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提纲班级_姓名_座号_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舜(shn) 畎()亩 傅说() 胶鬲() 孙叔敖(o) 行拂(f ) 法家拂()士 姬(j)昌 虞(y) 赎(sh)买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2.南宋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三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2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佐四一词多义。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 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的连词,可不译)3.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5.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五古今异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任用; 今义:发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举用、被任用,被起用; 今义:向上抬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4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远行,发出)5而后喻(古义:了解; 今义:比方,说明,使人了解)6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7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 今义:进入)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 今义:出去)六词类活用。1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其心志2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其筋骨3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其体肤4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穷困贫乏】其身,5行拂【动词使动用法,使不顺】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混乱】其所为6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忍】性7人恒过【名词活用做动词:出错,犯错误】8入【动词活用做名词,在里面,指国内】则无法家拂士9出【动词活用做名词,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七文言文阅读。舜发于畎亩【田间,田野。畎:田间的水沟】之中,傅说举【被任用,被选拔】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场】。故【所以】天将降【降临】大任【责任,担子】于是人【这样的人。是:这样的】也,必先苦其【他的】心志【心意,内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指身体】,空乏其身,行【行动,行为】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性情】,曾益【增加】其所不能。人恒【经常】过,然后能改【改正】;困【忧困,困挠】于【在】心,衡于虑【思虑】,而后作【奋起,振作】;征于色【古今异义古义:脸色;今义:颜色】,发【表现】于声,而后喻【被了解】。入则【如果】无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则无敌【敌对】国【国家】外【外部,外国】患【祸患】者,国恒亡【灭亡,被消灭】。然后【这样以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舜/发 于/畎 亩 之 中 故/天 将 降 大 任/于 是 人 也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相同的一项是 【 A 】A所以动心忍性 忍能对面为盗贼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重而道远C人恒过 国恒亡 D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4.翻译下列句子。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管夷吾从狱中被释放出来并且任用,孙叔敖隐居海边被任用。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忍饥挨饿,使他深受贫困之苦。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5.结构内容填空。本文先接连举事例(事例论证),再讲道理(道理论证),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部分(1-2段):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由第一自然段的事例论证到第二自然段的道理论证】第二段(3段):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第一自然段问题:本段列举六个古代贤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不重复,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其次他们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地举例,使内涵丰富,增强了说服力强。7.第二自然段问题:本自然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什么结论(阐述了什么道理)呢?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现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本段告诉我们人经受磨练有什么好处呢?人经受磨练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动心忍性)。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曾益其所不能)。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一个句子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根据要求写句子。本段阐述在思想上接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本段阐述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本段阐述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本段阐述人经受磨练结果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第三自然段问题:本段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阐述作者观点的?个人说到国家。本段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请简单分析。正反对比论证。文章先从正面阐述“困境、磨练能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从反面阐述“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本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是什么?困境、磨难能激发人的斗志。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9.本文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两个例子,说说你的看法。例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卧薪偿胆、悬梁锥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再如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看法:略10.用一句简洁的话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11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12.有关“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名言的积累。(请至少写出两句)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学相长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教学相长(zhng ) 嘉肴( yo ) 弗( f)学 二、文学常识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儒家五经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三、古今异义:1.虽有至道 虽 古:即使 今:虽然2.不知其旨也 旨 古:味美 今:意义3.虽有至道 至 古:好到极点 今:到4.教然后只困 困 古:困惑 今:困难5.教学相长也 长 古:促进 今:增长通假字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四、文言文阅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弗食不知其旨(zh)知道教学相长(zhng)增强、促进虽有至道(su)即使知困,然后能自强也(kn)困惑,理解不透2.翻译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27.