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答案要点.doc_第1页
思考题答案要点.doc_第2页
思考题答案要点.doc_第3页
思考题答案要点.doc_第4页
思考题答案要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题答案要点第一章 绪论1、名词解释:土壤:能够生长植物收获物的陆地疏松表层,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需求的能力。2、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主要表现在:土壤资源的数量有限性、质量可变性、空间分布固定性。3、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用?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直接提供水、养分,土壤热量、空气条件也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为植物提供根系伸展的空间和机械支撑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植物的主要生活基质供体,并决定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为地上部分的植物和地下部分的微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制约着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第二章 地质学基础1、名词解释: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均质体产物。岩石:矿物的集合体,依生成方式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却而成的矿物。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化学变化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矿物。岩浆岩:由地壳深处熔融的岩浆,受地质作用的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早先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固和成岩作用重新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原有的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化学活性物质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形成的新岩石。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2、矿物的主要物理鉴定性质有哪些?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3、试述常见的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形成大范围的陆地或海洋;褶皱运动形成延绵的山脉;断裂运动陡崖、地堑、地垒等。4、试述常见的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流水作用沟谷、洪积扇、河流、河漫滩、阶地、冲积平原等;地下水作用喀斯特地形;风的作用岩漠、石漠、沙丘;黄土地形。第三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名词解释:风化过程:地表的岩石矿物,遇到了和它形成时很不相同的外界条件而受到破坏,使其内部的结构、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由物理作用使岩石崩解破碎成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颗粒,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化学风化: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生物风化:岩石中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残积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后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碎屑物质。运积母质:风化产物经外力作用搬运到其它地点堆积而成的物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岩石在气候、生物因子的作用下风化成为疏松堆积物,同时释放的矿物质元素被水淋洗并随水有高处流向低处,最后进入海洋并经沉积、压固,形成岩石;之后再经历地壳抬升,暴露于地表,又再次进行风化、矿物质元素淋溶的循环过程。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由于风化产生母质,母质的通透保蓄性,以及释放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植物由低等向高等逐渐进化,同时从母质中吸收营养元素合成有机体,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分解,有机体中的营养元素被释放进入土壤表层,再进入新的吸收利用与死亡分解循环的过程。2、土壤形成的实质是什么?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植物营养元素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矛盾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被称为是土壤形成的五大成土因素,而人的作用也对土壤的形成与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4、什么叫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有哪些形态特征?土壤剖面: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通常深1m,宽0.8-1.2m,或深到岩石层止。土壤剖面形态特征是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通常包括:土层厚度、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紧实度、土壤湿度、土壤酸碱度、石灰性反应、土壤新生体、土壤侵入体、植物根系、石砾含量等。第四章 土壤生物1、名词解释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为距活根1-2mm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其粘附的土壤。土壤酶:在土壤中能催化土壤生物学反应的一类蛋白质。2、简述根际效应的特点。 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称根际效应。有机质含量少的土壤,或植物生长势旺盛,该效应都会很明显。3、试述土壤动物对土壤的主要作用。 土壤动物活动使土壤的物理性质(通气状况)、化学性质(养分循环)、生物学性质(微生物活动)均发生变化,对土壤形成及其土壤肥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排泄物、躯体等都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第五章 土壤有机质1、名词解释: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CO2、H2O、NH3和矿物质养分,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微生物把有机物质矿质化过程形成的中间产物,再合成为更复杂的特殊含芳环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2、有机质在土壤中主要经过哪些转化过程?