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doc_第1页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doc_第2页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doc_第3页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doc_第4页
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教育家简介约瑟夫巴拉特柯内尔美国著名教育家简介约瑟夫巴拉特柯内尔(Joseph Bharat Cornell,19xx)是美国著名的自然教育家。他在1970年代后期所撰写的著作与孩子分享自然,积极提倡户外学习,对当时的教育引起很大的震撼。直到现在的20多年,这本书在全世界被翻译成15种语言,总销量超过50万册。他在1979年成立分享自然基金会,用以资助他的自然教育活动。到了今天,他对大自然的热情依然未减,每每为着它的伟大和奥秘而着迷。他依然为着让小朋友更亲近大自然而想出各种新游戏,所以他的著作到现在依然是推行自然教育者的必然参考书籍,而且在两岸都已开始有中译本发行。著作列表 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 Book 系列 1. Sharing Nature With Children: the classic parents and teachers nature awareness guidebook, (1984,1998年再版), Dawn Publications, CA: USA. ISBN 1883220734 2. Sharing the Joy of Nature: Nature Activities for All Ages, (1989,1998年再版), Dawn Publications, Nevada City, CA: USA. ISBN 0916124525 3. John Muir: My Life With Nature, (2000), Dawn Publications, CA: USA. ISBN 0606256482 (硬皮本) / ISBN 1584690097 (平装本) Sharing Nature Pocket Guide 1. With Beauty Before Me: An Inspirational Guide for Nature Walks, (2000), Dawn Publications, CA: USA. ISBN 1584690127 Listening to Nature: How to Deepen Your Awareness of Nature, (1987), Dawn Publications, Nevada City, CA: USA. ISBN 0916124355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Nature: A Guided Exploration, (1995), Dawn Publications, Nevada City, CA: USA. ISBN 1883220068 Ocean Animals Clue Game, (1995), Dawn Publications, Nevada City, CA: USA. ISBN 1883220270 Rainforest Animals Clue Game, (1995), Dawn Publications, Nevada City, CA: USA. ISBN 1883220440 约翰汤普森约翰汤普森,又称为約翰湯姆森(John Thompson,1889年-1963年),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平出生于加拿大,在美国费城学习音乐,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做钢琴巡回演出。但后来健康恶化(另一说法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钢琴教师的生涯。起初在费城和印第安纳波利斯教学,1918年开始在堪萨斯市立音乐学院(Kansas City Conservatory of Music,现为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音乐和舞蹈学院UMKC Conservatory of Music and Dance)任教,1930年-1939年是该校的校长。在此期间,他开始通过出版社Willis Music出版钢琴教材。1936年出版了幼儿钢琴入门指导(Teaching Little Fingers to Play)和现代钢琴教程(John Thompsons Modern course for the piano)的第一级,和之前的钢琴教材不同的是,他的教程的形式活泼,易于被儿童接受,加上简单的,用图像配合的教师指导。他的教程推出后,立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他就出版了第二至第五级的教程。1943年,出版了成人预备课程(Adult Preparatory Book)。1949年,出版新的系列Melody All the Way。1955年,出版了另一个新的系列简易钢琴教程(Easiest Piano Course)。除此以外,Willis Music出版社还有大量的补充教材和乐谱,包括练习曲,分级技巧,同一音乐风格的选曲集等出版,组成了书库Thompson Library。汤普森的钢琴教材的成功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出现了很多相似的系列钢琴教程(piano methods)。它们一般都有以下特点:简洁排版,音乐易读,并加上有吸引力的图画,围绕主要课程,出版一系列辅助教材包括乐理、技巧、视奏和各种风格选曲的分级教材。汤普森的钢琴教材在全世界仍在广泛的出版和应用,他的现代钢琴教程已经成为经典的钢琴教材。汤普森教程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也很普及。在中国大陆,他的现代钢琴教程被简称为“大汤”,简易钢琴教程被简称为“小汤”,被广泛的用作钢琴入门的教程。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这一套教材常用的有5本,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实际上还包括预备教材幼儿钢琴入门指导(Teaching Little Fingers to Play),所以共6本。