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素描.doc_第1页
绘画素描.doc_第2页
绘画素描.doc_第3页
绘画素描.doc_第4页
绘画素描.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绘画素描本章要点:绘画素描的概念与功能绘画素描的造型语言绘画素描写生的基本规律绘画素描的写生方法与步骤石膏几何形体写生要点静物写生要点石膏人像写生要点人像头像写生要点人体写生要点课前导读: 绘画素描是造型艺术与视觉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是从基本的视觉知觉训练走向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本章以素描写生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为讲授训练的重点,旨在使学生主动有效的掌握所学课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素描的基本概念,造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素描写生训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2.1绘画素描的概念与功能2.1.1绘画素描概念“素描”被认为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培养造型能力最有效的艺术手段,同时,它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辞海中“素描”被释为绘画术语,是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绘画”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表现形式和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具有一定体积、质感、空间感和形式的艺术形象,广义上讲,素描是指“单色”的绘画。狭义的“素描”是相对于色彩而言的,素即素色,取朴素之意;描即描述,取表现之意。素描是借助于单纯的线条或块面并运用造型观念、美学原理、形式要素和表现手法等绘画语言塑造客观物象,是对客观物象的形体和结构作朴素表现的绘画形式。2.1.2绘画素描功能绘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程,它具有造型艺术的一切观念、原理、法则、规律和要素,可以说除色彩内容外,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摄影艺术、舞蹈艺术、电影艺术等等所涉及的造型基础都属于素描研究的内容;素描作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草图、方案,是艺术创作(油画、水墨画、雕塑、版画等)和艺术设计(广告设计、服饰设计、工业设计、家具设计、动画设计、园林设计等)创意过程中最原始、最直接的形象表现。素描作为培养造型能力最有效的艺术手段,它注重训练和培养人的眼、脑、手的配合能力以及对客观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认识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和独特的表现能力。素描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素描之所以涉猎极为广泛的艺术领域,是由于素描意识长期存在于艺术家的潜意识形态之中,无形的影响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引发并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必修课。2.2素描工具与材料2.2.1素描工具在当代绘画中,由于艺术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和技法,借鉴、学习和融合其它画种的作品大量涌现,使传统艺术界定趋于模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素描写生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比较广泛的,很难逐一列举,但作为基础训练课程,素描较常用的工具和材料有以下几种:(1)素描用笔铅笔:特点是色调丰富、层次细腻,不易脱落、方便修改,是初学者常用工具之一。铅笔笔心有软硬之分,分别以英文字母“B”和“H”表示。字母前面的数字表示硬或软的程度,6H最硬,6B最软,HB为软硬适中。炭笔、炭精条:特点是笔质松脆、笔调浓重、附着力较强、不易涂改。炭笔一般适合于线条粗犷、明暗对比较强的色调,不易于进行细部描写,因此,炭笔适合“胸有成竹”、准确犀利并能“一挥而就”作品。建议在素描训练初始阶段不宜采用。木炭条:特点是质地松软,颜色浓黑、使用方便、表现力强;既可以表现强烈的黑白对比,又可以表现柔和的色调;既可以表现以线为主的结构造型,也适合表现层次丰富的明暗光影。木炭条是基础训练和素描创作普遍采用的工具。钢笔:特点是线条挺拔、黑白对比强烈。线的粗细曲直、排列穿插、刚柔疏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构成性。由于钢笔素描不易修改,要求画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抓型能力,因此,对于初学者不实用。毛笔:有软毫、中毫和硬毫之分。软毫毛笔,蓄水性强、墨色饱和、线条柔美;硬毫毛笔,蓄水少、线条苍劲有力;中毫毛笔在狼毫与羊毫之间。毛笔具有很强表现力,可根据笔尖的含墨量,走笔的速度,表现出焦、浓、重、淡等视觉变化,加之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笔法的运用,可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建议初学者慎用。(2)素描用纸铅笔用纸:一般使用以纸质密实、纸面纹理较粗糙的白纸为好。纸质密实,能多次修改,不易起毛。纹理较粗糙,易显现线条笔触及深浅轻重的色调变化,利于深入刻画形象。有色纸则易掩饰画面的缺点和弊病,不利于素描造型的严格训练。 炭笔、炭精条、木炭条用纸:一般宜选用质地稍粗而具有一定韧性的用纸,如新闻纸、包装纸等。 钢笔用纸:对于纸张的要求不高,一般选用纸质较为光滑、结实且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的纸张。 