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风险评价.doc_第1页
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风险评价.doc_第2页
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风险评价.doc_第3页
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风险评价.doc_第4页
30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及下游加工项目风险评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环境风险评价1.1 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规定,风险评价的级别划分依据是基于项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识别及项目所在地环境敏感情况,按表 1.11划分一二级:表 1.11评价工作级别剧毒危险性物质一般毒性危险物质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爆炸危险性物质重大危险源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险源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一一一一根据项目所涉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加工、储存和运输,按照重大危险源辨识,本项目属于重大危险源。前述本项目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调查表明,项目周围存在敏感目标。基于上述两点,对照表 1.11,本次风险评价工作级别为一级,评价范围以厂址为中心,5km为半径的圆。陆域风险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见表 1.12,总共受影响人口约19217人,敏感目标分布见图 1.11。表 1.12风险评价敏感目标序号名称人口(人)方位坐标X(m)坐标Y(m)距离(m)备注1900SSW-3144-299143392943WNW-2339847248831367SSE1484-428845374468SSE1977-422046605360SSE2346-4022465663400SW-1923-1474242373000SW-3131-2199382682500SSW-1804-255328869737SSW-2072-3893441010596SSW-1456-44454678112616NNW-4022609264012537S153-46894692131793SSW-2540-3742452214/S37-25122512图 1.11风险评价敏感目标分布图图 1.12规划图上风险评价范围1.2 陆域环境风险评价1.2.1 风险识别1.2.1.1 物质危险性识别(1)火灾危险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附录A.1的标准分析,同时参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和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等有关资料,确定本工程主要物料燃烧爆炸和火灾危险类别,详见表 1.21。本工程火灾危险性燃物质为H2、液氨、液化石油气(LPG)和丙烷等烃类物质。表 1.21主要物料燃烧爆炸性质与火灾危险类别物料名称闪 点 ()自燃点 ()爆炸极限 (%)火灾危险 性类别物 态备 注危险货物编号UN号1丙烷-1044502.19.5甲气体易燃2101119782LPG-74426537533甲A液体易燃2105210753H2-560475.4甲气体易燃2100110494NH3-6301528乙气体可燃2300310055甲醇12.24555.544甲B液体可燃3205812306丙烯腈-54813.117甲B液体易燃3216210937氢氰酸-17.85385.640甲B液体易燃6100310518丙酮-17.784652.612.8甲B液体易燃3102510909丙烯-1084552.011.7甲气体易燃21018107710正丁醇353651.4511.25乙A液体可燃33552112011异丁醇274151.710.6甲B液体易燃33552111212乙腈25243.016.0甲B液体易燃32159164813丙酮氰醇74/2.212丙A液体可燃61088154114冰醋酸39/5.416乙A液体可燃816012789(2)主要物料毒性特征分析根据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85)和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02)以及其它“毒理学”方面的资料表征本工程主要物料的毒性特征及其工作环境中的浓度标准。