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doc_第1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doc_第2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doc_第3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doc_第4页
上海市语文散装同步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校联考1.“彻底地改变了世界的.思维方式”2.看重,信赖3.C4.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形象思维与整体性原则(直觉思维)的紧密,不可分割5.语文教学要培养儿童的整体观念和直觉思维6.自己是从整体性与直觉性出发,有完整的美感,所以有趣,经别人讲就破坏了整体性和直觉性,所以就没味了7.自己的脚步声;人生路上的脚步声;象征8.对少年时代的回顾和记忆;成年后对人生的反省9.长大后在喧闹纷扰的社会中,不知道人生之路在哪里,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无奈与迷茫10.D11.C12.不矛盾。前者指的是人生理想中的美好境界,而后者指的是人生之路多曲折,要不断倾听,不断回顾和反省,才能接近理想中的人生境界13.只缘身在此山中;粪土当年万户侯;渌水荡漾清猿啼;黄沙百战穿金甲;落花水香茅舍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以自强不息14.怀古咏史,七律15.B16.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用蒹葭,杨柳两个意象营造一种凄伤的氛围,抒发自己思乡之愁,用黄昏,日落,乌云密布等意象又联想到历史兴替,再次抒发作者历史兴亡之慨,抒发思乡之愁17.哑巴,拒绝,通“佯”:假装;断18.B19.AD20所以让自己在这里被诛灭;狗本来不是对着他主人叫的人21.不要犹豫,要贵在行动22.秦国大乱(法度败坏)天下群雄豪杰并争,各为其主,想夺天下之人甚众23-24.道家学派,秋水,比喻/寓言故事25.D26.使用机械操作,用力寡而见功多 八校联考一、(13分)1(1分)边城2(1分)乡下人在城市以清除(处理)垃圾或捡拾垃圾来谋生的生活。(2分)乡下人在城市过着的物质水平低下、社会地位卑微、体力劳动强度大的生活。(只要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3(2分)C(“乡下人进城后几乎成了一种新的族裔”,而且他们也不是“与时俱进”,而是生活质量的下降)4(1分)(1)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先天不足,进城后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1分)(2)他们很少能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现代化城市生活不能给予他们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1分)(3)他们除了自己的劳力与身体,没有其他物质资本,很难养成城市人的消费习惯。5(4分)要求建议具体可行,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如政府切实增加优惠政策,提高乡下人的工资收入和农业收入;积极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化发展,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切实加强择业能力的宣传与培训,提升他们的竞争力等。二、(23分)6(1分)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没有定语,即不得分)(1分)饥馑、忧患和苦难(漏一个词,即不得分)7(4分)渴望自由;反对专制;热爱祖国;同情奴隶(答“对自由的渴望、对王权专制的痛恨、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也可。)8(4分)出身高贵;童年幸福;生活优裕;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9(6分)C E(A项错误在于前三段只谈了起义的原因,没有叙述过程,“相互衬托、首尾照应”也不恰当。B项文中写到“腐质土的堆积”,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D项“揭示文章的主旨”错误,文章主旨并不是为了歌颂她们对爱情的追求,而是歌颂她们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10(3分)照应文章的题目(或点题)。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11(4分)最好围绕“激流”的特点来阐述,指出这些年轻女性的具体行为(如她们懂得恨,更懂得爱,为了自由而放弃贵族称号、财产、农奴管理权,甚至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被流放,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她们),语言流畅,表达完整,符合字数要求,可得满分。如果围绕“唯一的海”来答,得3分。三、(6分)12(1)杜鹃声里斜阳暮 (2)锦江春色来天地 (3)关河冷落(4)此生吾与白欧盟 (5)黄沙百战穿金甲 (6)阴晴众壑殊(7)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四、(8分)13(1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写“州”也可)14(3分)C(“语言清新明快”不准确)15(4分)结句以景结情,诗人用眼前漫山的黄叶飘飞这一深秋萧瑟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自己飘零旅况、久客思归的悲寂心情,确实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内容1分,情感2分,语言1分) 金山区高三语文质量测试 一、(80 分)(一)(17 分)1(2 分)让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新的形象有更多的了解(1 分): 让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新的形象从过去的刻板印象中脱离出来(1 分)2(2 分)孔乙己孔 乙己(闰土故乡等)3(2 分)甲处:B 乙处:c 4(3 分)c 5(3 分)许多我们 认为是中国“国民性”弱点的问题,是人性本身的局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相关联; 有 更多的自觉性来赋予自己新的开放的性格,中国已经具有了更多的力量 6(5 分)略(要求: 与文意相结合;言之有据;评价健康向上) (二)(19 分)7(2 分)景物描写。