毛笔用纸:毛笔的纸质要求纸面粗糙而具有吸水性,如宣纸、高丽纸等。(3)辅助工具在素描训练过程中辅助工具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常用的辅助工具如:橡皮、橡皮泥工具,它既可以用作擦掉笔痕,修改、调整画面效果;又可以用作画笔使用,它既是修改工具,又是绘画工具。再如纸笔工具(也称擦笔工具),它质地柔软而又具有较强的韧性。是作用于橡皮和铅笔之间辅助性绘画工具。另外,还有定画液,能起到保护画面效果的作用;图钉、胶带纸、各种夹子,用来固定纸张之用;画板、画架、画凳等都是素描基础训练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利用辅助工具的各种性能,可以有效的丰富、烘托画面的视觉效果。 2.3 绘画素描的造型语言 绘画素描是在平面上描绘的可视的立体形象。其形象构成是通过造型元素点、线、面将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明暗以及色调等造型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即所谓的“全因素素描”。2.3.1线条与色调绘画素描中,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透视、明暗等必须通过线条和色调转化为可视的画面形象,因此,线条与色调是绘画素描写生最基本的造型语言。(1)线条线条在绘画素描中的应用是以体面变化为基础的。客观物象的是由诸多不同方向的面所构成体积,其物体本身并不存在线,我们所看到的线实际上是物体因透视极度变化而缩小了的面。线的深浅、粗细、转折在于表现光的变化、物象的形体结构、比例和透视关系等。同时,通过形体自身的结构、透视缩形的状态去表现物象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以线为主的素描表现形式,不仅可以表现物象空间、体积、形状、界限等视觉要素,还可以表现不同的质感和感情。如直线给人以刚强肯定、横线给人以平稳、曲线给人以流畅、柔和,线的虚实、强弱、顿挫、枯润无不带有感情的色彩。线条的表现以及不同特性的发挥,不仅依赖于所描绘对象本身,还依赖于它所处的环境和画面中其他线条成分及构成关系,以及作画者的感受、领悟和感情的表达。线条在素描表现技法中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素描训练中要把对线条的学习和运用与其他造型语言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利素描造型能力以及技法的提高。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可谓是一位杰出的用线大师。他所画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像,每根线条都十分准确、生动,充分体现了这位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用线技巧。(2)色调素描中的色调是指画面整体的黑白灰关系或明暗关系,即明度关系。所谓“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以光源色来说可以称为明暗度。对物体色来说可称深浅度。自然界中任何色彩都具有色相、纯度、明度三种属性,而每一种色相都具有相应的明度变化,如红、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黄色的明度最高,紫色的明度最低,其它各色相为不同明度的灰色。(如图)素描是“单色”绘画。在素描写生训练中,物象的色彩感只能依赖于不同物象色彩的明度差异来表现。即在写生的过程中,准确判断在一定的光源、空间条件下,物象之间固有色的明度及其差异,是不同物象色彩感表现的唯一依据。素描色调关系的形成是借助于视觉造型元素“线条”来组织的物体自身或物体之间的明暗层次变化。在光线照射条件下物体所呈现的明暗变化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素描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如实表现客观物象光与色的绝对强度,它所需要的是在画面中正确表现物体之间明暗层次的比例关系,即色调关系。 “三大面”“五调子”是素描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物体在特定光线下明暗变化的基本格局,其具体的色调关系,除了取决于物体的形体结构和光线条件外,同物体的固有色有着密切联系。2.3.2形体与结构(几何形体写生为主)(1)形体形体是客观物象存在于空间的外在形式。任何物象都以其特定的形体存在而区别于其它物象。形体属于素描造型的基本依据和不变因素。对形体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将其分解为形和体两个因素。“形”指平面的视觉外像而言;“体”指空间的立体体量而言。在素描中这二者既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对统一体。形是体积的外像,而体积又必须以有形来体现的。所以,我们对形体也可以理解为有体积的形。这就是说,我们对素描造型因素中的形体的认识,要树立起立体空间的观念。(如图形与体)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基本的几何形体: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纷繁复杂的形体,是多种几何形体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的。我们在观察物像时,应首先注意其整体呈现的基本形。构成物象的基本形不同,则物像的形体特征就会不同。基本形是物像的大关系,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就抓住了其形体特征。而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形体特征便奠定了素描造型的基础。(2)结构“结构”一词,是借助建筑学的术语,原意是组合与连接的意思。在素描中,结构主要指物体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形体与结构是外观与内涵的关系。物体的外部形体特征,取决于它的内部结构,结构是形成物象外貌特征的内在依据,不了解它,就无法准确把握物像的一系列外表特征。