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doc_第1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doc_第2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doc_第4页
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原乡规划”及其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国家旅游局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编号:09TACG018)阶段性成果。摘要: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规划理念和方法强调“因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游客为本,主张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本性,主张为游客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规划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关键词:原乡;原乡规划;乡村景观;乡村意象;乡村旅游Abstract: Utilizing the Lao Tzes philosophy of Evolution Without Action which means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e, the planning theory of Original Countryside regards Inaction as the highest state, and respects the nature, the raw landscapes, the rural traditions and the natural rules in order to represent peoples truly primitive lives. The Original Countryside Theory considers The Way of Nature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top principles for planning. On this basis, the theory believes that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should correspond to the nature, and they need to be based on nature, resident and visitor. The Theory also advocates maintaining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living nature and leading the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s of nature and life. In conclusion, The Original Countryside Planning focuses on bringing people spiritual freedom through planning.Keywords: Original Countryside; the planning theory of Original Countryside; rural landscape; rural image; rural tourism我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以什么视角来规划未来?规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规划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冲突以及现实与未来的冲突?我们的城市在不断膨胀,乡村在不断退缩,甚至乡村在不断的城市化;可用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口却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疲惫,精神越来越迷茫。面对种种矛盾冲突,应该如何面对规划?如何编制规划?如何使规划建设成果成为寄托人们心灵之境?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原乡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就教于方家。一、“原乡”的词义解释“原乡” 是早年的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从字面意义来看,“原”字意思为“最初的,开始的”“本来”“起源、根本、根由”,礼记孔子闲居中有“必达于礼乐之原”,史记货殖列传有“原小则鲜”,易系辞有“原始要终”,师古注曰:“原,谓寻其本也”。同时,“原”是“源”的古字,是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如说文有“原,水泉本也”,孟子有“原泉混混”。“原”小篆字体为“”,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 h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乡”字甲骨文为“”, 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着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笔者提出“原乡规划”理论,旨在说明规划的意念是在规划中应尽量保持历史记忆、原真记忆和原生态规划手法,应尽可能地因应自然、因应历史文化。二、原乡规划的理论源泉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我们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于是,“原乡规划”的理论应运而生。1.老庄哲学思想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世界。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表示宇宙之原状态,它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二十五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1年5月,第5次印刷;“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四十二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1年5月,第5次印刷。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参见诸子集成老子本义第四十八章,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1年5月,第5次印刷,一切规律最终都起源于并归结于自然。庄子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发展,其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尊崇自然、自由,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自然无为是最高标准,他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75-762.符号化旅游理论符号化旅游理论(杨振之,邹积艺 2006)认为,旅游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传递功能、开放性与“自生性”可以用来表现人生,传达人们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以引起人们在情感、心理和精神上的共鸣。旅游符号迎合了人们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其力量是理性的语言永远都无法比拟的。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人们通过旅游,与客观世界互动,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广义旅游符号系统。旅游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符号化旅游,是对旅游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旅游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旅游者必然把自己塑造成“文化旅游者”,而不是文化的旁观者。只有旅游者参与旅游地社区的文化创造,才能真正促使旅游地社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觉醒,以促使社区居民对自己文化的创造,社区居民就不会乐于敷衍旅游者,只对文化的表象进行肤浅展示。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5):75-79杨振之(2006)曾借用马康纳(Mac Cannell) Mac Cannell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m Settings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pp 589-603 ,1973; Mac Cannell,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76.