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演变.pdf_第1页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演变.pdf_第2页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演变.pdf_第3页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演变.pdf_第4页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 演变 临泽边缘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 演变 李元宝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兰州 730070 E mail liyb312 摘摘 要 要 本文从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中选择了几个主要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比较不同开垦年限 的草甸盐土的理化性质变化 进行农田土壤质量变化的动态分析 试图找出草甸盐土肥力质 量的演变规律 以期为绿洲农田开垦后土壤的维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盐化草甸土开垦利用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的粘粒从开垦前的 9 18 增加到开垦 30 年后的 12 93 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从开垦前的 1315 50mg kg 降至开垦 30 年后的 240 84mg kg 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由于采取了工程 生物及农业措施来治理盐渍化 土 壤全盐量明显降低 从开垦前的 70 28g kg 减至开垦 30 年后的 2 00g kg 土壤理化性状随开垦 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改善 关键词 关键词 盐化草甸 土壤质量 开垦年限 1 前言 前言 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使人类对于自身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发展 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西北地 区 绿洲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保障 也是干旱 半干旱地区所具有的独特 的地理景观 但是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 人口过度膨胀等问题的出现 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都对绿洲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 域 也是西北干旱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流域 由于近几十年以来人们经济活动的加强 人类重 开发轻保护的土地利用习惯 再加上用地格局不尽合理和人口稠密等原因 致使土地浪费严 重 退化加剧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 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概况 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 介于东经 98 101 30 北纬 38 42 西起嘉峪关 东 至山丹定羌庙 北部与内蒙古相邻 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 也是西北干旱 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流域 流域全长 821 km 流域面积 13 万 km2 包括青海省祁连县 甘肃 省山丹 民乐 张掖 临泽 高台 苏南 酒泉 金塔 内蒙古额济纳旗 按流域特点 从 祁连山源头至出山口附近的莺落峡为上游 从莺落峡至走廊 北山 出口处的正义峡为中游 正义峡以下为下游 本研究的重点研究区域集中在黑河中游地区 中游地区主要以平原绿洲 带和戈壁荒漠带为最具代表性 流域中游位于南部祁连山和走廊北山之间 多年平均降水量 100 250mm 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多年平均蒸发量 1700 2341mm 自东向西逐渐增多 年均气温 5 8 湿润度 0 14 0 05 属典型的温带干旱区 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棕荒漠土与 灰漠土 除这些地带性土壤外 还有灌淤土 盐土 潮土 潜育土和风沙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其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小灌木 半灌木荒漠植被 以藜科 Chenopod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蒺藜科 Zygophyllaceae 麻黄科 Ephedraceae 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 豆科 Leguminosae 为常见植物 受河流水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中游山前冲 2 积扇下部和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灌溉绿洲栽培农作物和林木 呈现出人工植被为主的景 观 黑河中游总土地面积 1 7 万 km2 其中绿洲面积 0 58 万 km2 试验研究的样地均设在黑河中游的临泽绿洲内 为近几十年来由老绿洲向荒漠扩展的边 缘绿洲 绿洲外围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和戈壁荒漠相接 该区属大陆干旱气候 多年平均降 水 117mm 年蒸发量 2390mm 年均气温 7 6 最高气温 39 1 最低气温 27 10 的年积温为 3088 无霜期 105d 年均风速 3 2 ms 1 大于 8 级的大风日数年均 15d 主风 向为西北风 风沙活动主要集中在 3 5 月 地带性土壤为灰棕漠土 由于长期风沙侵袭 在边缘绿洲有大片的风沙土发育 极易发生风蚀 绿洲农业靠黑河水资源灌溉 在长期的耕 种和熟化下 形成绿洲潮土和灌漠土 并有大片的盐碱化土壤和风沙土分布 主要的荒漠植 物种有梭梭 Halaxylon ammodndron 沙拐枣 Calligonum mongolicum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泡泡刺 Nitraria sphaerocarpa Maxim 红砂 Reaumuria soongorica