素描的结构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剖结构(构成结构);二是形体结构。人体或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是解剖结构。如人物的头部是由头部的骨骼、肌肉等构成的解剖关系,即是形成了头部外形特征和体面关系的内部构造。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头部骨骼、肌肉的解剖关系,才能深刻地感知和准确把握头部的外在形体特征。其它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象形体的内在依据。如建筑的构成结构。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用面体现其基本形体特征,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利于形象体积的塑造。对结构的这一形体化的概念,我们称为形体结构或几何结构。立体是面的集合体,这是现代绘画表现立体和空间的基本观点。因此,素描中对立体形象的把握通常是从分面开始的,分面是对物像形体的概括,是对结构的分析。面的概括构成了物像的立体框架。如圆或接近圆的形体,可以用概括的面来塑造。方的面更能准确地把握圆的整体关系。所谓造型中宁方勿圆也就是为了概括地、准确地塑造立体形象。综上所述,在素描造型中,结构是最本质的东西,光源角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形体的明暗关系;视点位置的变化可以改变形体的比例、空间及透视关系等,即在不同条件下,形体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可以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物象的形体结构却不会因此而产生任何变化,只有准确地把握形体内部的构造关系和形体各部分在整体中的有机联系,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把握形体特征,为表现形体的比例、明暗、空间、透视等奠定基础。2.3.3比例与构图(1)比例物象的结构、形体等造型因素体现于外观形态上必然同一定的尺度相联系,而不同的尺度之间则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即比较,是人们在视觉中运用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来确定尺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基本比例的差错必然导致对结构、形体认识和表现的错误,特别是在素描写生的起始阶段,对比例关系的把握尤为为重要。素描中比例的概念,不单是指物体本身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之间所构成的比例。它可以延伸到素描的各个领域和作画进程的各个阶段。如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比例;同一物体中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各方面的大小、长短比例;在色调上,从明到暗的色阶层次之间的深浅、明度比例等等。在形体结构关系相同的同类物象里,由于比例关系的差别,便形成不同形、神的物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素描造型就是塑造具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形体结构。对于初学素描者,把握比例关系的难度在于:将立体物象的实际比例数据,转化为特定视角下的透视变形比例数据。没有素描经验的人,习惯于在平面上去表现物体原有的实际比例,忽略了在一定角度观察时,原有的实际比例已产生了很大变化,这种由于形体透视缩减的视觉现象带来了相应的视觉比例的变化,而这种透视“变形”物体的视觉比例,才符合我们正常的立体感觉。这也是一切物象所共有的特征。在素描造型中,任何比例关系的确定,都是对原有真实比例关系的某些改变,实质是一种有规律的“变形”。这种透视变形后的视觉比例在造型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准确把握物象整体的基本比例关系,并将每个局部的具体比例统一在整体的相互比例关系中。这是素描写生训练的根本目的。脱离对整体基本比例关系的统筹,是很难确定任何局部比例关系的。所谓具有素描敏锐的“分寸感”的造型功力,决不是停留于某些局部上对琐碎细节比例的精确,而是集中精力去捕捉能反映整体形象感受的基本比例关系。(2)构图构图是指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空间位置所组成的画面结构形式。也称“画面结构”。任何一组形象,将其合理的转置于画面的空间之中,会使作品增添无穷的艺术魅力。而对于构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其艺术规律可循的。 变化与统一变化与统一是素描写生中构图的基本原则,同时它也是一切造型艺术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变化是相异的因素并置在一起所形成的对比效果。在素描造型中,各种造型因素如结构、形体、比例、明暗等形成的差异、矛盾称为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一种对比关系。变化趋于动感,给人以新鲜、丰富多样的感觉。但过分的对比容易造成构图的杂乱、松散而失去美感。统一是指构图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素描造型中通过各种相同或类似的因素,将变化的局部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称为统一。统一的本质是一种和谐的关系。统一趋于静感。给人以和谐有条不紊的感觉。但是,过分的统一容易造成构图的单调。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都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构成相互有机联系的整体。对称与均衡对称是同形同量的组合。对称又可分为相对的和绝对的两种对称形式。一般在素描构图中极少使用绝对的对称形式。对称体现了统一的原理。对称的画面结构稳重、严谨呈现出纯朴的美感。但要注意,如处理不当会导致构图单调、呆板。