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doc_第1页
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doc_第2页
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doc_第3页
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以文化的名义评作为文化的传播作者: 陈力丹 张晶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06年5月23日清晨,詹姆斯凯瑞在他的家乡美国罗德岛州的韦克菲尔德去世。三天后,纽约时报刊登了讣告。 詹姆斯凯瑞的文章新闻教育错在哪里近年被引介到国内,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在学界也引发了一场讨论。正因如此,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 作为一位新闻教育者和管理者,凯瑞一直锐意尝试着新闻教育改革。“尽管作为一位学院派人物,他却善于将复杂的话题讲述得易于理解,以便对于 学术领域之外更多的人接受”,叶茨说。而他晚年执教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系主任莱曼评价他最宝贵的财富在于,在哥大营造了一种学者和新闻从业者相互尊 重、彼此合作、和谐融洽的氛围。 而在学术领域,凯瑞更是一位有名望的传播学者和媒体批评家。彼得克拉克,美国有影响力的媒体研究机构Poynter的高级学者,赞誉凯瑞 为“在新闻业与社会发展关系上一位具有真正深远意义的伟大学者”。“在新闻业对社会影响的研究领域,凯瑞是一位巨匠。对于新闻媒体在构建民主上的贡献,他 给予了我们深入而清晰的分析”,伊利诺伊大学传播学院现任院长罗纳德叶茨评价道。 在这其中,使他最富盛名的,是关于传播与文化、技术与文化、媒介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组解读性文章。作为文化的传播正是这样一本集纳了他关于这个主题充满 睿智观点的论文集。 凯瑞从对传播概念的思想溯源中,抽象出两种不同的路径:传播的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仪式观(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传递观源自地理和运输方面的引喻,是传统传播研究的一种重要思路。正是基于传播与运输这两个词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被认 为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内拓展信息的一种模式。而他更为认同的则是另一种“仪式观”的路径。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共性” (commonness)、“共有”(communion)、“共享”(community)、“沟通”(communication)这几个词拥有共同 的词根,据此他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是指“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该书28页)。传播实质上是一种通过符号来使现实得以生产、维 系、修正和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 凯瑞关于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他认为,人们对传播的认识通常定位于信息在空间的传递和 发布过程,达到对距离和接受者的控制。他强调,传播的媒介技术和表现方式本身,表现为一种仪式,“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 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媒介或媒介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神圣典礼”。他以看报纸这种行为为例,写道:“当我 们审视报纸时,传播的仪式观着眼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例如,它更多地不是把读报视为发送或获取信息,而是将其视为好比参加一次弥撒仪式”。(7、9页)现在 看电视、上网,除了获取信息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仪式”,这类传播行为已经在不经意中改变着社会结构。这正是技术控制论学派的基本研究视角之一。不 过,凯瑞的观点是从人文批判的角度考察媒介形态和媒介的表达方式,克服了这个学派有时表现出来的技术至上的倾向。 厘清传播概念,把握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的视野下来重新认识传播,更好的探究传播研究的目的,这也就是他八篇文章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和全部论述的落脚点。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这些论文都表明,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某种意愿与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明确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有机体,是我们思 想、行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真实缩影。” 由于美国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传统,传播的仪式观向来不是主流思潮。长期的传播学研究受限于功能研究的狭窄视野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推广使其在 技术分析上日渐趋于精细与缜密。上个世纪70到80年代,关于行为科学的批判涉及到每一个学术领域,传播研究也不例外。对功利主义传统和“效果传统”的抨 击文献认为,“整个研究领域退化为一种纯学院主义的东西:一本正经的重复一些不容置疑的东西”,结果是“限于方法而牺牲了实质,似乎方法上的正确就能保证 结论的正确”。 因此,尽管现在学界对于媒介事件、仪式传播这些学者后来提出的概念耳熟能详,但在当时,凯瑞的观点毫无疑问是具有开创性的。面对实证主义对 文化研究的主要抵制,凯瑞相信,“推动文化研究不一定要把文化简约为意识形态,把社会冲突简约为阶级冲突,把共识简约为顺从,把行为简约为再生产,把沟通 简约为高压政治” (83页)。凯瑞正是站在效果研究传统的肩上,尝试建构“文化研究”这种新的思路,通过这一立场回到研究的中心议题上,重新考察效果与功能这些实用研究范 围内的概念问题。