不过在19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时,只有第一级到第五级5本。其中的选曲除了简易的钢琴曲外,还有美国的儿童歌曲、民歌,古典作曲家的钢琴曲、歌剧、交响乐等改编曲,简化版等。每首作品前,都有相关的介绍,如技术要点、音乐常识、作曲家等。这套教材强调音乐性,学生在学习音符、节奏和模式的同时,也许学习了乐句、音乐形式、速度、强弱等。第一级一开始已经是C大调的双手配合,所以需要有更基本的入门教材配合。整体覆盖的范围从入门阶段到初步的中级程度,但是前三级和第四、五级之间的难度跨度较大,所以前三级的使用相对较多。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这套教材共有8本,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学习钢琴的特点,放慢进度,使用了大量的插图,包括双手联弹、填写音符、视奏等。约翰福开森约翰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年1945年),教育家,文物专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1866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城,父为教会牧师。自幼随家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婚。随后来到中国,先在江苏镇江学习汉语,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办校开课。1888年,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受傅罗(Flower)之邀出任院长(president)。汇文书院教职主要来自美国,书院设博物院、医学馆、圣道馆,并设附属中学;后于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1896年,李鸿章幕下重臣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受聘出任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翌年辞汇文书院校长之职,出任南洋公学监院(president,校长),直至1902年。初致力校舍建设、设备选定、课程设置、教师聘用,并亲手设计该校最早的两幢建筑物,中院和上院;南洋公学后改为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与汇文书院不同,南洋公学为中国人自办的学校,故聘用了许多著名的中国学者任职任教,如吴稚晖、钮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借此扩展了与中国学人及士绅的交往。1899年办新闻报。1898年受聘为两江总督刘坤一幕僚。1900年兼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参与策划东南互保。1902年参与修订中国对日对美条约。1908年到北京任邮传部顾问。曾出任华洋义赈会会长;1910年中原大旱,募得赈灾金约100万美元,被清廷封赐为二品顶戴。1921年奉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顾问参加以遏制日本在华扩张为重要议题的华盛顿会议。1938年10月福开森夫人在北平居所病故。1943年福开森被日本遣送回美国,1945年在波士顿去世。福开森在华57年,对中国社会颇具影响,对中西文化交流卓有贡献。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浓烈,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一生收藏许多中国文物珍品。部分收藏品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34年,捐赠家中数十年全部收藏品给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上海法租界曾有一条马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福开森路(今武康路)。 约翰杜威西方哲学20世纪哲学Image:John Dewey.jpg姓名:约翰杜威出生:1859年10月20日(1859-10-20)逝世:1952年6月1日 (92岁)学派/流派:实用主义哲学主要领域:教育哲学, 认识论, 伦理学著名思想:进步主义的教育方法受影响于:柏拉图, 卢梭, 黑格尔, 皮尔士, 詹姆士施影响于:Richard Rorty, 希拉里普特南, Cornel West, 尤尔根哈贝马斯, Sidney Hook, 诺姆乔姆斯基, Thorstein Veblen, 胡适, 晏阳初, 陶行知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与皮尔士、詹姆士一起被认为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平杜威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里。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与教育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这种“无目的论”的确使人不敢轻易接受。必须记紧的是他在这儿说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会不能分割的,对他而言,特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反映的可说是一种美国精神-个体的发展本身已是最终的目的。他说:“教育的自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师才有目的。”如果我们把他的话理解为教育是漫无目的的,显然是一种误解,他“只是要人不因养成社会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沦为“别的目的的附属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这样诠释: “一个人放枪,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枪对着放的鹄的。但这个对象不过是一个记号,(使我们对)所欲进行的活动有所专注。”