均衡是异形同量的组合,即不同形状,同等数量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均衡体现了变化的原理,其画面结构生动而有变化,且富于动感。均衡式构图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同量均衡:即异形同量的构图形式,以物体形的差异、对比求得变化,以物体数量的均衡而保持稳定。异量均衡:以保持构图的重心稳定为前提,通过不同形状与不同数量物体的对比,使构图富有变化。意向均衡:即运用虚实、呼应、借助联想,求得构图的均衡,产生虚与实,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艺术效果。对比与调和对比是变化的一种形式,是指形、色、质、量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所有相同因素少的物象,都呈现出对比。如方与园是形的对比,明与暗是色的对比;粗糙与光洁是质感的对比等等。对比强调差异。无论是物体本身还是物体相互之间的差异,都会在对比中相互衬托和相互作用,取得清新、明确、生动的构图效果。但过分对比容易产生生硬、不协调而失去美感。调和是统一的体现。是指物体的形、色、质、量等各种因素相同或类似。无论是物体本身还是物体相互之间,凡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因素都容易取得调和,如深灰与浅灰是色的调和,立方体和长方体是形的调和,陶瓷与瓷器是质的调和等等。调和强调类似,具有含蓄、安定、平稳的构图效果。但过分的调和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稳定与比例稳定是指造型的稳定、构图的均衡。稳定同构图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三角形构图是常用的构图形式。三角形的对称角度越大,稳定感强。三角形构图一般要将重心置于画面中心稍高的位置。比例是指画面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数比关系。在构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黄金分割律”的比例。黄金分割律广泛应用于绘画、设计、建筑以及日常生活中。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为1:0.618=1.618:1在构图中,通过物体的大小,空间位置,以及黑白灰的布局,在画面空间的分割中寻求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恰当比例,将使构图在变化中更富有和谐和美感。画面的构图安排与静物的摆放原则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些不同的话,那就是在面对特定角度的进行静物写生时,可根据需要对画面中出现的个别物体作适当的移位处理,以符合整体画面的构图形式的美感要求。此外,主体物忌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位置,因为这样会给人呆板、僵死的感觉,向中心线以外略偏移一些才会让人感觉舒服。画面中的静物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或等距离位置上,而应错落有致、聚散有法。“疏可跑马,密不通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画面的构图一般有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2.3.4透视与明暗(几何形体为主)(1)透视透视是人在观看客观物象时的一种视觉现象。这种现象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距离愈近的物象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距离愈远的物象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客观物象呈现这一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将透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空间等与客观物象感觉相同,这就是绘画透视。我们在观察立方体时发现,在最多所能看到的完全相等的三个面中,凡是具有前后深度关系的体面,不仅大大缩扁,而且改变了固有的正方形形状,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缩形”。在画面上,只有准确地表现物体具有前后深度的体面缩形,才符合正常的感觉。素描写生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所以说,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掌握透视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真实描绘物象空间关系的基础。l 透视的常用术语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角:眼睛观看物体所形成的圆锥形60度的视域角度。 视域:固定视点后,60度视角所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线:也称“视中线”视点与物像之间的连线。 视平线:向前平视,和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原线:是指不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原线都平行于画面,包括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 变线:指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即消失线。 灭点:又称“消失点”,它是变线消失的汇集点。即主点(心点)是六面体平行透视的消失点;余点,即视平线上除主点以外的灭点,是六面体成角透视的消失点;天点,是视平线以上近低远高线的消失点;地点,是视平线以下近高远低线的消失点。l 立方体的透视变化规律有以下3种类型平行透视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即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的特征:一是立方体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二是立方体与画面平行的线没有透视变化,与画面垂直的线都消失于心点。