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docx_第1页
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docx_第2页
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docx_第3页
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朱铁军(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摘 要:由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江 南 古 桥 及 文 化 发 展 兴 盛,据 此 对 江 南 古 桥 及 文 化 所 赋 予 的 多 元 化和更深层次的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 文 化 功 能 及 特 质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调 查 和 研 究,从 而 认 为 江 南 古 桥 不仅是古代江南百姓的生存依托 和 江 南 商 业 经 济 的 枢 纽,更 为 重 要 的 是,江 南 古 桥 在 与 江 南 社 会 不 断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紧密相联,浸 染 了 鲜 明 的 地域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江南古桥 及 文 化 的 重 要 地 位 和 独 特 价 值,也 成 为 江 南 地 域 宝 贵 的 物 质 和 精神的双重财富。关键词:江南古桥;古桥文化;地域性;功能;生存依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江南,一片山水相依、民生富足的广袤土地,其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 自古以来即令世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具体说 来江南是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但真正意义上 的江南指的则是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即包括浙 江、江苏、安徽、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市的江南地 区,尤指江浙。受江南地理位置影响,江南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繁盛,水系发达,江河溪沟遍布江南大地,故而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需 要,江南百姓便遇水架桥,勾连交通,江南古桥便在 江南人们最初的需要中扎根成长、发展兴盛,也在 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迁中被赋予了多元化和 深层次的区域性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特质。一、江南独特 环境中的生存 依托在江南地区,从古至今,尤其 是 在 古 代,桥 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皖南古桥地域解构与现代环境结构重组共生性研究)作者简介:朱铁军(),男,浙江湖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一种交通道路,更重要是起到生命线的作用,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江南地 区的独特环境。 江南地区虽然拥有其他地区无法 比拟的重要的淡水资源,但正是江南大地上自然 形成的河流和湖泊,给人们的交通行走带来莫大 的困难,也制约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 发展,尤其是在远古,当时的技术水平使人们连一 些较小的河流障碍都无法逾越,从而造成了交通 闭锁,难以沟通,这也是现在为什么江南地区方言 繁杂多变,甚至是“一山一水一方言”的原因。 而 桥梁作为水上的通道,作为天堑的通途,是江南人 民历代繁衍生息的保障,是江南百姓的生存依托。以古徽州为例,徽州地区虽地处山区,但新安 江、阊江等大河流均发源于此,特别是新安江,其 水系发达,支流繁多,贯穿于徽州的山川之间,环 境虽秀美,然而时有山洪暴发,据史料记载,从明 弘治十四年(公元 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 元 年)期 间,这 四 百 年 间 各 县 共 发 生 涝 灾 次,此时期徽州地区呈现为涝灾多发期,主要有季风暴雨性洪涝灾害、干支流洪水遭遇性洪涝 灾害、山洪、泥石流、山体坍滑引发的洪 灾 等。 这 些类型洪涝灾害及其次生和衍生灾害往往会造成 房屋倒塌、树木拆毁、河堤冲决、人畜漂溺等损失, 这样的灾害史料在文献记载中比较常见。 地方志 中如同治祁门县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年)祁门“五月大水 城中洪水陡起,涨三丈余 冲圯谯楼、仓库、民田、庐 舍、雉 堞 数 处, 乡间梁坝皆坏,溺死者六千多人”;又如民国婺源 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二年(公元 年)婺源“大 水,北乡尤甚,冲坍民舍三千四百余间,淹毙男、妇 大小九十五人”;而洪涝灾害又会导致山崩、地陷、 坍滑、泥石流等地质性灾害的发生。 