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_第1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_第2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_第3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_第4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一九八三车十月十八日) 本会自1980年10月成立,到现在已整整三年。按照会章,第一届理事会任期已满,现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工作,进行改选,并交流研究成果。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请允许我将三年来的工作做一汇报。在汇报理事会工作以前,先简要回顾一下我国科学技术史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三年来我国科技史工作概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由于全国广大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科技史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国古代科学技史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不仅考证史实史料,描述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而且开始深入探讨它的规律性问题,走向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道路。特别突出的是,过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的世界和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由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密切,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年来,科技史刊物和机构不断增加,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综合性的刊物上科技史的文章不断涌现,开设科技史课程的高等学校也越来越多。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有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和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外,复旦大学。华中工学院、杭州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华东师大、东北工学院、内蒙古师院、郑州大学等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内也没有科技史研究室或者有相当力量从事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从 1980年 8月钱三强同志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同志们给中央书记处上科技史课以来,又有不少党校、干部学校和各种类型的干部进修班开设了科技史的课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自然科学史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并列为同一级学科,将技术科学史与冶金、机械、化工、力学等并列为同一级学科,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一些大学已授予一批项士学位。这标志着科技文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继有人,前途远大。 科技史整个领域的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努力的结果,从学会角度来讲也是广大会员积极努力的成果。1、中国科技史的研究(1)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这三年中间出版的中国科技史专著约30种,发表在各种学报上的文章纳1,350篇,领域广阔,内容较为丰富。夏湘蓉和李仲钧合写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杜石然等六人合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先后荣获科学著作奖。其他重要的著作还有,中国天文学史(二种)、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史、中国昆虫学史、中国钻探发展简史、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中国古农具发展史简编、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的土壤科学力、古代藏医史略和徐光启年谱等。此外,还出了一些古保科技人物传略。 在整理中国古代科学典籍方面,重要的著作有: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古航海图考释、先秦农家言别释、夏小正经文校释、诗经中有关农事章句的解释、真腊风土记校注、王恢农书(校注)、齐民要术校释等,还把藏文四部医典译成了汉文。即将出版的徐光启著译集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新资料。 除专著外,三年来还出版了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论文集,如上海中华文史论丛为庆祝李约瑟80寿辰而编辑的中国科技史探索,如内经研究论丛、科学史集刊和上海科技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科技史文集等。在纪念杰出科学家方面,我会1981年在郑州举行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的讨论会;1982年在杭州举行了纪念李善兰逝世100周年讨论会;有关单位还召开会议,出版论文集,纪念孙思邈、李时珍等。西藏天文学史研究会于1981年在拉萨成立,中华医史杂志几乎每一期都有关于少数民族医学史的文章,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2辑的少数民族专号,受到国内外的热烈欢迎。湖北省博物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和武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编钟、编磬的复制成功,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艺术铸造方面,在文物复原工作方面,以及推陈出新、发展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利用古代资料研究现代科技问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古代科技遗产,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科技史研究工作。它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在地震、水利、建筑和其它工程技术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直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新的中国地震资料总表即将出版。