由于视点的位置不同,立方体的平行透视有九种形态。成角透视如立方体上下两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他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即为成角透视。成角透视的特征:一是立方体的任何一个体面都失去原有的正方形特征,产生透视缩形变化;二是立方体不同方向的三组结构线中,与地平面垂直的仍然垂直,与画面呈一定角度的两组线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汇集,消失于两个余点。倾斜透视倾斜透视有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自身存在倾斜面,如楼梯、房顶、斜坡等,即产生倾斜透视;二是因视点太高或太低,产生俯视或仰视倾斜透视。倾斜透视的特征:与画面和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分别是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向上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上方汇集,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下方汇集,消失于地点。天点和地点均在灭点的垂直线上。俯视倾斜透视的特征:所画物象在视平线以下,物体呈现上大下小的透视缩形,原来垂直于地平面的线变成倾斜,并向地点汇集消失,原来向视平线汇集消失的变线向地平线汇集消失。仰视倾斜透视的特征:所画物象在视平线以上,呈现上小下大的透视缩形,垂直于地平面的线变成倾斜线,原来向视平线汇集消失的变线向地平线汇集消失。l 圆面、圆柱体与球体的透视变化规律圆面的透视变化正圆透视变形后其形状为椭圆形。圆心在最长直径与最短直径的交点上,最长直径的半径相等。最长直径将椭圆形分成两部分,近部分略大,远部分略小,最短直径的近处半径略长,远处半径略短。不论何状态的园,只要先画出相应的方形透视状态,即可画出相同状态下的圆形透视。与地面和画面垂直的圆,其位置越接近视中线,透视缩形变化也越大;与地面平行而与画面垂直的圆,其位置越接近视平线,透视缩形变化也越大。与画面平行的圆,无论远近都保持圆形,只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圆柱体的透视变化圆柱体可以理解成是由许多圆面重叠组合而成。因此,圆柱体顶面和底面的变化与圆面的透视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圆面弧线弯曲度的大小与圆面透视缩形的宽窄成正比,即圆面宽,弧线弯曲越大;圆面窄,弧线弯曲越小。圆柱体长短的变化与圆面宽窄成反比,圆面越窄,柱体长度越接近原有长度;圆面越宽,柱体的长度则越短。当圆柱的顶面与底面同画面有远近之分时,柱体则呈现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球体的透视变化根据圆球体的形体结构,球心到体面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因此,从任何角度观察都有同样的圆形轮廓。这一圆形轮廓上任意一点都与视点的距离相等,因而不产生透视缩形变化。球体的透视变化主要表现于轮廓线以内的体面,具体地表现在明暗交界线。随着光源角度的变化,明暗交界线产生不同的倾角透视,越接近轮廓线其弯曲越大。(2)明暗是一切物象空间存在的形式和相对条件。因为,只有当物象受到光的照射而产生明暗的变化时,物象的结构、形体、比例等特征才得以显现,才能令人识别和表现。同一物体在受到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物象,又会感受到不同的明暗对比效果。这说明了明暗又具有可变因素。掌握物体明暗造型规律,可以表现不同明暗效果的形象。我们从圆球体和立方体在受到特定光源照射下所产生的明暗变化中可以总结如下规律。物体受光后,产生受光与背光两大区域的明暗基本对比关系。受光后,由于物体本身各个面的朝向差别,在受光与背光两大区域中,又形成了不同的明暗层次:在圆球体或圆柱体的曲面中,受光部分又可大致呈现出最亮的高光和次亮的明部浅灰的递增层次;在背光部分又可大致呈现出最暗的明暗交界线、暗部深灰及反光的递减层次。这就形成了物体明暗变化的五个由明到暗的基本色阶,即所谓明暗“五调子”。在立方体的各个平面中,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是三个截然不同朝向的平面,每一平面里的各部位所接受和反射入眼内的光亮基本相同,所以,只显出三大深浅有别的均匀色阶。不过只是由于距离光源的远近差异,在每个色阶中,略有强弱色差,即所谓明暗“三大面”。物体距离光源近的部位,由于明暗对比强烈,形象清晰而感觉很“实”;距离光源远的部位,由于明暗对比较弱而感觉很“虚”。受光部分靠近高光的区域,体面虽清晰但明度差异较接近,对比较弱;背光部分靠近反光的区域变化柔和含蓄。物体所形成的明暗关系,在受到外在光源影响的同时,本身固有色的深浅与质地也发生作用。在一定光源的照射下,因物体的遮挡,而显于另一物体之上的影像称为投影。它与背光部紧密相连,同属于明暗基本系统中的暗部。投影的形状、虚实变化与距离光源的位置、两物的形体、距离、质地、固有色以及环境反光等因素有关。2.3.5立体与空间(静物或石膏人像)(1)立体立体是指人对三维空间物体自身的立体感觉,这种体量感也称“体积感”。在素描写生中,物象的立体感在二维平面上形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即物体不同方向的透视缩形、不同方向体面的明暗色调层次及在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对于物体自身体积空间的表现来讲,物体自身的立体感是局部,画面的空间感是整体,明确这一关系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塑造物体的立体感,而必须将其同意和服从与相应的环境空间(画面空间)。将物体的立体感溶入空间之中去表现,是获得画面的空间感和整体感感的关键。一切物象处于三维空间之中而具有一定的立体性。这种视觉的体积空间感,完全决定与物体外在表面所具有的长度、宽度、深度的特点。认识这一规律是避免把物象看“平”的关键。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使一切物象形体服从它而改变自己的角度,把一切局部细节联系起来,体现向深处伸延和不同的运动感。