和戈夫曼(Erving Goffman)关于“前台”与“后台” Erving Goffman ,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pp. 22-35. Hamondsworth, 1959; Erving Goffman,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pp. 24, 35-37, 79, 174-175, 203-230.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Erving Goffman, Encounters: 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pp. 7-13.London, Penguin, 1972.的理论,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理论框架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前台是旅游的“符号化”,是一个表演空间,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快餐化”;后台是符号化旅游的空间。旅游体验和旅游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旅游的“符号化”阶段,不能让旅游者只停留在“符号化”的“前台”,很多旅游者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前台”,他们也希望走进“后台”。符号化旅游要求旅游活动从只满足于表演性的“前台”进入到一种深层的、对具有丰富涵义的文化内涵的“后台”文化的追问和互动中去。在旅游规划中也必须有这样一个空间,能让少量游客深入了解原生文化的内涵,因为游客可能长时间停留,或去“深入调查”。只有让少量旅游者以适当的方式走进“后台”,才能真正实现与旅游地原生文化的互动。 “前台”与“后台”是两种类型的文化展示空间,“前台”是符号化旅游的“实验区”, “后台”是原生文化“核心区”, 帷幕是“过渡区”,旅游者在这三类空间中会有区别明显的三类体验方式、参与方式和游览方式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原乡规划将“符号化旅游”理论引入进来,是因为它代表了旅游的发展方向,那就是真实的游客的体验和回归。符号化旅游理论提倡让游客真正参与到原住民的社区生活中,体验真实的文化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舞台化前台”的表象(这也是必须存在的部分),只不过游客体验、参与的旅游形式与之前不同,它让游客能够以一种悠然悠闲的心态回归到原真性的目的地的社区的生活之中,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三、原乡规划涵义解析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规划理念和方法强调“因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游客为本,主张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本性,主张为游客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原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规划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我们所强调的“无为”,并非严格的“乡村博物馆”或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而是尽量以自然原生性为根本,不去限制原住民与自然的共生行为,也不去以人工方式刻意进行保护规划,而是强调“自然而然”,通过寻求“自然之道”而找到经济发展的路径,限制人的过度开发行为,控制建设规模,即建设规模以不损害“原乡”境域为原则;我们所强调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原乡规划”意念下的“无不为”,是指项目开发和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实际上,原乡规划既是规划的哲学和理念,也是规划的方法,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它源自中国的老庄哲学,表达了通过规划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关怀,对人面对自然的态度,对原住民的生活的态度,这是原乡规划理论的精髓。原乡规划是规划者寻找“自然之道”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通过规划唤醒文化意识自然、环境特征是一个区域的自然性格,它会对生活习俗、建筑、空间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性格,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承和这个区域的文化魅力。原乡规划提倡遵循“自然之道”并“因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处的,是物我相融,而非西方有的规划思想中的物我对立。物我对立的规划思想直接导致了对大自然的改造,如改造地形地貌,移山填海等做法就是这一规划思想的直接产物。原乡规划要求尊重地形地貌,比如山水环境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山水形成城市的山水轮廓。城市也要融入自然和乡村本色的成份。原乡规划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挖掘,力图通过规划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意识,并在开发建设和区域发展中,使当地居民产生文化自觉。所以,原乡规划旨在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在现实规划中,我们往往犯这样的错误:或对当地文化不做深入的挖掘,或毫无依据地植入外地文化,或大张旗鼓地改造当地文化,或干脆抹掉当地文化。这些做法都有悖于规划师的历史使命。比如成都市红砂村的“五朵金花”景区,其乡村旅游的发展闻名全国,在市场、产品上做得很成功,但在规划建设中对当地文化却进行了摧毁。“五朵金花”在开发前大量的原住居民是客家人,从清初以来就保持着养花、种花的传统,基本上保留了客家民居“二堂屋”式建筑。在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对民居进行了全面的翻新、改造和新建,客家民居的山乡环境荡然无存,而粗暴简单地以川西民居加以改造,植入了新的川西民俗,使其文化特色缺失,不然,其文化吸引力会更大,地域的文化性格会更鲜明。2.原乡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天人合一”,规划应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游客为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西方国家到了后工业时代后,蓦然发现,其实人类追求的最佳生存状态依然是“天人合一”。西方思想界和规划界至19世纪末期,已开始明白这个道理,此时的老庄哲学对西方思想界已产生了影响。当今,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步伐,这一思想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其中既包含人地关系的和谐,更包含着人人关系的和谐。所以原乡规划在提倡以自然为本的同时,更提倡以居民为本,以游客为本,以原住民的生活为本,体现了人与人的相互尊重,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说,只有“人人和谐”了,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人人和谐,体现了人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我者”与“他者”之间的相互尊重。19世纪末期,欧洲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城市特别是一个个工业城市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高度对立,造成了人们心中的不安。此时,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工业化为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纷纷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在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1902年再版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提出了我们至今仍奉为圭臬的“田园城市”(花园城市)的伟大构想,主张城市应该被田园、花园所簇拥,城市应该由被置于由田园所包围的一个个小城镇所组成,每个小城市都是自足的,没有高楼大厦,人与自然和谐。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虽然认为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用地的高容积率,田园城市只是梦想,但他所提出的“梦想之城”,将城市构想为城市核心区为摩天大楼,但仅占城市用地的5,而其他95的用地为城市绿地,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公园(20世纪20年代,明日之城市) (法国)勒柯布西耶著,李浩译.明日之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3,其实,柯布西耶仍然是希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这两个大师的规划思想,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深深影响了全球的规划界和建筑学界。我们已看出了一个这样的思想轨迹,即西方的规划思想正在寻找东方古典哲学的支持,正在寻找一条人地关系回归的路径。