历史上的北极光与太阳活动、地月系长期加速的研究与中国古代日食纪录、从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看干旱与地震的关系、北京近二百五十五年雨季及其多年变化等古为今用的文章也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今年成立了一个张衡学社,专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围绕五四时期科学和民主两个响亮的 口号,学术界开了不少纪念性的学术会议,其中有一些近现代科技史的文章。周培源在此期间发表演讲和文章。阐述五四以来我国科学的历史,推动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开展。此后,中国科技史料及其它杂志上登载的各种体裁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的传记近百篇。多卷 本的中国科学家传记主要写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第一集已出版,包括20 多名科学家。有些科学家还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工作。科普出版社今年出版了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在全国科协的号召下,加上去年逢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一时关于科学社团和近代科学家的研究形成了一个高潮,出版了中国天文学在前进和中国地质学会史等书。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都发表了很多文章。 应该特别提及的是,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西方科学引进来后我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这个重大问题最近引起了科技史学界的共同兴趣。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于1982年10月在成都开了一次讨论会,其结果于今年出版了一本文集科学传统与文化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从政治条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背景以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因素进行多方面的探讨。这个问题在我国台湾和国外也有学者在进行探讨。2、世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本学会成立的时候,我国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那时,由于中央、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各有关领导部门的积极倡导,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 除了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立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外,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展了有 关近现代科技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三年来,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力量,有了 较快的发展,不但已有单位的研究和教学力量有所加强,而且又有不少高等院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几年来,全国性学术刊物发表有关世界科技史研究文章约近二百篇,涉及的内容较广, 有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数学等基础科学史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文章,有研究计算机技术史、航空与宇航学发展史、近现代建筑技术史等技术科学的发展史的文章。还有一些探讨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史分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与政策、战略等关系的综合性研究的文章,以及有关美国、日本等国家科技发展的文章。在专著和论文集方面,1980年已出版了化学发展史和世界数学史简编。1982年出版了高觉敷主编的西方近代史心理学史和周邦立编著的达尔文年谱。最近,复旦大学出版了王福山主编的近代物理学史研究文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编著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共约75万字,已交付科学出版社出版。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纪念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学术活动。一次是1979年2月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学术会议。另一次是1982年4月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的学术会议。此外,还有1982年12月纪念德布罗意九十诞辰和狄拉克八十诞辰的小规模纪念会等。这些会议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科技史工作者也参加了学术活动,编写纪念文集或提出论文报告。近几年在翻译国外著作方面,也较以前有不少进展。先后出版了M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F卡约里的物理学史,HM莱斯特的化学的历史背景,PE詹姆斯的地理学思想史,E傅林的实验心理学史,C墨菲、J.K科瓦奇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导论和H斯托贝的遗传学史等多种。3、科技史教育工作近几年来,高等院校科技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展较快。1982年10月,教育部委托华中工学院、北大、清华等六所院校在武汉召开了高等院校科技史教学与科研专题讨论会,根据当时对四十一所院校的不完全统计,从事科技史教学的专、兼职人员已有240余人,有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有的学校在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内设科学史教学小组,有的学校尚未成立专门组织,但有教师专门从事科技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些学校大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其中包括科技通史和各学科史,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一些学校还把收了科技史方面的研究生,开展了科技史的专题研究工作。经验证明,科技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活跃学生的思想。 4、科技史的编辑出版工作1980年10月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时,已经有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出版。自然科学史所古代史研究室编的不定期刊物科学史文集于1979年创办。主要刊登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术论文。自然辩征法通讯杂志197 8年创刊,辟有科学技术史和人物评传两个专栏。主要刊登近现代科技史研究文章,从1980年起已改为双月刊。中国科技史料从1980年5月创刊后,每年四期,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的积累开辟了园地。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后、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相当于各学科学报的自然科学史研究于1982年创办。