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感是建立在这一透视的基石上。所以说物象的立体性依靠它可视面的三维空间方向性的表达。(2)空间空间感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形体空间,既物体自身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距离;二是色彩空间,即物体所处环境与画者之间的距离,包括由于大气层空气中的微粒和尘埃对光线照射的影响,而产生的近实远虚、近浓远淡的色彩强弱变化。形体空间主要是依据同一视点统一的透视比例尺度,将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物体的透视缩形变化,准确地表现于画面而造成的一种空间感觉。结构造型正是依据这一原理去表现物体的体积空间。色彩空间主要是依靠明暗色调的透视,诸如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而造成的一种空间感觉。形体空间是物体存在的本质表现,是空间感表现的决定因素。物体之间或物体自身的透视关系错了,将直接影响到造型的准确性和空间存在的真实性。但以准确的形体空间为基础,通过明暗色彩透视即色彩空间的表现,则可以进一步加强物体之间和物体自身的空间感,带来与环境空间和我们的心理感觉相谐调的韵味和情调,增强素描造型的真实感、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2.3.6质感与量感(静物或人像)(1)质感质是指物体的物质属性。任何物体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的,由于物质材料组织结构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物质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知,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质感。素描写生除了要求对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进行认真的研究与表现外,还需要对物体的质感进行认真的研究与表现。我们常见的物象,根据它的质量可分为固体和液体,硬度较强的和质地松软的,透明的、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反光强的、反光弱的和不反光的,有粗质地和细质地的等等。在写生过程中,不同质感的物体放在一起相互对比,它们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如玻璃的光洁、陶瓷粗糙、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坚硬等等。真实的质感表现能增强素描作品的表现力。(2)量感量感是指物体的重量。不同的物体重量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在造型艺术中,量感与质感的表现是密切联系的。物体的量感和某些质感本应是触觉感知,但当物体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后,唤起了我们的感知经验或某种心理联想,而产生了视觉上的质感和量感。在素描写生中,物体体量感的充分表现能使所描绘物象的真实感得到加强,体量感的产生与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构图时首先应该注重所描绘的物象以及其所处画面中的空间面积对比。主要表现的物象在画面所占的面积越大,体量感也就越强。物象主要形体的体积塑造的越结实、越完整,也会使画面呈现强烈的量感。其次,概括和粗犷的表现手段和处理方法也会使画面产生更强的量感。2.4 绘画素描写生的基本规律为使素描写生达到较好训练造型目的,除了对绘画造型语言有较系统的了解和研究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于绘画主体作画者在素描写生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是主体在素描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绘画造型观念的形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素描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总结前人素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具指导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4.1主体与客体绘画写生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扎实、严谨的写实功力,即真实再现客观物象一系列造型语言的能力,但这种再现并不意味着绘画主体要处于一种被动、从属的地位。相反,从本质上将,构成艺术价值的意义不在于如何去摄取、反映客观物象本身,而在于绘画主体正确把握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并体现主观意识所承载的审美情趣。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将主体的作用和主观等同起来。那种不重视对客观的研究,一味强调主体的作用,势必导致作品的臆造、虚构和背离现实,会使我们的基础素描训练失去应有的目的性和评价标准。因此,即不能被客观对象所束缚,满足于照抄、描摹对象;又不能忽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深入研究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辨证的思维的方法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石膏人像素描训练中,虽然对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形象,但也不能仅仅把它们视之纯机械的“模型”,应在尊重对象客观对象的基础上,注重主体感受,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2.4.2感觉与理解所谓感觉是指主体在观察客观物象时所获取的直接视觉感知,而理解则是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所呈现的造型语言等因素的认识和了解。