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转向系统分析(免费).doc_第1页
客车转向系统分析(免费).doc_第2页
客车转向系统分析(免费).doc_第3页
客车转向系统分析(免费).doc_第4页
客车转向系统分析(免费).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客车转向系统分析介绍程杰(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城市客车研究院)转向系统,即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是汽车,也是公交客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的布置、设计、装配直接影响着公交车的驾驶稳定性、安全性、操纵灵活性及乘座舒适性。下面对客车转向系统基础知识、常见几种布置形式、运动干涉校核及转向拉杆强度校核办法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分析。一、 客车转向系统的类型和组成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其中,转向器是转向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转向系统中的减速传动装置。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有齿轮条式、循环球式及蜗杆风柄指销式几种,我厂生产的公交客车一般使用循环球式转向器,它有正确效率很高(可达90%-95%)、使用寿命长、操纵轻便、工作平稳可靠等优点。但其逆效率也高,容易将路面冲击力传动转向盘。客车转向系统按转向能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和动力转向系统两类。机械转向系统以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其中所有传力件都是机械的。动力转向系统是兼用驾驶员体力和发动机(或电机)的动力作为转向能源的转向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转向所需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由驾驶员提供,而大部分能量由发动机(或电动机)通过转向加力装置提供。但在转向加力装置失效时,一般还应当能由驾驶员独立承担汽车转向任务。因此,动力转向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设的一套转向加力装置而形成的。在我厂出产的公交车中,10米及以下的车辆机械转向与动力转向均为常见配置,10米以上的公交车则多配置动力转向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二、 常见客车转向布置形式和特点1、 传统转向系统布置形式及特点分析传统转向系统布置形式如下图所示。C:弹簧主片中心;O1:C点的摆动中心;A1:转向节臂球销中心;B1:转向摇臂下端球销中心;O2:A1点随悬架的摆动中心;K:A1点随B1点跳动的轨迹;J:A1点随O2点的跳动轨迹;fc:静挠度;fd:动挠度;HG、HG:轨迹偏差图1:传统转向系统布置及运动干涉校核简图上图给出了转向传动装置与悬架共同工作校核图,图中校核方法是美国SAE杂志推荐的校核方法,目的是检查转向拉杆与悬架导向机构的运动是否协调。如图所示,转向直拉杆球头中心点A1、前板簧主片中心C、弹簧主片旋转中心C、O1点随悬架的摆动中心O2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方法即使用平形四边形原理求出转向节臂球销中心随车桥运动的轨迹。在此种布置形式中,转向器一般布置在前钢板支架前部,容易找到合适的转向器布置位置,使得运动不协调造成的轨迹偏差GH和GH较小。一般来说,GH和GH这一偏差应控制在轮胎的弹性变形范围内。此种布置也有缺点,就是转向器竖立会导致地板升高,驾驶仓空间紧张等因素。2、 采用中间摆臂形式转向系统布置形式及特点分析采用中间摆臂形式转向系统主要常见于10米以上,前悬较长,转向器布置靠前的公交车。在此种车上,传统的布置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下图是我司WG6100EH型客车采用中间摆臂形式的转向系统布置形式及运动干涉校核图。图2:WG6100EH车转向系统布置及运动干涉校核简图此种布置形式与传统布置形式相比,增加了前直拉杆、中间摆臂两个总成,设计时应尽量使前直拉杆和后直拉杆处于中间摆臂的同侧,否则中间摆臂在运动百时会形成一个扭矩,使中间摆臂轴承容易损坏。其主要优点是:1、由于中间摆臂的安装及布置要比转向器的布置安装简单得多,所以和采用传统的转向系统布置形式相比,B1点更容易布置在O2点附近,使运动不协调造面的轨迹偏差更小。2、转向器布置位置较为灵活,特别是转向器的高低位置布置的选择余地较大,从而使得在整车总体布置时,从方向盘至转向器的传动装置布置更为合理、方便。其缺点是:1、由于转向系统增加了前直拉杆和中间摆臂,而且中间摆臂的加工及安装精度较高,使得整车成本有所增加,整个转向系统的可靠性也有所降低。 2、在整个车营运初期,由于多了一道中间传动环节,增大了转向传动阻力,从而使整车转向时可能出现转向沉重、回正不好的现象。