss分型属于大动脉型。他大动脉有混合斑块、不稳定斑块,小栓子脱落,脱落至末梢可被自身能力清除掉。但当有血液动力学灌注不好时,栓子清除率就会下降,此时就会有症状的发生。 TIA缺血预处理。反复TIA对缺血产生耐受,建立起特殊循环,因此病人预后较好。张茁:这是一个很好的病例,临床上也多见。这个病例正是因为樊院长正确领导,李主任的认真观察,若观察不细,此患者的后果将是脑干大面积梗死。 外行觉得从住院到出院做了多次CT和MRI是过度检查。从今天讨论看来,其实不然,每次检查情况不同都有其各自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些检查来调整治疗才得到病人良好的预后。 应如何采取二级预防?我认为因为这个病史前期动脉粥样硬化非常明显,因此下一步规范的二级预防,特别是强化他汀是非常必要的。樊东升:这个患者出院没有他汀治疗?李小刚:辛伐他汀40mg樊东升:这种病乍看很简单是一例脑梗塞,或是TIA发作,其实不然。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其它疑难杂症一同,疑难杂症最初就不知如何诊断,脑血管病诊断似乎很明显,但是细究有很多问题。强调一下,这里特殊分型是大动脉型,大动脉型最初是狭窄50%以上,现在改良之后就不再考虑狭窄率。只要是有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可以是特殊分型。心源性除了心脏的问题,还要考虑主动脉弓的问题。特殊分型大动脉是指主动脉弓以上的,若主动脉弓以上没有问题,要观察主动脉弓以下以及本身的问题。张茁:这个病人的他汀治疗建议改为阿托伐他汀40mg,因为辛伐他汀60mg、80mg,好像没有这样的临床研究,但是spoks告知可用到80mg。患者全身动脉粥样非常严重,应明显的强化治疗。因为辛伐他汀40mg相当于阿托伐他汀的20mg。李小刚:这个患者基线低密度脂蛋白很低1.42mmol/L,因此当时医生未用他汀治疗。未敢使用常规降脂,更不说强化降脂。后来发现患者反复发作,心脏安装4个支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无狭窄但仍有斑块而且是混合型。患者不稳定,因此治疗中加了辛伐他汀。未用阿托伐他汀是因为效果太强烈,怕其出血。此时他汀的目的不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而是为了逆转斑块。张薇薇:医生应该自己仔细观察看影响,不应只看报告。第一张片子就发现脑干有异常。语言应该描述清楚些,这个问题不应该描述不清,他不是左撇子。溶栓在后循环会宽松些,在前循环容易出血。溶栓虽未能融掉,但是挡住病情发展。网友提问:患者临床表现TIA发作,但溶栓前脑桥已出现影像学变化,此种情况也是溶栓性指征吗?张茁:正是。若是TIA,是不该溶栓。应当高度考虑是梗死,而且还可能有缺血。李小刚:指南中指出溶栓适应症是发病3个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可溶栓,未提及任何影像学依据。影像学是为了排除是否出血。患者之前已出现梗死病灶,但之后完全恢复为正常情况,因而可以按时间窗启动溶栓。张茁:这一个病例既有单纯TIA发作的过程,又有小卒中,同时从整个过程来看,又是一个进展性卒中的过程。从影像和血压又提示低灌注的问题。也许有的医生发现梗死灶之后,就使用甘露醇,甘露醇就会导致明显大面积脑干梗死。这就是临床上是不是所有的脑梗死病都适合使用脱水药的问题。若低灌注加上脱水药可能导致患者梗死面积加大。张薇薇:前面说已经梗死了,之后说梗死再溶栓是不合适的。临床上未确定梗死,之后溶栓没溶成功,是否成功。但是阻止了病情扩大就是成功,已经发生梗死的部位无法溶开。对于后循环会宽松些,在前循环容易出血。未按照指南是不对的,应按照指南进行。之前患者完全恢复,最后一次发作和溶栓之间相隔一个小时。虽然最后一块未溶掉,但是挡住病情发展。观众提问:患者完全缓解是溶栓作用大?还是降压药物调整起的作用大?为何使用巴曲酶?李小刚:已经梗死的部位无法溶开,目的是抢救半暗带,影像学看不出来,需要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患者肢体0级,无法说话,后循环系统已很厉害。但梗死部分小,溶通后就可缓解症状。此患者为综合性,血压很关键。溶栓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但仍有发作。调节血压后彻底不发作,现在患者很健康。使用巴曲酶是因为抗酸和溶栓治疗后,病人仍发作。最后,只好采用降纤治疗,虽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指南没有推荐,但临床仍应用。观众提问:若无影像学依据,言语不利如何判断是失语还是构音障碍?李小刚:患者想说却说不出来,是构音问题。患者呈现濒死的脸色,当时既像失语又像构音障碍。并不是单纯的运动型失语或是感觉性失语。当下很难判断。樊东升问专家:他汀类药物很重要,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甚至偏低时,使用会不会造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低?他汀类并不是单纯降低胆固醇,而是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而不是降脂药。胆固醇很低时可否使用普罗布考,会有什么情况?对既往有脑出血或者有微出血患者,他汀类药物会增加其风险。张茁:普罗布考到目前为止是比较好的抗氧化药,低密度脂蛋白和受体结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很低。只有当自然的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了之后和清道夫受体结合,然后被大量吞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因此是良好的抗氧化药物。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最早普罗布考是降脂药,但循证医学证据不够充分,未被指南推荐。很早之前天坛医院王军教授提到卒中二级预防TAS的综合治疗。充分发挥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三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从他汀治疗上,根据SPOKE再分析,确实有出血,这些患者都为高龄,有出血病史,或血压高,出血频率和风险并不大于阿司匹林的出血。张薇薇:针对这个患者心脏四个支架,下肢周围血管还有问题。这些药物都可使用,如普罗布考和他汀。临床上的经验之谈: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的,越后吃阿司匹林、他汀、波利维都可以。若动脉是正常的,或者狭窄不到50%,就会出血。对人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有个生理过程和一个病理过程,从大血管到小血管是均速的,就不容易出血。并不一定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网友提问:目前我国神经科专业领域内,目标是IDSC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什么情况下实施强化降脂?张茁:他汀不仅是降脂药,还能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10年加拿大学者发现完全按照指南去控制危险因素,其中60%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因此不能看终点事件,而应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大小结构部位,然后采取强化治疗(降压、他汀)。这种方法50%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逆转,血栓事件减少。提出一个概念要从治疗危险因素改变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此理念得到专家认可。樊东升:得到观念的改变更新。达到血脂降低目标后,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和逆转产生影响。观众提问:此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是否在第一时间加用他汀类药物?李小刚: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二级预防里是spros一样,Spros选择发病三个月至半年的病人,并没有在急性期使用的实验。现在有一些相关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滴滴入股协议书
- 车辆风险押金合同协议
- 还贷免责协议书模板
- 建筑设计与施工合同及协议
-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试题研究
- 《当代生产管理策略》课件
- 猪肉购销合同
- 民政合作协议书
- 语培课程合同协议书模板
- 返建房房屋合同补充协议
- 离婚协议书正规打印电子版(2025年版)
- 中考数学计算题练习100道(2024年中考真题)
- 幼儿园绘本故事:《十二生肖》 课件
- 小学数学北师大五年级下册七用方程解决问题相遇问题导学单
- 新媒体运营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ppt课件(完整版)
- “新时代好少年”推荐表
- 规章制度文件评审表
- 草坪学实习报告模板-Copy
- K-H-V行星齿轮减速器 瞿鸿鹏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课堂评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