Pall Maxim 等 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 玉米 棉花等 2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 2 1 地的选择和取样地的选择和取样 研究样地位于临泽县蓼泉乡 供试土壤属盐土类 草甸盐土亚类 开垦前植被覆盖度 40 主 要 为 冰 草 Agropyron cristatum 芦 苇 Phragmites communis 盐 爪 爪 Kalidiumfoliatum 等 地表有盐霜 开垦后的前十年主要种植耐盐的甜菜 土壤含盐量减 轻后种植玉米 2006 年 8 月下旬 选择未开垦的原始草甸盐土 开垦利用 10 年 20 年 30 年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试验样地三次重复 样地内 S形取样 深度 0 10cm和 10 20cm 每样点内 3 次重复取混合样 同时每个样地取 3 个环刀土样 测定容重 土壤样品带回室内 自然风干 过 2 mm 孔径的土壤筛 用湿筛加吸管法分析土壤粒级分布 部分土样进一步磨 细过 0 25mm 孔径的土壤筛 用于其他分析 2 2 2 主要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主要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选取一些与土壤质量演变密切相关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指标进行取样测定 以系统表 征土壤质量的演变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均采用常规分析方法 1 表1 物理与化学指标的测定方法 Table 1 The test methods of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items 指标 测定与分析方法 指标 测定与分析方法 机械组成 湿筛加吸管法 速效磷 碳酸氢钠浸提 钼锑 抗比色法 容重 环刀法 速效钾 乙酸氨浸提 火焰光 度法 有机质 重铬酸钾容量法 外 加热法 全盐 电导法 全氮 凯氏定氮法 pH H2O 1 5 土水比浸提液 pH 计直接测定 全磷 HClO4 HSO4法 电导率 1 5 土水比浸提液 碱解氮 碱解扩散法 3 2 2 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所有土壤数据分析是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软件SPSS13 0进行的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进行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性状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用主成分分析定量描述不同开垦 年限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 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3 1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 研究区土壤质地为粉壤土 砂粒平均含量为 35 72 5 13 粉粒平均含量为 53 45 6 21 粘粒含量较低 平均为 10 89 1 79 从表 2 可以看出 两个土层砂粒含量均有不同程 度的增加 之后随开垦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在开垦初期 农民采用拉沙压盐措施 来治理盐碱化 所以开垦初期表层土壤砂粒含量明显增加 但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 大量有 机肥的施入代入了部分细粒物质 土壤砂粒含量逐渐减小 未开垦土壤各级机械组成 0 10cm 和 10 20cm 土层差异较小 这说明研究区土壤在自然 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腐殖质层 其 0 20cm 内的机械组成没有明显的分异 由于成土过程中 存在淋溶作用 粘粒向下移动 因此下层土壤中粘粒含量一般高于表层土壤 另外 土地开 垦后机械性搅动增多 表层环境条件更利于物理和化学风化 使大粒级的颗粒数量减少 促 进了小粒级 粘粒 的形成 而且机械搅动使土壤表层疏松 利于小颗粒向下淋溶 使下层 土壤中粘粒含量高于上层 表2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 砂粒 粉粒 粘粒 开垦年限 年 0 10cm 10 20cm 0 10cm 10 20cm 0 10cm 10 20cm 未开垦 36 77 2 46ab 36 02 6 21a 54 28 3 23ab 54 56 5 05a 9 18 0 73b 9 56 1 11b 10 年 41 01 0 82a 37 45 1 67a49 45 0 84b51 97 0 79a 9 55 0 36b 10 61 0 87b 20 年 34 09 0 82ab 32 88 1 32a 54 07 0 94ab 54 03 1 25a 11 91 1 00a 13 04 0 29a 30 年 31 02 7 52b 30 62 2 04a55 99 5 21a56 56 5 00a 12 93 1 01a 13 78 1 31a 平均 35 72 5 13 34 09 4 6253 45 6 2154 20 3 4010 89 1 79 11 75 1 98 注 分别对表中每一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p 0 05 同一行标有相同字母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3 2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容重和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容重和 pH 的变化的变化 研究区土壤容重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表 3 开垦初期 由于土壤中有大 量冰草等植物的根系 而且扎根较深 开垦时需要深翻犁地并拾掉冰草根 将土壤翻的十分 松软 加上土壤中细粒物质较多 且盐化严重 灌水后土壤坐实板结 使土壤容重增大 随 着开垦年限的增加 由于人类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土壤盐化减轻 土壤结构改善 细粒物质 含量增多 土壤容重逐渐减小 另外 开垦前两个土层容重差异较大 可能是因为在未开垦 草地上放牧的原因 人畜的践踏使表层土壤的容重增大 而冰草等植物的根系较深且密 使 10 20cm 土壤的容重较小 开垦后 由于两个土层都处在耕作层 农业耕作使两层容重差异 减小 土壤 pH 是影响作物吸收养分的只要因素 它影响营养元素有效性的发挥 2 研究区土 壤 pH 总体呈减小趋势 只有未开垦和开垦土壤间差异显著 而开垦后的不同年份土壤间差 4 异不显著 土壤施用有机肥后促进土壤还原反应的发展 因此 碱性和微碱性土壤施用有机 肥后 pH 往往会有所下降 这与有机酸和碳酸的综合作用有关 3 