这些过程有何意义? 有机质在土壤中主要经过矿质化过程和腐殖质化过程,前者不仅通过分解释放养分元素供应植物生长,释放CO2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同时产生中间产物,为合成腐殖质提供原料;后者则通过合成过程,形成腐殖质,储存养分,同时改良土壤。3、影响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内因:凋落物成分新鲜程度、C/N等;外因: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4、简述土壤有机质的肥力作用? 林木营养的主要来源,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活化土壤中难溶性养分,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5、简述林地土壤有机质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调节?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种植绿肥牧草等。第六章 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名词解释:土壤粒级:人为地将土壤单粒依它们的直径大小排队,按一定的尺度范围归纳为若干组,这些单粒组称之。土壤质地:为了区别土壤颗粒组成所表现处的性质差异,人们按土壤不同粒级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并给每一组合一个名称,即为土壤质地。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土壤容重:又称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或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单位g.cm-3。土壤孔隙性:能够反映土壤孔隙度、大小孔隙的比例及其在土体中的分布情况的总称。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和结构体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情况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当量孔径: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2、容重的意义 ?从容重的大小可以粗略判断土壤结构性及松紧度等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数据计算土壤孔隙度、计算任意容积土壤的质量。3、质地分哪几种类型?各有哪些肥力特点?如何改良土壤质地? 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粘土三大类; 砂土:通透但不保蓄,容易干旱缺水,水少气多,土温变化大并容易升高,有热性土之称,养分易随水流失而导致缺肥,施肥效果快但不持久,易耕作,但植物易风倒。壤土:间于砂土和粘土间,水、肥、气、热较为协调。但主要由粉砂粒组成的壤质土则表现为不通透、密闭、水气不协调,应给予注意。粘土:保蓄但不通透,容易积水还原,水多气少,土温变化小且不易变化,有冷性土之称,养分易被土壤保存,施肥效果慢而持久,不易耕作,植物根系下扎困难。生产中对于过砂或过粘的土壤往往采取“砂掺粘、粘掺砂”的客土法,或增加有机质、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等方法来改良土壤质地。4、为什么说团粒状结构是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团粒状结构是近于球形,粒径约为0.25-10mm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它经过多次团聚形成,总孔隙度较大,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搭配适当,能协调土壤水、气、热,同时又是能保肥供肥的小养分库,因此是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合理耕作、增加有机质;种植绿肥或牧草、合理轮作;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等。第七章 土壤水1、名词解释吸湿系数: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田间持水量: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以质量百分率表示。凋萎系数:导致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土水势:在标准大气压下,可逆且等温地将无穷小单位数量的指定高度的纯水,移至土壤中所必须做的功。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其值等于基质势,符号相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关系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管水及其类型,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毛管水:是受毛管力作用而保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可分为分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支持)水两类;毛管悬着水:在地下水远离地面的情况下,降雨或灌溉后保持在土壤上层中的水。是山区、丘陵、坡地等地势较高处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毛管上升水:在土壤中受地下水源支持,上升到一定高度进入土壤中的水。当上升高度到达植物根系活动层,可成为植物可利用的水分;但若地下水中携带大量盐分,则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3、土壤水分主要分哪几种类型?其主要特点和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5种类型。吸湿水: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土壤颗粒表面静电引力等引起,土壤质地影响其含量,与土壤结合紧密,不能移动,105下可从土壤中除去,植物不能吸收利用;膜状水:土粒吸持吸湿水后,剩余的吸力将吸持一部分液态水于其外并形成一层水膜,移动缓慢,能溶解少量植物所需矿质养分,植物能吸收利用部分膜状水;毛管水:是受毛管力作用而保存在土壤中的水分,移动快,能溶解植物所需矿质养分,悬着水对植物全部有效。重力水:存在于通气孔隙中,受重力影响而快速向下移动流失的水分,有溶解力,能快速到达植物根系补充植物水分,因此被成为速效水,但占据土壤通气孔隙,又被成为多余水。地下水:土层下部受不透水层的阻隔而形成一定厚度的水分饱和层,可快速流动,能通过毛管上升水的形式补给植物用水。4、土水势由哪些分势构成?如何运用水吸力和土水势判断水分运动的方向?土水势由重力势、基质势、渗透势、压力势、溶质势等分势构成。土壤水总是从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运动;相反,从土壤水吸力低处向水吸力高处运动。第八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1、名词解释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能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土壤呼吸: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存在分压梯度差,土壤空气中的CO2排向大气,而大气中的O2进入土壤空气,的扩散过程。