而在整车营运一段时间后,各传动副之间的间隙加大,使得转向系统的转向自由间隙较大,调整比较困难。 3、采用角传动器传动布置形式角传动器布置形式的转向系统常见于10米以上的公交客车,下图为我司WG6102EH车布置简图以及转向运动干涉校核图。图3:WG6102EH车转向系统布置及运动干涉校核简图在此种布置形式中,转向器的布置均为卧式,由于从方向盘至转向器的输入角度过大,不可能实现用一根转向柱将方向盘与转向器连接起来,所以以通常的方法是在中间加一处角传动器来转换传动角度。其优点为:1、能有效降低地板高度,因为大型城市客车的前轴荷较大,所以转向器的体积也较大,加上地板全部较低,如转向器按常规布置,则转向器会有部分或全部在地板面以上,造成传动困难、密封困难及车内不美观等问题。而将转向器卧置后,转向器的高度下降较多,加上角传动的体积很小,所以基本上不影响地板面高度,而且不影响整车的接近角。2、方向盘的布置位置较为灵活。由于从方向盘传动到转向器要经过转向管柱及传动轴二次万向传动,所以方向盘和转向器在布置位置上在整车X及Y方向上都可以有较大的距离。此种布置形式的缺点是:转向系统的零部件增加,成本也增加。三、转向拉杆稳定性校核方法转向拉杆是转向系统中保障车辆行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拉杆的材料、加工方式等设计均能对拉杆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拉杆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转向系统的实际布置情况,又要顾及它的刚度、强度等多方面因素。若转向拉杆的稳定性达不到要求,会形成转向系统的严重安全隐患,轻则转向拉杆长期运营后形变,转向不正;重则转向拉杆断裂,生成转向失灵,引起安全事故。下面就我公司生产的WG6100A1型的拉杆稳定校核方法作一说明。WG6100A1型车转向拉杆外形图如下:图4:WG6100A1型转向拉杆外形图基本参数:满载前轴轴荷G1=4180kg 转向拉杆杆体外径D=3.5cm,d=2.5cm 转向拉杆长度l=155cm 转向拉杆材料为35#,其弹性模量E=2.11000000转向拉杆的压应力c= Q= =2090 F=4.712cm =转向拉杆纵向弯曲应力cr= J= 稳定性安全系数=2.251.0,转向拉杆满足使用要求四、影响公交车辆转向性能的其他方面其实,影响公交车辆转向性能的方面还很多:转向角度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转向系统时,在不影响操纵轻便性,不影响汽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增大转向角度。实践证明,转向角度大的公交车在公路上更具灵活性,它的优势在一些窄路上尤为明显。但有时若角度增得太大,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使转向吃力;增大转向器旋转力臂而使转向力矩增大,影响车架可靠性等。当使用动力转向器时,若为增大转向角度而大量增加旋转力臂,有可能导致转角已经到达极限但转向器工作状态没到达极限,仍在施力。我厂使用的动力转向器的传动比一般为20:1左右,若旋转力臂过长,转向器的最大输出扭矩会大量增加,加重整个转向系统的受力,会加剧转向系统的磨损,因此,我们每设计一个新的转向系统,都应该计算好它的转向角度,将转向器的转向能力及旋转力臂的长度调整到使转向角度达到要求足矣,不可盲目增大转向器输出转向角度或增大旋转力臂。车辆在装配的过程中进行的不当装配,或装配失误也是导致转向性能不好的一个方面,比如转向油管不拧紧漏油,装配有间隙等。车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部分零部件损坏,横直拉杆锈蚀,转向间隙增大等,也会对转向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它会导致车辆转向吃车,发飘,车辆跑偏,转向产生噪声等问题。其中,车辆发飘,跑偏现象比较常见,也比较难以查找原因。车辆发飘是指方向盘居中时,汽车向前行过程中从一侧飘向另一侧的现象。发飘的汽车行驶时,难以保证向正前方向行驶而总向一边跑偏。车辆发飘的故障首先应检查机械部分和外部因素。汽车行驶在拱形路面的一侧时本身就有跑偏的倾向,拱形越大跑偏就越明显,这是外部因素。轮胎两边气压不均匀或左右轮胎磨损差异较大,前钢板错位(如钢板中心螺栓)或悬架元件损坏,前轮定位偏差较大,转向传动机械连接处间隙过大或连接松动或磨损过甚等都会造成车辆跑偏。如果排除以上因素,车辆跑偏问题仍存在,则可能是油液脏污导致阀芯与阀套运动受到阻滞,也可能是转向机内转向控制阀弹簧损坏或太软,难以克服转向器传动阻力,使控制阀不能及时回位,也可能是转向控制阀阀芯偏离中间位置,或虽然在中间位置但与阀套槽肩的缝隙大小不一致。影响车辆转向性能的因素还很多,在此不一一举例五、结束语通过上文对转向系统基本知识、布置形式、拉杆稳定性校核方法等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转向系统在车辆中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着公交车辆在运行中的舒适性、可靠性等各种性能,若设计者缺乏设计知识及经验,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