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奢侈品市场·参考资料集萃.doc_第1页
中国奢侈品市场·参考资料集萃.doc_第2页
中国奢侈品市场·参考资料集萃.doc_第3页
中国奢侈品市场·参考资料集萃.doc_第4页
中国奢侈品市场·参考资料集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来填补中国奢侈品市场空白面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这个潜在的巨大“金矿”, 我们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问题是:在奢侈品领域立足,还是将身边这座“金矿”拱手相让? 如果想有所作为,我们又该如何过“坎”? 成功的关键何在?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时机与挑战 当国人的注意力多关注大众消费甚至“三农”穷困问题时,从市场机会的商业角度而论,中国另一个潜在的巨大“金矿”已经浮现,并呈现出最具商业价值的前景。当欧洲企业家对此虎视眈眈已经出手之时,中国的商界乃至社会是否已经看清时机而有所准备? 这就是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中国奢侈品消费场景 “她们月收入不过20003000元,但是她们会攒下半年的工资去专卖店买一个路易威登的包,然后拎着这个包去挤公共汽车,走路上下班。”2004年年底,第一财经日报上这样描述中国的奢侈消费。 2004年12月,瑞士名表伯爵在北京赛特的新店还未开张之前,一块6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手表就已被预订。 在欧美也只有少数人问津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的宾利车(Bentley),在中国连创销售纪录。宾利2002年进入中国,不到3年的时间已经在中国售出了133辆轿车,其中19辆车的单价超过100万美元。2003年上海汽车博览会期间,一辆价值1188万元的宾利被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买家订购。2004年宾利在中国销售了56台,销售额约为2.24亿元。宾利在中国创造了三项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旗舰版728的销售量全球第一。中国内地市场上宾利的销售额已超过德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市场.透视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岁、年收入万元的人群是奢侈品的主力消费者,这个人群的数量约万人!”昨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题为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的“奢侈”观点,引得业内一片争论之声。报告还公布了一组数字,用以说明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趋势: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每年销售额为多亿美元;预计从现在到年,年增长率为;到年,中国将有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倍;到年的年增长率为,届时,销售额将超过亿美元。“到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报告中这样写道。事实上,自今年月中旬以来,有关“奢侈”的各类活动便频频光顾中国。月日,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牌行业高峰会在上海举行;月,时尚大牌的时装展在上海和平饭店高调登场;更引人注目的是,奢侈品的全球性盛会每年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顶级奢侈品展览也将在今年月驾临上海,再次拉开奢华的大幕。在人均还只有元人民币左右(约合美元)的当前中国,我们的消费能力有这么猛吗?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有万人的规模吗?到底是什么人在追捧这些奢侈品?2040岁、年薪24万的人群为奢侈品消费主力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称,中国有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其中有万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饰品。该协会还表示,这部分群体的年收入为人民币万元(约美元),存款在人民币万万元约美元之间。安永调查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他们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一类是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这些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到岁之间;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到岁之间。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是相当年轻的。他们常年奔波在外,购买习惯与世纪年代开始大批出国的日本消费者相似。在国贸、燕莎、王府饭店等奢侈品牌专卖店,经常有“很年轻”的女孩和男孩到这些店中购物,而其中以女性居多,很多人甚至已经成为店中的固定客户。上海一家媒体前不久曾对江浙沪地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受访者愿意买奢侈品,的受访者为此更曾有过特意存钱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人均年消费达到元。显然,不少年轻人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几乎每家名牌店的销售人员都表示,他们的客户绝大部分是成功商人,他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讲究穿戴的品位。与此同时,有经济实力消费这些奢侈品的,还有月薪至少在万到万元的外企白领,在中国良好的销售业绩让更多的外国奢侈品巨头看到了商机。奢华品牌意味着享受生活还是“显示身份”里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当我拥有的那一天,就是我真正出人头地的一刻。”