“知识与观点,连同相关的主观与客观、首要与次要的差别,正是文化研究首先需要消解的东西。” 在对效果研究的反思中,传播思想的欧洲源流深刻的触及了凯瑞的思维体系,一系列学者的观点也在他的文章中被反复引证。而在这其中,人类学者 格尔兹是他最为推崇的。在他看来,通过细致阅读格尔茨的论文集文化的解释,可以把握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见证文化理论如何发展成为传播理论。格尔兹 还提出一种所谓“理解”的研究方法,“理解意味着能够领会行动者的行为作为符号所呈现的想象性空间”(41页)。凯瑞引证的斯图尔特霍尔则认为,“文 化”这个词在人类学意义上研究的是总体生活方式,而被“传播”取代后,研究范围则显得狭隘而孤立。所以说,文化视野下的传播研究,就是试图“建构一个关于 文本的解读”,而这个文本,就是社会行为或者社会结构。这种研究取向是把注意力超越对实体的简单描述,而将对文本之外多元含义的“理解”作为关注的重点。 杜威是另一位对凯瑞的思想影响颇深的学者,或者说,是凯瑞思想发生转变的最早的领路人。他认为,舆论只能在讨论中甚至当讨论活跃时才能形 成。“新闻的目的不在于再现或告知信息,而是发送讯号讲述事件以及引发对真相的调查。”而交流实现的机制是“公众得以形成并能够产生意见的公共生活机 制”。杜威的观点是,我们并不是既定世界的观察者和旁观者,而是真正创造这一世界的参与者。在这个意义上,凯瑞认同了杜威,提出对传播概念重新加以认识, 即“传播不仅作为反映,而且作为行动。”(62页)“改变用来描述传播的模式”所带来的将“不只是谈话方式”,而是“整个生活方式”。传播因此成了一种包 括实践行为和活动过程的整个人类行为结构,成了一种表达形式的总和,一整套被建构了的与正在建构的社会关系。传播的仪式观所强调的“是范式的建构与维系, 而不是实验;是假设,而不是命题;是框架,而不是图景。” 这八篇论文划分为“传播与文化”、“技术与文化”两个部分,可以说下半部分是对上半部分所表述的传播思想或研究取向的一些具体实践,而这些实践内部也是互通的,它们重点关注的都是现代电子文化投射到社会生活和文化上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出现,究竟使沟通更容易还是更困难了呢?凯瑞的回答并不那么让人乐观。他在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一文中,向加拿大的传播学者 英尼斯表示了敬意。在英尼斯的字典中,传播这个词包罗万象,从位移上的变动到思想观点的交流全被囊括其中。英尼斯被人广泛关注的,是他关于时间与空间关系 的论述。他认为,现代西方历史始于时间性建构而终于空间性建构。空间偏向的印刷和电子媒介和时间偏向的口语和手稿传统具有某种此消彼长的效应,当代西方已 经出现了倚重空间的媒介替代倚重时间的媒介的现象。正是基于这一洞见,凯瑞认为应该通过对技术神话批判性的研究来与受众进行沟通,偏重让人们更为满足的艺 术、伦理和政治价值。 使凯瑞的文章别具一格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迷恋于对传播理论本身发展的追寻,同时融入了大量史料注解和政治认识。或者说,他对传播史的认识 倾向于一种宽泛的定义,即历史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严谨的思想史,而是传播思想与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关系史。从这个角度来说,史成为论的载体,如果抽掉了 史的内容,理论就缺乏依托。凯瑞建议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传播,其中的一个重要隐喻也是以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发展和文化情境作为研究的载体。与此类似的 是,他在论述传播思想的发展时,也认为一种思想的出现以及上升为主流地位,都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这也是他花大量的篇幅对历史境况进行描述的原因。 在对美国历史的追溯中,这个十七世纪出现的国家被认为是因不曾背负任何历史包袱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生国度,因而可以热情拥抱每一次新技术 的降临。然而从“机械至上”到“电子至上”,从电力革命“田园主义与技术力量融为一体”的预言到罗斯福新政时设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以通过技术规划构建 民主社会的尝试,凯瑞一一论证了这些观念和实践在美国历史上的乌托邦色彩,并倡议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要面对这一现实,消解“技术至上论”的神秘性。 展现是批判的前提。传播历史上发生的三次革命都被贴上了“技术标签”。不可否认,技术本身的确深刻的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社 会生活。就连对于未来世界的憧憬和描绘,也往往充满着技术变革带来的全新体验。层出不穷的科幻影片中,呈现了一幅幅让人惊叹和眩晕的画面。现时面临的疾 病、灾荒、战乱、犯罪等所有不良现象,似乎在未来学家的眼中都可以伴随技术的革新迎刃而解。然而凯瑞对于“未来的历史”的回顾,发人深省的告诉我们, 过去发生的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了“技术万能论”的荒诞,仅仅寄托于技术进步做出的未来预言是多么的无力与不可靠。 我们当前很可能也沉浸在某种未来学和对技术的某种膜拜心态下,而无从发觉它的虚假性。对技术的信仰在未来学家的描述中很可能充满溢美之词。 拉开距离,回顾历史,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想的自反性以及清理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惯性和历史沉渣。也许可以说,对当前自身思维方式的自觉反省,是对传播展 开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必要前提。 当然,如果将凯瑞的观点推向单一强调仪式化传播的极端,认为所有的传播活动仅仅是带有文化含义的象征性行为,这可能是对他的思想的一种误 解。事实上,凯瑞一方面充分肯定技术本身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切切实实的贡献,另一方面用批判的视角和充满反思的精神来做出文化的阐释,这两者之间并不截然对 立。在他以电报为个案来论证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更为深层的关系时,凯瑞将重心放在了电报对于人们日常观念的改变上。电报的出现不仅将“传播” (Communication)完全从“运输”(Transportation)的含义中独立出来,而且由此改变了人们认识传播的思维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