曹刿论战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曹刿(gu) 又何间焉(jin) 肉食者鄙(b) 玉帛(b) 小信未孚(f) 登轼而望之(sh) 吾视其辙乱(z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左氏春秋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填作者名)所作,是我国的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 编年 体史书。它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前后记叙春秋时期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作史记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三一词多义。1.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2.之:肉食者谋之(代词,它,指迎战这件事) 小大之狱(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将驰之(代词,他们,指齐国的军队)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放在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的独立性)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往)3.以:何以战(凭借,靠) 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根据) 以其境过清(因为)4.从:民弗从也(听从) 战则请从(跟随,跟从)5.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 战于长勺(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给) 青出于(从)蓝而胜于(比)蓝6.信:必以信(信实、诚实) 小信未孚(信用)7.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8.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又何间焉(参与)为登顶间道(偏僻的)9.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克之(所以)10.其:其乡人曰(他的) 公问其故(那样,如此)下视其辙(他们的,指齐国军队的)11.伐: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12.见: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呈现,出现)13.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得广厦千万间(哪,怎么)14.而:登轼而望之(表顺承的连词,可不译) 再而衰(表顺接的连词,相当于“就”)四古今异义。1.又何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焉?2.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低劣】3.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平静,稳定】4.弗敢专【古义:独自占有;今义: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也。5.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玉帛。6.弗敢加【古义:虚夸;今义:增多,与“减”相对】也。7.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8.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不能察。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一战。11.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而衰。五词类活用。(1)神弗福【名词活用为动词;赐福,保佑】也。(2)公将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之。(3)下【名词用作动词,下车】视其辙。六文言文阅读。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曹刿请【请求】见。其乡人曰:“肉食者【吃肉的人。此处借指 “当政的人”或“居高官食厚禄的人”或“当官的人”】谋【谋划】之,又何【何必,为什么】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长远,深远】谋【谋划】。”乃【于是,就】入【进入,这里指进入宫廷,进入朝廷】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不】敢专也,必【必定,一定】以分人。”对【回答,应答】曰:“小惠【恩惠】未遍【普遍,遍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祭祀用的宝玉、丝织品。】,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使人信服,使人信任】,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类】也,可以一战,战则【就】请从”公与之乘【乘坐战车】。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了】。”齐师败绩【大败】。公将驰【驱车追赶】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留下的痕迹】,登轼【车前的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齐师。既【已经,已然】克【战胜】,公问其故。对曰:“夫【发语词,放在议论、说明性句子的开头,无实义】战,勇气也。一鼓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而衰【衰弱,减弱】,三而竭【衰竭,耗尽,消失】。彼【他们】竭我盈【充满,旺盛】,故克之。夫大国,难测【预料,揣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2.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彼竭我盈 竭其庐之入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C.公问其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忠之属也 属余作文以记之予(2)与“小大之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肉食者谋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公将驰之 D.轼而望之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政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把它来分给一些别人。(4)小惠未遍,民弗从。(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点儿小信用,不能使神灵信任,神灵不会(因此)保佑(你)的.(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明,也必定根据实情处理。(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凭借(这一点)可以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下车察看齐军战车轮子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敌情,说:“可以了。”(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作战,(靠的是)无畏的气概,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敌军的士气)就耗尽了,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他们。(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轮滚过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请您下令)追击齐军。4.本文第一段中着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 对话(论战) ,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是否取信于民(民心向背)。第二段着重记叙战斗的经过,写出了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文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表现了曹刿 善于把握战机 的能力,“ 齐师败绩 ”和“ 遂逐齐师 ”(用原文填空)则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取胜的原因,叙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追击开始的时机是敌人“辙乱旗靡”之时。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为什么“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6.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战则请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写出了曹刿不仅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结构上: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7.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彼竭我盈。(请至少写出三个)8.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曹刿及鲁庄公的形象特点。