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王维[详实参考]」.doc_第1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2/2/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1.gif)
![「禅宗与王维[详实参考]」.doc_第2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2/2/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2.gif)
![「禅宗与王维[详实参考]」.doc_第3页](http://file.renrendoc.com/FileRoot1/2020-2/2/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13307887-7156-4805-9c56-a80ba81114b83.gif)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前 言当初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一开头就说:“易 六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此务为治者也。”1这就指出了传统的诸子学说的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务为治”的。用政治学的语言说,即都是着眼于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政治理论。孟子的人性论讲“性善”,那是启发人努力向尧舜看齐,最终还是要去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天降大任。这里显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本特征。而外来的佛教是以自我解脱为目标的,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自证涅槃圣境或作济人世苦、与人间乐的菩萨,成佛的前提存在于人的自身,因而它的教义侧重在探究人的心性本身,所以魏晋以后大乘佛教的传入,输入了新的心性理论,也刺激了中国学术对这一领域的探讨。而到了唐代,禅宗思想又造成了一个巨大转变。佛教寻求解脱,全部教义的归结点就是个人如何成佛。无论是宣扬悉达多太子如何成佛还是讲众生自身如何成佛,也无论是涅槃成佛、悟得诸法实相成佛,还是往生净土成佛,总之都要由凡转圣,超脱卑俗的人生而进入绝对的圣界。但禅宗出现后,却不讲成佛,讲明心见性;不求超凡入圣,而要发现自己;不承认有什么涅槃、净土,只承认绝对的自性。按六朝以来知识分子的观念,一般也是承认佛说可以“指心”的,即可以补儒家心性论的不足。实际是它在心性学说上造成了根本的转变:不再让人去认识、追求、实践成佛,而是去发现本性清净的自我。这样,神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转变为认识论的问题了。这不只是宗教观念的改变,更促成了思维方式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不仅宗教修持方式方法改变了,整个人生的意念与方式也跟着改变了。从诗歌创作看,传统上说“诗言志”,“诗缘情而绮靡”,他不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用的是心灵的语言。因而心性观念的变化,必然影响到诗坛。唐诗创作自初唐到盛唐逐步繁荣、形成了百花竟盛的局面,正与“东山法门”创立到南宗禅出现这一发展暗相呼应,表明二者在思想背景上有共同之处。从当时禅宗与诗坛的活动中亦可发现相互间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禅宗新观念不断涌现的时候,诗坛立即敏锐的产生了反响,诗人们是率先习禅、推动禅宗思想运动的人群的一部分。 中唐诗人杨巨源诗中说: 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由此可以看出唐人早已看到了禅对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王维在盛唐甚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于其山水诗的成就。他不仅生活在一个有隐逸之风的时代,而且还亲自实践并高度发扬了传统的隐逸作风,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社会政治中,实践了佛教与人生的统一,完成了亦官亦隐政治人格的塑造,在文化史上写下了奇特的一笔。其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一样,也受到了佛教与禅宗的深刻影响,绘画开文人山水画之先,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更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佛禅以理融入艺术创作中,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以独具魅力的审美情趣,发现并表现自然之美。”2 如果辩证地看,禅宗在盛唐时代正处于上升阶段,那种独特的引导信徒明澈佛理的“顿悟”方式,很适合当时文人的口味。禅宗又常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法和诗的语言,因此一个耽于禅悦的像王维这样的诗人兼画家,当他超脱尘俗、投身大自然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顿悟”的方式往往能引导他迸出智慧的火花,在刹那间突破一点,进入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世界。这种意外的收获,恐怕王维自己也未曾意识到吧!一、王维诗歌的“空无之美” 佛教认为“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所以佛门也成为“空门”,“空”是佛教极力宣传的一种生存理念。“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则无欲,无欲则无痛,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槃。心空则一切皆空,一切都将永恒。”3在王维看来,自然万物,人事分坛,一切都是空虚的,应该忘情世事,一切看淡,清新寡欲,与世无争。远离尘世的烦扰,对世间万物皆以无心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得一颗淡泊的平常心。 