社会学家顾晓鸣教授曾给追求奢侈品的白领作了个幽默的注释:“现在所谓白领,就是白领工资的人,他们劳心劳力地工作,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辛劳所得,只用来换一个身份符号。”安永报告也指出,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心态仍以“显示身份”为主。因此,消费者往往追求最新、最流行的商品,属于“商品驱动型消费”。而发达国家的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消费者偏爱“体验驱动型消费”,追求能够放松压力的舒适假期或者高品质的服务,例如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中国品牌战略协会认为,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出现目前这种青年奢侈消费的现象,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刚刚腾飞,社会步入大众消费时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国人购买力上升,人们在物质追求上难免会出现浮躁心态。“现在的奢侈消费,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比如我们以前熟知的百万英镑、项链这样的故事。现在的中国,也常常被奢侈品商比作是早些年的日本。”孙时进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这种炫耀性消费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对年轻人的奢侈消费,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引导。“从需求层次看,年轻人在成长中必然会经历生存需求、安全感需求、社会尊重需求等多个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过消费带来的心理愉悦度是递减的。”孙时进认为,应通过引导,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制度,建立起完善的信贷消费体系。“把奢侈引导到积极正面的消费上,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观点争鸣:奢侈品到底是什么?安永报告认为,“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位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其中包括高级时装、饰品等。”奢侈品接近国际化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到底何谓奢侈品?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拉丁文里奢侈品写作“”,意为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奢侈品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说,对有些人来说,奢侈品可能是一辆万元的劳斯莱斯;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可能是一份元的哈根达斯。而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则是,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也曾有观点认为,奢侈品就是同类产品中最贵的东西。但这个观点也遭到了反驳。反对者认为,所谓的昂贵不仅仅是价格本身的高低,如果不是真实价格而是漫天要价,则价格衡量奢侈毫无意义。奢侈品的昂贵,应该是天然的,而非人为的昂贵。某个品牌并不是标上“天价”就可以成为奢侈品的。一份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人一提到奢侈品,都直接条件反射到“东西”上来。不管是名牌服饰也好,还是名牌汽车、豪宅,这些统统都是很实在的物质,或者说就是财富的象征,只不过级别不同而已。但来自英国的观点是,真正的奢侈品品牌代表一种整体优雅的气质,几乎每个奢侈品品牌背后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拥有者会被这些气质感染。同样,如果不了解品牌背后的历史,就不能体会这个品牌的风格和内涵,则拥有者和品牌不能互相融合。“1.75亿奢侈者”如何出笼?“中国目前经常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在万万之间,中国至少有亿人或者的人口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昨天安永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新的奢华风潮报告,报告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中国消费日趋成熟的消费心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在未来数年内的全球奢侈品产业的主要增长区域。随着世纪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消费风潮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盈利增长与年相比已经下降,而处于寒冬期的全球奢侈品行业来说,中国的这个“大蛋糕”的诱惑可想而知。报道显示,“亿”这个数据的原始出处是中国品牌策略协会。根据该协会估计,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的年收入为万元人民币,存款在万万人民币之间,此消费人群将在年增加到亿。这样一份协会的数据,安永在报告里面表明的出处居然是南华早报、法新社等几家外电。记者昨天一直没能查到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的联系方式,在百度和等搜索网站也没有查到协会的网址,而查号台也没有对此协会进行登记。根据中国民政部统计,年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万人,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元;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中国失业人数在万左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为万。