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历史 二战专题之苏俄争锋.docx_第1页
回眸历史 二战专题之苏俄争锋.docx_第2页
回眸历史 二战专题之苏俄争锋.docx_第3页
回眸历史 二战专题之苏俄争锋.docx_第4页
回眸历史 二战专题之苏俄争锋.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眸历史-二战专题之德苏争锋 辩论会正方 苏联的胜利是毫无置疑的反方 德国仍有取得霸主的机会主持人 大家各抒己见 各挥其能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让我们完完整整的重回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六周年,然而就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究竟美英盟军的西欧鏖战是首因:还是苏联的百万军队流血冲锋是砥柱:或者是国共合作的八年抗战是基石。更或者是轴心国之间的不默契给人类带来了胜利的机会。这些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许是许许多多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法西斯国家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正方 我认为苏军胜利是占有天时的基础的,德军西部的扩张和德国的静止站为苏联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时间去准备,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大国已经不是沙俄时期的婴儿,已经脱胎换骨,为迎接德军作出了充足的准备和信心。反方 我认为德军战争失利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点是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德军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正方 让我们来看看苏联走过的路吧。历史给了爱好和平的人类取胜利的因素。1917年而过通过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又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崭新的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摧毁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撤销旧的官僚机构,建立了工农红军、工人民警和人民法院,建立崭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机关和各人民委员部。1918年1月,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苏维埃还颁布了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国家与教会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男女平权和俄国国内各族人民权利一律平等等一系列法令,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在1917年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它地处欧洲曾参与资本主的原始积累,有着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并且苏俄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逐渐扭转了不利,在军事上,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到1924年苏联展现出来的是稳定很发展。列宁去世后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并展现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19281937年,苏联先后胜利的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成绩辉煌。鉴于战争的威胁日愈迫近,斯大林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在1938年开始的苏联第3个五年计划中,国防工业投资占到整个工业投资的1/4以上,许多民用企业纷纷改建为军需工厂。同时号召和组织妇女参加工业生产,建立劳动后备军。另一方面,斯大林也在国际上寻求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在此看来苏联真正的国力是应在德国之上的,正是因为这具有着几百年军国主义传统的庞然大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因而避免了经济危机对其造成的冲击。加之斯大林个人政治的逐渐建立,以及大清洗对军队的影响,使其政治军事上并不具备走上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条件。所以当苏联这头东方雄狮将巨大的生产及资源能力转入战争轨道时。无疑是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砝码。因此为苏联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反方 1极其重要的是德国战略上的失误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按照德军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德军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7月17日,此时德军又犯了更为严重的错误,他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力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德军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因此如果能完美地实施好策略,德军未尝不能赢取胜利。正方 德军失败是必然的,纳粹党失败也是必然的,种族歧视理论不仅将日耳曼族处立于孤立的地位,更加急剧了战争的血腥于黑暗,一定程度上说,将苏联这个多民族国家变得更加巩固地去应对德国,将一大部分苏联根本不得信任的人民牢牢靠在斯大林的身上。2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但是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德军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德军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2104026_1.html/ 但就在这时德军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德军如若抓住机会,岂不可以反败为胜?