放枪的最终目的并非鹄的本身,而是这记号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事实上,他并不否定教育须有“良好的教育目的”,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1. 须建基于个人的固有活动与需要; 2. 须能翻成实行的方法,与受教育的人的活动,共同合作; 3. 教育家须防备所谓普通的与终极的目的。 事实上,当代教育的定位的确摇摆在两类教育目的之间:一是“使受教者成为定型的产品”,另一是“最终要提高受教者的(创进)能力”。基于对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视,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视为一种神秘的筒子,以为我们能使知识经过这筒子,由外界把知识输入心里去以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着书本,使儿童常常听着教师的话,就是求得完善知识的秘诀。”他认为灌输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即成长”:“成长的第一条件,是未成长的状态未字却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并不是仅仅虚无或缺乏的意思。”他肯定这种未长成的状态是充满能动性和潜能的,不是一味灌输能使之充分发展的。对杜威来说,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习者去“经验”是教育的关键: “所谓经验,本来是一件主动而又被动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来不是认识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经验当作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主张以这种进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学习者从活动中学习,经验本身就是指学习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间互动的过程。但他又说: “经验的价值怎样,全视我们能否知觉经验所引出的关系,或前因后果的关联。”并不是每一种经验都是有教育的价值的,对经验过程逐渐形成的主体的诠释是关键所在。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养出学习者自习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说: “教育功用的经验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的培养称为“改造”,所以他说“教育即改造”。从以上可知,杜威主张教学方法的实施应紧扣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特别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工作”,后期再慢慢再转向“系统的、技术的知识”。正如伯内特(Joe R. Burnett)在1979年论及美国教育实践时说: “杜威的教育学在当时或现在,不可能在学校中得到广泛地应用。因为从来就没有培训过进行这种教育的教师,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长和政客们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学。”我们也不能否认,马利坦对杜威式的教育的批评是值得注意的: 他认为“当人们忘记了传授客体(the object to be taught)以及客体的首要性(the primacy of the object)时,当手段崇拜(不是有目的、而是无目的的手段崇拜)仅以对主体的心理膜拜而告终时,错误便产生了。”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美国曾于1968年发行纪念杜威的邮票主要著作 哲学之改造 民主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或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 自由与文化 我的教育信条 教育哲学 明日之学校 儿童与教材 追求确定性(The Quest for Certainty,1929) 心理学 批判的理论学理论 学校与社会 经验和自然 经验和教育 自由和文化人类的问题等司徒雷登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24日1962年9月19日),出生于中国杭州,逝世于美国华盛顿,美国传教士,燕京大学创始人,前美国驻华大使。第二代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1876年6月24日,他出生于杭州城北部天水桥畔耶稣堂弄天水堂旁的传教士住宅。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会讲一口纯正的杭州话。11岁时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曾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他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辛亥革命时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约记者。创办燕京大学1919年1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司徒雷登四处募捐,为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仑美奂的新校园,不惜出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如吴雷川、许地山、邓之诚、郭少虞、顾颉刚、赵紫宸、容庚、钱穆、吴文藻等人来燕大任教,提升燕大知名度和学术地位。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司徒雷登还注意与学生、员工互动交流,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对待教职员工热情温暖,给许多学生和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甚至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召见,听取他对中国时局的意见。