借助眼 前风景引发联想,为下文感悟与抒情做铺垫 8(2 分)陌上花开悠长,轻柔地滋养着身处其 问的人的心情 9(2 分)(1)艳丽:指与陌上花有关的美丽的故事、动人的情感(2)沧桑: 世事的更替,朝代的变迁 10(2 分)B 11(4 分)钱?: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的情 感;苏东坡: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悟;作者:自然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和载体; 人类可以通过接触自然来感悟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自然给予人类心灵以慰藉与陶冶; 心灵要 回 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12(3 分)B 13(4 分)略(要求:内容正确;形式相 仿) (三)(6 分)14(6 分。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略四)(8 分)15(1 分) 绝句 16(1 分)形影相吊 17(2 分)D 18(4 分)语言直率质朴,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 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结合诗句)(五)(19 分)19(1 分)春秋20(4 分)(1)总 共(2)已经,一?之后(3)只是(4)为写序 21(4 分)A D 22(3 分)c 23(4 分)我已痛哭着为他写了墓志铭,于是便向他家索求(诗稿),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 (铭;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24(3 分)c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 部 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 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 从 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长大以后,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 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 当 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 发 14 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 廷推荐 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 很 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被朝廷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 来歌 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可 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 上 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 阳 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 兴 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 求, 得到他一千多篇的遗稿,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 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六)(11 分)25(1 分)子厚 26(4 分)结构顺畅,静物动写,风采纷呈:树动、花摇、草 掩,濑旋中见丰茂山色;能听到清音远韵,能嗅到浓郁香味字里行间传达着作者赏景时 的 欣喜之情 27(2 分)自己有才识而壮志难酬的伤痛之情 28(4 分)要点:自我价值认同与 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治民之道的统一 【参考译文】 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姆潭。从溪口向 西 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 较好 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它们都是永州幽静美丽奇异的地方。 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西流叫做“渴”,(读“褐”音)。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 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岛屿、小溪、清潭、小洲,交错夹杂,蜿蜒曲折。水流平静的地方 深黑 色,急流的地方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河水又看不到尽头了。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绿草丛生,冬夏都浓密茂盛。山旁 有 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山上的树木多是枫树、冉树、石楠、椴树、槠树、樟树、 柚 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树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 水中 石头。 每当有风从四面山上吹下来,摇动大树,倾倒小草,红花绿叶纷乱摇摆,香气浓郁,山 水冲 激而下,在岩石上回旋着,水流在溪谷停留满贮,水波荡漾,倒映着四面风貌的植被倩影, 各种 美景随季节而变化。风景大都是这样的,我没办法都描述出来。 