每年四期,成为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综合刊登中国和世界科技史研究论文、史料考证和书评等。此外,科技史的专门刊物还有中国医史杂志、农史研究、中国农史和农业考古。同时各大学学报、以及物理、化学通报、地质评论、植物学杂志、自然杂志、大自然探索和其它地方杂志也经常刊登有关科技史的文章。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还主办了科学史译丛,办这个刊物的目的是登载世界各国刊物上有影响的科技史论文。出版方面情况也有很大变化。除了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科普出版社等继续积极出版科技史书刊以外,一些专业出版社,如水利出版社、地质出版社、农业出版社、医学出版社,还有青年出版社,以及一些地方出版社,如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陕西科技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也都出版了一些科技史著作和大量的科技史普及读物。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中央和地方报纸、广播、电视和电影等事业单位与广大科技史工作者相结合,加强了科技史的宣传、科技史活动的报导和科技史知识的普及工作。4、国际学术交流在中国古代科技史方面,除了经常有外国学者到我国访问,我国学者也出国访问,进行学术交流。我国古代科技史学者曾到英国、日本、美国作学术访问、短期讲学或短期工作。在国际学术会议方面,8人参加了1984年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16届国际科学史会议,提交论文19篇;7人参加了1982年在比利时鲁文大学举行的第一次中国科技史讨论会;不久还将参加在香港召开的第二次中国科技史讨论会。最近,经国务院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将于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技史国际讨论会,现正积极筹备。由我国金属学会主持干19 81年召开的冶金学史国际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国际会议,规模较大,影响很好。中国科协在加拿大和美国举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巡回展览取得很大成功,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得到国际科技史学界的重视与好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设在巴黎)分别于1981年选举胡道静、1983年选举席泽宗、潘吉星三位科技史学者为通讯院士。在世界近现代科技史方面,也注意了利用一切机会约请来我国作各种访问的科技史学者作学术报告。最近东北工学院请了日本技术史学者星野芳郎作技术论的系统讲座,华中工学院请英国的技术史学者RA布坎南作技术史的系统讲座。我国少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派出了少量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到欧美等国学习或进修。这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开展。二、学会工作的回顾与理设1、三年来工作的汇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建立之后,得到全国科协的指导和关心,得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有力支持。科协是归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八大群众组织(工、青、妇、科、文、侨联、台联和工商联)之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科技史专业研究机构。三年来,学会在团结全国科技史界的力量,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届理事会本着学会的宗旨,在组织、团结、交流、促进、培训、普及等六个方面开展了程度不同的工作。 (1)组织发展工作三年来,会员由274人,增加到673人。这些会员来自高等教育、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各个部门,他们大多是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以上职称,从事科技史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志。为了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到目前为止,共建立了数学史、天文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地学史、近代技术史、金属史、建筑技术史等九个学科委员会。目前学会正在进行建立会员卡片和业务档案的工作。(2)学术活动三年内一共组织召开了各种学术会议十七次,其中有天文学史三次,化学史三次,教学史、物理学史、地学史、近代技术史、中国古代技术史各一次,代表大会两次,其它三次。参加会议的共有1,923人次,交流学术论文共830篇。当然,科技史的学术活动并不限于我会,在我会以外,如造船学会曾召开了造船史讨论会,航海学会召开了郑和远航学术讨论会等。这些会议包括综合性的,专题性的,纪念历史上科学家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分科性的学术会议,多数是首次举行,会前大多有充分准备,会上基本上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各种不同意见得到自由发表,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不仅检阅了各学科研究工作中的新成果,而且与会同志以文会友,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增加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促进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前进,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欢迎。此外,北京、河北、浙江、辽宁等地的会员和科技史工作者还举办过技术史讲座和一些学科的科学史讲习班。在学术活动中,注意了与社会科学的结合。许多讨论会,都有哲学、史学、经济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工作者参加,对所讨论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科技史这门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特点,加强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3)自然科学史研究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以后,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于1982年1月起正式出版。在广大作者和编委会及编辑部工作同志的努力下,迄今已编辑出版了第1、第2两卷共8期,连同地学专号、数学专号的科学史集刊两期,并出了10期,发表论文117篇,共约134万字。按学科分类,包括数学史19篇,物理学史9篇,化学生8篇,天文学史17篇,地学史83篇,生物学史8篇,技术史11篇,农学史5篇,医学史1篇,其它7篇。按年代分类,包括古代科技史97篇,近现代科技史20篇。从以上的统计来看,两年来所发表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科技史研究的水平。据有关同志们的反映,这个刊物出版以后,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已成为我国受到国际学术界注意的刊物之一。 (4)关于参加国际科学史组织五十年代,我国已是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成立于1946年)科学史分部的会员国。六十年代初,由于台湾问题,退出了该组织。1982年11月,现任科学史分部主席、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主任E希伯特曾写信给我会秘书长,表示十分关切我国参加该组织的问题,愿意尽力帮助解决。后来又通知我们将于1985年在旧金山召开第十七次国际科学会议,并专门为在这次会议期间召开小型的中国科学史学术会议事征求我们的意见,为此还特别发了一个通知,该通知已复印分发各常务理事。 今年七月,国际科学哲学联合会秘书长J科恩为我国参加该组织的问题专程到中国谈判,我学会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全国科协国际部的领导下,参加了谈判。谈判结果写出一份备忘录,主要问题是台湾在该组织中的地位问题,主要精神是我组织和台湾的科学史组织都可以以学术组织身份参加,但代表中国的只能是我们这一组织,因为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根据确切的材料,目前该会的科学史分部尚无台湾代表。我会已向该国际组织写信提出入会要求。总的说来,科技史学会成立三年来作了一定的工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还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发挥理事会,特别是常务理事会的作用不够,与会员的联系不够密切,许多工作有待改进。2、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本届理事会任期已满,第二届理事会即将产生。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特对学会今 后的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充分体现学会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特点。首先要加强和会员的联系,及时反映会员们对科技史研究方向和任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科技史工作者之间的团结,提倡优良的科学道德和严谨的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发挥科技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为科技史事业做出贡献。(2)加强科技史著作和各种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组织好学术活动,促进科 技史研究的发展。这几年来,有些会议规模较大,议题分散。今后要提高会议的水平,保证论文的质量,讲求实效。会前要充分准备。要提倡多举办规模小,专题性强,问题集中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要注意勤俭节约。(3)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进行我学会参加国际科学史组织工作,争取参加各 种国际学术会议,并且创造条件,尽量在我国召开一些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史学术会议,以扩 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与各国科技史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和了解。(4)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史教学工作的经验交流,提高科技史的教学水平,使科技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前巩固和加强为科技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大力开展科技史的普及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史水平。 1983年本会虽然办了两期科技史讲习班,实际上属于培养干部性质,还不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普及工作。今后除继续举办各种学科的讲习班,还要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会员同志,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科技史普及活动。(6)加强学会自身的建设。要继续发展会员,做好会员登记和业务档案工作,健全学会的组织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征得地方科协的同意,可以建立各地区科技史学会,以促进科技史学术活动的发展,壮大科技史的队伍。(7)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建议常委要分工负责学会的组织工作、学术工作、教育工作、普及工作。对外联络工作等。在两次代表大会期间。建议召开一至二次理事会。当前全国正在掀起学习邓小平文选的热潮。邓小平文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有精辟的论述,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深刻的阐述,它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科技史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努力学习,解放思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由建设中去,为发展祖罔科学事业,为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开创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鼓。 予祝大会园满成功。中国科技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本届理事会系1986年11月经民主程序,由广大会员的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三年的任期恰好是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三年。这三年是全党全国人民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路线的关键时期。面临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学会在中国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党委和领导的配合下,在广大科技史工作者的支持下,本着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是科技史工作者群众团体的精神,坚定地执行了学会的宗旨:团结广大科技史工作者,促进科技史工作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技人材的成长和提高,普及科学技术史的知识。三年来,我们以教学和科研的大量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成绩是喜人的,简述如下:(一)积极开展国内的科技史学术交流学会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以促进学科的发展,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一直是学会常务理事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及地方分会、团体分会的中心工作。每次活动从题目选定到论文的评选,从会址的选定到会议经费的筹集,从代表的组织到最后论文集的编集,都花费了大量精力。据初步统计,在这三年内,学会共组织召开了29项学术研讨会或其他类型的大型学术活动,参加学术会议的多达2190人次以上,征集论文或科研成果约1810篇(或件)。