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和华北地区英美人士一同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长老会乐道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这期间燕大也被迫迁往成都,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中国。关键时期的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任期恰好是整个国共内战时期(1946年1949年)。同时仍担任燕大校务长之职。当时有人这样评论:他“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不过,作为一名外交界的新手,却要应付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一厢情愿地希望能将二战结束后的中国引向和平建设的方向,当然,他的努力既不可能被国共双方所真正接受,也未得到美国政府的信任。1一些评论认为,司徒雷登在政治方面过于天真,是一个失败的外交家。1949年4月,共产党军队攻占南京,他没有像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大使一样随国民政府南下广州,而是坚持要留在南京美国大使馆。直到8月2日,司徒雷登才被迫离开中国返美,随即退休。据说在他离开中国前夕,曾经和中国共产党高层秘密接触,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行。8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这篇文章还曾经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因此在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中国大陆人中,普遍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回到美国后,他先被国务院下了“禁言令”,后来又被麦卡锡主义者骚扰。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在燕京大学校园内,但是他的这个理想今未能实现。不过他在杭州的出生地已经作为文物得到了保护。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著作 新约希汉英辞典(Greek-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1918年). 在华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 乔治华盛顿卡佛乔治华盛顿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年7月12日1943年1月5日)是美国教育家、农业化学家、植物学家,第一个进入艾奥瓦州立大学并取得农业硕士学位的黑人。早年出生于密苏里州的钻石丛镇(Diamond Grove),双亲是黑奴1;当他还是婴儿时,父亲被杀身亡。卡弗的母亲及小孩们均遭匪徒绑架,主人摩西卡弗(Moses Carver)以一匹值美金300元的马换回病重的乔治华盛顿卡佛。在宣告解放黑奴后,他在主人家又住了数年,并承袭了主人家的姓。教育卡弗自幼心思敏锐,就展现对植物过人的直觉知识。他十岁离开主人卡弗家,到密苏里州尼欧肖(Neosho)的一所政府为黑人设立的初级学校名叫“林肯”的黑人小学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读书。由于勤奋向学,加上恩主倾力支持,始得以继续接受教育。13岁时又转到阿肯色州的斯科特堡读高小学。1885年,他自肯萨斯州明尼亚波利市的高中毕业,卡弗一心要上大学,但是那时代没有黑人上大学,他曾经伪装白人的姓名申请,虽然他的学历符合高地大学(Highland University)的要求,但因是黑人,学校拒绝了他入学,这使他很痛苦,然而他下定决心要读书。有一次在艾奥瓦州温特塞(Winterset)城的一个教会上初遇了缪霍男(Milholand)博士。当他知道卡弗的困难时,就大力推荐卡弗进入宣信大学(Simpson University)就读,此时他已经30岁了。卡弗把握机会努力读书,又在老师巴布的推荐下于1890年,他进入艾奥瓦州印地安诺拉(Indianola, Iowa)的辛普森学院(Simpson College)就读。艺术教授见其在植物方面的才华,鼓励他转至州立农业学院就读。他于1894年获得学士学位。受雇于亚米斯实验站(Ames Experiment Station),担任著名的植物学家与菌学家路易斯潘梅尔(Louis Pammell)助理。他于18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应布克华盛顿之邀,前往阿拉巴马州塔斯提吉学院(Tuskegee Institute),主持新设立的农业系。发明与贡献他从事农业研究,著有成效,对社会贡献至巨。他从地瓜与花生提炼出三百余种副产品,包括塑胶、染料、医药、面粉、奶粉、木料涂漆及肥料。他对土壤使用与植物病虫害的精深研究,促进了美国南方的经济革新。他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与产品闻名全球。他创先安排一天让小农夫到塔斯提吉学院学习使土壤肥沃的方法;顾及有些人无法到学校,卡弗首创“车上学校”。这种学院下乡的作法,后来广被美国农业部与其他国家所采用。专论1898年卡弗的第一个出版品,是一张称为喂家畜吃橡实(Feeding Acorns to Livestock)的单张,其后又陆续出版了共44篇专论。2名誉1923年获颁史宾岗奖(Spingarn Medal);1939年获颁罗斯福奖(the Roosevelt Medal);1942年获颁爱迪生基金会奖(the Thomas Edison Foundation Award);1916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奖(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 of Arts);1973年被选列入美国伟人名录(The Hall of Fame for Great Americans)。