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B模块知识点归纳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第一部分 微生物的利用(重点)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1. 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NA分子(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2. 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 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到10-510-7之间,然后去0.1ml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通常每个培养皿中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3.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 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4. 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种保存)。“细菌喜荤,霉菌喜素”,通常细菌培养基要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来配制,还要加入一定的氯化钠,以维持一定的渗透压;霉菌培养基一般用无机物配制或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即可。尽管培养基的配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成分都一样(五类)。(复习时注意联系微生物的有关内容)实验2 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1实验原理:脲即尿素,是蛋白质降解的产物。有一些细菌含有脲酶可以分解尿素,利用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 2实验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利用尿素的细菌,了解它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并与LB全营养培养基做对照。 3实验步骤: (1)制平板:在酒精灯火焰旁将LB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分别倒在两个培养皿中,超净台摇匀,平放至凝固。 (2)制备细菌悬液:将1g土样依次稀释出10-2、10-3、10-4和10-5土壤稀释液,备用。(3)用涂布分离法分离细菌:取10-4和10-5土壤稀释液,分别加到LB培养基和尿素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再用刮刀将菌液涂布到整个平面上。(4)培养:将培养皿倒置,在37恒温培养上2448h。 (5)观察:LB全营养固体培养基中有较多的菌落,而尿素为氮源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中只有少量菌落。【小资料】 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微生物。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加入青霉素可以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 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 这里的加入是在培养的培养成分的基础上加入的。 改变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也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培养基中缺乏氮源时,可以分离固氮微生物,因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存。当培养基的某种营养成分为特定化学成分时,也具有分离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时,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长,使能够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达到分离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改变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也可以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如将培养基放在高温环境中培养只能得到耐高温的微生物。 划线分离法操作的注意事项(1)每一次划线之前都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 (2)灼烧接种环之后 ,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4)划线用力要大小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第二部分 酶的应用实验4 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组成。果胶不溶于乙醇,这是鉴别果胶的一种简易的方法。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可水解果胶。 2、探究果胶酶的作用及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1) 制备水果浆,配制果胶酶。(2) 取两个100ml的烧杯,编号A、B,各加入5 g 匀浆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ml果胶酶溶液,B烧杯中加入10ml清水。(3) 取4支试管,编号14。在1、2号试管中各加4ml A烧杯中的混合物;在3、4号试中各加4ml B烧杯中的混合物。(4) 将1、3号试管加热,2、4号试管不加热,观察澄清度的变化。 (5) 再向4支试管中各加95%的乙醇4ml,观察变化。实验6 -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1、固定化酶:将水溶性的酶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固定在某种介质上,使之成为不溶于水而又有酶活性的制剂。酶的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共价偶联法、交联法和包埋法,将固定化酶装柱,当底物流经过该柱时,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产物。2、本实验是用吸附法将-淀粉酶固定在石英砂上。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流经固定化酶柱后,课时淀粉酶被水解成糊精。用淀粉指示剂溶液测试,流出物呈红色,表明水解产物糊精生成。淀粉淀粉酶糊精淀粉酶 麦芽糖葡萄糖遇碘显蓝色遇碘显红色遇碘不显蓝色 遇碘不显蓝色糖化淀粉酶3、 “淀粉酶固定化”实验步骤:淀粉酶的固定化。5mg 淀粉酶溶于4ml蒸馏水,加入5mg石英砂,搅拌30min。将石英砂装入含气门心并用夹子封住的注射器中。用10倍反应柱蒸馏水用流速1ml/min(洗涤流速)来洗涤除去未吸附的游离淀粉酶。使淀粉溶液以0.3ml/min(反应流速)的流速过柱,在流出5ml后接收0.5ml流出液。加入1-2滴KI-I2溶液,观察颜色变化。第三部分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实验8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1、酿酒和制醋有关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真菌)和醋杆菌(细菌),分别进行的是酒精发酵(乙醇发酵)和醋酸发酵。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而且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杆菌产生的醋酸可使培养液中醋酸的含量高达13%。(注意反应式)2、用葡萄制作葡萄酒时,一般不加蔗糖,都只用野生酵母,但是本实验为了加速反应,使观察更直观,需要有更多底物参加反应,所以加入酵母使酒精发酵占有优势。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葡萄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也消灭了野生酵母。发酵瓶中的液体不能装满是因为发酵过程中气体产生,如果装满会使液体外溢,导致发酵液损失和瓶口等处污染杂菌,影响产物品质。用装着水的弯曲玻璃管可以防止氧气进入,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出去,还可以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3、制醋时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保证发酵是一个氧化过程,要用棉花过滤是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实验10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1、泡菜腌制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这类食品的发酵产物有有机酸和醇类物质,但还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所用原料是白菜、洋白菜等。