在学会活动经费每年仅有2.4万元的条件下,我们要求学术活动必须作到少而精,而组织形式又要多样化,以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为了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材的培养,我们要求在学术讨论中,应贯彻百家争鸣,自由讨论,相互磋商,共同提高的方针,发掘新资料提出新观点,研究新理论,从而使学术讨论不流于形式,能够真正地深入进去,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确定学术活动的中心内容即选题上,学会反复强调选题应是科技史研究的重点、难点或薄弱环节,力求学术活动能取得较大突破,对学科发展产生较大推进作用。三年来学会在组织学术活动方面就是贯彻这一精神,下面列举一些学术活动的情况作一补充汇报。 对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除了英国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有专门的讨论外,国内尚缺这方面的专著。这就是说在这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去我们的研究是很不够的。针对这一状况, 1983年学会和有关单位联合组织了首届中国科学思想史研讨会,会议就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目的、方法、对象、意义以及它与科学史、哲学史的关系,在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推动这一课题的研究发展。为了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会与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召集了中西科学思想研讨会,集中讨论了科学思想的定义,中西科学思想对比的区域,时限以及方法。这对于认识科学思想的交流,传播以及它对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目的相一致,我会还与太平洋学会等联合召开了太平洋地区科学文化发展学术座谈会。开展20世纪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过去是个薄弱环节,现在开展这项研究是十分迫切,带有战略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当代科技政策和道路的评价。关系到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为此学会在1987年组织了20世纪中国科技史讨论会,会上对本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科技政策的演变,科学与社会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又认真的探讨。全国地方科技志研究会于1987年成立,并作为团体会员加入我会是中国科技史研究事业上的大事。由中国科技史学会地方科技志研究会主持召开的一年一次的地方科技志研讨会,在国家科委和有关省市的支持下,每次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参加地方科技志编纂的许多同志都是长期工作在科技组织的领导管理以及科技情报岗位上的老同志,他们以丰富的经验带领了近万人的队伍,积极、认真地编写各省市地县以及各行业的科技志,到目前为止,除台港、西藏两地外,各省市的科技志正在编写中,其中山西、辽宁、河北、山东、湖南、四川、贵州等省的科技志已经或即将完成。编写地方科技志是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总结我国科技工作,制订科技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都有着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社会,必须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学会在组织学会活动中十分注意把握这一方向。在国家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配合下,1987年召开了祖国传统工艺保护开发的工作会议。与会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保护和开发祖国传统工艺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施方案的可能性。会议上还制定了计划,组织了队伍,并干88年前在贵州进行调研,以贵州作为典型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项学术活动与编写地方科技志一样都是具有战略性的研究课题。促进科技史教育的发展,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三年中学会多次召开了高校科学史教育工作会议,高校物理学史教学研讨会,科学史专题讲座,讲习班。这些活动得到教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集中讨论了科技史的社会功能和它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家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科技通史及有关专史的课程十分必要,这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熏陶良好的科学道德都有着积极意义。三年中,学会与有关学会和单位联合组织召开了纪念牛顿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出版300周年、纪念拉瓦锡化学纲要出版200周年、纪念实验物理学重大事件、纪念宋应星诞辰400周年、纪念李时珍诞辰470周年、纪念清初科学家梅文鼎,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900周年、纪念吴其浚诞辰200周年、纪念张衡逝世1850周年等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缅怀科学家的伟大业绩,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治学精神以及高尚品质,不仅是科技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课。为了椎动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学会也组织了一些专题学术讨论会。例如和中国科技大学共同组织的两次墨经学术研讨会,对墨经中的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等知识进行科学的探讨,1989年和敦煌学会共同组织了敦煌学中的科技史讨论会,研究了敦煌文献中有关科技史的内容,推动了科技史和中外科技交流史的研究。总之,这三年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相对来说不算多,但是效益是明显的,对学科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地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三年内参加的国际学术活动主要有:1、 1988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举行了第五届国际中国科技史学术会议。我会柯俊理事长、席泽宗副理事长参加了大会的国际顾问委员会;常务理事李佩珊参加了组织委员会,参加会议代表共有197人,提交论文或摘要182篇,代表来自美、英、法、西德、日本、新加坡、南朝鲜、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大会开幕式由加州大学程贞一教授主持。报告的论文有:中国法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学语言的翻译,中国的算命方法-一子平推命术,冶金技术与中国文化等四篇。在分组会上宣读的论文有数学史24篇,天文学史20篇,物理学史26篇,化学史8篇,生物学和农学史9篇,地学史16篇,金属学史7篇,科学哲学14篇,近现代科技史13篇,中外科技交流史8篇,科技人物传记8篇,少数民族科技史3篇。