1940年,卡弗捐献毕生积蓄,成立卡弗研究基金会(The Carver Research Foundation)。乔治华盛顿卡弗国家纪念馆(George Washington Carver National Monument)座落于摩西卡弗的农庄里。1943年某日卡佛从楼梯滚落下意识不明,被女仆发现,送进了医院,,然而数日后1月5日去世。国会特定每年1月5日为卡弗纪念日。诺亚韦伯斯特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年10月16日1843年5月28日),美国辞典编纂者,课本编写作者,拼写改革倡导者,政论家和编辑,被誉为“美国学术和教育之父”。他的的蓝皮拼字书教会了五代美国儿童怎样拼写,在美国,他的名字等同于“字典”,尤其是首版于1828年的现代韦氏词典。生平韦伯斯特于1758年出生于定居在康乃狄克州西哈特福市的一个北方人家庭。他有两个兄弟查尔斯和亚伯拉罕,和两个姐妹梅西和耶路撒。他的父亲是一个农场主和纺织工,是康乃狄克州州长约翰韦伯斯特的后人;母亲则是普列茅茨领地长官威廉布雷德福的后代。16岁时他进入康乃狄克州唯一一所大学耶鲁大学学习。时逢美国独立战争,由于食品短缺,许多课程转到康乃狄克州的格拉斯顿伯里,独立战争期间,他加入了康乃狄克州地方军。1778年毕业之后,由于负担不起学习法律的费用,他到格拉斯顿伯里,哈特福市和西哈特福的中小学教书。1781年他获得了法律学位,但毕生都未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而是在中小学教学,并试图建立一些小规模学校,可是都不是很成功。政治观点直到1781年,韦伯斯特都主张新民族的扩张,认为美国民族主义高于欧洲,因为美国价值观更优越。“美国洞见了这些荒谬她看到欧洲国家不同教派之间争论不休,商业,人口等各方面发展受到阻碍和制约,因为人们的意识就像身体一样过度膨胀,被政策和迷信双重束缚:她嘲笑他们的愚蠢并规避他们的错误,将自己的帝国建立在普遍宽容上:她哺育各种宗教她保护个人的神圣权力(这让欧洲人怎样的大惊失色啊!);她使见解不同的人生活在至高的和谐中她终将升到伟大和荣耀的顶峰,相比之下,古希腊罗马以及现代帝国都将黯然失色。”他以拼写书和字典为美国民族主义知识界的奠基做贡献。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韦伯斯特是一个直言无讳的联邦制拥护者。在政治理论上,他降低了美德的重要性(共和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广泛传播的物权(自由主义的关键元素)。韦伯斯特婚姻美满,并成为哈特福市的精英,但并不富有。1793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1500美元的薪金聘请他到纽约编辑一份联邦制拥护者的报纸。12月他创立了纽约第一份日报American Minerva(后来的商业广告报)。他做了四年编辑,写了相当于20期的文章和社论。他还出版了半周刊The Herald, A Gazette for the country(后来的纽约观察家)。作为党羽,他很快就被拥护杰斐逊的共和党人公开抨击为“懦弱的,自以为是的爱国者”,“无可救药的疯子”,“虚伪的饶舌者假装博学者和庸医”,即使是联邦制拥护者科伯特也把他描述为“拥护联邦制的卖国者”,“伟大的傻瓜和无耻的骗子”。这个文字大师非常苦恼,就算是“民主”,“人民”,“平等”这样的字眼都会在公众辩论中使他困扰,因为这些词都是形而上的抽象,要么没有意义,要么有意义但没有凡人能理解。韦伯斯特崇尚法国的极端思想,不像大多数联邦制拥护者,他支持处决路易十六。他强调中立的对外政策,但当法国大使埃德蒙吉尼特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前雅各宾的“民主共和团”干预美国政治和攻击华盛顿时,韦伯斯特谴责了他们,并让他拥护联邦制的编辑同僚们“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这些团体,他们是异国的植物:和平之光会毁灭他们”。几十年来他都是新美国多产作家,出版课本,为联邦政党写政论,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现代他的作品书目多达655页)。1789年韦伯斯特搬回纽黑文。拼写书和字典作为教师,他不喜欢美国的初等学校。它们常常过于拥挤,70个各种年龄的孩子挤在只有一间房的校舍里。只有很少未经训练的教师,没有课桌,从英国来的课本也让不能让人满意。韦伯斯特认为美国人应该学习美国课本。于是他着手写一部三册的概略英语语法,由一册拼写(1783年出版),一册语法(1784年出版),一册阅读(1785年出版)组成。他的目标是以美国的方式训练儿童。他认为自己最大的贡献是在英语语法和发音“炫学的叫嚷”中“拯救了“我们的民族语言”。他抱怨英国上流社会败坏了英语,他们建立了自己拼写和发音的标准。韦伯斯特认为对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学习不应超过对英语语法的学习。他认为美语的标准“和美国文明和教会机构的共和标准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大部分民众将控制语言;政府中流行的主权必须伴随着语言的流行使用。“事实是大众的习语是语言的规则,所有偏离这一标准的都必是错误的。”拼字书的优点在于它易于教授,它的难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莫迪默艾德勒莫迪默艾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1902年12月28日2001年6月28日)是一名美国哲学家。艾德勒出生在美国纽约市。14岁从中学退学后,成为纽约太阳报的印刷工人。他想要成为一名记者,于是在夜间学习写作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以下全人类著作的作者堪称英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约翰洛克、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等。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尽管他没能通过学士学位必须的体育标准,还是留在了大学,最终得到了一个教师的位置,和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艾德勒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任职,在那里他遇到了校长罗伯胡钦斯,西方世界伟大名著项目的发起人。