表3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容重和ph的变化 容重 g cm3 pH H2O 开垦年限 年 0 10cm 10 20cm 0 10cm 10 20cm 未开垦 1 30 0 13ab 0 98 0 09a 7 74 0 28a 7 59 0 14a 10 年 1 44 0 07a 1 41 0 07b 7 33 0 14b 7 37 0 05b 20 年 1 29 0 06ab 1 33 0 02b 7 40 0 06b 7 48 0 06ab 30 年 1 27 0 03b 1 32 0 06b 7 39 0 13b 7 42 0 16ab 平均 1 33 0 10 1 26 0 18 7 47 0 22 7 46 0 13 注 同一行标有相同字母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p 0 05 3 3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 3 3 1 有机质 全氮和全磷有机质 全氮和全磷 从表 4 可以看出 研究区草甸盐土比风沙土中的有机质 全氮和全磷含量高 而且由于 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措施 土壤养分含量都随开垦历史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 土壤有机质既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源泉 又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土壤 有机质含量决定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水平的主要因素 因此 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土壤的 保肥性 保水性 缓冲性 耕性和通气状况等 是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衡量土壤 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表5 3可以看出 草甸盐土开垦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有机质含量 逐渐增加 这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及合理的农业耕作管理措施有关 但两个土层不同开 垦年限间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另外 上层 0 10cm 土壤有机质增加速率稍快于下层 10 20cm 许多研究表明 开垦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会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4 草地开垦使有机质损失的主要因素是 开垦使土壤有机质充分暴露在空气中 土壤温度和湿 度条件得到改善 从而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 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 多年生的牧草被作物取 代后使初级生产固定的碳素向土壤中的分配比例降低 收割又减少了地上生物量中碳素向土 壤的输入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恰恰相反 主要原因是研究样地为重度盐化土壤 植被覆盖度 低 土壤有机质本身含量较低 开垦利用后大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及合理的农业耕作管理措 施 使土壤盐化程度减小 土壤中的细粒物质增加 而且由于植被覆盖度低 初级生产向土 壤中固定的碳素本来就少 收割带走的碳素小于补充给土地的碳素 因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 量逐渐增加 土壤中全氮和全磷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质比较相似 表4 随开垦年限的增加 逐 渐增加 全氮两个土层统计结果也是差异不显著 全磷未开垦和开垦土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 开垦30年的土壤全磷含量与开垦10年和20年的差异显著 土壤中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加的原因 与有机质相同 5 表4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 采样深度 开垦年限 年 有机质 g kg 全氮 g kg 全磷 g kg 碱解氮 mg kg 速效磷 mg kg 速效钾 mg kg 未开垦 11 25 3 61a 0 75 0 21a 1 12 0 03c 23 35 13 10b 13 03 2 55b 1315 50 257 88a 10 年 11 24 0 59a 0 87 0 03a 1 31 0 05b 46 44 23 18b52 10 24ab 301 06 39 11b 20 年 12 15 1 12a 0 94 0 04a 1 39 0 05b 84 00 14 6ab 46 36 18 77ab 229 09 24 74b 30 年 13 58 2 53a 1 06 0 26a 1 62 0 11a 118 13 67 34a 68 75 37 60a 240 84 58 09b 0 10cm 平均 12 05 2 19 0 91 0 191 36 0 1967 98 49 2345 06 29 56 521 62 493 04 未开垦 11 63 1 07a 0 77 0 07a 1 22 0 07c 33 17 14 32b9 51 4 93b 749 73 78 62a 10 年 11 70 0 46a 0 86 0 03a 1 33 0 05bc 44 14 3 07b39 46 11 93a 263 87 11 23b 20 年 12 26 0 75a 0 92 0 04a 1 38 0 06ab 61 83 4 95a35 58 14 56a 210 27 16 20b 30 年 13 49 2 52a 0 96 0 18a 1 51 0 12a63 37 6 56a24 26 2 11ab 232 4 68 03b 10 20cm 平均 13 05 3 59 0 93 0 211 36 0 1350 63 14 9827 20 14 75 364 07 237 73 注 分别对表中每一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p 0 05 同一行标有相同字母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3 3 2 速效养分速效养分 从表 4 可以看出 两个土层碱解氮和速效磷随开垦年限的增加都逐渐增加的同时 速效 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迅速减小 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与施肥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北方土壤本 