有关本工程主要物料的“半致死剂量”和(或)“半致死浓度”、“作业场所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和(或)阈限值”以及毒性危害程度详见表 1.22。表 1.22主要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危害特征物料名称物化性质毒性特征毒性程度分级使用范围及每年数量1丙烯腈为无色液体,沸点77.3,密度0.806gcm3。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丙烯腈不仅蒸气有毒,而且附着于皮肤上也易经皮肤中毒。对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5mg/kg,大鼠LD50为93mg/kg。II丙烯腈装置产品18.46万吨2氢氰酸无色气体或液体,有苦杏仁味,溶于水、醇、醚等。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呼吸停止而死亡。LC50:357mg/m3,5分钟(小鼠吸入)II丙烯腈装置副产物1.9万吨用作MMA原料1.9万吨3甲醇无色挥发性可燃液体,mp-97.9,bp64.5,可与水混溶,液体相对密度0.971,蒸汽相对密度1.11。具有麻醉作用,人体吸收后,排泄速率低,是蓄积性毒物。甲醇主要影响神经系统,特别是视神经,过量能导致失明甚至死亡。对人最低口服致死剂量为340mg/kg。对水生生物低毒。 小鼠经口LD505660mg/kg。IIIMMA装置原料2.4万吨4LPG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与液体接触可能引起冻伤,高浓度接触可引起头痛,意识不清。/合成气制备、丁辛醇制备5丙酮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的辛辣气味,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吡啶等有机溶剂丙酮对人体没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可引起头痛,支气管炎等症状。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IVMMA装置4.11万吨6丙烯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稍带有甜味的气体,密度0.5139g/cm(20/4)。本品为单纯窒息剂及轻度麻醉剂,是一种低毒类物质,IV丙烷脱氢制丙烯30万吨其中用于丙烯腈生产原料19.5万吨7丙酮氰醇无色至淡黄色液体。熔点-19。沸点95。易溶于水和常用有机溶剂对呼吸、消化系统均有很大毒性,皮肤吸收后也会产生中等毒性。小鼠处于蒸气中在90秒内即死亡。大鼠经皮LD50为140mg/kg。IIMMA装置(中间产品)8正丁醇无色、有酒气味的液体,沸点117.7C,稍溶于水, 相对密度(水=1)0.81LD50:4360mg/kg(大鼠经口);3400mg/kg(兔经皮);LC50:24240mg/m3,4小时(大鼠吸入)IV丁辛醇装置产品8万吨9氨无色气体,有刺激臭味,液体相对密度0.77,蒸汽相对密度1.189(25.5)。易溶于水,在水中溶解度4000mg/l。对人体粘膜和皮肤严重灼伤,引起咳嗽、呼吸短促和胸部疼痛。低浓度(500 ppm,恶心、呕吐、胸闷、腹痛等IV丙烯腈副产物粗乙腈1.3万吨,乙腈精制成品5580吨对苯二酚的危险货物编号为61725,UN编号为2662;一氧化碳的危险货物编号为21005,UN编号为1016;硫酸的危险货物编号为81007,UN编号为1830;醋酸的危险货物编号为81601,UN编号为2789;过氧化氢的危险货物编号为51001,UN编号为2104。从表表 1.22可以看出,本项目最具毒性的物料为丙烯腈、氢氰酸、丙酮氰醇、对苯二酚和一氧化碳,毒性分类属于高度危害;甲醇和硫酸毒性分类属于中度危害,其他物质属于轻度危害。1.2.1.2 生产设施风险识别火灾危险性识别本工程储运系统火灾危险性类别属于甲类。危险性较大。罐区危险性识别储运设施存储量大,发生事故时其危害巨大。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着由于静电聚集、设备失修、管道设备等泄漏、误操作和明火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性以及由于设备故障等造成有毒物料泄漏的可能性。装置危险性识别拟建项目主要设备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见表 1.23。表 1.23主要设备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类型一览表危险危害设备事故种类发生形式产生原因可能产生的后果管道火灾爆炸泄漏LPG、甲醇、丙烯等泄漏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缺陷故障,系统故障,静电放电,屯火花和电弧,其它因素的影响。