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教案.doc_第1页
《废墟》教案.doc_第2页
《废墟》教案.doc_第3页
《废墟》教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历史悲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3、懂得作者严谨的行文思路,思想结构;4、品味文章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言风格。5、学会欣赏散文。【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进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2、对废墟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学难点】1、对废墟的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及现代文化价值的理解。2、对文中内涵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教学方法】以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探究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深化。【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欣赏、朗读课文,为生字、生词正音。2、梳理文章思路,思考作者的行文脉络。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4、搜集文中所涉及的相关废墟图片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废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对废墟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认识。一、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各小组分别介绍所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教师总结整理,出示课件。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2、字词积累(1)瓦砾(l):破碎的砖头瓦片。 (2)诅(z)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3)殒(yn)灭:死。 (4)咆哮(po xio):(1)(猛兽)怒吼;(2)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或人的暴怒喊叫。(5)蹒跚(pn sh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6)昭(zho)示:明显地显示给人看。 (7)皈(gu)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来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也作“归依”。 (8)曦(x):阳光(多指清晨)。 (9)修缮(shn):修补。 (10)夙(s)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11)郁忿(fn):在心里积聚不得发泄的愤怒。 (12)怆(chung)然:悲伤的样子。 (13)阻遏():阻止。 (14)喧嚣(xio):吵闹;喧哗。 (15)浩瀚(hn):广大。 (16)骸(hi):骸骨;借指身体。3、出示各组及教师搜集的有关废墟的图片。提问:搜集的有关废墟的图片是否与文中作者所提到的相同?学生思考、讨论。一、导入新课可见作者所指的废墟,并不是单纯的一片片瓦砾,那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出示课件)“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而今,作者站在这废墟之前,又会产生怎样的喟叹呢?二、梳理课文学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1、作者对废墟的态度是怎样的?明确: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2、这种感情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明确:不矛盾,因为作者对废墟的感情是复杂的。“诅咒废墟”是因为人为的破坏和各种灾害使“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使“我”的企盼、记忆被“吞没”;使幻想“殒灭”,留下的只是瓦砾、残柱、苦笑和阴影。能活在记忆中是美好的,但废墟不留面的打碎了人们的记忆。不过,作者同时也看到了废墟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我们只能在昨天的基础上挺进。所以作者所侧重的还是“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历史的“真实”,是古代留下的“脚印”,是营造更新的“起点”。这就是作者所指向的这一类废墟的真正内涵。(出示课件)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1、既然作者对废墟寄有如此深情,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废墟呢?学生在此会提出各种意见,不要急于反对或肯定某种说法,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作者的态度。明确: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解释:废墟的美,在于它是自然的。“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祥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而在现实中,我们缺少的是对废墟文化的感情,缺少的是对废墟悲剧的正视。丢弃废墟无疑是抹煞历史的真实。因此,我们要保存废墟。2、那我们该如何保存废墟呢?学生讨论、明确:(1)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只有“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的废墟才值得留存。否则,“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2)要对废墟进行修缮,要“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出示课件,展示现代人们“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工作,点出“还历史以真实”,是我们保存废墟的根本。三、小结:废墟的产生,有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它代表着过去,是历史的见证。因此,对待废墟,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废墟具有的悲剧文化价值及现代文化的价值。2、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正视废墟,在民族悲剧中奋起,迈向美好的未来。二、导入新课既然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是历史的见证,那为什么还有人不同意保存废墟,而一定要丢弃废墟呢?在文章中,作者从民族文化心理方面加以分析。三、梳理课文:学生阅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那什么是废墟文化?明确:废墟文化就是悲剧文化。当看到生活中如此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时,出于各种原因,人们纷纷选择了回避或掩盖。老百姓或许是不忍看到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幻想被毁灭,选择了回避。而统治者是不愿看到如此美好的事物被自己亲手毁掉,所以选择了掩盖。但是,悲剧被粉饰之后,会换得喜剧的出现吗?不!只会有更大的悲剧出现。出示课件(圆明园废墟图片):在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像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像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可是1860年,“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毁掉了这个“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这以后,中国的统治者又做了些什么?把这一段悲剧轻轻抹掉,继续争权夺势,继续醉生梦死,继续陶醉在地大物博的假象中。等待着中国的又是什么?是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是圆明圆的再次被毁,是随之而来的近半个世纪的中国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所幸的是,中国人中也有人能正视悲剧,将假面撕开,让我们看到了真实。出示课件:呐喊自序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们也正应该如此,正视废墟,正视悲剧文化,超然地承认失败,我们才会在失败中奋起,我们中国人才会变得沉着、大气。中国才会真正的腾飞。学生讨论第四部分:为什么说“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明确:如何对待废墟所代表的的历史,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取向和文明程度的象征。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容纳废墟,正视废墟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悲剧文化”和“现代文化价值”。“只有在现在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的内涵。明确: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很多人类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成为无根之人。而废墟丰富而凝重的物质会使浮躁的现代人静心,废墟的前车之鉴令现代人反思,不要重蹈历史之覆辙。这样,废墟的意义在现代和将来就会就得以充分的提升了。二、小结 一个健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出息和前途的,一个抛弃自己的历史,不知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国家是危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