面对这样的数字,分析人士有理由对“中国有亿富人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持保留意见。“这样一份针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调查报告,安永公司是否做了实际的调研工作?”一位人士甚至这样表示。作为奢侈品的象征,私家别墅和名贵跑车是中产的“基本标准”。价值高达千万的荷兰世爵跑车,是供给荷兰皇室的皇家跑车。内置大量的高品位的手工铝饰和高级的皮革相得益彰。而每年全球只有人可以成为它的主人,足可见奢侈品的尊贵。三言两语:嘘,奢侈品!、,这是一些让人爱恨交加的名字!因为它们是奢侈品,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是一个舶来词,其英文对应的单词是。牛津辞典这样解释“”:,大致可以看出所谓奢侈品基本是一种昂贵、愉悦、非必需的东西。价值万元的爱玛仕手包、十几万的迪奥套装、几十万元的瑞士名表、千万的劳斯莱斯,即使中国的消费观念已经开放的今天,谁要是买了这些东西也会引来质疑各种质疑,甚至会上升到质疑一个人人品的高度。因为还有人在乞讨,还有孩子上不起学这委实让人倍感同情。但是当这些精致的、奢华的东西展现在眼前,很难说有谁不会被打动。每个人都向往美好、高品质的生活。奢侈品就是这样让人神往与矛盾。奢侈品即使其价格再昂贵也不过是一种消费品,不同能力消费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选择。即使在奢侈品牌云集的欧洲,例如法国,不论什么阶层,对奢侈品的拥有都有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表的迷恋。法国顶级酒店的门前,终日有无家可归的人在乞讨,出入酒店的人则是一餐就花掉法郎的富豪。在欧洲,人们认为节俭固然是美德,但奢侈是每个人的生活权利。其实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生活格调。如何选择、甄别奢侈品,需要时间积累、文化素养、品牌熏陶。就像节俭不是吝啬一样,奢侈当然不是奢靡,更不是张扬。(李国君)比尔盖茨爱坐经济舱针对在中国越刮越旺的奢侈风,一位研究奢侈品发展史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中国人现在对奢侈品的认识,有点类似法国上世纪年代对奢侈品的盲目推崇。他说,中国消费者目前对待奢侈品的做法,也曾经发生在日本和韩国人身上。事实上,一些真正的有钱人也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例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很多有钱人也是打扮休闲、穿着简朴。中国还处于奢侈品消费的初级阶段,所以很多人为了“显示身份”,即便是透支财产也在所不惜。一边是生机勃勃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一边是庞大且年轻的消费者群体。“月光族”、“新贫族”、“百万负翁”,越来越多年轻狂热的消费敢死队队员,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思。虽然这种消费奢侈品的现象可以理解,但盲目追求奢侈的这种消费观念却不成熟。对于一些收入并不算高的年轻人来讲,享受消费奢侈品换来的虚荣,往往需要以牺牲未来的生活质量为代价,最终为奢侈买单的还是自己。由于经济发展条件限制,奢侈品在中国目前还属于稀缺资源,而且中国注定要经过数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市场对奢侈品的正确指引以及消费者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慢慢催熟奢侈品市场。(张培娟)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 纽约时报有人撰文这样写道,经济腾飞让中国诞生了不少买得起游艇的富豪。但中国富人还不流行这个,中国现在对私人游艇限制还比较严。文章认为,10年内33米长的游艇在中国将有市场,甚至不远的将来75米长的游艇在中国也能找到买主。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一类是年轻的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 瑞士手表行业联合会有项调查,中国有高级名表消费客户群300万至500万人左右,是瑞士的第十大出口国,相信不久将排行第五、第三甚至跃居第一。 富豪们纷纷慷慨解囊,“奢侈品”堂而皇之地通过媒体宣传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广告商不断地用“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之类的标题夺人眼球。换来富人的一掷千金毫无惧色。盖洛普调查公司给出了调查,中国的富裕阶层中有11%的人有海外留学背景,有7%的人拥有外汇。因而消费市场涌现了比较富裕的阶层,而这些人对品牌有特殊的偏好,尤其喜欢国外有盛名的品牌。加上有所谓的“中产阶级”的跃跃欲试,站到了“小型奢侈品”消费的行列。 在欧洲,女人闲暇时喜欢晒太阳喝咖啡,消费奢侈品的“主力”是40多岁的所谓“中产”,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他们向往的奢侈品。而亚洲女人则最爱逛街购物。奢侈品的中国区老总们表示,这个群体在中国可是年轻多了,30多岁的年轻人占多数。他们崇尚“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奢侈品更多的停留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2005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反思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上海市场营销网 更新时间:2005-10-26 二十多年前,当我们的国门刚刚打开时,电视机、电冰箱等带“电”的东西成为当时人们眼中实实在在的奢侈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想要拥有它们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转身回到中国现在时,中国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富翁、上亿富豪,加之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速度之快令全球奢侈品巨头瞠目。人们热衷和追求的是一只上万元的LV(路易威登)的手提包,一块价值几十万的Boucheron(宝诗龙)手表,甚至是一辆几百万元的英国皇室指定御驾宾利这就是今天的人们心中对奢侈品的定位。 