在无氧的条件(由所用容器的凹槽加水在加盖造成)下,微生物利用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进行发酵,乳酸菌将糖分转化为乳酸,这时需氧菌被杀死;当有机酸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乳酸菌被杀死,出现酵母和霉菌,并逐渐产生亚硝酸。加白酒的作用是可抑制杂菌的生长,也是一种调味剂,增加醇香感。加盐不要太多,否则会使乳酸菌发酵迟缓。温度高则发酵快,但口味差些。2、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本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处理、测定、标准曲线(以亚硝酸钠质量为横坐标以光密度OD值为纵坐标)、计算亚硝酸盐含量(mg/kg)X1=通过标准曲线得到的亚硝酸盐质量(ug)m21000样品处理液总体积V1/样品质量m1测定样品液总体积V21000)。第四部分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实验11 植物组织培养1. 植物无性生殖的方法有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等。植物组织培养有两种形式:愈伤组织培养(固体培养基、琼脂培养基)和细胞悬浮培养(液体培养基)(书中采用的是愈伤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2. MS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成分组成,但使用时还要添加植物激素和琼脂。培养基中通常加一定量的蔗糖是除作为营养成分外,还用于维持一定的渗透压。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当两者比例高时(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诱导芽的生成;两者大致相等时(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愈伤组织继续生长而不分化;两者比例低时(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诱导根的形成。 但实验中不用天然激素而是用人工合成的激素(如奈乙酸NAA、6苄基氨基腺嘌呤BA等)是因为植物中存在相应的分解天然激素的酶而没有人工合成激素的相应的酶,所以天然激素在植物体内作用和存在的时间短,人工合成激素的作用和存在的时间长,作用效果明显。最常用的MS培养基(生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配制过程包括称量、溶解、调PH、融化、分装(三角瓶)、加盖灭菌等步骤。3. 培养过程应该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经过外植体愈伤组织丛状苗生根苗移栽植株。需要一定的光照和温度的条件。外植体消毒需在70%乙醇中浸泡10min,再放入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min,然后用另一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min,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在生根后,将苗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保持80%以上的湿度,然后逐渐降低湿度进行锻炼。选修2 生物科学与社会第一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1,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早治重于晚治”。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 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方法有病虫害的调查、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技术(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如诱杀灯),生物防治 和化学防治等。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只有在尊重自然、保证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植物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是指人类根据病虫害流行规律及观察、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做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是进行综合防治的前提。 *2,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等。调查统计一般采用取样的方式,其方式有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 、直行式、“Z”字形式等(如图)。调查获得数据后应该计算两个率,即发病率和虫口减退率。 发病单位数发病率 100% (能初步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小,如果该值小于“经济域值”,并非必须采取防治措施。)调查单位数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100%(反应防治后的效果)施药前活虫数3,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日的时间间隔,使收获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4,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虫治虫”、 “ 以菌杀虫”。其特点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特点,而且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也无害 。*5,动物疫病是指会引起传染、蔓延和流行,并危害动物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的一类疾病,主要是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对动物疫病应采取加强检疫、实施免疫 、及时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及时开发疫苗和治疗药物。畜禽传染病(如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因此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应从三个环节入手,即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采取措施。 其综合防治措施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早治重于晚治”的方针,需要搞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工作,可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两个方面 。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体种类有原虫、吸虫、绦虫、线虫和昆虫等,一般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如血吸虫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采取养为基础、检为依据、治病灭源的防治原则,做好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工作,保障人畜安全。 第四节 绿色食品的生产*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根据标准分为A级和AA级(有机食品)两类。其生产主要包括产地的选择、环境质量的监测、生产管理与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技术规范,特别是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要求,同时还涉及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农业耕作制度等方面。生产的特点是:一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二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 全程质量监控;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依法实行标志管理。生产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储运标准四个方面。 第二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1,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原料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人们所需的产品)的过程。