如民国歙县 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 年)“五月淫 雨,大 水 害 稼、灵 山 崩、坏 庐 舍,压 死 居 民 三 十 余 人”。由此可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由水造 成的阻隔和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 贫穷,人们渴望有坚固耐用的桥梁来抵御洪灾,以 安心劳作,休养生息,其实就连散见在田野溪流上 的简易的石板桥和木板桥也能给人们在田地和住 宅间往返带来便捷,因此古徽州地区的古桥数量 十分庞大,据文献记载,仅歙县就有古桥 座, 还有婺源 座,祁 门 座,等 等,故 而 可 以 说,江南古桥是江南独特环境中的生存依托。二、古代江南商 业经济的纽带众所周知,无论是现今,还是 在 古 代,江 南 地区均商业繁盛,经济发达,古代喧嚣一时的徽商和当今富甲一方的浙商均出自江南地域,之所以会 长期形成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原 因之一就是江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繁荣兴盛的古 桥及古桥文化。商业,指的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 从 而 实 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江南地区水网纵横,河 道交错,人类文明因水而兴盛,因此,江南地区自 远古时期人类活动就十分密集,人们为了生产生 活,必然要进行商品交易,集市村镇便沿河而兴, 依水而建,水网河道不仅是一种水路交通,更为人 们从事商品交换和商业贸易提供了平台,码头、港 口商贾云集,船市也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在江南 水乡仍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交易方式。但总体来说,这种商业活动受外界因 素 影 响 较多,如天气、场所等,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和不 利因素,因此,随着桥梁的不断兴建,人们转而把 商业经济活动移至地点相对固定,受天气等外界 因素影响较小的桥梁周边,桥市也就自然而然的 兴起繁盛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桥梁在江南地区 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桥梁已成为江南 市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桥对集镇、城市的形成过 程中起过促进城市开发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甚至是先有桥梁后有市镇,人们对桥梁的依赖性 越来越大,因此桥梁也就越建越多,建造水平和规 模也在人们的重视和经验积累中不断提升,桥梁 也 就 必 然 地 成 为 了 古 代 江 南 地 区 商 业 经 济 的 枢纽。绍兴是江南地区典型水乡水城,其不 仅 历 史 文化底蕴深厚,古桥建筑更是数量繁多,据清光绪 癸巳(公元 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 示,当时城内有桥梁 座,城市面积为 平方 公里,平均每 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而且 据 年底统计,全市有桥 座,石桥连街 接巷,五 步 一 登,十 步 一 跨,真 可 谓 是 “无 桥 不 成 市,无 桥 不 成 路,无 桥 不 成 村 ”,被 誉 为 “万 桥 市”。古代绍兴的桥头往往是集 市、社 交、乘 凉、聊 天、游览的场所。 绍兴的许多重要古桥都发挥过 集市价值、关津价值、交通驿站价值、码头集散价 值。 如绍兴著名的八字桥,建于宋嘉泰年间,至今 已有 多年的历史了,为宋代石桥。 整 桥 踏 跺 分三面四道与三条道路相贯通,南面分二道与主 河两岸道路连接,其中南面西岸一道横跨小河,西 面一道踏跺连接八字桥直街,北面一道在主河东 岸与 南 面 东 岸 一 道 位 于 同 一 线 上,分 南 北 两 坡。朱铁军: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第 卷第 期这样的设计使得桥梁在便利交通的同时,桥体又与民宅、街道、水体等周边环境连为一体,浑然相 成,行人商旅往来其间,形成了极好的商品集散地 和社交驻足场所,具有较好的交通、观光、休闲、交 易等功能,是古代绍兴较为繁盛的桥市。 又如湖 州南浔镇通津桥,该桥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拱桥, 原名浔溪 桥,后 改 名 通 津 桥,俗 称 大 桥,桥 长 米,宽 米,拱矢高 米,位于镇中心,是十字形 水系的交叉点。 在明清时期,通津桥畔就成为了 繁华的丝市。 桥南面有一条小街名叫丝行垛,素 以经营蚕丝业著称,曾是历史上“辑里湖丝”的集 散中心。 早在道光时,辑里村人温丰在南得丝市 行中写道:“蚕丝乍罢丝市起,乡人卖丝争赴市。 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万语袭人耳。 低率高揭丝 市广,沿门决户相接连。 喧华鼎费晨午至,骄肩累 迹不得前。”清朝邢典写道“万户周遭见,千搜日 夜通”。 曹仁虎溥溪竹枝词也有“听道今年丝价 好,通津桥口贩船多”的描述,这就是当时通津桥 头丝行集市盛况的反映。