可燃物料一旦泄漏,必然会造成扩散甚至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所产生的破坏力在特定条件下会引发新的泄漏事故,形成恶性循环。压缩机气体混合爆炸管道泄漏,设备故障。可燃气体泄漏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产生爆炸事故。锅炉锅炉与压力容器爆炸危险爆炸在设计、材料、制造、安装上有缺陷;违章操作;出现疲劳纹及疲劳断裂等。重大人身伤亡及财产直接损失;造成停产等重大损失。反应容器换热器压力容器爆炸因腐蚀、裂纹等,强度减弱:价质超压.安全阀失灵:容器受到较人外力冲击等。人身伤亡事故及财产直接损失:造成停产等重人损失。蒸汽透平、泵类物理危害噪声没有降噪、减振措施:设备设计不当;人员暴露于强噪声环境中。导致职业性噪声耳聋。各种容器、管道化学危害接触酸、碱、有毒物料设备密封不好,跑、冒、消、漏;通风不良。急、慢性中毒;窒息:刺激皮肤等损害。1.2.1.3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该项目生产及配套装置工艺过程复杂,技术条件严格,高温、高压,存在潜在的燃烧、爆炸特性的危险,国内外生产经验表明,设备故障、操作失误都可能发生物料泄漏,燃烧爆炸,危害人生安全,污染环境。有关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因素分析见表 1.24。表 1.24生产过程主要危害因素汇总装置名称工段名称作业特点主要物料危险因素ABCDEF丙烷脱氢装置固定床催化剂,0.5atm绝压操作丙烷、丙烯、氢气等丙烯腈装置反应部分流化床反应器,蒸汽透平驱动压缩机,氨和空气氧化反应丙烯、氨、丙烯腈、氰化氢、乙腈、丙烯醛、丙烯酸等回收部分由急冷塔、吸收塔、回收塔、乙腈塔系统组成。浓硫酸、丙烯腈、乙腈、氢氰酸、硫铵溶液等精制部分减压操作脱氢酸他系统、真空操作成品塔系统丙烯腈、氢氰酸、对苯二酚、二氧化硫、氨水、醋酸等四效蒸发部分蒸发器和有机物汽提塔,蒸汽循环系统化学污水、吸收塔釜液污水部分废水焚烧和洗涤后排入大气有毒有机物料、催化剂废水、粗乙腈制冷部分背压式汽轮机驱动的离心式丙烯制冷机组,丙烯、乙二醇水溶液MMA装置ACH单元氰化反应,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外部冷却器循环氢氰酸、丙酮、碱性催化剂、丙酮氰醇MMA单元酰胺化反应,酯化反应,脱酸,真空精馏丙酮氰醇、甲醇、发烟硫酸、甲基丙烯酰胺硫酸盐SAR单元高温分解,降温清洗、干燥,经吸收塔吸收硫铵溶液、SO2,SO3,浓硫酸,发烟硫酸丁辛醇装置合成气单元气化炉中加压气化,进行部分氧化反应,变压吸附分离部分氢气。丙烷、氧气、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醛单元丙烯与合成气的净化,在铑催化剂下反应,反应产物和催化剂在反应器外部通过闪蒸和蒸发分离。丙烯、一氧化碳、氢气、正丁醛、异丁醛、丙烷醇单元列管式固定床层气相加氢,Cu催化剂。带有液相搅拌器的NaOH水溶液进行缩合反应正丁醛、正丁醇、异丁醛、异丁醇、辛烯醛、辛醇、氢气等空分装置空压、空分、冷箱空气、液氧、氮气污水处理站A/O法、BAF法处理污水,卧式螺旋离心沉降机处理污泥工艺废水、生活污水、初期污染雨水、地面冲洗水、事故及消防水注:A-火灾、B-爆炸、C-中毒、D-化学灼伤/高温灼伤、E-恶臭、F-噪声。 1.2.1.4 重大危险源鉴别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本工程涉及的化学物质重大危险源详见表 1.25。表 1.25重大危险源辨识汇总表序号物质名称GB18218-2009临界量(t/a)实际量(万t/a)危险级别原料1氨109.45重大2甲醇5002.4重大3丙酮5004.11重大4石油气5035.4重大5发烟硫酸1001.766重大6对苯二酚5000.00923潜在7醋酸50000.03323潜在8过氧化氢2000.01169潜在中间产品1氰化氢11.90重大2氢50.5084重大3丙烯1030重大4丙酮氰醇20产品1丙烯腈5018.46重大2异丁醇50001.46重大3丁醇50008重大4乙腈10001.3重大1.2.1.5 运输风险识别分析本项目所需的原料LPG由相邻的LPG低温储存库供给,用管道输送,原料液氨可由*市已建成投运多年的液氨库供给,全部由船运入,其它原料甲醇、丙酮、催化剂和化学品可从国内外市场采购。本项目产品和原料采用公路槽车和水运的方式进出。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属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其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突然,在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出污染物质,易对环境造成污染。1.2.1.6 危害因素分析火灾风险的危害因素分析石油化工产品及物料均为高热值的可燃、易燃物质。发生火灾时,其燃烧火焰的温度高,火势蔓延迅速,直接对火源周围的人员、设备、建、构筑构物成极大的威胁。