其中有5篇论文以扎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北实施细菌战的罪行,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和声讨。与会者半数以上的是中国人,其中来自大陆有的学者40人,绝大多数是我学会会员,会议期间中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海峡两岸的学者欢聚一堂。 2、我会派代表参加了1989年8月在联邦德国举行的第18届国际科学史大会,有48个国家近千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讨论的主题是:科学与社会政治制度,收到的论文摘要近8000篇,较集中讨论的问题是(1)德国在19世纪到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及希特勒统治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及对世界的影响。(2)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到发达国家的历史阶段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3)科学技术与斯大林主义。(4)科学与政策。柯俊理事长虽然未能到会,仍被选为理事,反映了国际科学史界对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关注。出席会议的台湾代表要求加入国际哲学科学史联合会,表示他们的申请是为了增加学术交流,无意搞政治活动,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接纳为正式会员。当前理会事的6名成员国为日本、美国、墨西哥、中国、印度和苏联。3、1987年10月13目一16日,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力学问题研究所举行了纪念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三百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二百多名学者参加。我会副理事长席泽宗等同志出席了会议。讨论分综合研究、数学、物理学、牛顿和世界科学、牛顿和近代科学等专题,对牛顿的科学贡献和对世界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4、1987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在日本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召开了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介乎第四届与第五届中国科学史国际会议之间,既是学术问题研讨会,又有祝贺日本著名科学史家薮内清教授八十寿辰的性质,会议由京都大学主办,我会理事潘吉星(正在日本工作)为主席团成员,我会副理事长陈美东、常务理事杜石然等同志出席了讨论会。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数理科学史和生命科学史两大主题展开讨论。薮内清致开幕词,指出日本曾受过中国文化的无限恩惠和影响。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乃是日本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近百年来在中日关系上发生的事件的原因之一,是某些日本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错误理解,因此,对日本学者来说,加强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仍是当务之急。薮内清教授认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成立是一划时代的事件,他对中国老一辈科学史家李俨先生表示特别的钦佩,对于在中国最近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史家表示由衷的高兴。他认为中国科学史研究已不再是中国和日本学者的事了,在李约瑟博士的影响下,这一事业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科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5、 198 7年12月 16日一19日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举办了儒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来自海峡两岸、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的学者约120多人参加。会议由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赵令扬教授主持,讨论的范围有:1、儒学与中国文学; 2、儒学与中国史学;3、儒学与中国思想;4、儒学与现代中国;5、西方儒学研究等内容。我会理事长柯俊等同志参加了研讨会,提供科技史论文若干篇,对儒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广泛的交流。(三)办好学会的刊物编辑出版刊物是学会工作的另一重要方面。现在我们学会已有两个刊物。创刊于1982年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学会合办的刊物,此刊是我国目 前有关科学史研究方面的唯一的学报,所登的文章大都是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反映了我 国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刊对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学 术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1988年,我们学会又从中国科协接办了中国科技史料一刊,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增添了一块新的园地。此刊也是国内外唯一系统汇集中国科学技术史料 的大型学术资料性期刊,重点在于抢救我国近现代的科技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 理,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介绍科技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洽学育才之道,弘扬历史功绩,启迪激励后人。此刊现在也引起科技界和科技史界的重视和好评。下面扼要地汇报一下两个刊物在1989年的基本情况。1989年编辑出版自然科学史研究四期(第8卷14期),发表论文46篇,简讯1篇,共56万字。中国科技史料四期(第10卷1-4期),发表论文57篇,科技简讯15篇,共62万字。两刊总计,发表文章119篇,118万字。全年收到稿件约200篇,加上存稿、约稿和几次学术会议的论文用稿率约占25左 右。由于加强了审稿环节,注意发挥编委作用,因此,在选题内容,编辑质量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得到了科学史界的好评。两刊每期发行量均在三千册左右。 (四)加强组织建设,作好宣传普及在学会组织建设工作方面,一是加强理事会,特别是常务理事会的组织建设,发挥其宏观管理的作用,坚持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讨论上年的工作总结和当年的工作 要点;有重大事件时,则临时召开在京的常务理事会商讨。二是加强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在各项工作中专业委员会都成了学会与会员联系的纽带和得力的基层组织。三是为了进一 步了解会员的情况,1987进行了会员重新登记普查工作,三年内,各省、市、自治区又成立了一批科学技术史学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继上海市、陕西省和安徽省之后也相 继成立了省级科学技术史学会。山西、辽宁等一些省、市先后成立了地方科技史志(含科技史)研究会。