奢侈品概念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的概念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品牌首先来自于它所服务的奢侈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讲,不是市场占有率越高,身价就越高,恰恰相反,正因为一物难求,而更显其奢华本性。同样,不是花了大价钱就能提高品位,更不是曝光频繁,市场销售火爆就能自封奢侈,那只是畅销而已。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出2005年世界顶级奢侈品100品牌排行榜:宾利轿车荣登排行榜第一名,伯瓷酒店排名第二,劳力士表排名第三。前十名涵盖了时装、珠宝、化装品领域的顶级品牌。 国际品牌 中国战场 过去提起奢侈两字,会令人联想起毛皮大衣、劳斯莱斯和劳力士手表。而近些年来,在后工业化和后物质化的西方国家,奢侈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炫耀财富已不再是奢侈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平时难得收获的生活体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浪琴和雷达手表,梦特娇和鳄鱼T恤还曾经被国人认为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那时人们对于西方国家的消费想象更多地建立在这些在现在看起来最多处于二线的品牌基础上。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然而短短的几年间,情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越来越进入了西方顶级品牌的视野。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该机构测算,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家庭6年后将达到1亿个,户均拥有资产达到62万元。分析师认为,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的消费率还会不断上升,预计将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2020年的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国际咨询行业享有声誉的毕马威咨询公司,日前公布了一份针对中国消费品市场所作的调查报告,报告称中国是蓬勃发展的消费品市场,报告还显示受访的绝大部分在中国经营消费品的外国公司都乐观地预计,今后5年内将达到盈利阶段。此前有关报道说我国极有可能在今年底开征奢侈品消费税的新闻,也引起了读者的很大兴趣。虽然最终没有了结果,但是至少反映了民众对这个事情的高度敏感。到中国去!”这已成为全球奢侈品品牌的流行语。伴随着中国消费实力的快速增长,奢侈品品牌进军中国的节奏正在加快。北京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达50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第三大奢侈品市场。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旗舰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代表了品位和财富的高级钟表、珠宝制造商卡地亚,自1992年开始在中国经营,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精品店,30余个销售点。卡地亚今年计划在中国再开7家专卖店。高档女装品牌普拉达(Prada)计划在明年底之前新开15家旗舰店;男装品牌Zegna计划在其已有的42家零售店的基础上,在十多个城市再开两家旗舰店和16家规模较小的专卖店;而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子公司路易威登则计划今年在中国再开4家旗舰店。古奇刚刚在国贸商城和上海商城新开了两家分店,这样,它在中国的总店达到了7家。 不久前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经济腾飞让中国诞生了不少买得起游艇的富豪。但中国富人还不流行这个,中国现在对私人游艇限制还比较严。文章认为,10年内33米长的游艇在中国将有市场,甚至不远的将来75米长的游艇在中国也能找到买主。 国内奢侈品的消费特点 在中国,花在奢侈品上的钱大约有90%是出自男性之手。但是,世界最大的精品公司LVMH(莫特轩尼诗路易斯弗伊顿公司)在亚洲的投资公司却认为,更多的中国妇女开始购买著名品牌的产品来显示她们的独立地位和良好感觉。中国品牌战略协会认为,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至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在中国,人们对奢侈品的态度与几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几年前,人们还反对任何夸耀性质的奢侈品。但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则喜欢以此炫耀他们的社会地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克莱尔肯特说,在西方,人们购买名牌十分谨慎,也只有那些“圈内的人”才能认出这是名牌,而在中国,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到处炫耀,好像在说:“看,我是多么富有!”中国高档消费品消费者的年轻化,缘于中国对节俭的传统习俗,这使得高收入阶层的老年人不会加入高档消费大潮。相反,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高档消费品给自己带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几千元的衣服、几万元的手饰,谁能想到购买这些商品的都是一些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最近几年,中国的年轻人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月光族”、“新贫族”、“百万负翁”不断涌现 记者在国贸、燕莎、王府饭店等奢侈品牌专卖店采访时得知,几乎每家奢侈品牌店的销售人员都表示有“很年轻”的女孩和男孩来店中购物,以女性居多,其中一些人甚至已经成为了店中的固定客户。而如果你穿着廉价的地摊货来这些地方购物,你会随时被抬眼可见的奢侈品牌所压迫。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奢侈品就是几十毫升就要上千元的护肤品,几千元一双的LV高跟鞋,或是看起来普通但卖价近万元的手包。