火灾风险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热辐射油品燃烧时由于其遇热挥发和易于流散,燃烧速度快、燃烧面积大,并放出大量的辐射热。不但危及火区周围人员的生命和毗连建、构筑物及设备安全,而且会使建、构筑物因温度升高强度降低造成新的灾害事故。浓烟油品火灾在放出大量辐射热的同时,还散发出大量的浓烟。它是由燃烧物质释放出的高温蒸气和毒气、被分解和凝聚的未燃物质和被火焰加热而带入上升气流中的大量空气等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不但含有大量的热量,而且还含有蒸气、有毒气体和弥散的固体微粒,对火场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和破坏。爆炸风险因素分析爆炸和燃烧本质上都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爆炸与燃烧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的不同。决定氧化速度的因素是在点火前可燃物与助燃物是否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由于燃烧速度快,热量来不及散失,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因高热而急剧膨胀就成为爆炸。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主要有爆炸震荡、冲击波、造成新火灾等。毒物伤害风险因素分析火灾、爆炸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以及从设备、贮罐泄漏出来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由于采取隔离措施,设置事故水调节池,火灾、爆炸事故的消防废水不会流入外部环境而对外环境造成污染。事故的伴生/次生污染与继发事故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火灾和爆炸事故存在引起继发事故和次生灾害的可能性。由原发事故引发的继发事故可能有两种情况:火灾爆炸引起其它装置或设施破坏火灾爆炸情况下,爆炸后产生的大量碎片,会导致爆炸区域周围一定范围内生产设施的破坏,引起其中的物料泄漏。如果该物料为易燃物料,则该物料由于事故源的燃烧产生的热辐射、爆炸的余热或飞溅火种会引发新的火灾。火灾产生的浓烟及有毒气体扩散油品火灾在放出大量辐射热的同时,还散发出大量的浓烟及CO等有毒有害气体,对火场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和破坏。液体物料泄漏或消防废水进入水体储存设施发生泄漏后,在未被引燃发生火灾爆炸的情况下,液体物料如不能被妥善控制会存在通过污水系统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风险。而在火灾爆炸事故的扑救中,会产生的大量的消防废水,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油品、物料和使用的化学药剂,并可能含有毒有害物料。如果该废水经雨水排放系统排放至外环境,存在水体污染的风险。1.2.1.7 历史事故分析2008年11月6日东北某石化腈纶厂发生丙烯腈泄漏中毒事故,导致一人死亡。事故原因是值班人员接到报修电话后未通知仪表车间和丙烯腈车间有关人员,单独一人、无人监护、未携带防毒面具对合成泵房AA-1202 PH计仪表进行检查处理时导致物料泄漏,瞬间局部空间氢氰酸浓度超标造成中毒,失去逃生能力。2006年2月7日14时50分,厦门某公司东区一空置两年多的丙烯腈(V5006)贮罐发生爆炸,并导致相邻3.5米的(V5005)丁酯储罐外表冷却层燃烧,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事故原因是由于公司没有严格动火制度,员工切割丙烯腈回流管时产生火花引起丙烯腈回流管着火,火源经管道引至储罐,导致丙烯腈储罐爆炸。2005年7月12日,辽宁某食品厂发生氨泄露爆炸,数百人连夜疏散,4人急需治疗,事故原因是由于储罐阀门脱落。2002年5月28日,四川某公司冻库的液氨大量泄露,周围100m范围内收到影响,事故原因是由于氨气罐阀门胶垫损坏。2001年12月18日,浙江建德市某化工厂合成车间液氨泄露,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事故原因不明。1.2.2 源项分析1.2.2.1 最大可信事故及其概率最大可信事故指在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中,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突发性事故。根据化工、石化及医药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用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资料,在工业和其他活动中,化工企业事故单元所造成的不同程度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对策见表 1.26。