二者同样是一种辨证关系。素描写生中,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主体所具备的理解能力不断地对直观感觉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如人像写生,对头部解剖结构的透彻理解,必然能使主体更准确的感觉到头部的结构及体面转折关系等。理解对感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空间透视而产生的形体轮廓的视觉变形状态。缺乏对形体透视变形应有的理解,很容易产生某些错觉或因完全从感觉出发而产生的某些误差。二是在一定光照下,体面关系的合理表现。缺乏对形体各个体面关系的识别和理解,往往很难从直观上加以区别,容易产生如亮部表现过于空泛,暗部表现过于简单的弊病。三是浅色物体与深色背景的强烈对比。直观感觉难以更具体地表现符合物体本身应有的深度空间感,初学者容易将立体的石膏像画成类似平面的剪影效果。四是对象整体关系的把握。局部深入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容易使注意力随所画局部的移动而造成对物象整体感受的干扰。这也是初学者画面经常出现的局部已经画完而整体却统不起来的原因。绘画写生的最终效果不是靠理解而得出的图解、说明,而是作用于受众视觉上的感知,这就是说素描写生的结果应该是将绘画主体诉诸的感觉、形式等呈现于受众。因此,在素描写生的过程中“感觉理解感觉”是主体始终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写生过程就是感觉和理解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写生训练过程中片面强调感觉而忽视必要的理解,往往会造成作画的盲目性和偶然性;片面强调理解而忽视必要的感觉,又会使画面缺乏视觉的生动性,甚至出现图解式的结果。2.4.3观察与表现素描造型的方法总体上可概括为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即“看”和“画”的方法。一定的观察方法决定一定的表现方法,也就是说怎样“看”才能怎样“画”。这也是初学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首先,观察与表现对于初学者来说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观察方法不正确,导致画面表现上错误。主要表现为观察似是而非、画面模棱两可,不会看基本形,只顾对象的细微轮廓转折而失掉大的形体特征。其次,观察方法又受到一定表现方法、表现技法的影响和制约。当一个具有某种表现技法的作画者看待事物时,他往往是带着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视觉经验去观察物象。如精于用明暗方法塑造形体的人,观察物象时总是注重空间和受光后的明暗、体面关系;注重结构表现的人,可在物体上轻易看到线的存在及其疏密变化。由此可见,我们所获得的全部感觉经验,都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前提,经过眼睛的观察、过滤;画面对感觉的实现,又是以眼睛的观察、注意所获取的素材依据为条件,通过相应的表现手段的选择去完成。素描写生强调多种形式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培养初学者眼与手的协调能力,并且使之不但能一般看的准确,还应为完成一定的表现意图看得深刻独到。“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只有在此基础上去表现,才有可能选择相适应的造型语言,实现预期的画面效果。2.4.4整体与局部“从整体出发”是素描造型最重要的艺术规律,是观察与表现的前提和基础。整体意识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对自然界的大多数对象的描绘,仅仅通过对其局部进行个别分析的方法是无法完成的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着眼于大局、运筹于整体”是历代艺术家创作经验的结晶,是创造艺术作品价值具体体现。未经训练的眼睛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习惯于从局部出发,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初学画石膏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就被某些动人的局部所吸引,长期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之中。这说明符合视觉艺术需要的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方法是需要经过训练的。在对客观对象进行整体观察、整体分析和整体表现时,必然要涉及到对客观物象的所有局部、细节进行取舍与提炼的艺术加工过程。如何区分主次和如何有选择的看与画,是区分写生者“主体表现”还是“被动抄袭”的重要标志。我们只有从繁杂的局部细节中解脱出来,从中提炼物象整体美感的有关因素,才能集中感受被描绘物象的鲜明特征以及生动性。这是写生者审美活动的起点。从整体出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摒弃局部、细节。因为任何整体,都是由若干局部以至细节共同构成的,每画一笔只能完成画面中某一局部或细节的具体刻画,这是所谓局部入手;但任何一笔的刻画,又都应是构成整体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统一协调于画面全局之中,而不应游离于整体之外,孤立的存在,这是所谓着眼于整体。整体与局部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正确把握画面整体的“眼力”与局部深入刻画的“功夫”,是素描写生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技能。2.5绘画素描写生方法与要点2.5.1绘画素描的写生方法与步骤绘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性训练课程,其课题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严谨、扎实的造型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转化为供人观赏的可视画面,同时为下阶段设计素描的作好应有的准备和铺垫。