三、古桥文化的地 域性传承江南古桥既地处江南,便有其江南的特色,而 其在发展变迁的历程中,其文化色彩的浸染更是 具有地域特征,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 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等均紧密相联,息息相关。(一)民风旧俗正如前文所说,江南古桥是江南百姓 生 产 生 活的重要依靠,同时它也是江南人的精神寄托和 梦想承载,江南古桥在江南人们心中的地位极其 重要,因而,江南的诸多民风旧俗与江南古桥联系 甚紧。婚俗。 结婚是人生最大的 喜 事 之 一,在 中 国传统传说中,鹊桥就见证了牛郎织女海枯石烂 的爱情,江南很多地区的传统婚俗都与古桥相关, 足见古桥在江南人们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江 西广昌县的万寿桥,又称“花桥”,始建于 年, 为一廊桥,人们在廊桥中部塑观音菩萨像,自建桥 以来,当地百姓保留着结婚花轿必须从桥上通过 拜菩萨的婚俗。丧俗。 大家都知道,封建迷信中,在阴间有 奈何桥,走过此桥,即与前世彻底断绝。 在现实世 界中,江南地区同样留存着与桥相关的丧俗,如福 州连江县旧俗,灵柩都要通过太平桥(解放后桥已 不复存在),串十字街,以祈求平安顺利;又如浙江 宁波的旧俗灵柩遇桥,孝子俯身从棺下过,然后须 上前伏跪路侧,迎柩过桥,待灵柩抬过桥后,再扶 棺而行。避灾求福。 古桥的存在本身就是在给江南人造福,因此,江南古桥同样是江南人们心中福气 的化身,这从江南诸多古桥的桥名即可看出一般, 如吉利桥、来福桥、五福桥、长庆桥、庆荣桥、永宁 桥、太平桥、永安桥、丰慧桥、天福桥、大庆桥、万安 桥、福禄桥等,不一而足,都体现了人们盼望安宁 吉祥、避灾求福的思想和愿望。求子求寿。 桥既能带来福气、喜气,便能求 子求寿,江南的许多古桥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 而是具备了灵气和神气,很多人们相信是有神灵 附着在桥体上,如果对桥恭敬,便是对桥神恭敬, 便能满足人们相应的愿望,求子求寿同样十分灵 验。 如苏州的百口桥,据史料记载:“后汉郡人顾 训家有百口,五世同居,乡人效之,共议近宅造百 口桥,以彰孝义也。”古人历来祈望多子多福,便 以桥名讨彩头,希望沾福带喜;江南还有很多求子 桥以及求子走桥的风俗,如在浙江义乌,凡是孕妇 在临产前两个月就不便出门了,如果一定要出门, 只要是过桥都要跪拜烧香,以求母子平安;在福建 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还有 前文所述的同里走三桥的习俗及谚语:“走过太平 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 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老人过六十大 寿,也要在午后走一遍三桥,意为打通了人生的三 个关节。游乐集庆。 不仅在江南,就是在全国,小桥 流水人家即是一幅优美舒雅的图景,由于流水悠 悠,月影婆娑,古桥历来是人们游乐集庆的最佳去 处,节庆佳日更是如此。 如浙江乌镇,最具特色的 是当地正月十五元宵走桥的习俗。 乌镇是著名江 南水乡古镇,镇内有一百余座桥,有砖桥、木桥、石 桥等。 很早的时候,当地就有走桥健身、祈福的习 俗。 元宵节晚上,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 幼,提 着 花灯,在 河 边、桥 上 游 走 玩 乐,远 远 看 去,煞 是 壮 观。 而且走桥必须走过至少十座桥,忌走回头桥。 又如南京的玩月桥,每逢皓月当空,人们便结伴同 往玩月桥,以赏明月。 当地有传说记述了桥名的 来历:“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 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 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因此,江南的很多古桥在特殊的时段 和 特 殊 的场合,更是发挥着令人意想不到并意味深长的 富有江南独特风韵的作用和功能。(二)名人逸事江南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赋 予 了 江南古桥诸多内涵,一些富有传奇逸事的名人雅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自然与江南古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很多的江南古桥看起来虽不怎么起眼,但它们的背后却有着动听的传说和曲折的故事。如浙江萧山有两座古桥与历史名人 有 关,一 是浴美施桥,位于临浦镇麻溪与西小江交汇处,明 万历年间在这儿建闸,称浴美施闸,后改闸为桥, 由两座石拱桥组成,现已不存,但桥壁上“古浴美 施闸”的石碑尚在,向人们诉说着西施在此下河沐 浴、忍辱负重的故事;另一个高迁桥,是一座单孔 石台石梁桥,位于井亭徐村的南河上,现也已经损 坏,它则记载了当年孙策夜袭高迁屯的故事,现今 在井亭徐村还残存着高迁桥的石梁和桥名题刻, 见证着三国争霸的那段历史。上海朱家角的平安桥,相传明代抗倭 名 将 戚继光 在 嘉 靖 三 十 四 年 至 四 十 三 年 (公 元 年)间,曾 率 部 队 途 经 朱 家 角。 古 时 行 军 过桥,须 乱 步 散 走,以 免 因 形 成 共 振 而 致 使 桥 梁 坍 塌,但戚家军过平安桥时,步伐整齐有力,发出“戚 咯戚咯”之声,而桥却丝毫无损,说明了这座石梁 桥造得非常坚固。 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支英勇善 战、军纪 严 明 的 “戚 家 军 ”,遂 称 平 安 桥 为 “戚 家 桥”。绍兴题扇桥与王羲之的故事也流传甚广。 王 羲之为中国书法大家,他曾为右军将军,所以人们 称其为“王右军”,现在桥头还立了一块“晋王右军 题扇桥处”的碑刻,故事说的是王羲之在绍兴任会 稽内史时,能经常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办好事。 