发酵食品是指把农副产品原料利用发酵方法生产和加工制作的食品。发酵的历史是从几千年前的酿酒开始,经历了传统发酵工业、现代发酵工业两个阶段,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酵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发酵食品的生产一般流程包括菌种选育、菌种的扩大培养、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接种、发酵、分离和提纯产物等阶段。配制好的培养基和发酵设备、接种操作等过程应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与杂菌形成竞争关系,可采用高温、高压的方式杀死所有杂菌的胞体、芽孢的孢子。(示意图见P44图24) *3,微生物育种的方法有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主要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五大类(见下表)。生产中营养基的配制原则是根据发酵原料或原料经预处理后所含的营养成分进行的。一般是液体培养基。 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概念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少量物质来源磷酸盐、硫酸盐、钾、钠、钙、镁、铁等盐类无机碳源:CO2、NaHCO3等有机碳源:糖类(最常用)、脂肪酸、花生粉饼、石油等无机氮源:N2、氨、铵盐、硝酸盐等有机氮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玉米浆、豆饼粉等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肝脏浸出液、麦芽汁)作用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溶解物质,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一系列生命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矿质元素要用于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异养微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说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要差别较大,而且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量最大。异养微生物: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微生物之所以要补充生长因子,往往是由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4,实例:面粉的发酵、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北京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等。*5,发酵过程是一个连续发酵的过程,发酵产物主要是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产生,所以要控制发酵条件。其原则是需要根据发酵的目的和要求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控制的条件有温度、PH、溶氧量等。还需要及时检测菌体的浓度、产物的含量等,控制发酵进程以及添加必要的培养基成分,来延长菌体生长的稳定期。 (1)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生物合成的途径;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以及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吸收。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都有一个最适宜的温度,而且不同菌种的最适宜的温度是不同的。(2)PH: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的生成。调整措施:添加缓冲系统,或中间补加氨水、尿素、(NH4)2CO3、CaCO3等(3)溶解氧:影响不同异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产物的合成(4)营养物质的浓度:C/N、无机盐、维生素等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6,分离提纯:采用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代谢产物(谷氨酸);如果是菌体应该用过滤、沉定等方法。7,传统发酵技术的两个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腐败、使口感平淡的原料发生感官的、物理的和营养方面的变化,使口感更好、营养更好、更易消化。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质量则更易受控制,也更稳定,同时也更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第三节 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1,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2,基因工程药物是指以重组DNA为核心技术,通过将一个生物体内有用的“目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并表达所需要的产物药物的过程。转入基因的生物是细菌、动物 或植物。其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获得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等步骤。如基因工程生产人的胰岛素,基因工程生产蛋白类药物等。 细胞工程药物是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改造并筛选特定的细胞株或细胞系,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药物。如紫草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特点及应用。*4,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传统疫苗(第一代疫苗)主要包括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项目减毒疫苗(活疫苗)灭活疫苗(死疫苗)概念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在极大程度上丧失致病能力,或从自然界筛选毒性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细菌或病毒制备成的疫苗选用抗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原理活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可使机体发生类似的隐性感染或轻度感染,从而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力虽然丧失了生长繁殖能力,但仍保留其抗原性接种次数一次多次接种剂量少较大免疫持续时间长相对较短效果好较差保存时间较短较长安全性较差相对较安全制备或培养较难简单、容易实例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等较多,如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5,基因工程疫苗(第二代疫苗、重组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细菌、酵母或动植物细胞)中,并使其表达,经培养生产出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疫苗。这种疫苗比传统疫苗的安全性更可靠等更多的优点。如下:产品名表达系统应用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转基因酵母、转基因哺乳动物细胞、转基因烟草、转基因西红柿预防乙型肝炎霍乱疫苗转基因马铃薯预防霍乱狂犬疫苗转基因烟草、转基因菠菜预防狂犬病疟疾疫苗转基因烟草预防疟疾流感疫苗转基因烟草预防流感6,核酸疫苗(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包括质粒载体和编码抗原的基因(目的基因)。第三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第二节 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1,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原本就具有的一种特性,是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的敏感性的下降。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获得的,是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注意课本P77的实验)。