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难点、考点.doc_第1页
贵州省情难点、考点.doc_第2页
贵州省情难点、考点.doc_第3页
贵州省情难点、考点.doc_第4页
贵州省情难点、考点.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贵州省情难点、要点考试复习资料贵州地貌的特征和类型。贵州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贵州地势起伏较大。从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再从点上来看:最高点在赫章县的韭菜坪;最低点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贵州气候条件的优势。贵州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条件。从气温来看,贵州属于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十分宜人。贵州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极端气温现象极少出现。从降水来看,贵州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贵州雨季每年4月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这时正是高温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再从日照来看,贵州具有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贵州主要河流水系的特点。贵州的河流主要有八大水系,分属两大流域。苗岭以北属于长江流域,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也有四大水系,它们是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重点掌握以下河流水系的特点。乌江水系: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乌江流域流经贵州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乌江水系的开发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赤水河綦江水系: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南、北盘,红水河江水系: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贵州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等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贵州自然历史悠久,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类型复杂、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特别是在生物、能源、矿产、旅游四大方面最具优势。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达4.18亿吨,居第2位。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截止2006年1月1日,全省共设4个设区的市(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10个市辖区、9个不设区的市(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508个乡(其中252个民族乡)、691个镇、92个街道办事处。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家认为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和贵州黔西观音洞,分别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贵州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隋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贵州“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从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入荔波、黎平县境开始,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红军队伍在贵州转战南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区、乡苏维埃政权,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地,召开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挺进黔北、川南、滇东北,回师黔北,四渡赤水,南下息烽,威逼贵阳,并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历时6年之久,先后攻克32座县城,纵横驰骋于全省五分之四的地方,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等主张,对团结贵州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要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也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讨论,加深了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及时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完善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贵州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1984年还完成了农村政社分开、建设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全面推行了以城市为重点,增强企业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来适应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发展了以卷烟、酿酒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在完成军品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展民品生产;整顿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从教育和科技上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农村探索出人口-粮食-生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路子;工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贵州90年代开始制定和实施的“三大战略”。答:一是科教兴黔战略。 二是开放带动战略。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9、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2000年来,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水路建和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供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烟、酒传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增势强劲,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1、解放后贵州人口的增长情况。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外地人口的迁入。明代贵州约有65万人,到1949年人口增长为1416.4万人。解放后,贵州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19492005年,全省总人口由1416.4万增加到3931.12万,增长1.77倍。人口密度由80人/平方千米,增加到223人/平方千米。2、贵州的民族构成。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登记的总人口有3524.77万人,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汉族占62.16%;少数民族占37.84%。4、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06年1月1日建立了3个自治州: 11个自治县;还有252个民族乡。有8种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5、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解放前,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十分艰辛,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加强民族工作,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2、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4、贵州工业发展概况解放前,贵州工业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大为增强,到21世纪初,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工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调整搬迁)等成就显著。工业发展特点表现为:产业梯度发展趋势明显。资源型产业特色突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全省工业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转向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趋零、环境保护加强、综合效益提高的集约型。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经济外向化程度提高。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即与轻纺工业协调的资源型、资源转换型相结合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5、贵州工业中的优势产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黑色冶金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8、贵州城乡建设概况。在城市结构和城市化方面: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省会贵阳已跻身于全国重点城市50强行列,2006年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7.5%。 在城市公用事业方面:自来水普及、燃气供应量、城市道路网、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工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都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小城镇已经基本上通道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自来水。在村寨建设方面:道路、供水、供电、电信、电视、小学、文化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上有重大进展。1、贵州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在基础教育方面:“两基”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171所“义教工程”农村初级中学建成。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结束了贵州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强化了教学质量管理。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方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2、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初步建立起贵州科学技术发展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4、贵州卫生和体育事业发展状况。卫生方面:医疗防疫体系初步建立,一个从省到乡的医疗卫生防疫网已经建立。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农村卫生总体水平得到提高。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中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