原乡规划要求规划师更多的站在原住民的立场来编制规划,尽量少地站在自我的立场来规划被规划者,充分地体现对地域文化和当地社区文化的尊重。这迫使规划师转变角色和立场,从遵循政府、投资者的观点、从遵循自我和专家的视角,转变为遵重原住民的观点和生活本性,这样的文化人类学视角,将为我们这个社会寻找到新的和谐之路。3.规划为了什么?原乡规划理论认为,规划是为了生活,为了生活的美好,为了生活品质的提高,一切为了生活,是原乡规划的座右铭。原乡规划要求一切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回归质朴。它要求规划师们的规划思想尽可能从原始出发点去思考问题,去追问你如此规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此,我们就可去掉很多的繁文缛节,去掉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去掉很多故作玄妙的概念。如城市社区的规划,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合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适合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玩耍,适合人们能尽快辨认出小偷和抓住小偷,适合小孩子们的成长和老人们晨练、聊天?度假城镇如何才能更好地具有夜生活的集聚热闹的消费空间,有更多的与原住民沟通的空间及同时具备私密生活的空间?以及更多一点的城镇的廉价超市和大排档,更多一点的户外游憩空间和游憩活动,而不是整天就在五星级酒店里面消费?总之,我们规划的出发点是为了构建一种美好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城市规划的功能布局要从考虑节约人们的生活成本出发,尽可能提出方便的生活服务;旅游度假地的规划也是站在游客的立场,尽可能规划多样的生活体验,多元的文化产品,浪漫的异样生活。这就是原乡规划的目的从本真出发,从真实性出发,回归原乡。4.限制过度开发,控制建设规模,乡村保持“原乡”意境,城市的发展规模受到严格控制。城市是人口聚集区,应以高容积率集聚发展,在有限的用地上,向高空和地下立体拓展,形成地上地下相融共生的庞大的城市体系。城市应立足于通过对旧城区的再造来激活城市的活力,而不是立足于扩张新城区来人为造出城市的繁华。如我国的许多新城区建设,修了宽大的公路、广阔的广场,政府机构整个搬迁来力图激活新城区,可是新城区就是没有人气,社区没有形成,商家难以为继,即使夜晚以霓虹灯将街区照得华光溢彩,仍没有人气。而老城区、老街区虽然街道较破旧,可人头攒动,商气很旺,这就是典型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政治为本,而没有以生活为本,城市似乎扩大的,似乎更现代了,但却缺少生机活力。乡村如何保持“原乡”意境,也是“原乡规划”很关注的问题,后有专门论述。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它们早已完成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使命,这些国家的人们更多地在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休闲,尽管他们还是要去面对工作。我们虽然才进入工业化时代,但却面临着全球的后工业时代的需求,因此要站在后工业时代的特性上来规划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我们要生产,但更要生活。这就是笔者提出“原乡规划”理论的全部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引入“原乡规划”,更是“原乡规划”天然的试验场。我们可以给乡村旅游的原乡规划做一个简单的定义,乡村旅游的原乡规划即是以保护乡村原生态景观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真性民俗文化为基础,以村庄聚落的原有布局为本底,以最少的人工干预和谐处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中国传统乡村的布局理念为主导,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要素的乡村旅游规划方法。四、“原乡规划”指导下的乡村旅游规划1.乡村景观、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与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一种景观类型,是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聚落或村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乡村景观首先表现为一种格局,是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最主要的表象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而历史记录则成为乡村景观遗产,成为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55-58。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所构成。乡村景观意象就是由这些可见的实物直接给人们留下的表面印象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乡村景观是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乡村意象是抽象的乡村符号,是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映像于人脑,给人留下的特殊印象。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这种景观意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并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因此,乡村景观和乡村意象构筑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乡村旅游这一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主要标志。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2.原乡规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乡村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和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也是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乡村景观的改善实际是对旅游资源的优化 肖胜和.乡村旅游规划中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以杭州富阳白鹤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6):118-121,135。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依托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规划的关键,就是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重考虑:(1)保持乡村原有的建筑特色与布局方式乡村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建筑选材和建筑布局方式,是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紧密融合的,它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的朴素思想,适应乡村生产生活的需要,能够从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同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确需进行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转的,在村落集中居住时,也要保留村落本色,尽量保持每家每户院落空间。(2)以因应自然为基本规划准则,摒弃城市规划套路乡村景观规划本身含有人工影响的意义,但应把人工因素降低到最低。乡村景观,特别是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田园景观,拥有非常强烈的历史传承性和自然性,这些景观意象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乡村就应该是这样的乡村。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因应自然是基本的规划准则,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将无可避免造成乡村景观原有的自然性与个性化消磨殆尽,极易造成乡村景观的异化和变质。原乡规划的乡村景观规划,要求规划者以平淡的艺术手法对乡村景观进行维护和整治,规划者应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对乡村景观进行凝视和思考,以自然选材、自然选型和自然设计,化有形规划于无形,才可创造出既符合旅游发展需求,又符合项目地历史文脉,还能完满契合游客心中印象的乡村景观与乡村意象。(3)重视乡村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表达原乡规划所要求的“因应自然”中的自然,并非完全的自然生态,而是还包括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 张善峰.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表达J.上海农业学报,2008, 24(2): 127-130,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