从这个概念来看,消费得起上百万元的奢华族尚属少数,绝大多数应为商人、演艺圈人士。但不断加入其中的普通人却让奢侈品的消费一族有了新定义“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百万负翁”(总处于负债状态)。“在我们公司,用CD的香水、LANCEL的包并不新鲜,穿几千块一件的衣服也很常见,如果你穿得普通,自己会感觉怪怪的。”在外企工作的周小姐说,“大家都很重视自己服饰的品牌,对品牌也都很在行,如果被人发现用假名牌,是非常丢人的。” 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已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与国外奢侈品消费群体迥然不同的是: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岁以下、不具消费实力,却绝对有消费欲望并形成习惯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消费群体时下被称为“包法利”一族。 上海一家媒体5月末对江浙沪三地1289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为此曾有过特意积蓄一段时间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达到了人均22062.8元。显然,不少年轻人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更有调查称,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中国奢侈族比欧美小5岁 曾经,奢侈对北京人来说多少有些贬义,如今却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登喜路亚太区行政总裁德奕宁说:“以登喜路为例,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可以划到25岁。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有年轻人成功的例子;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普华永道的分析师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阖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 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显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家庭。据悉,上海、北京两地居民的家庭整体债务比例已经分别达到155%和122%,青岛、杭州和深圳等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债务比例也平均达到了90%左右,而在美国这样的高收入国家,2003年的个人平均负债比例则只在115%。 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继纽约、巴黎、香港、伦敦和悉尼这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后,正在打造时装之都的北京也正在向奢侈靠拢。 有数字表明:瑞士手表行业联合会的调查,中国有高级名表消费客户群300万至500万人左右,是瑞士的第十大出口国,相信不久将排行第五、第三甚至第一。法国巴黎百富勤的报告则指出,中国已进入奢侈品消费初期。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约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新财富通过对9家奢侈品品牌及品牌代理商的采访与调研发现,这些奢侈品品牌近两三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他们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左右的增长率。因此预计,中国将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奢侈品奢侈病都是虚荣惹的祸 1000万元一辆的劳斯莱斯跑车、50万元一块的播威手表、10多万元一套的迪奥套装,豪华私人游艇、私人飞机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仿佛奢侈品已经是适应我们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东西。于是有人喊道:“中国的奢侈品时代来临了!”然而,我们真的已经能够用自己的收入去承载昂贵的“世界顶级品牌”的光环了吗?奢侈就代表着时尚吗?“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就应当淡化吗? 奢侈美梦带来的幻觉 尽管奢侈品制造商们和诸多时尚界人士认为“奢侈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品牌文化传承”,但依照目前的情况看,奢侈品之所以一下子抓住了许多人的心,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它们光鲜亮丽、雍容华贵的外表以及每个品牌“顶级”、“稀有”的闪闪光环。 6月初,携带着数十个“顶级奢侈品牌”的“品味生活展”亮相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各大媒体趋之若鹜;7月8月,上海奢侈品牌聚集的一大中心“外滩18号”迎来了英国顶级服装设计师Vivienne Westwood的设计作品展览;10月,英国布莱汉姆集团将把他们在摩纳哥举办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原样挪到上海。展览将邀请数千名“本地精英人士”,已有许多媒体竞相争取采访席位。 事实上,诸多奢侈品制造商看中上海作为开发内地市场,并非偶然。在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多款豪华车都十分抢手。1辆价值近1000万元的“全球特别纪念版”劳斯莱斯,在亮相4小时后就被一家房地产老板购得;梅塞德斯奔驰一辆价值超过600万元的迈巴赫57特别版轿车,也被一位北方企业家订走。国际上最盛名的天价豪华车品牌,似乎在中国找到了最佳销售点。位于上海的奢侈品牌集中地“恒隆广场”的路易威登旗舰店开业以来营业额增长了20;上海唯一的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佘山风景区附近建造的“亿元别墅区”已经基本售罄许许多多世界知名的高端消费品品牌在上海落户之后,都仿佛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他们由市场调研、举办展览到开出专卖店的发展过程,无不表达着对上海所代表的中国市场“强大的信心”。