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学.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学.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学.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教学重点难点:史籍分类,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史评体,史学优秀传统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历史,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的历史,指的是后者。在中国古代,文史哲相通而统一于文。由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具有“相因之义”,史学的作用在于鉴往知来,垂训于后;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懂点历史,上可知治国安邦,下可启迪做人。“史”,就是手拿笔秉公记事。据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夏天,齐国发生宫廷政变,大夫崔杼杀死国君齐庄公。目睹这一事件的太史如实在史册上写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把太史也杀了。太史的大弟弟又把弑君兼杀太史一事如实记下。崔杼把太史大弟弟也杀了。太史的二弟弟又如实地记下崔杼弑君和连杀两位太史的事。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二弟弟。太史的小弟弟又不怕死地记下崔杼弑君以及连杀三名太史的经过。崔杼一看这情景,就没敢再杀他。这时,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跑来另一位太史,手里还拿着史册,准备在小弟弟死后再续写这段史实。中国史学的这一早期典范,充分说明了史学的求真精神,信史是用生命谱写出来的。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1、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成为可能。历史起源于“记事”,结绳记事,口耳相传,再到文字产生。卜辞(商、周奴隶主贵族用甲骨文来贞卜的记录)和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又有铭文、钟鼎文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历史记载的萌芽。此时巫史不分,渐渐地才从神职中分离出来,专习人事,后向“经世”方向发展。2、尚书(是讲话与档案,在秦焚书后,仅存29篇)、诗经也可被视作为史书(前者记录了商、周王朝的大事,后者被称为“史诗”,反映周族和周王朝传说历史)。3、春秋(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撰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并开创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道路,是古代第一大史学家。成书于公元前722年,是经世之学的标志,后成儒家经典。因过于简略,被梁启超讥为“断烂朝报”)。战国,私人撰史有左传(记载了春秋240多年的历史,名句如“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体现了民本思想)、国语(相传也是左丘明所作,21篇)和战国策。孔子与左丘明均质疑天道和鬼神,是民本思想的代表,他们使史学摆脱了神学。另外,还产生了学术史,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显学篇。4、秦汉时期,中国史学成长期,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出现。史记(纪传体通史,在公元前2世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象史记那样规模宏大的史书)、汉书(断代史)、荀悦汉纪(编年体断代史,作者把汉书的内容变成了简明的编年体,30卷)、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七略(目录书)。赵晔吴越春秋,广记社会各阶层,使历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5、魏晋南北朝300年中,史学著作较前增加40多倍,史学摆脱经学附庸地位而蔚为大国,史学门途众多,除纪传体(后汉书、三国志、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魏收魏书)、编年体之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此时史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困惑的乱世,以史书作为治乱的药石;二是文人仕途失意;三是纸已应用,字体简易,思想活跃,官方重视,“史学”名称出现于此。6、隋唐五代时期,史学出现重要转折,统治阶级重视修史,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24部正史有8部成书于唐初(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隋书经籍志正式使用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再一个特点,是总结性著作的发现,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的出现。刘知几,江苏徐州人,50岁开始以8年时间撰就史通,20卷,分内外篇两个部分,内篇论史书,外篇论史官。此书总结了初唐以前各个历史学家及其著作的优缺点,使以后的史著趋于一定的形式。他提出了“直笔”说,以此作为评价古今史学的标准。杜佑,西安人,家历世仕宦,自己迭任高官,自地方官做到淮南节度使,后来又做到宰相,用30多年时间撰就通典,公元801年完成。其书起于古代,止于天宝,很多是出自经历见闻,所以言之有物。7、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由于官方重视,印刷术普及,故史学发达,堪称盛世。在通史撰述(正史中有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与新唐书。旧唐书是后晋刘煦所作,200卷。