各种风险水平的可接受程度见表 1.27。表 1.26不同程度事故发生的概率与对策措施事故名称发生概率(次/年)发生频率对策反应管道、输送泵、梢车等损坏小型泄漏事故10-1可能发生必须采取措施管线、贮罐、反应釜等破裂泄漏事故10-2偶尔发生需要采取措施管线、阀门、储罐等严重泄漏事故10-3偶尔发生采取对策储罐等出现重火爆炸、爆裂事故10-4极少发生关心和防范重大自然火害引起事故10-510-6很难发生注意关心由上表可知,管线、阀门、储罐等发生重大泄露事故的概率为10-3级及以上,储罐等出现重大爆炸、爆裂事故的概率为10-4级以上。表 1.27 各种风险水平及其可接受程度风险值(死亡/a)危险性可接受程度10-3数量级操作危险性特别高不可接受,应立即采取对策以减少危险10-4数量级操作危险性中等不需人们共同采取对策,但要投资及排除产生损火的主要原因10-5数量级与游泳事故和煤气中毒事故属同一量级人们对此关心,愿采取措施预防10-6数量级相当于地震和天火的风险人们并不关心这类事故发生10-7-10-8数量级相当于陨石坠落伤人没有人愿为这种事故投资加以预防本次风险评价选择丙烯腈储罐、液氨储罐作为最大可信事故。1.2.2.2 最大可信事故源项最大可信事故源项是对所识别选出的最大可信事故源、危险物质在最大可信事故情况下的释放率和释放时间的设定。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确保密闭加工和输送,辅以大量检测报警仪表和联锁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在一发生泄漏的情况下及时报警和关闭阀门切断气源,一般装置物质泄漏可以在510分钟内得到控制。考虑到事故发生时,公司应急反应时间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将最大可信事故情况下的物质泄漏时间按10min考虑。液体的泄漏速率采用柏努利方程计算:式中:Q -液体泄漏速率,kg/s;Cd-液体泄漏系数,无量纲;一般取0.60.64,本次取0.64A -裂口面积,m2;r -泄漏液体密度,kg/m3;P -容器内介质压力,Pa;P0-环境压力,Pa;g -重力加速度,9.8m/s2;h -裂口之上液位高度,m。一般储罐的接头和阀门等辅助设备易发生泄漏,假设裂口尺寸为50mm,本次评价最大可信事故源项见表 1.28。表 1.28最大可信事故源项序号评价因子最大可信事故描述释放率Kg/s释放时间min释放量kg储存温度k释放高度m1丙烯腈成品罐与输入管道连接处发生泄漏16.1010965729852氨2000m3氨储罐与输出管道连接处发生泄漏65.4910392922981表 1.29泄露液体蒸发量估算值物质蒸发量(泄漏量的百分比)极易挥发物质(饱和蒸气压50kPa)90100易挥发物质(10kPa饱和蒸气压50kPa)7090较易挥发物质(1kPa饱和蒸气压70002.5600我国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丙烯腈的PC-STEL浓度2mg/m3。根据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丙烯腈急性指标LC50:1085mg/m3,吸入时间4h;危险浓度(IDLH):1100mg/m3,吸入时间30min;在500 mg/m3下吸入10min出现上呼吸道粘膜灼痛和流泪。选取丙烯腈危险范围的评价浓度为1085 mg/m3,500 mg/m3,2 mg/m3。预测结果见表 1.211。表 1.211丙烯腈扩散预测结果稳定度浓度风速m/s1085 mg/m3500 mg/m32 mg/m3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B0.5392773489888807483871.512618859992341310314945829785921315270651C317431294652046515722976121014D1.5280772664179816614322541013646264851953481095214657172303100641027917225110046788E0.572014761032218324141260741.530983874923416892532275812298548595252468184482373F0.591323491404357538361479711.5746900138717904385317998343766512748484441569314时间中表示在泄漏过程中(开始泄漏后10min)相应浓度已经达到最大距离,由预测结果可知,在F稳定度,0.5m/s的气象条件下丙烯腈泄露影响范围最大,其中半致死域影响距离为913m,扩散时间为39.2min,伤害域影响范围为1404m,扩散时间为59.6min,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最大影响范围为38361m,扩散时间为799.5min。事故影响最大范围见图 1.21,绿色圈表示半致死域超标范围,黄色圈表示伤害域超标范围。