自然状态下,抗药基因频率很底的,但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数量大量减少,抗药基因的频率的却增大(这就是瓶颈效应),如果滥用抗生素还会造成身体正常菌群失调和其他毒副作用。所以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要遵循“三不原则”原则,即不自行购买;不主动要求;不随便停药。 青霉素杀菌作用的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 *2,器官移植需要经过组织配型获得合适的供体器官、器官保存和移植手术、防止免疫排异等治疗过程。合适的供体器官是指病人和供体器官间的人白细胞抗原( 是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群蛋白质分子, 由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简称为HLA。)差异要小,否则机体对外源器官会引起免疫排异反应。所以要通过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技术来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 第三节 生殖健康1,避孕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受孕。主要是针对受精和着床这两个关键环节采取措施的。其原理是生殖过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受精卵着床三个环节。方法有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阻碍受精卵着床。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器具阻隔(避孕套、阴道隔膜和子宫帽等)、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和绝育手术。2,一般将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5天,连同排卵日在内的10天看作容易受孕的时期,而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就称安全期。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的方法可以通过服用雌激素或雌激素类似物来维持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来抑制排卵;采用棉酚或物理的方法来刺激睾丸,达到抑制生精目的。受精卵顺利着床及生长发育取决于输卵管中受精卵的发育和子宫内膜的变化 是否同步,所以改变子宫内膜的形态或使两者错开最佳的相遇时间(宫内节育器和速效避孕药等相遇时间,能影响着床,阻止受精卵的发育,起到避孕的目的。 第四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第一节 生物性污染1,环境污染是指对人或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一种环境变化,包括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等不同类型。常见的生物性污染主要有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等。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基本理念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病原体污染是指微生物在环境中不断繁殖和散播所造成的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性污染。传染病流行只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仅是一个医学或生物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目前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促进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注意科赫原则、冰山现象、免疫屏障等概念)制定“预防胜过医治”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对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宣传以及理解和关爱患者、提高公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病原体污染的有效方法。 *3,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播到另外地方,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如凤眼莲、薇甘菊等。其原因依赖于其自身的生活史特征和被入侵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群落的易感性有关,如“多样性阻抗假说”和“生物因子失控假说”。四个阶段:外来物种引入阶段,初期定居与成功地建立种群阶段(由于个体数量少、缺乏遗传多样性,可能形成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是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迟滞阶段(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增长缓慢),扩散和暴发阶段(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三次转移: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即入侵种。(图示P120)三种途径: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应对生物入侵必须坚持“以防为主,进一步完善法律和法规,确保与所有相关的国际公约和项目保持一致”的措施。 4,外来(物)种是指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一地区的物种引到另一地区后就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种是指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外来物种不一定是入侵种,变成入侵种的概率是极少的(十分之一法则)。 第二节 生物净化1,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防重于治。一方面要制定政策、法规预防新污染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净化技术,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及时治理。 2,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的能力,不同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抵御环境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语文古文《礼记》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 银行客户身份验证风险防控报告
- 新疆中新建数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证券类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网络安全知识竟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工厂交通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必考版心内科危急值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必考版-内科护士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消化内科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浙江温州市公用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工作人员21人(第二批)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DB11T 2483-2025 水务行业反恐怖防范要求
- 实验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时政题库及答案(100题)
- 2025年税务遴选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技能等级证书护理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镇江美术中考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即热式饮水机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医学检验科SOP文件全集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数据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复旦大学版)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旅行社计调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