元代正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相对稍好)、当代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在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史体广泛,应有尽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袁枢新创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还有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方志在两宋特别在南宋大量涌现,金石学(为新的史料内容)是宋代学者开辟的新园地,官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皆较前代为详。此外,史料的收集和考订工作、对历史知识普及工作(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的重视,也胜过历代。关于资治通鉴:巨型史著,共294卷,目录和考异各30卷。全书起自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长达1362年的编年体通史,宋神宗取名。司马光主编,花费19年时间。贡献在于:(1)史料价值高,不仅丰富,而且审核认真;(2)体例谨严,长于叙事;(3)语言简洁,文笔生动。元代胡三省有读通鉴注,音韵考订甚确。8、明代史学:由于统治者热衷于程朱理学,故官方史学式微,以谈迁的国榷(浙江海宁人,104卷,400多万字,在明实录的基础上,历时36年,是一部编年体明史)为代表的私修史书则大规模兴起。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济史撰述的繁富、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的广泛展开(出现史学类的节本、选本、摘录本、类编本、蒙学读物)。9、清代史学总体上以考据为盛,盛行乾嘉学风,有“实事求是”的治史新风,对中国全部学术文化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清理与总结。它分三个时期:(1)初期,从事晚明史事的研究;(2)中期,研究前代史;(3)晚期,“经世”转向,以图变革,史学理论兴盛。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辨史书真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辨典章故实),赵翼廿二史剳记(即“札记”,以史证史,纪表志传互证他是一个有理论深度的考史学者),全祖望经史答问。清代史学,出现了明史,它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之外最好的一部;马肃的绎史,注重历史比较研究;出现了浙东史学派,以万斯同为首,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学术史著作)为代表,后起者有邵二云、章学诚(著有文史通义),重视对近现代史的研究和撰述。二、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录学中,经、史、子、集顺序排列,史学列第2位,足见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反映文明的载体没有中断过。历史学对于反映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是有重大贡献的。原因在于:一是有史官制度和修史机构作为制度上的保证(如元世祖即位不久,大臣王鹗提出撰写辽、金两朝的历史,他认为:“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元顺帝时史臣们写出了宋、辽、金三朝历史,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撰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二是有众多史家的深刻的历史意识作为思想上的保证。经史关系(指导思想)、文史关系(注重表述)、子史关系(观点的提炼)是中国史家向来关注的问题。梁启超语:“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第二节 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隋书经籍志确定中国古代史籍分类,析为13类:1、正史:纪传体;2、古史:编年类,依年纪事(多依春秋。这两类是史书最主要的体裁);3、杂史:又称别史。体例杂;内容多写帝王之事,不象正史完整,且颇涉琐事遗文入史,内容杂;4、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5、起居注:记录君王言行的史书(新唐书包含实录、诏令),也属于编年体系列。实录是君王在位期间的大事记;6、旧事;7、职官;8、仪注;9、刑法:以上4种是制度之书;10、杂传:关于世俗、佛、道各种人物传记,与“杂史”有区别;11、地理:记录州郡、山川、物产、风俗;12、谱系:记录姓氏;13、薄录:著录文献目录。在隋志分类之外,尚可加;14、史评体(评史书、评史事),唐代刘知几撰史通,确立史评体的规模;15、纪事本末体。另外,中晚唐有典制体、会要体的出现,宋代在纪事本末体之外,还创立了纲目体;明清有学案(学术史著作,如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儒学案)、图表、史论的发展。每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发展过程。从春秋、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奠基著作问世后约三四百年,出现了纪传体史书的开创性著作史记;史记问世后约八九百年,有影响深远的典制体通史通典的诞生;在通典之后约三百余年,乃有宋代史家袁枢所撰通鉴纪事本末的面世。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纪事本末体,是中国史书所采用的几种主要体裁,下面作一分述。二、编年史1、概念: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时间观念明确。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按年记事的编年史,大体名为“春秋”,“春秋”即编年之意,别定他名也有,如晋国称“乘”(sheng),楚国称“梼杌”(梼杌tao wu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指凶恶之人)。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孔子修春秋,体现他的政治立场,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并且文句简短,措辞隐晦。这就是“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3、东汉荀悦汉纪(西汉朝的编年体断代史),通过补叙来记人记事(一只脚跨进了纪传体),扩大了编年史的记叙范围,为编年史写人找到了一条道路。袁宏后汉纪(也是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两汉纪的出现,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规模。