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oC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土壤导热率: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土壤截面的热量(卡/厘米秒度)。2、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H2S、CH4等);(2)土壤空气与大气产生不同的原因主要与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土壤结构以及土壤孔隙性、土壤通气性等有关;3、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有哪些影响?(1)影响植物根系发育;(2)影响种子萌发;(3)影响植物所需养分的状况;(4)影响植物病、虫害的发生4、土壤通气性和Eh的关系如何?土壤通气性好,土壤中的O2多,变价化合物处于高价氧化态时,Eh值大;反之,土壤通气不良,Eh值低。 5、土壤温度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1)环境因素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海拔高度与纬度;坡度与坡向;地面覆盖(2)土壤性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干湿度、土壤质地;土壤颜色;土壤孔隙状况与松紧度等6、分析土壤水、气、热三者之间的关系,叙述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节方法。(1)土壤水热气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三者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首先,土壤水分和空气共同处于土壤孔隙中,水多气少,水少气多,二者互为消长;其次,土壤水气状况和二者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热性质,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再者,土壤热量状况反过来也影响土壤的水气状况,土壤温度较高时,水分通过土面蒸发量大,土壤很快失水变干,土壤空气的比例增加,通气性很快得到改善。(2)调节方法: 合理耕作,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蓄水保墒,通气调温;增施有机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提高热量吸收;合理排灌,调控水分,从而调节土壤空气和热量,同时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保持土壤团粒结构以协调土壤水、气矛盾;利用人工覆盖物,减少蒸发,保温保湿;使用土面增温剂,抑制水分蒸发、防止热量散失。第九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1、名词解释土壤胶体:指直径在1100nm之间的颗粒,是土壤中最细微的部分。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永久电荷:因同晶替代作用而使矿物带有的电荷。可变电荷: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CEC: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表示单位为cmol(+)kg-1。盐基饱和度: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2、土壤胶体分哪几类?都带什么电荷?它们的电荷各是如何产生的?(1)土壤胶体分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这些胶体通常带负电。(2)胶体带电的原因:同晶置换;晶格破碎、边缘断裂;胶体表面羟基解离;铁铝两性胶体因土壤酸碱性不同带电3、1 : 1 型矿物和 2 : 1 型矿物的硅酸盐层间有什么区别?(1)1 : 1 型矿物层间结合力强,膨胀性差,同晶替代极少或没有;矿物整体表现为胶体特性弱,粘着力和可塑性不强,保肥力差。(2)2 : 1 型矿物层间结合力弱,其胀缩性大 ,同晶替代现象普遍;矿物整体表现为吸湿能力强,粘结性、粘着性显著,保肥力强4、产生可变电荷的原因有哪些?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有哪些?(1)含水氧化硅的解离;粘粒矿物的晶面上的OH和H的解离 腐殖质上某些官能团的解离;含水氧化铁、铝表面的分子中OH的解离; (2)影响土壤电荷数量的因素:胶体性质、介质pH、土壤质地等。5、什么是同晶替代?有什么重要意义?(1)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代替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2)意义:使粘土矿物微粒具有过剩的负电荷,正是由于负电荷的吸引使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带正电荷的离子能够被土壤吸附,有利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6、土壤中硝酸根为什么容易淋失?土壤胶体通常对外显现负电,而硝酸盐也带负电荷,故不能被土壤吸附而易被淋失。7、简述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及其实践意义。(1)阳离子交换作用是一种可逆反应,代换以等当量关系进行,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受质量作用定律制约,且阳离子间代换能力有所不同 (2)实践意义: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是重要的肥力指标;土壤阳离子交换影响到土壤养分离子的有效性,可指导施肥;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影响土壤结构、粘结性、酸碱反应等理化性质;利用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规律进行土壤酸碱性改良;8、什么是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1)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胶体类型,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9、为什么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要固定pH值?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可变负电荷量增加,土壤吸附的阳离子数量也随之增加,故应固定PH。10、什么是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和土壤pH值有什么关系?(1)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数量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率。(2)土壤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中致酸离子的含量,盐基饱和度越小,致酸离子的含量越高,土壤pH就越低。11、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于南方土壤?在北方,土壤中盐基离子淋溶的较少,钙、镁等离子含量高;在南方,离子淋溶作用强,钙、镁等盐基离子被淋溶,而土壤中致酸离子H+、Al3+含量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北方土壤盐基饱和度高于南方土壤。第十章 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1、名词解释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出的酸性,它是土壤酸碱性的强度指标。