现在挂靠我会,为团体会员的,除医史、农史学会外,还有地方科技史志研究会,中国造船史学会,中华酒文化研究会。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地方科技志研究会,它们有遍布全国的队伍,有较强的研究组织能力,在各省科委的支持下,他们中的部分人在编写科技志和科技年鉴的同时将转入地方科技史的研究,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队伍,加强联系,相互合作将会推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不断前进。为了促进出版部门支持科学史著作的出版,学会于1989年举办了首届科技史优秀著作评选活动,这一活动获得了众多出版社的支持,有54家出版社椎荐了130多种图书,经由科技史专家组成的评委会的认真评定,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史等11种著作获优秀科技史图书荣誉奖。柱石然等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40种著作获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人民交通出版社编著的交通史系列丛书等34种著作获优秀科技史图书二等奖。获奖著作的作者大多数都是本学会会员,评选活动实际上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奖励。获奖著作的编辑和出版社也因评奖活动而受到鼓励,我们相信,随着出版事业走出低谷,科技史著作的出版发行会受到出版部门更大支持。 (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1、积极认真地组织好学术活动组织好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水平,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学会一定要抓紧这一工作不放。抓好学术会议,首先要选好题,确定会议的主题,明确会议的目的。我们建议和强调选题应是科技史研究的关节点、难点和具有开创性,会议不仅要组织较多高水平的论文,更要能将研究引向深入。在组织学术会议时,我们仍然要坚持小而精,讲实效。会议规模一般控制在50人左右,至多不超过100人,这不仅便于组织,同时讨论也较充分。去年学会组织的敦煌学科技史学术会议、纪念张衡学术会议、纪念吴其浚学术会议都是这样做的。2、加强横向联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盟科学技术史是一门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本身就要求研究必须是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即要认真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文化艺术诸因素的联系,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相互制约的规律。十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讨论主题就是:科学与社会政治制度,表明开展科学史的综合研究已是一种趋势。这样发展既有助于开阔研究者的视野,又能更好发挥科学史的社会功能。科学史的综合研究需要研究者不仅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求研究队伍不仅有科技史的专业工作者,还有自然科学家。技术专家、社会科学家,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必将会把科技史的研究推向新的水平。3、明确科技史研究必须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科学技术必须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对此是不容怀疑的。我们学会工作也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高学术活动的社会效益,直接或间接地为四化建设服务。科学史研究属于基础研究,怎样为四化服务,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对此虽然存在不同理解,但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科学技术史主要是研究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中国科技史就必须研究科学技术在我国发生、发展的史实及影响其发展的诸社会因素,总结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正反经验。这些研究的成果会为我们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具体政策提供借鉴,因此我们科技史学会和科技史的专家应该积极地参加我国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咨询工作,直接为四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出自己的才智。实际上,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志已这样做了。 研究中国科技史,还必须研究和保护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发掘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还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很好内容。例如我们举办的一系列纪念古代杰出科学家如张衡、苏颂、沈括、郭守敬、宋应星、梅文鼎等,不仅宣传了他们的科学成就和科学思想,给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以教育,同时也配合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崇尚教育等发展科学技术方针政策的宣传。又如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开发实施方案的调研,不仅可以使一些频于消失的但仍有实用价值的传统工艺得以开发保护,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建设,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建设服务。4、必须加强科技史的教育工作把科技史研究和普及与科学教育进一步结合起来,是我国当前教育方式和教材改革的一个内容。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科技通史或科技专史的课程。为了配合这种教育,学会也组织了相应的学术活动。我们认为这一活动今后仍要加强,争取更大的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各位代表,各位来宾: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自1990年3月成立至今的4年半时间内,在全体理事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积积开展学术活动,为提高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史研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进海内外同行的合作与友谊,作了大量的工作。现将主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若干设想汇报如下。1990年以来,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在科技史工作者的坚韧努力下,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学术研究、组织建设与成果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科技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均得到拓展,一批重大的研究项目正在顺利开展,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业已问世,一批科技史硕士生、博士生和其他青年学者正在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在有关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中建立了20余个不同类型的科技史研究机构,它们与原有的科技史研究机构一起,构成了分布于全国10多个城市的研究组织网络。