王维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音乐和绘画。王维在青年时期便才华横溢,积极从政。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张九龄遭贬,奸臣李林甫当道,诗人对时局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沮丧,但他并未放弃官爵利禄,而是随俗沉浮,隐居终南,长期过着半官半隐地生活。我认为官场的失意也应该是王维礼佛的重要原因。“一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由此可见王维半官半隐的生活与其“空”的思想不无关系。 (一)王维讲的空,并非绝对的空无 在山水诗的创作中,王维以画家、音乐家对色彩、音响的特殊敏感,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瞬间的典型形象,传神的刻画出自然环境的清幽静美,这与诗人恬静淡漠的心境是完全契合的。他用心灵去看、去听、去体验某种原始的意象。从那恬静舒缓的诗中,我们所感受的是来自语言世界之处的原始物象,这些原始的物象是天机的流露,是天理的律动,展现出特定的时空关系。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感情的核心,在开篇的“人闲”二字,诗人下榻在山居,避开尘世的烦扰,车马的喧嚣,心境十分悠闲而宁静。正因为如此,当桂花细小的花瓣从枝头飘落,他竟然可以感觉的到。那无声飘落的桂花,使人感到春山中一片静寂,春夜静谧至此,才令诗人感到春山是如此空旷,仿佛除了自己周围什么都不存在。后两句的构思也很巧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栖于山涧中的山鸟,被皎洁的月光惊醒,在山谷中发出婉转的鸣叫。云破月初,何以能令山鸟惊醒?这个看上去不太合情理的想象,却把山谷的空寂写的十分传神。 王维的诗歌中很善于创造一种内涵独特的空境,它不是空虚无有,而是包含着万有的丰富变化;但这个世界自足自在,远离了一切人为的干扰。这首诗里的云溪春山,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山鸟在安详的地栖息,它是那样自在自足,也因为如此,一点皎洁的月光洒落,才会让它感到惊动。月光的力量固然微弱,但毕竟是来自这个空静的春山之外,它打破的山谷的宁静,而山鸟的啼叫,不过是这个平静世界涟漪的传达。而山鸟的断续啼鸣,则让我们更加领略到春山的空静与广大。可见,王维是以内涵独特的“空境”来写月夜春色,融贯了很深的意趣。诗中所创造的“空境”,就其构思方式来说,无疑可以见出佛教空理的影响,万有不染执着,生灭自在,便是空性的体现。但王维只是在构思方式上吸收了佛教的影响,春夜云山的自在安详,那清香素雅的桂花,婉转啼鸣的山鸟,沐浴在皎洁月光下的春色,无一不传达着盎然的生意和诗人怡然陶醉的心情。这种对生活的眷恋与热爱,在佛教看来,同样是未能去除的执着。 然而,王维笔下的“空”,与佛教讲的“空”,毕竟是有所区别的。一方面,王维诗中写的“空”,并非空无一物,也不是简单的无人之境,而是有声有色,有人的影子,如鹿柴中就有“但闻人语响”之句,暗示人的存在。实际上,他在诗中写的空,主要表达的是内心世界的空,内心排除了各种欲望,停止了躁动,因此它的“空”是含着“静”的。另一方面,与佛教的“空”理相比,王维的“空”是以一定的意境展示了他内心特殊的情感。在佛教看来,这些情感是不允许存在的,是必须要除去的,否则就达不到空性。与此不同,王维“空”的境界是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鸟鸣涧中空静的春山,让我们感觉到了他内心的恬淡;山居秋暝中的空山,让我们领略到他高洁的精神世界。王维受佛教的影响是深刻的,但他始终没有真正达到佛教所要求的彻底解脱,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诗人、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身心俱灭,远离人间烟火的虔诚教徒。他的心灵世界是复杂的,其人格分裂的痛苦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也自然地渗透于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这就决定了他的诗在“空”“静”的后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所以,王维讲的空,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一种对大自然审美观照时所获得的清明纯净的美妙印象,在此审美观照中,诗人所顿悟到的是宇宙生命的真谛,宇宙原本就是寂静的。生命的绚烂极致,终将归于平淡;世间的滚滚红尘都会烟消云散。这是王维对佛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感悟和理解。王维的空,不是消解一切,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如:“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暮色降临,面对空阔静谧的水潭,诗人不由得想起一个佛教的传说:在遥远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经隐藏着一条毒龙,累累害人;佛门的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伏毒龙,当然也能够克服世人心中的欲念。王维写这首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描写自然山水的美丽与神奇,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在特定环境下所发出的真实情绪。静谧的水潭象征着一个空寂的世界,它远离喧嚣的尘世,正是诗人向往的地方。(二)王维讲的空,追求的是一种空明洁净、宁静悠远的境界王维讲的空,追求的是一种空明洁净、宁静悠远的境界。按照佛理,之间万物与涅槃原本是一致的,两者皆空。如禅宗六祖慧能的示法偈,做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万物都是虚幻的,佛性也是清净空明的,因此并不会染上尘埃。王维的诗,显然带有禅宗思想的深深印记。王维对佛教的“空”理深有领悟,甚至在诗中具体阐发过“三界唯心”的道理,如:“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既然万物都是虚幻的,那么人若要体验这“浮幻”、“空虚”的道,就必须排除主观的杂念,让心灵归于宁静,只有这样,才能直达现象本原。