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doc_第1页
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doc_第2页
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doc_第3页
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doc_第4页
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A商朝B.商周时期C西周晚期D.战国时期3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A夏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6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7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二、材料分析题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阅读材料回答: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一、综合题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学法指导 1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流派人物历史时期主要思想代表作品及影响儒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孟子战国时期民贵群轻,仁政,保护资源言论收在孟子中道家老子春秋晚期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庄子战国时期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著庄子墨家墨子战国初期兼爱、非攻法家韩非战国末期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权著韩非子兵家孙武春秋晚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荀子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A墨子B.孟子C荀子D.韩非8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11,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A韩非B.孟子C孔子D墨子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1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B.主张“兼爱”、“非攻”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1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15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庄子D荀子1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A孙武B.孙膑C孟子D.韩非17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是()A孙武B.孙膑C孟子D.管仲二、材料分析题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阅读材料回答: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我们应怎样评价他?三、问答题19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和难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对我们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此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我们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学法指导 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学会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秦国在军事实力上对六国形成优势是()A商鞅变法以后B.战国中期以后C嬴政在公元前246年即位后D长平之战以后2建议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是()A李斯B.蒙恬C赵括D淳于越3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A刀形币B.蚁鼻钱C铲形币D圆形方孔钱4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A树立秦的形象B加强思想控制C限制人们的言论D禁止儒学传播6秦始皇派谁北伐匈奴()A蒙恬B.李斯C淳于越D赵括7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ABCD.8秦始皇在南海等地设郡,还移迁50万人与当地什么族人杂居()A匈奴B越族C回族D壮族二、材料分析题9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称为什么?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危害性?三、问答题10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比较战争性质。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 正确认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境,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争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民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A阶级矛盾尖锐B政局动荡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生产力严重破坏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人祭人殉炮烙族诛连坐AB.CD.3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二、材料分析题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阅读材料回答:此事发生在哪一年?具体地点在哪里?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三、问答题7秦末农民战争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子目。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汉武帝得以实现大一统的客观条件;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是他能够完成大一统的主观因素。本目的重点是写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课文中未作任何理论性的评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 的必然结果。大一统 1原因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措施 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 3.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我们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学完后,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A公元前202年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206年2西汉第一个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3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秦亡教训B.文治天下C经济困难D.人心思安4汉高祖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A让士兵复员生产B.发还逃亡者田宅C释放奴婢为平民D.定田租三十税一5汉高祖时期的田租是()A十税一B.十五税一C三十税一D.收获物的 236连续12年全免田租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A定田租为三十税一B.平定七国之乱C让士兵复员生产D.主张以农为本8平定“七国之乱”,使汉朝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统治者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二、材料分析题9(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阅读材料回答: 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三、问答题10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农业的进步: 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 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