1980年,梅耶轻松地问艾德勒,如果他去一个荒岛,准备带哪些书,艾德勒回答说是以下11本: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5到6篇柏拉图的对话 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 希波的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普鲁塔克的比较列传 但丁的神曲 威廉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 蒙田的尝试集 格列佛游记 约翰洛克的政府论 2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著作 Dialectic (1927) The Nature of Judicial Proof: An Inquiry into the Logical, Legal, and Empirical Aspects of the Law of Evidence (1931, with Jerome Michael) Diagrammatics (1932, with Maude Phelps Hutchins) Crime, Law and Social Science (1933, with Jerome Michael) Art and Prudence: A Study in Practical Philosophy (1937) What Man Has Made of Man: A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Platonism and Positivism in Psychology (1937) 哲学与科学 of Man: A Collection of Texts as a Foundation for Ethics and Politics (1940)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 (1940)(中文版 ISBN 9789570517989) A Dialectic of Morals: Towards the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1941) How to Think About War and Peace (1944) 教育革命 (1944, with Milton Mayer) The Capitalist Manifesto (1958, with Louis O. Kelso) ISBN 0837182107 The Idea of Freedom: A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ions of Freedom (1958) The New Capitalists: A Proposal to Free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Slavery of Savings (1961, with Louis O. Kelso) The Idea of Freedom: A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troversies about Freedom (1961) Great Ideas from the Great Books (1961) 哲学的条件: Its Checkered Past, Its Present Disorder, and Its Future Promise (1965) The Difference of Man and the Difference It Makes (1967) The Time of Our Lives: The Ethics of Common Sense (1970) The Common Sense of Politics (1971) The American Testament (1975, with William Gorman) Some Questions About Language: A Theory of Human Discourse and Its Objects (1976) Philosopher at Large: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 (1977) Reforming Education: The Schooling of a People and Their Education Beyond Schooling (1977, edited by Geraldine Van Doren) 每个人的亚里斯多德: Difficult Thought Made Easy (1978) ISBN 0684838230 How to Think About God: A Guide for the 20th-Century Pagan (1980) ISBN 0-02-016022-4 六种伟大思想(Six Great Ideas: Truth-Goodness-Beauty-Liberty-Equality-Justice) (1981) ISBN 0-02-072020-3 The Angels and Us (1982) The Paideia Proposal: An Educational Manifesto (1982) How to Speak / How to Listen (1983) ISBN 0025005707 Paideia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A Consideration of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Paideia Proposal (1983) A Vision of the Future: Twelve Ideas for a Better Life and a Better Society (1984) ISBN 0025002805 The Paideia Program: An Educational Syllabus (1984, with Members of the Paideia Group) Ten Philosophical Mistakes (1985) ISBN 0-02-500330-5 A Guidebook to Learning: For a Lifelong Pursuit of Wisdom (1986) We Hold These Truths: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the Constitution (1987) Reforming Education: The Open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1988, edited by Geraldine Van Doren) Intellect: Mind Over Matter (1990) Truth in Religion: The Plurality of Religions and the Unity of Truth (1990) Haves Without Have-Nots: Essays for the 21st Century on Democracy and Socialism (1991) ISBN 0025005618 Desires, Right & Wrong: The Ethics of Enough (1991) A Second Look in the Rearview Mirror: Further 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f a Philosopher At Large (1992) 伟大思想:西方思想的列克星敦 (1992) Natural Theology, Chance, and God (The Great Ideas Today, 1992)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al-Moral-Objective-Categorical (1993) Art, the Arts, and the Great Ideas (1994) Adlers 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125 Key Terms for the Philosophers Lexicon (1995) 编写 新技术:奴隶还是主人 (in work, with Phillip W. Goetz) Scholasticism and Politics (1940) 西方世界伟大名著 (1952, 52册) A Syntopicon: An Index to The Great Ideas (1952, 2 volumes) The Great Ideas Today (1961-1977, 17 volumes, with Robert Hutchins) Gateway to the Great Books (1963, 10 volumes, with Robert Hutchins) The Annals of America (1968, 21 volumes) Propaedia: Outline of Knowledge and Guide to The New Encyclopdia Britannica 15th Edition (1974, 30 volumes) Great Treasury of Western Thought (1977, with Charles Van Doren) The Great Ideas Today (1978-1999, 20册) 西方世界伟大名著第二版(1990年,60册) A Syntopicon: An Index to The Great Ideas 2nd Edition (1990, 2 volumes) 杰兰克杰兰克 (Jay L. Lemke)是密西根大学教育系教授,他研究的领域涵盖 Postmodernism Critical Theory,Masculinism,Sexualities,Discourse Analysis,以及Ecosocial Dynamics。 对语言学,教育学及语言教育有很大的贡献。 其著名的科学对话(talking science),受到广泛的注目,并翻译为多国的语言。学历 芝加哥大学 1973 Ph.D. (理论物理) 芝加哥大学 1968 M.S. (物理) 芝加哥大学 1966 B.S. (物理) 作品 Intertext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4(3-4): 257-268, 1992. 科学对话Talking Science: Content, Conflict, and Semantics Paper presented a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eeting, Washington DC, 1987. Arlington VA: ERIC Documents Service (ED 282 402). 1987. 亨利温特斯路思义路思义教堂路思义(Henry Winters Luce,1868年9月24日1941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服务于中国华北齐鲁大学与燕京大学两校的美国传教士。路思义生长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斯克兰顿(Scranton),父母亲都是敬虔的基督徒,经营一家颇具规模的杂货店。1888年进入耶鲁大学就读,恰逢学生志愿海外宣道运动(The 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for Foreign Missions)的潮流席卷美国各大学校园,八千多名大学毕业生因此远赴海外宣道,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中国。当时毕特金(Horace T. Pitkin,1900年在中国保定被杀)、艾迪(Sherwood Eddy)和路思义就是加入这一行列中著名的“耶鲁三杰”。他们在1892年毕业后,一起进入纽约协和神学院以及普林斯敦大学学习。1896年,艾迪和华特金分别动身前往印度与中国,路思义则是在1897年9月才带看新婚三个月的妻子伊丽莎白受美北长老会的派遣乘船横越太平洋,经上海前往山东登州(蓬莱),在狄考文(Calvin Mateer)创办的文会馆中担任物理教师。在那里路思义发起了山东省历史上第一场篮球比赛。1900年的庚子之乱中,山东省的传教士得到北洋海军的统领萨镇冰的帮助,经烟台转赴朝鲜汉城避乱。但路思义的同事们没有失去信心,在废墟上重建教会。这时,年轻的路思义推动山东长老会作出重大决定:将文会馆迁至山东腹地的潍县(今潍坊市),并联合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办有广德书院,Gotch-Robinson Training Institute)的力量,提高学校的级别,增加高等课程,最终在省会济南创办一所象样的正规大学。这些建议后来逐步一一得以成为现实。1904年,文会馆搬到潍县东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