这里也不能排除道家思想的影响,因为禅宗的思想与道家的思想本来就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如老子讲:“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只有洗除尘垢,镜子才能明亮起来,只有摒除妄见,心灵世界才能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老子还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以观复。”“虚”“静”是心境空明的状态,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体会大道的流行,感悟大千世界的生生灭灭、循环往复。王维在诗作中表现为了“空无”的境界,多用“空”字入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秋夜独坐,“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语言如行云流水,皆有禅趣禅境,表现出了空明洁净和宁静悠远的境界。 王维虽然没有完全遁入佛门,却巧妙地吸取了佛教“空”理的形迹,并加以艺术化的处理,使他的诗具有了某种神韵和意趣。他诗中的空境,是在丰富多彩的山水形象世界中,展示内心世界的空灵,是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也是禅趣与道家精神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才是他的诗在艺术形式上精妙绝伦。在艺术意境上境界高远,才是他无愧于“诗佛”这一美称。 “王维的空境,吸取了佛教空理之形迹,却并未因循其神髓。他毕竟还是一个情感丰富、才艺超群得诗人,而不是一个身心寂灭的佛教徒。”4王维在青春意气的年轻时代是如此,就在身心萧索的晚年,生活的坎坷和佛理的渗透,也并未彻底磨去他的诗人性情。透过诗中的“空”境,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诗人的凡情,其忧伤寂寞,同样使我们感慨唏嘘。当然,诗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髓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了极高妙的境界。二、王维诗歌的“静寂之美”“静是王维诗歌中经常描写的另一种境界,是构成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它也是佛家的一个特定范畴。其实,所说静只是一种心境的静,无论外界如何纷嚣,你感到心里宁静了,也便是静了。大乘佛学以心静为净土,所谓的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心。”9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强调心的决定作用。把“净”换成“静”也恰是同样的道理。禅宗是崇尚山林的佛教,六祖大师缘起外记载有六祖慧能“游境内,山水胜出,辄憩止,遂成兰若十三所”;慧能“随流至源口,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5王维也效法禅宗,曾先后到终南辋川寻求灵感。慧能同时强调“法元在世间”这个道理也同样影响了王维,使他对“空”有了特别的理解,他所追求的空并不排除生命的存在。在他看来,只要有一颗倾心于禅的心灵,就完全可以避开尘世的纷扰,一门一户也足以与世隔绝。王维在诗中经常写他闭门不出的经历,但他的闭门不出实际是倚门静观:“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与自然山水的交流就在这一门一户之间。王维善于通过对山水风光和农舍生活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心境的淡泊、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和情趣,他是在寂寞和孤独中咀嚼精神上的意思清甜。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句卸去一切雕饰,向友人平静地讲述自己归隐的缘由和归隐后自在的生活。我们从中可以感觉到那种脱离了车马喧嚣的宁静与安详。王维的空静,既是一种时空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他集儒、道、释于一身,出仕时较多地倾向于道,兼以通禅。道与禅都主静,强调无为、虚静。王维的诗既追求道德境界,也充满着禅趣。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已不像谢灵运哪样要把自然还原为形而上的义理,而是最形象地展开形象艺术思维。他所描绘的具体实景,仅仅是充当某种理想之境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正如苏轼所说:“摩诘得于象外,有如仙羽谢樊笼。”“就是说他的诗所讲究的是”“象外之象,景外之境”。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他总是默默无言:淡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然而在这默默无言的情境中却蕴含着诗人无边无际的冥想。他的冥想伴随着禅思,既不刻意追求有,也不刻意追求无;既从现实的景物出发,又能以审美的态度进行超越。在禅家看来,这种超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现实世界是关联着实在的假象,而真正的本体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如佛性,人只要放弃自我,进入到物我一体的状态,就可以在纷纷扰扰的现象界领略真如性的沉浮: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襟。(戏赠张五弟趣)作者通过诗中“南山”“鸟兽”“云霞”等词语给人了一种空旷静谧的感觉,这种空旷与静谧正好与禅宗的“虚静”“无为”的思想正好符合。这说明王维的诗中不由自主的融入了自己对禅宗的理解与诠释。王维诗中的“静寂”之美是通过对山川虫鱼鸟兽等自然山水的描写来体现的,这与禅宗这个追求山川美景的宗教不无关系。我认为这也是王维山水诗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如著名诗人谢灵运好佛,他热爱山水,作山水诗与他的好佛有一定关系。清风明月,流水花开,思与境偕,物我两冥。诗人的思绪总是处于“神与物游”的恬静之中。他是在山水田园之中寻找禅机,又将禅机寓于山水田园之中,使生动的禅趣与感性的形象达到了有机地结合。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化”,人化于物,物化于人。当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时,寂静的景象便成为一种活生生的审美之境,这是人与自然山水最完美的统一。