曹刿:有远见、深谋远虑、有责任感、有政治和军事才能。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掌握有利的作战时机;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考虑周全、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鲁庄公:开明、能接收他人意见、不如曹刿有远见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9.请结合课文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比照映衬手法来塑造曹刿形象的。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10本文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它就是著名的长勺之战。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战例呢?牧野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28.干将莫邪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干将(gnjing)莫邪(y) 夫语(y)妻曰 雌(c)雄 使相(xing)之 自刎(wn)尸乃仆(p) 汤镬(hu) 踔(chu) 踬(zh)目 王头随堕(du)汤中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 (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平生著作很多。有周易注、周官注、春秋左氏义外传、晋纪(20卷)、搜神记(20卷)等。代表作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2.搜神记是志怪小说集。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成搜神记。有“鬼之董狐”之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集传记。作者喜欢讲阴阳术数,在搜神记自序中说,写此书的目的是:“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但书中保存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描写很细致,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三一词多义。1.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 王怒,即杀之【当即,立即】2.大:王大怒【非常】 大,告之曰【长大】3.乃:三年乃成【才】 乃问其母【就,于是】 此乃勇士头也【是】4.自:愿王自往临视之【亲自】 客亦自拟己头【自己】5.子 吾干将、莫邪子也【儿子】 汝若生子【孩子】是男 子年少【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6.是:汝若生子是男【判断词】 是必烂也【这样,代词】7.之:欲杀之【指铸剑者,代词】 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的,助词】 何哭之甚悲耶【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四古今异义。1.夫语【古义:读y,告诉;今义:语言、词语】妻曰2.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3.王即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购买,买东西】之千金4.子【古义:古代对成年男子的称呼,可以翻译为“你”;今义:孩子】年少5.当于汤镬【古义:热水,开水;今义: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煮之6.王如【古义:按照,依照;今义:如果】其言7.愿【古义:希望;今义:愿意】王自往临视之8.愿王自【古义:亲自;今义:自己】往临视之9.是【古义:这样,这;今义:表示判断】必烂也10.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去11.王大【古义:很,非常;今义:在体积、力量等超过所比较的对象】怒五词类活用。1.比【介词活用做动词:等到,及】后壮2.于是子出户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南】望3.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大】,告之六文言文阅读。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制作,这里指铸造】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怀孕】当【将,将要】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如果】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门】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拿】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仔细察看】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长大成人,成年】,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离开】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看见】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报复,向报仇】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之间】广尺,言【说】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入山行歌【这里指哭唱。行:从事】。客有逢【遇到】者,谓【对说】:“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听说】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太好了】!”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和】剑奉【进献】之,立僵【(死后)站立不动】。客曰:“不负【辜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应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跳,跳出】出汤中,踬目【瞪眼】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靠近】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比画,用兵器杀人的样子】王,王头随【随即,就】堕【掉落】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全,都】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文词语。2.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1)出户望南山,松生(于)石上。 (2)于是(干将)即将雌剑往见楚王。(3)王大怒,使(人)相之。 (4)王即购之(以)千金。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乃 / 分 其 汤 肉 /葬 之。4.翻译下列句子。(1)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我替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完成,楚王(为此)大怒,(我)去(他)一定杀死我。(2)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3)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煮这个人头,三天三夜都没煮烂,人头还从开水中跳出来,瞪眼显得很生气。 (4)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这个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跟前去看,这样一定会烂。5请说出下列句子属于文言中的什么句式并翻译。(1)吾干将、莫邪子也。 (句式:判断句) 我是干将莫邪的孩子。 (2)何哭之甚悲耶? (句式:倒装句) (你)哭什么这样地悲伤呢? (3)为子报之。 (句式:省略句) 我将会替你报仇。 (4)往必杀我” (句式:省略句) (我)去(他/楚王)一定杀死我。(5)吾父所在? (句式:倒装句) 我的父亲在哪里?6.本文是按照 时间 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请根据“复仇”这一故事主要情节,概括故事梗概(不超过100字)。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铸剑而干将遭杀身之祸,其子赤长大后想要为父报仇,逃亡山中时巧遇侠客,赤以命相托,侠客设计谋,智杀楚王。7.文中哪个细节描写最能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头踔出汤出,踬目大怒 8.试分析文中赤与客的人物形象。赤:不畏强暴、敢作敢为(勇敢坚强)、视死如归;客:见义勇为,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勇无畏的形象。9.“赤”不惜生命为父报仇,“客”也不负诺言,以身殉义。他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赤报杀父之仇不仅仅是个人私欲的表现,他要杀死楚王表现了他对于统治阶级疯狂压榨人民的蔑视。赤舍弃自己的生命为父报仇的行为,现在看来有点迂。但自古提倡孝义为先,讲究“百行孝为先”,因此赤的行为在当时是孝的典范。但现在我们应当辨证的对待“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由于当时暴君横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官逼民反,因此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英雄层出不穷,更何况这么一个欲为父报仇的孝子,“客”当然义不容辞,担当了如此重任。