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通史,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包容年代最长的通史之一,以政治为中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历史。与司马迁合称为史学“两司马”)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写北宋)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写宋高宗一朝)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四史,即宋元编年史)。正续资治通鉴。明纪。自春秋到明末2400年历史,编年体史书都有记载。“起居注”和“实录”(每位皇帝的编年大事记)也属于编年体史书范围。三、纪传史1、实质上是一种综合体。史记和汉书是纪传体之祖。2、史纪“五体”:纪、表、书、世家、列传(分别为12、10、8、30、70,总计130篇52万字)。十二本纪:“本”是“根”的意思,“纪”是“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记载具有根本意义的大事。这些大事包括国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它们又总是和天下的帝王分不开,所以本纪就成了帝王的传记(有纲举目张之效)。十表:以表格形式罗列历史事件和现象,有纵有横。纵指时间;横指地域,有齐、楚、秦、赵、韩、魏、燕等。八书:对经济、文化等方面专门问题进行分类记载与论述的体裁,半是历史记载,半是解释问题。实际上它以事为类,是制度史的先河,这是史记的创举。八书分别论述礼、乐(这两者治人)、律(从音乐之律引到宇宙之律)、历(天和律的形式化即历法)、天官(天文)、封禅(祭天典礼及其它通天之事)、河渠(农业社会中最主要的是水利建设)、平准(调节各地市场的价格使之趋于合理,它解决生产之后的交换问题)。三十世家:记封国诸侯,以其子孙世袭,故称世家,实际上是本纪的雏形。至如孔子称世家,则因武帝时尊崇儒术,司马迁亦景仰孔子;陈涉称世家,则是司马迁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七十列传:古书中凡记事、立论、解经的著作,皆可谓之传。以人物为中心作列传,从司马迁开始。史记列传有两大类,一是人物传记(有专传、合传、类传);二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亦即后代史书所谓四夷传,如匈奴、东越、朝鲜、西南夷等列传。篇末“太史公曰”则开后世史评体之论、赞的先河。3、班固汉书改“书”为“志”(避免与书名同),废“世家”(断代史不必列世家)。汉书“四体”:纪、表、志、传(分别为12、8、10、70,总计100篇)。“纪”、“传”为主体,这部分有人认为胜于史记;“志”比史记的“书”更为系统而外,还有所发展,如食货、刑法、地理等志,皆班固独创,“艺文志”为后世目录学之祖。汉书以下,表、志或有缺略,但一定有纪有传,故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便于读者阅读。4、“廿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断代史,除史记)。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面较好的是明史。纪传体连贯起来构成了4000年历史。四、典章制度史1、以前面分类中的6、7、8、9为主干,记述历代王朝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书籍,即四库全书所谓的“政书”。2、史记“八书”纪天文、地理、文物制度。以后许多断代史设“志”以记历代典章制度。狭义的“政书”不包括这一类。3、唐代杜佑通典记载历代制度沿革(黄帝到唐天宝年间),是第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杜佑不载天文、五行等与政治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这是其高明之处;他把“食货”列于首位,认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这是前史所没有的;他又反对“非今是古”,主张“随时立制,遇弊变通”。其贡献有二:一是史料价值高;二是为典章制度分类专书开创先河。4、南宋郑樵通志中的“二十略”(全书200卷,为承袭史记的纪传体通史,纪、传部分无新义,“略”则相当于各史中的“志”,大多为历代史书所未载)。作者为福建莆田人,平民,其所得只是些研究心得,不能作为材料依据。在“三通”中,地位最末。5、宋末元初江西人马端临文献通考(来源即“文”书本记载,“献”学者议论,“通考”作者思考整理。为从上古到南宋宁宗系统叙述制度的历史,348卷,24门),开历史考证学的先声,此书价值与通典相等(通典材料可贵在唐,通考价值以唐中叶至宋为佳)。6、通典、通志、通考后人称为“三通”,皆属于通史范畴,至清末发展为“十通”。此外尚有专详一朝典章制度史书即断代制度史,私人撰修称“会要”,官修称“会典”。五、纪事本末体与史评(一)1、概念: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因事命篇”),今人用章节体仿此。2、南宋福建建瓯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此体例,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他把分散的事集中起来,以事件为中心,仍按通鉴原来年次,抄上原文和司马光的论,给它标上一个题目,袁枢自己没有一句话。这样,共编纂了239条目,另有附录66事,总共305件大小事情,其中绝大部分是军事、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只有唐代的两条,文化方面一条也没有。其成绩,用章学诚文史通义的话来说,是“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通鉴纪事本末的分量,约占通鉴二分之一,足见通鉴材料不是纪事本末所能概括,特别是零碎材料,纪事本末无法集中。纪事本末体亦自成从上古到清的贯通古今有系统的史体。(二)1、“史评”概念:评论史事(即历史评论)或史书(即史学评论)的著作。2、重在批评史事(批评事件和人物,在编年体和正史中都有,贾谊过秦论即为史论专篇):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代表历史评论的最高成就)、宋论是代表作(含有深刻的历史哲学思想)。3、重在批评史书:唐刘知几史通、宋郑樵通志总序(提出历史的“相因之义”)、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绍兴人,历经24年,尤重史意)为代表。(史通是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评体的杰出之作,20卷,标志史学理论的确立。后者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史学评论。)