为了追求“空”、“静”的禅趣,王维写诗经常选择人际罕至的空幽寂静之景,但他并不是绝对“以空写空”,“以静写静”,如果是这样,就会走向彻底的虚无,所展示的自然山水也将是一片死寂,也就不可能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情趣与生机。王维的“静”跟“空”是联系在一起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静寂之美”与“空”是分不开的,如鸟鸣涧中的“夜静春山空”,由静而觉春山之空,有空而得春山之静。又如辛夷坞中的“涧户寂无人”,从静寂而觉“无人”之空。因此,王维的“空”与“静”分的不是那么清,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完善的。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侯远山僧,先期扫归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籍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己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恩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这些诗中,主人公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静止;他弹琴、啸歌、饭松屑、看道书;自然界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静止;松风吹、山月照、香气飘。但是作者已远离人世间,他越是写出自然界的生机、生趣,就越让人感到他祛除尘累的清静,这里止息妄念的“静”。王维的诗是如此的静寂,如此的空灵,却又包含着无限的深意。沉默自行扩散蔓延,使诗人被一种庄严圣美的声音所震撼,这不正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寂静之音”?透过这些诗我们所体验到的也正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宁静而灵动的心境。艺术语言所要传达的就是自然语言,他不是为了使生命喧闹,而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深富诗情的寂静。三、王维诗歌的“理性美”“王维的诗,不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在诗画之中透露出浓浓的禅意,在他身上体现了诗、画、禅的高度合一。”6“禅诗有三种。一种是直接描写诗人参禅活动的诗,一种是直接阐述禅理的诗,最后一种是渗透禅趣的诗。”7王维对诗歌创作的独特把握在于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歌都包含着一种禅意,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一般的佛理认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禅趣的优美意境。禅学不仅仅是静寂和空无,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作为参禅诗人和画家,王维的最高艺术追求在于从诗作和画作中表现一种情感和一种境界,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作远距离的放大处理,来表现人和自然的深刻关系。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表现了作者对于政通人和的美满和谐的生活的向往。明月和青松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以历史的观点从生活图景中表达出对功名利禄,官爵权位的淡然之情,体现了自然淡薄的人生态度。王维的诗歌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禅宗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由里而外分为三个层次,最内层的是佛教对王维内在精神的形成作用,中层是王维内在精神与诗歌精神的合一,外层则是诗歌意境所体现出的那种诗禅一体的艺术形态。内在精神是一种根植于诗人感情构成和人格结构深处的意识,是支配诗人人生行为和艺术活动的世界关。”8如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若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也是王维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创作的。从诗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内心的牢骚,他说:“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首都精神文明汇报
- 员工培训财务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天然调味料载体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二甲医院特需门诊建设与管理
- 危险化学物品培训
- 三进教学工作汇报
- 离婚协议女方不忠情况下的财产分割与精神抚慰金合同
- 网络游戏IP授权合同:游戏版权授权与运营协议
- 离婚协议无效确认及子女抚养权变更执行异议起诉书
- 2025至2030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模版(三篇)
- 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制度(业主方用)
- 2023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GB/T 18216.7-2024交流1 000 V 和直流1 500 V 及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第7部分:相序
-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 道德新风中小学生主题班会知礼诚信感恩教育课件
- 不动产授权委托书样本
- GB/T 44092-2024体育公园配置要求
- 中国石墨烯发热护膝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 (word版)2024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