图 1.21丙烯腈预测结果图1.2.3.2 爆炸燃烧影响预测及其结果分析泄漏后的丙烯腈到明火或静电后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后果预测主要是预测爆炸产生的热辐射与冲击波的影响,以及产生次生污染物CO的影响。(1)热辐射与冲击波的影响热辐射计算公式采用Moorhowse、Pritchard半经验模式:,式中:I点热源至目标的热辐射强度,W/m2; Q点热源热辐射通量,W; 效率因子,取0.5; HC燃烧热,J/kg,丙烯腈燃烧热为3.31107 J/kg; Q0泄漏速度,kg/s; R辐射率,取0.2。表 1.212热辐射通量随距火球中心半径距离的分布预测结果燃烧能Q(J/S)半径R(m)热辐射能量I(kW/m2)2.66108501.691000.422000.113000.054000.035000.02表 1.213不同热辐射通量级别对应的半径距离及各级别对人、设备损坏情况损失级别ABCDE热通量界限37.52512.541.6影响半径10.613.018.432.550%耳膜破裂50%被碎片击伤2137.3损坏建筑物外表可修复性破坏1耳膜破裂1被碎片击伤3343.3玻璃破碎被碎玻璃击伤4915.410玻璃破碎根据假定事故,丙烯腈爆炸产生的热辐射,A级破坏半径为10.6m,E级破坏半径为51.4m;冲击波超压的死亡半径为13.9m,重伤半径68.7m,轻伤半径137.3m。丙烯腈罐位于厂址西南角,周围500m范围内无居民点,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厂内会造成人员死亡和设备损坏,对厂外影响较小。(2)CO影响预测根据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CO为窒息性气体。急性指标LC50:2096mg/m3,吸入时间4h;危险浓度(IDLH):1700mg/m3,吸入时间30min。我国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CO的PC-STEL浓度30mg/m3。丙烯腈泄露遇明火发生爆炸时燃烧产生的CO量可按下式估算:式中:GCO CO的产生量(g/kg) C 物质中碳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在此取67.8% q 化学不完全燃烧值(%),在此取5%;丙烯腈发生爆炸燃烧后,产生的CO量为762.8kg。采用INPUFF模式预测CO的扩散影响,主要预测在常年平均风速3.0m/s、小风和静风条件下不同稳定度的扩散影响,选取IDLH、LC50和PC-STEL预测最大影响范围。预测结果表明在该事故情况下,CO浓度均未超出标准限值。1.2.4 氨泄露事故后果预测1.2.4.1 扩散影响预测及其后果分析我国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NH3的PC-STEL浓度30mg/m3。根据环境化学毒物防治手册氨急性指标LC50:1390mg/m3,吸入时间4h;危险浓度(IDLH):360mg/m3,吸入时间30min。本次氨的扩散影响预测采用美国EPA风险评价软件SLAB进行预测。在考虑事故的发生概率的同时,选取PC-STEL、IDLH和LC50浓度,计算静风、小风和平均风速下不同稳定度液氨储罐发生泄漏后可能影响到的最大范围,预测结果见表 1.215。表 1.215氨泄露预测结果稳定度浓度风速m/s1390 mg/m3360 mg/m330mg/m3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距离,m时间,sB0.55978499751450302735711.5241477285613523212416298964751573531523C33538554239105752666364843650D1.582765016211071258212063447201064958781418536490057228727355861647865293117583163E0.5945127312461456160614561.5793794194512572727142836112122792435111195481120469301078F0.51196224219132610263426101.5129213862768184236221842312936593299134349251343时间中表示在泄漏过程中(开始泄漏后10min)相应浓度已经达到最大距离,由预测结果可知,在F稳定度,3.0m/s的气象条件下氨泄露半致死域影响范围最大,其影响距离为1293m,扩散时间为10.98min;伤害域影响范围最大,其影响距离为3299m,扩散时间为22.38min;在E稳定度,5m/s的气象条件下氨泄露达到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范围最大,其影响距离为6930m,扩散时间为17.97min。本次评价分别在地形图和规划图上画出事故影响最大范围,绿色圈代表半致死域超标范围,黄色圈代表伤害域超标范围。分别见图 1.22。半致死域范围内无居名点,伤害域范围内有4个村庄。 图 1.22液氨泄露预测结果图1.2.4.2 爆炸燃烧后果预测及其后果分析泄漏后的丙烯腈到明火或静电后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后果预测主要是预测爆炸产生的热辐射与冲击波的影响。