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真理与价值.ppt_第1页
第八章真理与价值.ppt_第2页
第八章真理与价值.ppt_第3页
第八章真理与价值.ppt_第4页
第八章真理与价值.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4 7 10 1 第八章真理与价值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授 要求学生懂得 1 明确真理既是客观的 又是绝对和相对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 了解价值的本质和特点 真理与价值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 组织方式及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组织方式 讲授 自学 注 学习完这一章后 安排一次期中课堂考查 占2学时 4 教学内容 真理和谬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类活动的两大尺度和两大原则价值的含义和特点价值评价及其尺度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8 1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8 1 1 符合真理论8 1 2 语义真理论8 1 3 分析真理论8 1 4 融贯真理论8 1 5 工具真理论 6 8 2 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 1 真理内容的确定性 18C 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你不能把科学从我身上开除出去 2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还有具体性 过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7 8 2 1真理的阶级性对错误真理观的批判 1 主观真理论 认为真理是感觉经验的组织形式 例如 俄 波格丹诺夫 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 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经验 主观真理论的错误 a 真理仍然停留在主观意识的范围 明 李贽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b 普遍意义 实质是指多数人承认就是真理 宗教是真理吗 列宁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8 2 有用就是真理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是主观真理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内容 它是有用的 所以它是真的 它是真的 所以它是有用的 满足我们双倍需要的 是最真的 错误 a 根本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 真理有用 但并非有用的都是真理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例如 地球是圆的 圆的都是地球 9 8 2 2 真理和谬误 真理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 最好把真理比作燧石 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 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10 谬误 谬误 是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谬误产生的根源 1 认识的主观性 2 认识的片面性 瞎子摸象的故事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3 认识的表面性 德国化学家维勒的故事 只认识了部分或表面现象 而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 11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 真与假是对立的 人的认识要么是真 要么是假 不会摸棱两可 假作真时真亦假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当条件 范围改变时 二者会相互转化 1 把真理的全面性片面化 2 把真理的具体性抽象化 3 把真理的过程性凝固化 4 把真理的普遍性教条化 13 8 3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明 李时珍 花费27年 三易其稿 完成 本草纲目 记载药品1892种 药方11000多个 到清朝时 医生赵学敏写成 本草纲目拾遗 十卷 增加716种新药 并修正了其中的错误 这说明了真理的两重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 绝对真理 和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真理 14 8 3 1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涵义 绝对真理 其一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在它所反映的范围和限度内都永远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 这一点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人类认识虽然不能穷尽这个世界 但可以不断接近它 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一步 这一点也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承认人类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15 其一 从广度上说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 某一过程的正确认识 即对整个世界有限范围的正确认识 承认真理是对无限世界有限部分的正确认识 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之物 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 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其二 从深度上说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承认真理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认识 承认认识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 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 16 8 3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联结和相互包含的辩证关系 任何具体真理都具有双重属性 既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二者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 而且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这是真理的二重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关系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这是真理的发展性 17 1 二者相互联结 相互渗透 一方面 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因素 成分 颗粒 每一绝对真理都有着绝对的客观内容 它都是在具体的 历史的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会推翻 而且每一个相对真理也都是向绝对真理的接近 18 另一方面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构成绝对真理 可见同一客观真理 从一定意义上看是绝对真理 而在另一种意义上看又是相对真理 所以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 总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19 2 二者相互转化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真理总是处于相对真理不断地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之中 人类正是通过对相对真理的不断把握而逐步地接近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如果把绝对真理比喻为长河的话 相对真理就是一个河段 一朵浪花 是转向绝对真理的中间站和关节点 它既是终点 又是起点 既是开始 也是结束 20 对绝对真理主义的批判 绝对主义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认为人可以一下子穷尽真理的全部 例如找到一个通用的世界公式 而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其错误在于割裂了真理的二重性 导致了实践与理论脱节 产生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这种错误又会导致把马克思主义神话的错误之中 21 对相对真理主义的批判 相对真理主义者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片面地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 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诡辩论 例如实证主义 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等 这种错误又会导致把马克思主义虚无化 22 8 3 3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 说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客观真理 因而与其他真理一样 也具有两重性 它们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其基本原理经过一百多年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是绝对真理 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怀疑的 更不能背离 必须加以坚持 它们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并没有结束真理 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而又是相对真理 对待它们的唯一科学态度应该是 一要坚持 二要发展 23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纪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记载的河北沧州寺庙前石兽的故事 胡福明与真理标准 邓小平的真理标准讨论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4 