绘画素描写生训练一般都要经过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过程,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是确保素描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绘画素描写生训练由浅入深、其具体内容包括: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风景写生、人物头像写生以及人体写生等等。在训练过程中掌握科学的作画方法与步骤是完成素描学习的关键。绘画素描的作画步骤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布局轮廓阶段、大形塑造阶段、深入刻画阶段、调整统一阶段。在写生过程中,总体上应始终把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写生原则,即从整体出发到局部刻画,以局部刻画充实、丰富整体,最后再回到调整整体关系的作画方法。2.5.1.1布局轮廓阶段布局轮廓阶段是素描写生的第一步,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画面的构图、抓大体轮廓。确定构图,应从画面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画面中主体与陪体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同时还应注意光线、投影、衬布等与构图相关的构成因素。确定最理想的构图方式并用线条找出各物体基本形的位置。抓大体轮廓是起稿阶段的重要环节,形体轮廓的准确性关系到下一步骤能否顺利进行关键。抓准形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从形体的体积及其体面关系的认识出发,研究把握形体的外轮廓与内轮廓的有机联系及其特征。通过观察与比较,借助各种辅助线和长直线画出“大体轮廓”,即采用几何归纳的方法,运用点、线、面视觉元素准确表现物体的大体轮廓关系,进一步确定各形体在大关系中的比例和空间位置以及结构、形体、透视等变化。2.5.1.2大形塑造阶段塑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明暗等造型语言,表现形体在空间中大的结构关系和体积关系。塑造阶段是从整体出发塑造大的形体关系,要在理解明暗色调与形体结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概括地画出明暗对比关系,使物象产生立体感。所谓概括就是紧紧抓住明部与暗部的大关系,舍弃局部的明暗变化细节。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将形体、背景和投影联系起来,在整体的比较中把握它们之间的明暗色调关系。要一边画,一边比较,准确表达明暗色调强弱虚实对比及其相互关系。切记将形体与背景、投影的明暗色调分离开来,孤立地、局部描摹明暗色调。2.5.1.3深入刻画阶段深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线条、明暗色调等语言充实和塑造形体,进一步表现形体的体积感与空间感。在深入的过程中,应牢记这样一种观念:即素描训练的目的不是光线与明暗本身,而在于物象的固有的形体与结构,线条与明暗只是表达我们对物象形体的认识,是在平面上塑造形体的一种手段。因此,“深入”是深入塑造形体,使形体更为充实;而不应简单理解为是一种明暗的涂抹以及面面俱到的雕琢。在深入的过程中,一是依据形体结构及其体面的转折围合关系,抓住形体主要转折系统即明暗交界线进行刻画;二是从整体上把握处于不同空间深度的形体所产生的明暗虚实变化,特别是形体的明部与暗部轮廓线的明暗色调关系;三是将结构、形体、明暗色调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要通过明暗色调充实形体塑造,又要注意对形体的归纳概括。切记脱离形体和整体,孤立地去表现明暗色调,以至造成形体结构的涣散和整体关系的破坏。2.5.1.4调整统一阶段调整阶段是素描写生收尾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深入刻画再回到整体,调整关系,使造型更加准确,形体更加充实、画面整体协调统一。调整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整体观察比较、综合分析的原则。首先应远观画面,整体观察视觉感受是否舒适;进一步与客观对象作比较,观察造型是否准确,形体是否充实,整体是否统一等等。通过综合分析后找准原因,然后进行修改。切不可盲目地修改。2.5.2几何形体写生要点通过几何形体写生阶段的训练,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几何形体的目的和意义,初步建立形体与结构概念;掌握石膏几何形体体积特征和结构特点、形体透视缩形以及明暗变化的一般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课题要求,运用线条或明暗调子等手段准确表现客观对象的比例、结构、透视、体积与空间等关系。2.5.2.1观察与分析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是学好几何形体写生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观察就是将整体观察、比较观察、本质观察始终贯穿于整个作画的全过程,科学的分析就是将所观察到的构成物象形态特征的形体关系、结构关系、比例关系、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空间关系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分析。画素描就是画关系,如通过观察几何形体的结构规律,去分析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关系;通过观察透视缩形法则,去分析物象形体的透视关系;通过观察明暗变化规律,去分析物象形体的明暗关系等等。(案例分析)2.5.2.2结构与形体在诸多造型语言中,形体与结构是素描写生最本质的固定因素。正因为如此,在素描造型训练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