全国每年有20余种科技史著作出版、发表论文约300篇,已有百余种地方科技史志先后出版。与国际科技史界、科技史同行的联系与交流日趋频繁与密切。学会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发展、进取的氛围中开展工作的。一、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 这是学会所坚持的中心工作,为此,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促进科技史的发展与人才的成长积极工作。积极组织参加1990年8月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6届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与1993年8月在日本关西召开的第7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会议。两会均有30余名中国学者参加,是为东道国以外的最大代表团。在会上,中国学者多提交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展示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与各国同行及相关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积极参与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的组建工作。已有50余名中国学者加入该学会,约占全体会员(273人)的15。柯俊和陈美东先后当选为该学会副主席。1993年8月至10月,先后组织参加在香港、西班牙的萨拉戈萨和韩国汉城举行的三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在西班牙召开的第19届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学术大会上,我国连续第三次被选为理事国,陈美东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1993年9月,席泽宗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刘钝与 台湾的洪万生当选为通讯院士。这些都反映了我国科技史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的增强。在四年半中,学会在国内主办或协办国际科技史会议9次,其中综合性会议8次。1990年9月,学会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召开的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上,台湾科技史同仁首次组团参会,会上授予何丙郁(澳大利亚)、程贞一(美国)、徐美龄(美国)和佐藤健一(日本)为我会荣誉会员称号;1992年8月学会与浙江大学、杭州市科协在杭州联合主办的国际中国科技史会议上,韩国科技史同行首次组团参会,从而拓宽了与海外科技史界的交往。专题会议6次,它们分别是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少数民族科技史(二次)、纪念李俨、钱宝琮诞辰100周年以及纪念程大位、戴震、梅文鼎、汪莱的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在学术交流、扩大影响、增进友谊等方面均初获成功,显示了我国科技史界组织国际会议的一定能力,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学会还主办了33次国内科技史学术会议,参加会议者近2000人次,交流论文约1500篇,这些会议多以学科史的深入研讨为主题,对于推进各学科史研究的深化起了积极作用。对于科学思想史、科学史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史研究与教学、科学与哲学等课题,也组织了专门的会议加以探讨,推动了科技史综合研究的进展。关于地方科技史志、少数民族科技史、近代技术史以及世界科技史的某些专题也受到高度重视,其中地方科技史志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的交流与研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学会组织的两次青年科技史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对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我们本着节约经费,节省人力、物力,讲求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进行。同时多方争取有关地方或部门的合作与支持。大多数会议规模不大,议题集中明确,注意选择科技史研究的关健点、薄弱点或难点组织讨论,提倡百家争鸣,与会者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以求解决某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史研究在学术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发展。在4年半中,国内科技史交流活动保持了以往水平,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则有较大长进,反映了中国科技史走向世界新的态势。二、充实组织建设和保持刊物编辑出版的高水准学会现有会员约1100人,保持了稳中见长的势头,不断有新生的力量加入,是一支有活力的队伍。学会充实加强了各专业委员会与各分会既相互协调、又独立开展活动的机制与职 能。常务理事会通过充分讨论与民主协商确定学会的大事,再经由各专业委员会与各分会具 体落实实施,较充分调动了各专业委员会与各分会的主观能动性。依据科技史发展的需要与 客观现状,学会新增山西省和福建省科技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航空史、机械史、古代天文计时器史、墨经研究会、烟草文化和养生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更扩充了科技史研究的领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1989年初学会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组建的科学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在这一期间也积极工作,现在各学科都有了初稿,正在做进一步审定。自1990年至今,学会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史研究与。中国科技史料两种学术刊物,继续发挥了展示我国科技史研究最新成果的窗口作用。自然科学史研究计发表论文200篇,304万字,中国科技史料计发表论文233篇、信息66篇,288万字。两刊坚持高标准,要求有新见解、新发现,发表了一批优秀的学术论文,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1992年,自然科学史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四通奖,中国科技史料,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和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四通奖,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表彰。1992年春,学会主持了对1982年至1991年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