主办10月即将举行的“世界顶级奢侈品”展览的布莱汉姆集团驻华首席代表盛磊介绍说:“2004年8月,我们在奢侈品制造商中间作了一项调查,问他们哪里是他们眼中最有潜力的亚洲市场落脚点?在香港、迪拜、莫斯科、上海这几个城市中间,上海赢得了最高票。” 在许多个世界品牌旗舰店的开幕式和奢侈品展览中间,在无数昂贵到令人咂舌的商品、炫目的灯光和衣着光鲜的明星、“时尚人士”映衬之下,人们做着一场关于“奢侈”的童话般的美梦。而上海,正是这个梦上演的地方。 真正的现实是什么 当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出现在上海的零售市场上,中国的富豪们慷慨解囊,“奢侈品”仿佛成了“时尚”、“前卫”的代名词,堂而皇之地通过媒体宣传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不断地用“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之类的标题夺人眼球。富人一掷千金,而所谓的“中产阶级”也跃跃欲试,纷纷加入“小型奢侈品”消费的行列。 尽管富豪阶层日益壮大,但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长点主要还是在“中产阶级”身上。现在,上海的“中产阶级”白领们正越来越愿意购买那些他们“买得起”的奢侈品。一个白领小姐,月薪50006000元,会花上她月工资的全部去购置一个她“能够承受”的路易威登手提袋。假如在某个品牌店里看中了一双昂贵的鞋子,有不少白领们甘愿勒紧裤带,攒钱买下它,为的是穿上它的那一刻,让自己有一种“奢侈”的体验,获得某种形式上的满足。尽管盛磊先生笑逐颜开地认为这是“认同奢侈品文化”的表现,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观念进步”,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消费观念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超前消费”必然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实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用这种“超前”的方式对待奢侈品消费,并不能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极大程度的浪费。 上海是小资的,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内消费主义的风向标。正是这种地标性的地位,使得绝大多数高档消费品品牌进军国内市场都要将上海作为不可绕过的桥头堡。但是,地标从来就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这并不等于说上海本身已经具有了一个足够庞大的消费群体。因为那些昂贵的店铺在上海琳琅满目地开了张,小资的上海人就仿佛觉得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真的达到了奢侈消费的水准,节衣缩食也要换取哪怕一件高档消费品作为某种身份的象征,这种虚荣心理就值得商榷了。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有了经济实力,再谈“消费品味”、“品牌文化”也不迟。上海,乃至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无论从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还是消费结构上看,都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相比。而奢侈品的主力消费者在其他国家正是中产阶层。换言之,奢侈品在世界其他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们要比目前中国大陆的“狂热支持者”们有钱得多。现实就是再多的顶级名牌和高档商场都只是“他山之石”,中国自己的“奢侈品时代”还远没有到来,中国自身的奢侈品产业还远远没有形成。如果我们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追求高消费,摒弃节约的观念,后果只能是无谓的浪费。 我们还需要勤俭节约吗 在采访中接触到一些富豪,体会到有那么一些一夜暴富的人,所抱有的消费观念是“暴发户”式的。他们不论购买多么昂贵的跑车、别墅都是一次把钱付清;他们并不了解所谓奢侈品的“文化内涵”,只把它当作财富和地位的某种象征。换句话说,他们根本不懂得自己为什么掏这么多钱,掏钱本身让他们获得了一种满足。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心态。 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应该如此大张旗鼓地提倡“奢侈品”的程度。今天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合理利用多余的资源,而是要精打细算配置有限的资源。对于我国目前的消费市场而言,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摒弃奢侈,提倡节约,倡导合理的消费观念。富人们有权利一掷千金,可这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极端享受,而不应是大众的消费态度。停止营造“奢侈品文化”,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再追求与经济收入不匹配的消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的“奢侈品之梦”应该醒来了。盘点2005年奢侈品市场 中国游客彰显雄厚财力中国是全球高级时装、饰品和其它奢侈品的第三大消费国。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场的产品。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全球销售额的12%,日本41%,美国17%,欧洲各国16%。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为20 多亿美元6.预计从现在到2008 年,年增长率为20% 7,之后到2015 年的年增长率为10% 8,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 亿美元。到2010 年,中国将有2.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 倍9.