清代乾嘉时期史评著作还有: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不可把它们当作一般的历史考证著作,而是既有历史评论又有史学评论的著作。六、关于史注史注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体裁,但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时成为史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比较熟悉的如国语韦昭注、左传杜预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杨衔之自注、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国志裴松之注、汉书颜师古注、通典杜佑自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史通浦起龙注等,都是有名的注。这些注,第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书;第二,注里反映的注家的思想同样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正因如此,有名的注和原书成为整体,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除了第一条以外,主要是史学理论,我们后面补充在此言之甚少的历史理论。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前者指史家恢宏的历史视野,指在学养和知识上兼涉自然和人间社会(司马迁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指重视通史著述。另一层意思,是指史学质素,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更指史学理论。西方的“天”,是一种客观性假定的天,是一种无意志、无情感、可认识、可改造的天。但中国的“天”,既指客观环境的天、自然界的天,又指意志的天。天人之际的学说,是儒家经学的本质内容之一,在这方面,左传、史记继承了尚书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的观念,认为:1、天是世俗道德最终最根本的保证;2、所谓天命兼具变和不变两种特性。如司马迁一面对这种信仰充满困惑(冉耕、季路一者遇恶疾,一者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贾谊伤心而逝;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但终竟自残,“病酒而卒”;李广引刀自刎。这些人均有道德而不得善终),一面却无法将这种信仰撇弃。这种困惑体现了司马迁的终极关怀,这就是人世道德理想最终由何种力量保证?人世道德问题最终由何种力量解决?人们能否寄希望于天命?他依然坚信天命对世俗道德的眷顾,坚信历史变迁与浮沉之后有天命道德方面的根源。“人”义有历史变化,尚书中专指周王,其余则被称为“民”;后来,则泛指一般的百姓。古今关系则提醒史家:历史发展具有“相因之义”。二、以古为镜,经世致用1、这是史学的社会功能,它建基于史学“求真”的本质之上,成为史学内部颇具张力的双重使命。史学目的和功能是鉴古而知今,为当代生活服务,重视古为今用。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的研究,是一项传统。史记130篇写3000年历史,其中有关汉代史内容超过半数。2、史家们向来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关注,重在写政治与人事(典章制度史尤其是杜佑的通典有所突破,从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各领域去探讨历史经验),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这种政治情怀,大多以经世致用为其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史学便重视政治,政治也关注史学,既有促进作用,但也扼杀了史学的创造精神。三、求实直书,书法不隐1、直书是求实的前提。追求真实,秉笔直书,以曲书为耻,不畏风险,不怕坐牢杀头,“直书”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史学的求实精神。班固评史记:“其义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书法指记事的原则,尤重直笔,即不隐讳人事是非,它与“信史”(传信于后世的历史著作)有很大关系。最早提出“书法”的是孔子,他称董狐书法不隐,写下了“赵盾弑其君”;较早提出“信史”的是刘勰文心雕龙。而“直笔”说,则始于刘知几史通杂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意思是:凡是有关褒贬劝诫的史事,不管事主是谁,都应据实直书。3、关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原则与致用目的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史学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也有经世致用的传统,怎样看待和说明二者的关系,也是人们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强调求真原则者,往往对经世致用持保留态度;认同经世致用者,则对历史上曲笔作史现象难以解释。这种困惑还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现今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人们对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价值估量。我们认为,承认秉笔直书传统,并不是就否认曲笔作史的现象的存在;而肯定经世致用,并不是就意味着赞同“名教”观念,甚至赞同史学成为政治的奴婢。事物是复杂的,史学也是复杂的,只有从主流看,才能真正看清求真与致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看清“信史原则和功能信念的统一,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史学传统的精神本质”。四、德识为先,才学为茂这是良史之才的四个重要标准。才、学、识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来的,而史德是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来的,认为:史家须“慎辨于天人之际”,注重客观历史与史家主观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客观历史,不能用主观的好恶去影响。梁启超合之为“史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