8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所谓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即真理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判断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 只在主观范围内无法解决 客观世界本身也无法解决 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8 4 1只有实践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25 所谓实践本身特点所决定 即指实践不仅和认识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 一方面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 另一方面 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 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并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6 8 4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绝对性 是指人类的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 这是唯一的客观标准 没有另外的标准 这是确定不疑的 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 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 就承认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27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相对性 是指实践检验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具体的 历史的过程 任何一种实践都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 这种具体实践不可能充分证实或驳倒当今时代中提出的各种理论和观点 实践是发展的 它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所以 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总是发展变化着的 某一真理性的认识 一定历史阶段上被实践证明的真理 随着实践的发展可能又被证明不完全是真理 因而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又是有条件的 不确定的 是相对的 28 3 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的统一 如果割裂了这种统一 在思想上就会陷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如果片面强调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把真理当作 终极真理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如果否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片面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就会从根本上否定实践标准的客观性 也就无法区分真理和谬误 这就是唯心主义和怀疑论 所以 只有对实践标准全面 辩证地理解 把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算是科学地把握了这一客观标准 29 8 4 3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 逻辑证明 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 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 逻辑证明的作用 1 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从而把握实践的总和 以便于实现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 2 有些理论只有靠逻辑思维来证明 3 逻辑思维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30 正确对待逻辑证明的作用 如果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 实际上是轻视了无数人亿万次的实践 如果夸大逻辑证明的作用 就会以逻辑取代实践标准 二者并不抵触 尊重逻辑恰恰是尊重实践的必然要求 因为逻辑是无数人实践的结果 运用逻辑证明的结果 往往还是由实践来检验 例如 31 辨析正误 大前提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小前提 鸭嘴兽是卵生 不是胎生 结论 鸭嘴兽不是哺乳动物 这个逻辑推理对还是错 为什么 歌德 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常青 32 8 5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 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种的尺度 又叫外在尺度 客体尺度 物的尺度 指任何对象 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 内在尺度 又叫主体尺度和人的尺度 指人 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 人的内在尺度是由人的具体的历史的本质决定的 33 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人类活动中的两种尺度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就体现为两大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原则 对应物的尺度 指认识物的内在规律 努力使自己的认识具有客观性 符合物的本来面目 价值原则 对应人的尺度 指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会经常碰到一些好与坏 善与恶 利与弊等价值问题 34 8 5 1价值的含义和特点 1 价值 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其实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 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评价 主体 既指个体 也指群体 正是由于个体的差异 价值的判断才出现了多样性 有用性越大 其经济价值就越大 对吗 经济价值越大 有用性就越大 吗 35 2 价值的特点 由于价值涉及到主体需要和要求 以及客体的性质和性能 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 同时也有主观性 价值的客观性 a 某物特定的属性和结构满足了主体的需要 体现了价值的客观性 b 另外 人的需要也是客观的 即 人的真正需要是受实践水平制约的 是有限的 因而是客观的 36 价值的主观性 a 现实的价值关系是否发生 不是以某物自身的属性为基准 而是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 价值的大小与主体需要程度成正比 b 主体对价值关系的创造性 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 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关系 主体实现自己的目标 始终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37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1 价值评价 主体在对客体的属性 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基础上 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 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这种评价的着眼点就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 因此 评判过程中 必须把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客体 否则就得不出对客体价值的评价 38 问题 价值评价中 必然引进主体尺度 含有主体的愿望 意志和要求 但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这种情况下 我们如何区分价值评价的合理性呢 39 2 合理价值评价的要求 一个科学 合理的价值评价和认识 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 1 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这是科学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获得足够多的客体信息 才能确保价值判断的正确 深刻和全面 2 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这是科学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 人要把自己的生命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不能仅凭情感和直觉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需要 才有目标 否则 将会无聊 40 3 价值评判的最高尺度 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价值评判的最高尺度 1 主体有个人 群体和人类主体之分 所以 主体尺度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需要 利己与利他的矛盾 2 在坚持价值评判最高尺度的前提下 同时承认主体价值的多样性 即 个体价值需要的差异性 只要不违背最高尺度 各种各样的价值评判尺度都受到承认和保护 问题 当两种尺度冲突时 怎样解决 41 8 5 2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思想观念上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在行动上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所谓价值原则要求人们不仅要遵循客观尺度 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要求 需要和本性认识和改造世界 使之符合于主体需要的原则 42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1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 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 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 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 2 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条件性原则 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目的性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