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珠海三大区域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doc_第1页
长珠海三大区域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doc_第2页
长珠海三大区域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doc_第3页
长珠海三大区域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珠海三大区域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中国统计信息网兼议北京产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当今,大都市圈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大都市圈中,作为“龙头”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尤其重要。按照法国地理学家让.戈特曼首创的“城市群”理论分析,目前中国的大城市群主要是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本文从三大城市群中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大城市(北京、天津、青岛、大连、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进行比较,并浅析北京产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一、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及其比较(一)经济能量巨大,发展水平不一十大城市土地面积共9.9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1%,人口也只有7307.2万人,占全国的5.7%;但十大城市共实现生产总值24013.09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2.9%。其中,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作为三大区域的中心城市,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在经济总量上构成了第一方阵。排在第二方阵的城市有深圳、苏州、天津,三市生产总值均在2000亿元以上。从发展速度来看,2002年,十大城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明显快于全国平均增速。但从人均水平来看,十大城市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其中人均GDP超过4万元的有深圳、广州、上海3个城市,超过3万元的有苏州,其他城市均在2-3万元之间,北京为28449元,在十城市中居第五位。表一:2002年十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名称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速% 人均GDP(元) 北京 3212.7 10.4 28449天津 2051.2 12.5 22380青岛 1518.2 14.6 21214大连 1406.1 14.1 25276上海 5408.8 10.9 40627苏州 2080.4 14.5 35733杭州 1780.0 13.2 28000南京 1297.6 12.8 22858广州 3001.5 13.3 41884 深圳 2256.8 15.0 46388(二)都市经济特征明显,产业发展重点突出都市经济特征主要反映在农业比重较小,十大城市农业增加值比重平均在4.7%左右。近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例如北京的耕地面积在建国之初为53.1万公顷,而截止到2002年仅为24.9万公顷。2002年北京的粮食作物用地是11.4万公顷,为上年的83.3%。2002年广州净减耕地面积近1万公顷,其中21.2%作为基建用地。十大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与各自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产比重均超过50%,三个城市服务业的高度发展主要与他们的区域中心效应密不可分,因此能够汇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而青岛、苏州、杭州、深圳四市的第二产业比重都超过了50%,四市正在成为新型工业化基地。表二:2002年十大城市三次产业比重(%)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北京 3.1 34.8 62.2天津 4.1 48.8 47.1青岛 9.6 50.4 40.0大连 8.4 47.0 44.6上海 1.6 47.4 51.0苏州 4.7 58.2 37.4杭州 6.3 50.7 43.0南京 4.8 47.3 47.9广州 3.4 40.9 55.7 深圳 0.8 54.7 44.4(三)工业发展普遍较快,北方企业效益偏低。2002年,十大城市中有九个市的工业增速在10%以上,北京年内受支柱产业增势不强及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低于全国16.5%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其它九座城市。十大城市的产销率保持在97.6%至99.3%,产销衔接情况比较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的获利能力方面,环渤海城市群相对较弱。2002年地处环渤海城市群的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四市,总资产贡献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只有天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5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及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差距很大(见表三)。北方企业效益偏低有诸多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够,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表三:2002年十大城市总资产贡献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国9.455.62环渤海城市群 北京7.845.37天津8.665.77青岛8.982.78大连7.003.7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10.427.30杭州13.446.84南京11.363.92苏州9.734.99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广州12.536.96深圳9.607.30(四)需求发展不尽协调,投资结构有待调整。2002年十大城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4.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53.4亿元,分别占十大城市全部GDP的38.96%和37.41%。在十市中投资与消费两大需求的发展不够协调。除广州和深圳外,其余城市的投资增速均高于消费增速,有些城市投资增速与消费增速的差距超过1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普遍属于投资主导型,消费需求增长较弱,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此外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高,北京、深圳、广州三市均超过了40%,分别为54.5%、47.6%和42.2%。表四:2002年十大城市投资及消费增长速度(单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北京 18.5 9.5天津 15.1 13.1青岛 24.4 13.5大连 20.6 10.8上海 9.6 9.3苏州 43.9 15.3杭州 21.9 14.1南京 29.7 12.7广州 3.2 9.8深圳 11.0 13.2二、在比较中审视北京产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一)北京的产业发展成就北京在人才、政策及区位等多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产业发展进程在不少方面先于其它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形成的多个各具特色的高科技园区、金融商业区、工业园区等,有力地推动了优质企业的集结,使北京的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从产业结构看:2002年,全市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62.2%,三产比重在十大城市中列居首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12%,高出一产7个百分点,高出二产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高达75.2%。2、从就业结构看:北京自1992年起就已实现了“三二一”的就业格局。2002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10.0:34.6:55.4,其中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高于全国26.8个百分点,在所选的十大城市中,比第二位的上海高出6.6个百分点。3、从技术进步和信息化水平来看:2002年全市共有科技活动人员25.7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44.5万人,相当于每万从业人员中就有379人从事科技活动,3007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而在经费支持方面,200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19.5亿元,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53.4%,占GDP的6.8%,位于全国的前列。近年来伴随着高科技园区的蓬勃发展,北京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2全市每百人就拥有移动电话80.9部,比上年同期高44.2%。信息化的提升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2002年,电信业总量达到224.3亿元,为邮政业的7.5倍。(二)北京产业发展的不足1、企业规模结构仍不尽合理。以工业为例,2002年全市小型企业占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的87.6%,而产值比重仅为32.7%,工业增长过度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不利于优化产业集群,创出本地区精品品牌。2、各企业间关系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