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概念.ppt_第1页
温病学-概念.ppt_第2页
温病学-概念.ppt_第3页
温病学-概念.ppt_第4页
温病学-概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目的要求 熟悉温病的概念掌握温病的特点 本章重点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 温病的概念 温病 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 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病因 温邪内涵主症 发热及热象偏重温病病机特点 易化燥伤阴外延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主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包括急性传染病 二 温病的特点 1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温邪2 有传染性 流行性 季节性 地域性3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一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温邪 1 温邪范围 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病邪温毒疠气 温邪的特异性质有三 是一种外邪 从外侵犯人体 性质属热 不同的温邪多有特定的侵犯人体的途径和病变的部位 2 温邪的特异性 从外侵袭人体 外感性温热性质显著 温热性易于消耗人体阴津 伤津性不同的温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 侵犯部位的特异性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 季节性 二 多具有传染性 流行性 季节性 地域性 1 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 素问 刺法论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诸病源候论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则病气转相染易 乃至灭门 延及外人 吴又可 邪之所着 有天受 有传染 西医学中的许多急性传染病 凡符合温病基本特点的 即属于温病范围 关于温病的传染性 有几点需要明确 由此可见 温病不能等同于西医学中的传染病 温病的传染是指大多数病种而言 也有少数温病并不具有传染性 如夏季中暑 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很小 如大叶性肺炎等 各种温病传染性的强弱有很大差异 有的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有的则传染性较小 这主要取决于温邪的性质 毒力和人体正气的强弱 温病虽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 但也并不是所有传染病都属于温病范围 如狂犬病 破伤风和多数寄生虫病等传染病 因不具有温病的基本特征 故不属温病范围 2 流行性大部分温病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 天行 时行 宋 庞安常 伤寒总病论 天行之病 大则流毒天下 次则一方 次则一乡 次则偏着一家 流行程度与病邪传染性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有关 3 季节性大多数温病发病有季节性 四时温病 时病 不同季节由于气候特点及变化不同 所形成的温邪也各不相同 春季 多风热为病 夏季 多暑热为病 长夏 多湿热为病 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变化 对人体的功能活动也可发生各种影响 造成对某些病邪易感 如 冬春季节肺卫功能比较低下 故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 病变以上焦为主 夏秋季节热盛湿重 人体脾胃功能呆滞 易导致湿热病邪侵犯脾胃 病变以中焦为主 4 地域性由于气候环境不同 人体体质 生活习惯 卫生条件等差异 温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地区特点 叶天士在 温热论 中说 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指出了东南沿海等地湿热性疾病较多 陈平伯 东南地卑水湿 湿热之伤人独甚 三 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1 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有明显的阶段性 有卫气营血或上中下三焦等阶段 2 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前期多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 后期则以实质损害为明显 四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 急 起病急骤 传变较快 2 热 以发热为主症 热象偏重 3 伤津 易化燥伤阴 4 险 变 易出现险恶证候 易内陷生变 1 起病急骤 传变较快 所谓起病急骤 是指患者有较确切的回答近期发病时日 温病起病急骤是区别于内科杂病中的许多慢性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 温病一旦发生 即有病邪传变的可能 温邪传变速度一般较快 有相应的复杂多样的证候变化 温病中有极少数疾病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如湿温 这只是与温病中的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 还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发病和变化缓慢相等同 2 发热为主症 热象偏重 发热是温病的主症 是温病最基本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初起表热证 继呈里热证 后期虚热证 但不同的温病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 辨别这些热型 对于疾病的诊断 证候的辨别十分重要 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 壮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发热夜甚 夜热早凉 低热 热象 偏重 如口渴 心烦 溲赤 舌红 苔黄 脉数等 3 易化燥伤阴 化燥伤阴是指温病过程中由于热邪损伤阴液而出现的一系列干燥征象的病理特征 正如吴鞠通说 温热 阳邪也 阳盛伤人之阴也 病在上焦多伤肺阴 症见口鼻 咽喉干燥 干咳无痰 或有少许粘痰 病在中焦多伤胃阴 症见口渴欲饮 食少 舌绛光亮如镜 病邪深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 症见低热 神倦 颧赤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甚而手足瘛 舌干绛而痿等 4 易内陷生变 由于温邪传变迅速 所以病程中常因邪热炽盛 正不敌邪而导致邪热深陷于里 犯及营血和心 肝 肾等重要脏腑 从而出现斑疹 动风 动血 闭窍等险恶证候 斑疹 衄血 咯血 呕血 便血 尿血等出血病证是热陷血分 迫血妄行所致 神昏是邪热内闭心包的结果 手足抽搐是邪陷肝经 热盛动风的表现 三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温病的范围 外感热病中 除外感风寒性质的急性外感热病几乎都属于温病范畴 温病的分类 目的在于执简驭繁 有利于温病的学习与研究 有利于辨证与治疗 温病的范围 哪些西医疾病可归温病范畴 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非感染性的 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 麻疹 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出血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 伤寒 副伤寒 沙门氏菌属感染 霍乱 猩红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病 疟疾等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 大叶性肺炎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如 中暑 亚急性变应性败血症 急性白血病等 温病的分类 1 以季节主气分2 以发病特点分3 以传染性大小分4 以证候性质分 1 以季节主气分 季节 春温 冬温主气 风温 春天主气风暑温 夏季主气暑湿温 长夏主气湿季节与主气结合 秋燥发病季节为秋季 秋天主气为燥 2 以发病特点分 新感温病 感邪即发 病发于表 初起以表热证为主 如风温 秋燥等伏气温病 感邪后邪气伏藏 过时而发 病发于里 初起以里热证为主 如春温 伏暑等 3 以传染性大小分 传染性大 温疫传染性小或无 四时温病 4 以证候性质分 1 纯热无湿的温热类 如风温 春温 暑温 秋燥 大头瘟 烂喉痧等2 有热有湿的湿热类 如湿温 伏暑等 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的鉴别表 区别温热类 湿热类温病的意义 辨别温病的性质温热类起病急 易化燥伤阴和内陷生变 一般病程较短 湿热类温病起病相对较缓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可化燥伤阴 亦可湿化伤阳 指导辨证施治温热类温病以清热为主 用药较为单纯 湿热类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治 化热化火后可按温热类温病治法 四 温病与伤寒 素问 热论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1 温病与广义伤寒 从属关系2 温病与狭义伤寒 并列关系 温病与伤寒的证治区别 温病学 与 伤寒论 的关系 历史上曾发生长期争论 寒温之争 伤寒派一些医家 温病只是阳明病而已 伤寒论可统治温病 温病学派 年代 环境 疾病不同 张仲景很难面面俱到 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 主张跳出伤寒圈子 我们认为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学术上一脉相承 不可分割 五 温病与温疫 1 温疫的涵义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 关于瘟疫 温疫寒疫燥疫 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关系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 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病 也包括了传染性 流行性较弱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 温疫则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 属于温病范围 为了体现其传染和流行的特点 区别于一般温病 称其为温疫 从性质来说 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由此可见 温病与温疫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 也就是说 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称为温疫 区别温病与温疫的意义 以加强对温疫在防治方面的重视 特别是采取各种有力的预防措施 包括隔离 消毒等 以防止温疫的扩散和蔓延 六 温病与温毒 1 温毒的涵义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的一类温病 2 温毒的临床表现 1 一般表现具有急性外感热病的基本表现 2 独特表现局部红肿热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