身富钾 所以农田中一般不单施钾肥 只施氮磷肥 因而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 在 养分贫瘠的土壤环境中 有机质对保存和吸持土壤养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农业耕 作措施 耕地 施肥等 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物质的矿化作用 提高了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 大 量研究证明 甜菜是喜钾作物 而钾通常是甜菜吸收量最大的阳离子 在甜菜轮作中 将地 上部分和块根一起收获走 造成的钾损失会超过 300kg hm2 a 研究样地在开垦初期种植甜 菜 致使 0 10cm 土层中的速效钾由开垦前的 1315 50 257 88 mg kg 降至开垦 10 年后的 301 06 39 11mg kg 下降了 77 11 然而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各种形态的钾存在动态 的平衡 虽然研究区几乎不施钾肥 但土壤钾素只在开垦前十年下降的幅度较大 下降到一 定水平后逐渐趋于平衡 3 4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盐分和电导率的变化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盐分和电导率的变化 表 5 是研究样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盐分和电导率的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 研究区土壤 属重度盐渍化土地 0 10cm 和 10 20cm 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电导率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迅速 减小 且各开垦年份间均差异显著 0 10cm 土层盐分含量从开垦前的 70 28 6 09 g kg 下降 到开垦 30 年的 2 00 0 35g kg 下降了 97 15 另外 上层土壤的盐分含量明显高于下层 表5 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盐分和电导率的变化 盐分 g kg 电导率 ms cm 开垦年限 年 0 10cm 10 20cm 0 10cm 10 20cm 未开垦 70 28 6 09a 23 89 2 22a 3 58 0 29a 2 17 0 47a 10 年 20 31 2 90b 14 5 0 29b 2 10 0 19b 1 64 0 00b 20 年 9 91 0 73c 8 41 1 02c 1 45 0 21c 1 31 0 14b 6 30 年 2 00 0 35d 1 87 0 53d 0 58 0 09d 0 54 0 10c 平均 25 63 27 92 12 17 8 54 1 93 1 16 1 41 0 65 注 同一行标有相同字母的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 p 0 05 造成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 5 1 成土母质中含可溶性盐分灌水后造成母质 盐分上升到地表造成土壤盐渍化 2 研究区位于黑河中游冲积平原 地下水位高 矿化度 大造成土壤盐渍化 3 干旱少雨 蒸发量大 造成地下水携盐分沿毛细管上升至土壤表层 造成土壤盐渍化 4 研究区土壤属粉壤土 毛管孔隙较多 且孔隙大小适中 有利于毛管 水的运动 易于积盐 针对土壤盐渍化发生的原因 当地农业耕作者实施了以下措施 1 工程改良措施 6 盐随水来 是发生盐渍化的基本规律 盐随水去 则是治理盐渍化经济有 效的方法 先用水把土壤盐分洗出土壤层 然后把洗出土壤的盐分排除到不计划利用的区域 主要包括整体规划 挖沟排盐 竖井排灌 渠道衬砌等 2 生物改良 7 生物排盐是利用 生物强大根系吸收地下水 降低地下水位 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地面强大树冠荫蔽土壤减 少蒸发 减轻土壤盐渍化 主要包括植树造林 发展牧草等 3 农业措施 平整土地 增 施有机肥和磷肥 调整作物布局 合理灌水等 通过这些改良措施 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程度 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迅速减小 这些变化在开垦后的前十年的效果是最大的 3 5 土壤质量的主成分分析土壤质量的主成分分析 表6是研究区不同开垦年限土壤质量各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8 9 两个土层都选择了两个 主成分 而且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分别达到了98 308 和96 760 很好的反映了原变量 的信息 第一主成分中除了容重和砂粒所占比重较小外 其他指标占的比重都比较高 它们 都是土壤养分及肥力指标 因此该主成分可看做是土壤供给作物养分能力大小的量度 可称 为肥力因子 第二主成分以容重 砂粒和粉粒所占比重较大 它反映的是土壤的结构特征 是评价土壤结构的指标 另外容重和砂粒的系数为负数 而且值较大 对主成分2有很大的 减值作用 研究区不同开垦年限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10 表7 且两个土层变化一致 土地开垦初期 土壤盐渍化严重 土壤肥力低下 肥力主 成分得分为负值 原始土壤有较好的结构性 其主成分较高 但是综合评价值为负 随着开 垦年限的增长 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增加 加上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土 壤盐渍化逐渐得到了治理 土壤肥力逐渐提高 尽管土壤结构性在开垦10年左右有所下降 但综合评价值有所增加 随着土壤肥力的不断提高 土壤结构性也逐渐改善 到开垦20年左 右 代表土壤肥力的主成分和土壤结构的主成分都有很大提高 综合评价值为正 随着开垦 年限的不断增加 人类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到开垦30年左右 土壤中的细粒物质仍在增加 土壤盐渍化得到了进一步治理 土壤养分含量持续积累 综合评价值也有很大的提高 表6 主成分因子载荷 特征值 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0 10cm 10 20cm 指标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有机质 0 798 0 579 0 867 0 459 全氮 0 973 0 221 0 997 0 024 全磷 0 962 0 228 0 975 0 118 7 碱解氮 0 931 0 366 0 960 0 060 速效磷 0 970 0 137 0 508 0 842 速效钾 0 929 0 334 0 876 0 470 容重 0 135 0 962 0 737 0 675 pH 0 