正方 正如反方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煽动者德日在战略上的失误,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德国,一战期间,曾经叱咤一时,最终因两线作战,国内革命而失败。德国民族表现的是狂热的民族主义情感。而这种情感被加以利用铸就了德国的疯狂。然而战争初期德国的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使希特勒逐渐犯了战略上的错误。从人和方面的角度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它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让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要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就必须让敌人的处境比按我们的要求作出牺牲更为不利。不然,敌人就会等待较有利的机会而不屈服。因此,继续进行的军事活动所引起的处境上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对敌人更加不利。政治目的应该为战争行为规定何种目标所说的。有时政治目的本身就能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例如占领某一地区.有时政治目的本身不适于作为战争行为的目标,这时就需另选定一个目标作为政治目的的对等物,并在媾和时取代政治目的。进攻莫斯科和乌克兰又将经济目的凌驾于政治目的之上,糊涂了孰轻孰重。因而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集中力量以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最终给了苏联以喘息的机会。而在对苏作战前德国在西线对英作战中并未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最终陷入了历来被德国担心的两线作战。在与同盟国的配合上德国并没有进行慎密的思考和斟酌,显然有些盲目。1939年9月打响的战争,主要是在欧洲和北非展开的时间上相同的他们,并不是在空间上,跟1941年12月开始的远东战争有部分重合。这两场战争还是截然有别的,尽管远东战争曾使英国和美国的处境十分窘迫。德国和日本从来没有会师协同作战;唯一真正的重合是当日本人攻击珍珠港时惹得希特勒非常错误地向美国宣战,最终葬送了自己。反方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1942年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而当美国在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月中旬到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正方 人和,综合分析东西线战场形势的对比,论同盟国的重要性!1943年11月3日,由德军签发,约德尔起草的关于西线作战的第51号指令,这样分析:东方的威胁依旧存在,但更大的危险正在西方显露出来,英国人会再次登陆!东方幅员辽阔,充其量就是丢掉大片领土,这对德国没有致命危险。而西方截然不同!如果敌人在我漫长的防御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其后果不可忽视!诺曼底战役示意图由此可见德军视来自西线的威胁远大于东线,因此漫长的大西洋壁垒上集中了德国几乎全部的海军力量、空军的60%和陆军的30%,同时美军和英军还在北非和后来的亚平宁半岛上也至少牵制了110万的德军。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德国人对来自西线威胁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由于德军自己统帅部指挥的混乱最终促成了盟军在诺曼底的成功登陆,而德军在这一役前后又损失了45万士兵,1500辆坦克,3500门野炮和3500架战机等等(这些部队可都是德军中最后的精华,一旦损失根本不可能补充上去),然后的这一切对德国来说又是无休止的兵员装备的消耗和战略后方的消失,更要命的是从此之后盟军便像一把钢刀直叉德军腹地。而当盟军于6月6日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后德军也只能从本来就以捉襟见肘的东线抽调部队来补西线的缺口,这也就不难理解苏军在1944年推进速度为何这么高的原因了。反方4 大西洋破交战的终果和源头深思 转自铁血社区 /post_2104026_1.html/ 同样曾经驰骋在大西洋海底的德国“狼群”也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盟国的新型反潜装备的不断列装使得其生存犹为艰难,大西洋破交战也于43年5月24日暂停并宣告失败,但是除了这些一个德国海军崩溃的根本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事实上盟军很早时候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1)战机生产加工工厂;(2)飞机发动机工厂;(3)U艇基地以及船坞;(4)交通运输线;(5)石油,铝和橡胶的生产基地 转自铁血社区 / 请注意第三条:U艇基地以及船坞。事实上战争后期德国海军列装了多种十分先进的潜艇,已盟军当时反潜水平对之根本毫无办法,可为什么它们没能大量装备德国海军,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盟军的轰炸至少使得德国新型潜艇的列装晚了近一年,更为严重的是44-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也因此损失了90%以上。(丘基尔战后曾这样说:如果让这些德国的新“狼群”进入大西洋,那么欧战至少要再脱上两年。正方 此外,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也是促使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英国,法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缅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构成了苏美以外重要的抵抗力量。中国战场上,对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经过艰苦抗战,粉碎了日军企图在短期内征服中国,变中国为其争霸亚太地区的战略基地的侵略计划,使其陷入“中国泥潭”,延缓了整个法西斯勾结起来扩大侵略的进程,为主要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粉碎远东慕尼黑阴谋,动员和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壮大,都起了重要作用。西欧战场英法军队在北非和大西洋上不断取得对德意的胜利,皇家空军海军始终掌握着制空和制海权,保证着英国这块西欧最后的抗战基地。随后又汇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