潜性酸:土壤胶体所吸附的H+或Al3+所引起的酸度,它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后,所测定的酸度。交换性酸:用中性盐溶液浸提土壤后,所测定的酸度。土壤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2、潜在酸与活性酸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土壤总酸度指活性酸和潜在酸的总和,活性酸是土壤酸度的起源,代表土壤酸度的强度;潜在酸是土壤酸度的主体,代表土壤酸度的容量。当溶液的浓度和组成不发生改变时,活性酸与潜在酸暂时处于相对平衡中,如果土壤溶液发生改变时,他们就可以相互转化,重新达到新的平衡。3、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原理是什么 ? 土壤缓冲性的意义何在 ?(1) 土壤具有酸碱缓冲性的原因是土壤中存在碳酸盐、硅酸盐等弱酸盐类,铁铝氢氧化物类,以及交换性阳离子体系和腐殖酸等有机酸体系。 (2)土壤缓冲性的意义:稳定土壤溶液的反应,使酸碱的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避免因施肥,根系的呼吸,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等引起土壤酸碱性的剧烈变化,以及对植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微生物生活产生不良影响。4、土壤酸碱性对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1)土壤酸碱性对苗木生长具有直接影响,不同植物适宜的酸碱度不同,过酸过碱都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只有适当的pH才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好的生长环境;(2)土壤酸碱性会影响养分有效性;(3)土壤酸碱性会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4)土壤酸碱性影响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5、试分析南方土壤普遍显酸性,北方土壤显中性或碱性的原因。 原因:气候条件不同,主要是水、热条件的差异,影响风化过程、淋溶程度等。南方水热条件好,淋溶作用强,土壤中易溶性盐离子Na+,Ca2+等被淋洗,土壤中致酸离子H+,Al3+高量相对较高,土壤呈酸性;北方,淋溶作用弱,土壤中盐基离子含量高,故显中性或碱性。6、举例说明对过酸、过碱土壤的改良方法。如土壤过酸施石灰;土壤过碱施石膏。第十一章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1、表征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常用指标是什么?Eh值 2、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有哪些?土壤通气性,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微生物活动,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土壤PH等3、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适宜范围是什么?其过高或过低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我国的氧化还原电位一般是200700mv,此范围内养分供应状况较好(1)Eh700mv,氧化条件较强,有机质分解快,营养得不到积累,引起养分流失、缺乏, 同时使铁、锰处于氧化状态而降低其有效性。(2)Eh 200mv,还原条件较强,有机质矿质化受限制,且氮素易发生反硝化作用,同时铁、锰处于低价态,还原物质H2S、CH4等大量积累,会对植物产生毒害。4、如何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常用措施:中耕松土,镇压土壤,灌水,排水和施肥等。第十二章 土壤养分1、名词解释:有效养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养分。闭蓄态磷:被氧化铁胶膜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缓效钾:存在于膨胀性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和颗粒边缘上的一部分钾(晶格固定态的钾)。2、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1)NO3-随水淋失(2)反硝化作用变成NO、N2O、N2而损失(3)NH3挥发(4)生物固定等3、土壤中磷素常发生哪些固定过程? 化学固定、生物固定、闭蓄态固定、吸附固定等4、土壤铵的固定和钾的固定有何异同?受哪些因素影响?(1)相同点:二者均会发生吸附固定、晶格固定、生物固定;不同点:铵在土壤中可进一步转化为硝态氮,进而发生阴离子的固定。钾的固定作用只是交换性钾转变成非交换性钾的过程。(2)影响因素有:黏粒矿物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的水分条件,土壤的酸碱度,NH4+的影响。5、论述土壤中N、P、K的形态及与植物吸收利用的关系。(1)土壤中氮主要分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其中无机态分为:铵态、硝态、亚硝态以及游离态氮(N2),对植物来说,利用率最高的是无机态氮中的铵态、硝态氮。(2)土壤磷分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其中无机态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对植物来说,利用率最高的是水溶性磷。(3)土壤钾分为:矿物态、缓效态和有效态,其中有效态包括水溶态和交换态。对植物来说,利用率最高的是有效态。6、土壤微量元素有那些形态?其有效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土壤微量元素主要包括矿物态、吸附态、水溶态、有机结合态,其有效性受土壤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土壤质地,土壤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第十三章 土壤分类与分布1、名词解释: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度等。水平地带性: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平行而成带状分布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从山低到山顶随海拔高度的不同分布不同的土壤类型。显域土: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隐域土:由于局部成土因素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或较大地域的发育形成的土壤。粘化过程:粘土矿物在土壤剖面内形成和积累的过程。钙化过程: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富铝化过程:在湿热条件下土体中二氧化硅淋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灰化过程:在寒温带针叶林地区土体亚表层二氧化硅残留,铁铝与腐殖质形成络合物的淋溶和淀积过程。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季节性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潜育化过程:土体长期淹水使变价元素还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