856 0 515 0 646 0 661 总盐 0 983 0 147 0 999 0 037 电导率 0 995 0 104 0 974 0 172 砂粒 0 394 0 918 0 803 0 587 粉粒 0 655 0 752 0 397 0 916 粘粒 0 867 0 476 0 961 0 186 特征值 9 220 3 560 9 278 3 301 贡献率 70 926 27 381 71 367 25 392 累计贡献率 70 926 98 308 71 367 96 760 表 7 主成分得分及综合评价值 0 10cm 10 20cm 主成分得分 主成分得分 开垦年限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综合评价值 主成分 1 主成分 2 综合评价值 未开垦 4 166 1 084 2 704 3 904 1 411 2 509 10 年 0 043 2 693 0 719 0 605 2 436 1 085 20 年 1 111 0 114 0 833 1 241 0 341 0 826 30 年 3 012 1 496 2 589 3 268 1 365 2 769 本研究针对黑河中游盐碱较为严重的冲击平原区进行实地研究 从农田开垦的时间演替 角度来分析土壤质量的变化 分析表明 由于人类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11 随着耕地开垦年 限的增加 土壤中的细粒物质逐渐增加 容重趋于减小 土壤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外均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 土壤盐渍化通过土壤改良措施后得到治理 农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值持续增加 本研究的试验区域设在黑河中游盐碱最为集中的冲击平原绿洲 12 分析结果为在开垦 的30年内土壤质量持续提高 相对于研究区内的风沙土而言 13 草甸盐土开垦利用时间较 短 最长仅有30年 在今后更长的利用时间内土壤质量是如何变化的 还需以后进一步的研 究 4 结论 结论 本文以黑河中游边缘绿洲的草甸盐土为研究对象 系统研究了草甸盐土的物理化学性 状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描述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 讨论了盐化草甸开垦 后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 1 盐化草甸开垦后 14 两个土层砂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之后随开垦年限的 增加逐渐减小 两个土层未开垦土壤各级机械组成差异较小 开垦后差异相对增加 下层土 壤的粘粒含量高于上层 2 研究区土壤容重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土壤pH总体呈减小趋势 只有 未开垦和开垦土壤间差异显著 而开垦后的不同年份土壤间差异不显著 8 3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碱解氮及速效磷含量均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15 速效钾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减小 开垦初期减小的速度较快 随后逐渐区域平缓 4 研究区土壤属重度盐渍化土壤 两个土层土壤盐分含量和电导率随开垦年限的增 加迅速减小 且各开垦年份间均差异显著 上层土壤的盐分含量明显高于下层 16 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在开垦的30年内随开垦年限的增加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 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 2000 2 于君宝 刘景双等 典型黑土pH值变化对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 土壤通报 2003 34 5 404 408 3 黄昌勇 土壤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 王艳芬 陈佐忠等 人类活动对锡林郭勒地区主要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 6 545 551 5 王继和 甘肃盐碱地治理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 6 吕晓男 孟赐福 麻万诸等 土壤质量及其演变 浙江农业学报 2004 16 2 105 109 7 曹志洪 解译土壤质量演变规律 确保土壤资源持续利用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1 23 3 28 32 8 赵其国 孙波 张桃林 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土壤 1997 3 113 120 9 刘占锋 傅伯杰等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生态学报 2006 26 3 901 913 10 罗格平 许文强 陈曦 天山北坡绿洲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5 60 5 779 790 11 苏永中 赵哈林 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 报 2003 14 10 1681 1686 12 张晨 周爱国等 黑河中下游地区生态整治对策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2 25 26 27 13 王葆芳 贾宝全 杨晓晖等 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沙漠化土地恢复能力的评价 生态学 报 2002 22 12 2030 2035 14 王洪杰 李宪文 史学正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 水土保持学 报 2003 17 2 44 50 15 汪景宽 王铁宇等 黑土土壤质量演变初探I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主要质量指标演变规律 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 2002 33 1 43 47 16 潘旭东 王苗锋等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开垦后土壤质量状况演变趋势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8 377 379 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Cult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