到2015年,中国消费者将像日本消费者一样具有影响力,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 10.中国有13 亿人口作为潜在的消费者,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9,422 元11(约1,163 美元), 农村人口年平均收入2,936 元12 (约362 美元),完全有能力在世界奢侈品市场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渴望。 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5%13,总量高达13.7万亿元14 (约1.7万亿美元),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15.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非常巨大。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China Association of Branding Strategy)16 称,中国有1.75 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其中有1000万- 1300 万人17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选购的产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装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饰品。中国品牌策略协会估计该群体的年收入为24 万元人民币18 (约29,630 美元),存款在30万-50 万元人民币19(约37,037 至61,728 美元) 之间。该协会预计,该消费群体的人数将在2010年增加到2.5 亿20.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 亿人口21 从农村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他们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第二类是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调查显示,这些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 到40 岁之间;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 至70 岁之间。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的年龄是相当年轻的。他们常年奔波在外,购买习惯与1980 年代开始大批出国的日本消费者相似。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多为男性。四年前,女性仅占总消费人口的25%22.由于女性社会、经济独立性的进一步提高,女性在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比例正在日益增长。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一般不做太多的学习或研究相反,俄罗斯和欧洲的消费者却专注于所购买商品的真正价值。和中国消费者相比,日本奢侈品消费者更加注重体现个性,他们多把奢侈品的购买行为视作个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表现。众多消费新贵利用他们物质上的富有来影响他们的朋友、家人和同事,同时也把自己和社会大众区分开来。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也有“先消费,再烦恼”的冲动,他们多数喜欢购买能力所及范围内最昂贵的商品,并尽情享受新兴起的雅皮式生活。财力雄厚的中国游客的出现由于财富的增长和中国政府放宽签证限制,根据中国社科院(CASS)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 年有2800万23中国人出国旅行。未来10年内,中国旅游业将快速增长。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 24称,中国年境外旅行人数到2008 年将达到4900万人次,2010 年达6000万人次,2015 年1亿人次。这些预估的数字与国际旅行组织(World Travel Organization)大致相同。该组织预计2020 年中国境外旅行将达到1亿人次25.中国境外旅行的快速成长对于奢侈品行业无疑是一大好消息。中国消费者在旅行时显示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同时旅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品牌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海外购买奢侈品,因为国内供应的奢侈品种类仍然相当有限。此外,由于关税和消费税高企,内地奢侈品的价格比香港或欧洲至少高出20- 3026.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消费者,给当地奢侈品销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2004 年,中国境外旅行的消费总量高达250 亿美元27.经济学人智库(EIU)预估,2008 年该数字将达到305 亿美元。由于与内地紧密相连且价格诱人,香港预计仍然是内地人士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地点。以下三个因素刺激了内地居民赴港旅游: (1) 2004 年1 月和8 月,分别两次通过了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其中就包含了向内地居民签发个人通行证进入香港;(2) 放松了内地人士访港携带现金数量的限制;(3) 放松了对人民币信用卡的限制。这些措施有助于重振香港的零售市场。预计,仅今年一年,将有1100 万29内地居民访问香港。人民币价值重估的影响人民币重估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在2005年年中放弃紧盯美元,转而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 很有可能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同时抬高中国产品的成本。强势人民币将有助于巩固亚洲货币,长期刺激该地区的消费增长和中国的境外旅行。