热辐射计算公式采用Moorhowse、Pritchard半经验模式:,式中:I点热源至目标的热辐射强度,W/m2; Q点热源热辐射通量,W; 效率因子,取0.5; HC燃烧热,J/kg,氨燃烧热为1.86107 J/kg; Q0泄漏速度,kg/s; R辐射率,取0.2。表 1.216热辐射通量随距火球中心半径距离的分布预测结果燃烧能Q(J/S)半径R(m)热辐射能量I(kW/m2)6.09108503.881000.972000.243000.114000.065000.04表 1.217不同热辐射通量级别对应的半径距离及各级别对人、设备损坏情况损失级别ABCDE热通量界限37.52512.541.6影响半径16.019.627.849.150%耳膜破裂50%被碎片击伤2253损坏建筑物外表可修复性破坏1耳膜破裂1被碎片击伤3633玻璃破碎被碎玻璃击伤4168810玻璃破碎根据假定事故,氨罐爆炸产生的热辐射,A级破坏半径为16m,E级破坏半径为77.6m;冲击波超压的死亡半径为20.9m,重伤半径126m,轻伤半径253m。氨罐距南厂界约228m,距北厂界约711m,距东厂界约326m,距西厂界约375m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厂内会造成人员死亡和设备损坏,对厂外影响较小。1.2.5 风险评价风险值计算公式如下:对于大气环境风险而言,“后果”是指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接触容许浓度,在一次风险事件中,该浓度分布范围内导致评价区内因发生污染物致死确定性效应而致死的人数。根据风险预测计算结果,项目液氨泄露产生的超半致死浓度LC50距离最远为1293m,其范围内无居民点,基本不会造成人员死亡,因此,风险值R为0。项目环境风险值为零,小于石化行业风险值8.3310-5,因此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1.2.6 风险防范措施1.2.6.1 项目拟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建设项目整体布局,装置的平面布置、消防车道、防雷防静电接地和建筑物结构造型、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泄爆面积、疏散通道、防爆措施等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厂区总平面应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公用辅助设施应布置在非防爆危险区;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储罐区、危险品仓库区、装卸区,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根据本项目设计范围,设置装置区围堰和罐区围堤第一级防控措施,设置消防事故水收集池(28000m3) 第二级防控措施,将污染控制在厂内,防止较大生产事故泄露物料和污染消防水外泄造成的环境污染。在进入南海的总排放口前或(园区)污水处理厂终端建设终端事故缓冲池作为第三级防扩措施,第三级防控措施应由*市*石化产业园区统一考虑实施。消防事故水池设置在LPG库区,消防水系统依托LPG库区消防水系统。本项目围堰内侧设环形地沟,地沟最低点设集水坑、围堰外设阀门切换井,正常情况下雨排水系统阀门关闭,污染雨水排入生产污水处理系统;无污染雨水切换入雨排水系统。事故消防时的所有事故排水汇集到地沟后,通过阀门切换井自流排入消防事故水收集池。1.2.6.2 风险防范措施分析及建议根据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设计规划本项目消防最大用水量为400L/S,消防时间按照3h计算,则最大消防水量为4320m3。本项目事故水池依托LPG库区建设的消防事故水池,事故池按照每格结构尺寸为:50x35x6.0米,有效水深为4.6m两格建设,事故池的总有效容积按照中国石化建标(2006)43号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中的事故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计算:V总(V1V2V3)maxV4+V5注:(V1V2-V3)max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V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注: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V2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m3;Q消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同时使用的消防设施给水流量,m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