永州人不曾来这里游玩,我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 土 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闵行区高三语文质量测试 一、(80 分)(一)(17 分)1(1 分)苟同(或:盲目附和)2(2 分)进一步说明“和而不 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或:进一步说明“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 与发展的重要原则)3(3 分)A 理由:这句话是对“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的解释,而“都” 是对以上各项的总结 4(3 分)c 5(3 分)“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刚健守正的 固本精神;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1 点 1 分)6(5 分)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髓是:“要运 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对于好的 东西, 诸如西方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取”,要拿来。对于又好又坏的我们可以取它好的一面,对于 无 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这和“和而不同”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 性的时代,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运用脑髓”,“放出 眼 光,自己来拿”,抛弃那些糟粕有害的东西,充分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 统文 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二)(20 分)7(2 分)增加了对树的虔诚,也增加了 对树的神圣感(或:使人对树有一种敬畏之情) 8(2 分)作者赞美了树的倔强挺拔的品质, 这些树虽然失去了生命, 但它们那高贵的品质仍然穿过千万年, 今天在我们的面前闪闪发光 (或:树虽然死去了千年万年,但它们的灵魂仍在我们的面前闪光)9(3 分)拟人树对人 的友善,表现了人与树的相互依恋,也表现了人对树不幸遭遇的怜悯与同情 lO(6 分)c D 11(2 分)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他看到了那栩栩如生的树叶的形状,看到了叶脉,仿佛看 到 了凝固在其中的汁液。从听觉写树叶在风中舞动的声音,林海的涛声在他的耳边回响 12 (5 分)本文对树进行了直接描写,写到了村寨口的树,被砍到的树,做栋梁的树,封存地下 几千 年的树,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树的深情,赞美了树的高贵品质;在合欢树中, 篇名虽 是合欢树,但文章的笔触并没有落到合欢树上,作者对树的描写是通过间接描写的方法 进 行的,他写合欢树开花了,是通过别人的口来说的。邻人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引 出 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虽未直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甚至连物都未能目睹,但“心里一 阵 抖”,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万般思念(三)(5 分)13(5 分。考生答题超过 5 空按前 5 空 评分)(1)山气日夕佳(2)叶上初阳干宿雨(3)阴阳割昏晓(4)白发谁家翁媪(5)士不可以不弘毅(6)吾尝跛而望矣(7)无可奈何花落去(四)(7 分)14(1 分)僧敲月 8 下门 15(2 分)D 16(4 分)在“促织声尖尖似针”一句中,诗人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 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和触觉的针扎的感觉,仿佛那一声声促织的叫声,就像一根根尖针刺 在因思乡而难以人眠的诗人的心上;同时,“尖尖似针”四字都是齿间音,更使人读来如同针 刺 一般,感受真切(五)(18 分)17(2 分)(1)拜访(2)行为,品行 18(4 分)B D 19 (2 分)B 20(6 分)(1)(方干)家里贫穷,保存有古琴,常边行走边吟唱、醉酒而卧,自以为 乐(补主语、行吟、自娱) (2)当年先生被国君任用为相,他婉辞而不接受,这算是富贵有余 吧 21(2 分)把方干和黔娄进行类比,间接赞美方干的美好品德 22(2 分)散漫粗疏,对 功名无所追求,心地纯洁,性格洒脱(六)(13 分)23(2 分)(1)拜师学习(2)书信 24 (3 分)没有师友的相互传授,文章写作不讲究内容章法,只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想法,追求形 式 的新奇 25(2 分)虚张声势,前后重复,别无新词 26(2 分)B 27(4 分)钱伯庸和李蟠 两人求学的背景都是人们不愿拜师学习,表现不同的是,李蟠六艺经传广泛地学习,而钱伯 庸 学习文章的写作讲究内容思想 十一校联考(一)1-6题。(17分)1(2分)改变历史的本来面貌 2D(2分)3(3分)(1)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中原地区的人用诗书来表达喜乐(或便促成了文字的成长发展);(2)楚辞中的九歌脱胎于侗族的民歌歌(嘎)九,楚辞中那些深奥的含义一一找到了巫辞的对应;(3)楚地的人喜欢背着手弯腰走路的姿势和“解手”的日常用语均源于他们的先人被捆绑受奴役的苦难。(各1)4(3分)中国是茶的原生地;中国科技史上铁锅出现很早;中国传统农耕过程中衍生出草木知识、中医知识。(各1分)5(3分)告诉我们历史是生活的演变和重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我们的现实生活。6(4分)作者否定专在历史缝隙里找一些耸人听闻的趣事秘闻,以演义的方式戏说的历史读物,肯定从个案和例举中还原历史真貌而具有人文意味的读史作品(意对即可,2分)。 赞同的,可从戏说历史的浅薄及误导方面谈;不赞同的,可从通俗演义的娱乐性和传播性方面谈;还可一分为二。(2分)(二)7-12题。(20分)7(3分) 既强调了沙漠景色的单调,行人渴望见到植物的心情,同时暗示作者认为如此荒凉干旱的沙漠地带只有胡杨或红柳等生命力强盛的植物才能存活,为下文苇的出现作铺垫。8(2分)带来了苇的种子。9(6分)CF10(2分)“像初生小女的头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