客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重诺责、轻生死,智勇双全,有着侠义心肠的英雄。在他身上寄托了人民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的复仇的愿望。10.这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提示:因为故事寄托着古代被压迫劳动人民敢于反抗统治阶级,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希望推翻残酷统治的美好愿望。29.劳山道士一为加点的字词注音。邑(y)有王生 行(hng)七 负笈(j) 观(gun)宇 蒲(p)团 稽(q)首 采樵(qio)手足重(chng)茧 分赉(li)诸徒 遍给(j) 觅(m)盎(ng) 釂(jio) 樽(zn) 挹(y) 蒙赐(c) 箸(zh) 霓裳(n chng) 饯(jin) 须眉毕见(xin) 杳(yo) 几(j)上肴(yo)核尚存 诺(nu) 谙(n) 咒(zhu) 勿(w)逡(qn)巡 自诩(x) 蓦(m)然而踣(b) 揶揄(y y) 忿(fn)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朝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2.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三通假字。1.仙仙乎,而还【“还”通“返”,返回,回去】乎!2.须眉毕见【“见”通“现”,显现(出来)】3.门人然【“然”通“燃”,点燃】烛来四一词多义。1.观:有观宇【道教的庙宇】,甚幽 神观【外观,这里指人的仪态】爽迈2.师:请师【拜为师】之 见二人与师【师傅】共酌3.乃:师乃【就】剪纸如镜粘壁间 乃【却】尔寂饮4.尽:且嘱尽【尽管】醉 惟恐樽尽【光,完】5.苦:恐娇惰不能作苦【苦活,苦役】 不堪其苦【苦楚】 苦【劳苦,劳累】不可忍6.毕:薄暮毕【全】集 歌毕【完,结束】7.乐:良宵胜乐【乐趣】 今宵最乐【高兴】8.胜:良宵胜【非常美妙的,非常美好的】乐 然不胜【能承担,能承受】酒力矣9.斧:授以斧【斧子】 遂助资斧【旅费】10.而:蓦然而【表示修饰】踣 不过早樵而【表示并列】暮归素发垂领而【表示顺接】神观爽迈 苦不可忍,而【表示转接】道士并不传教一术11.移:三人移【移动,离开】席 移【经历,经过】时,月渐暗12.其:其【他的】门人甚众 其【表示希望】饯我于月宫可乎五古今异义。1.叩【古义:探问,询问;今义:敲打】而与语2.王谨受教【古义:命令;今义:指导,训诲】3.阴有归志【古义:想法,打算;今义:意向】4.诸门人环听奔走【古义:受差遣,为办事;今义:跑;为一定目的而到处活动】5.烈【古义:响亮;今义: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气势盛大】如箫管。6.今阅【古义:经历,经过;今义:看,察看】两三月7.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得此法足矣。8.惊顾【古义:看;今义:照顾】之间,已复为箸六词类活用。1.请师【名词活用做动词:拜为师】之2.尚无灯烛【名词活用做动词,点灯烛】3.月明辉【名词活用做动词,照耀,照亮】室4.心奇【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奇怪,觉得奇怪】之5.蒙赐月【名词用做形容词,像月光一样】明之照6.蒙赐月明之照【动词活用做名词,亮光】7.令自咒【名词活用做动词,念咒语】8.勿误樵【名词活用做动词,打柴】苏9. 光鉴【名词活用做动词,照】毫芒七.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文词语。负笈往游【背着书箱】 阴有归志【私下里,暗地里】见二人与师共酌【一起喝酒】 分赉诸徒【赏赐】壶酒何能遍给【全部供给,全面供应】 乃尔寂饮【却如此,却这样】则道士独坐而客杳【不见踪影】 归念遂息【停止,打消】纵不能得长生术【即使,纵然】 未谙此苦【熟悉,知晓】王面墙不敢入【脸对着墙】 俯首骤入,勿逡巡【迟疑不敢向前】归宜洁持【遵守戒律】 遂助资斧【旅费】王效其作为【效仿,仿效,学做】 蓦然而踣【跌倒】2.翻译下列句子。(1)叩而与语,理甚玄妙。(王生上前)询问并和(道士)交谈起来,(道士说的)道理很玄妙。(2)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道士的弟子很多,傍晚的时候全聚集在一起,王生向他们一一磕头(行礼)。(3)诸门人环听奔走。众弟子围在他们四周,听他差遣,给他办事。(4)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承蒙赐给月光一样明亮的亮光,却这样冷冷清清地喝酒!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呢?(5) 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众弟子看着三人坐在月中饮酒,胡须眉毛都清楚地显现出来,就像影子在镜中一样。(6)王窃欣慕,归念遂息。王生暗地里很高兴羡慕,回家的念头就打消了。(6)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我本来就说(你)不能干苦活,今天(看来)确实这样。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王生为什么会穿墙失败呢?师傅传授王生入壁术,但告戒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心不正,术不灵,这就是后来王生穿墙失败的原因。4.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中的王生一心追求享受,但却“不堪其苦”,不肯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果。他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5. 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做任何事,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将一事无成。做事应该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我们宜“洁身自守”,不可骄傲自大。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30.诗词五首一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唐代(中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河南郑州新郑,祖籍太原。他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29岁,进士及第。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诗作。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花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代表作品主要有古体诗(歌行)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和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2.杜牧(公元803853年),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另一个晚唐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以地名为题,内容上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咏史诗)。本诗是一首七绝。3.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4.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朝代),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是元代散曲名家中极少数做过高官的汉族人之一,曾经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部队货车考试题及答案
- 乌海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战略研究博士岗
- 海南地区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大唐电力南京市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及参考计算机与信息岗位
- 国家能源金昌市2025秋招采矿工程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淮安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聊城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田勘探开发岗
- 2025年医院人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茂名市中石化2025秋招写作申论万能模板直接套用
- 晋中市中储粮2025秋招综合管理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口腔医疗纠纷预防与管理要点
- 世赛基地管理办法
- 中小学人教版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课件
- 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二级试题库(UT)(含答案)
- 啤酒酿造0102030451课件
- 2025年新防腐工程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维护(活页式)》课件 项目三 CTC系统
- 2024荆州理工职业学院辅导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5至2030打印耗材项目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高清版)DB11∕T 2453-2025 大型活动医疗保障通 用要求
- 2025年俄语ТРКИ八级考试真题试卷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