在亚洲,奢侈品经销商将其人民币或其它亚洲货币营业收入兑换成美元、欧元或其它欧洲货币时,可从中受益。相反,销售以弱势美元计价的公司也将从销售额和毛利的提升中受益。但是,中国缓解人民币压力的工作是循序渐进的,使消费者和奢侈品经销商双方都可以从长计议,例如,制定购买预算,或做好进出口计划等等。仿冒品争议的焦点仿冒问题对于奢侈品业者而言是最大的困扰。中国的仿冒问题尤其严重,是世界仿冒品的主要来源之一。欧洲海关的数字显示,2003 年,在欧盟边境地区截获的9200 多万件仿冒品31中,60% 30来自中国。目前,仿冒品在全球奢侈品贸易中占10%32,是2000 年的2倍。中国的仿冒品与正品的销售同步快速成长,品牌厂商的利润正在受到侵蚀。仿冒品的质量日益精进,使辨别真伪的工作愈加困难。中国制造的品牌,在这一过程中,多利用近似的名称、标识或产品,混充西方的品牌产品。这些品牌对于奢侈品业者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这些品牌大多默默无闻,运营也仅限于国内市场。此外,国内的消费者也有能力区分这些商标,愈发减小了对西方品牌的威胁。一些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仿冒品充斥不会妨碍奢侈品制造者在中国的投资。因为仿冒品有助于强化对品牌的认知度,当消费者具备相当的购买能力时,自然会购买真品。中国政府已反复了表达根除仿冒品的决心,但奢侈品业者与政府官员通力合作以共同打击市场上的仿冒品的努力收效甚微。对付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可能就是业者快速更新设计,每一季都推出不同的新款系列,这样,仿冒品就无法跟上新品的脚步。中国和成熟的奢侈品市场的比较奢侈品在中国尚属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和其它成熟市场。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例如送货上门的宅配服务等。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美食。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代表了财富和社会地位。与中国不同,美国和欧洲很难根据购买行为来判断财富,因为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购买某些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还要很多年才能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成熟市场与中国市场的另一个差别在于国际奢侈品牌进入中国的方式。许多国际型公司都未采取传统的方式,相反,他们与当地伙伴合作来建设其在中国的品牌。在市场经营架构更为合理的发达市场中,这种方式并不常见。很多奢侈品业者认为在中国的品牌宣传和推广较其它市场更为复杂。例如,虽然中国比美国本土的幅员广阔,传播系统却相当原始,宣传机会因而受到限制。由于受到这些限制,奢侈品销售公司不得不通过店面方式与中国消费者进行接触,从而使新店面的地段就变得更为重要。除店面外,一些业者也通过大型活动、酒会、直接寄送邮件、私人邀请消费者等方式,成功地进行品牌推广。一些业者还发现,中国媒体乐于协助推广产品,而在其它国家则没有这种现象。制定长远规划进入中国市场的奢侈品业者应该目光长远,因为要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目标通常是需要时间的。虽然有各种挑战,多数业者表示,即使要用更长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获利目标,他们在未来3-4 年内仍将持续向中国投资。正在进入或扩展中国巨大市场的奢侈品业者已经遭遇营业场所承租或置产/建设的高昂成本、销售和物流方面的问题,以及文化交流和人员培训上的差异。这些问题通常需要经验累积和时间才能克服,想要在中国一朝成功是不可能的。本土化业务拓展奢侈品制造和经销商了解不同国家消费者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零售商及消费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之路(The Path to Success for Retailers and Consumer Brands in China)33 一文所述,中国市场是由多个区域性市场构成的。零售商,其中包括奢侈品业者,都需要根据当地市场来打造他们的业务运营模式。当奢侈品业者将业务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稠密、西化程度較高的沿海城市扩展到大连、杭州、深圳、成都等二、三线城市时,了解中国市场的区域性差异更为重要。管理决策、策略计划,甚至推出的产品都需要符合当地每个消费群体的品味。位置、位置还是位置多数奢侈品行业的顶级厂商都已经扩展了在中国的业务。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他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要在所有精华地段被占据之前抢到几处。这一点对于向尚待开发的二、三线城市扩展业务的公司尤其重要。与在中国发展快餐零售店不同,奢侈品业者如果希望保持那种独有的矜持,只能在少数精华地段选择性地建立销售据点。因此,零售业者采取谨慎的方式选择零售地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如果周边环境不能恰如其分,例如,在以面向低端消费者的百货公司内建立奢侈品店,品牌就很容易丧失原有的光环。合作伙伴与合资公司可行的解决之道不熟悉中国的奢侈品厂商可能考虑与当地商家结成合作伙伴或者建立合资公司,从而获得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市场。这种策略对于某些需要获得当地经验才能取得成功的精选品类或品牌产品是有必要的。合资公司可以降低进入新的或者类似中国的复杂市场的难度。当地的合作伙伴有助于业者了解当地市场,解决诸如取得经营和零售许可、解决复杂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等等。但是业者需要慎选有信誉的中方合作伙伴,包括当地的制造厂商、分销商、零售商店和人员等。在选择合作伙伴之前,奢侈品业者必须实地综合考察以了解这个市场。中国的本土厂商也会从与国外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中受益。例如,合作伙伴关系会使中方公司开阔业务运营的国际化视角,并有助于他们改善现有业务的运营。如果组织完善,合资公司能够使合资双方共创双赢局面。展望未来政府的支持中国政府积极发展零售业,尤其是新兴的奢侈品行业。据上海市人民政府经济委员会的来源称,上海市政府已在现有和新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