一日,王羲之访友回家,途经一座石桥,见桥栏上 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以低价卖扇,但无人 问津,遂在扇面上写下了“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 字,并在左旁落款署名,告诉老婆婆说:“有人来买 扇,你只要说是王羲之亲题的,每把可售高价”,随 后,桥上就挤满了买扇的人,老婆婆得高价,对王 羲之感激不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羲之做的 这件好事,便把他题过扇的这座石桥取名叫“题扇 桥”。此外,还有鄞州高桥与岳飞的故事,慈溪的卧 床桥、余姚的学士桥与宋代的学者黄震、舒亶的故 事,福州路通桥与程咬金的故事,江阴胜水桥与徐 霞客的故事,福州林桥与文天祥的故事,吴江垂虹 桥与姜夔的故事,等等,江南古桥与名人逸事不胜 枚举,可见江南古桥使用装饰功能之外的历史文 化价值。(三)风水宗教中国的任何建筑都是伴随着风水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江南古桥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十分注重和讲究建筑物的地理环境与位置取向,除了有其科学性之外,更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政治意义以 及宗教迷信等。 在江南各地,由于桥的重要性,桥 的建造更是要讲求风水,在何处建桥、建桥的方案 以及建桥的过程都与风水联系紧密。 人们在建桥 之初,在 勘 探 地 理 位 置 的 时 候,除 了 考 虑 工 程 造 价、地形地势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考究其风 水运势,考量在此处造桥所带来的吉凶运道,都要 找“风水”先生占卜一卦,以图个吉祥、平安,这一 习俗,自古有之,沿袭至今。 如黟县宏村的四座古 桥,其造型不仅古朴优美,在整个宏村风水中更是 扮演了“牛脚”的角色,因为根据宏村先人的风水 设计,整个宏村为一仿生“牛形”板块,以雷岗山为 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 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 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 屋为身”,成为中国风水村落一绝。 又如池州东至 县境内的永镇桥,为单孔石拱桥,至今仍相当牢固 美观。 虽建于清代,但桥面石板未曾滑润,再观前 方,桥的另一端竟然没有路,是一座典型的“风水 桥”。 永镇桥是一座典型的微型“水口建筑”,“水 口建筑”一般位于封闭或半封闭的村落空间入口 处,大多是两山夹溪的位置。 水口者,村落水系总 出口处,一般认为“水本主财”,因此“水出处不可 散漫无关锁”,为了留住财气和富气,保佑村丁兴 旺,大多人为地在水口增设“关锁”,如小桥、亭、堤 等“水口建筑”,并与周围绿水青山融为一体。 永 镇桥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而且在距“永镇桥”直 线距离不到 公里的东至县花园里乡金家村村 口还在一条河沟上接连建了三座单孔石拱桥 会源桥、奎壁桥、中兴桥,所谓进村“三把锁”,这些 微型水口建筑虽是人造,却不为人走,所以又称之 为“不行桥”。除了众多的风水桥以外,江南还有很 多 古 桥 有的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进行宗教宣化, 有的是先人为了积阴德、广布施、扬善果所为,与 宗教迷信息息相关。 在中国,虽有多种宗教并存, 但道、佛二教影响甚广,在江南,与二教相关的古 桥为 数 众 多,如 苏 州 与 道 教 相 关 的 女 冠 子 桥、观 桥、崇真宫桥等,与佛教相关的更是数不胜数,在 江南各地均有庙桥、寺桥,如杭州普济桥上有光华 庙,苏州芝草营桥上有五路财神庙,上海金泽的放 生桥,因桥下为放生河,所以称“放生桥”,又因桥 堍有总管庙,故也称“总管桥”,金泽的普济桥因桥 畔有圣堂庙,故俗称“圣堂桥”,等等。 号称“江南 第一古桥”的江西庐山观音桥,建于公元 年,朱铁军:江南古桥及文化的地域性功能研究第 卷第 期听其名就与佛教关系甚密,现在整个观音桥景区也是佛教圣地,桥的西面有专门供仰观音菩萨的 慈航寺,桥的北面有千年古刹栖贤寺,是庐山佛教 的五大丛林之一。 还有上海金泽镇的迎祥桥,此 桥建于元代,位于金泽的颐浩寺,是南宋皇帝赵构 和宰相吕颐浩下旨建造的,且是江南第一大寺,故 元朝政府选址金泽建造迎祥桥,在迎祥桥西堍,元 代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庵,有尼姑近百,有江南 “小天竺”之称,充分体现了迎祥桥的佛教关联,此 外,其桥面还铺有莲花图案,更如同烙上了纯正的 佛教印迹。总之,林林总总的江南宗教古桥或与 宗 教 建 筑有关,或与宗教故事有关,或与宗教教义有关, 既体现了宗教宣扬之广,根植之深,也充分显示江 南古桥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江南古桥之所以能在江南地区遍地 开 花,除 了其本身固有的使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融合 了江南区域性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功 能,承载和吸纳了江南山水人文的精、气、神,成为 了江南地域遍布全身的脉络和神经,它是伴随着 江南大地的变迁而变迁的,是伴随着江南地域的 发展而发展的,与江南同呼吸,共命运,它将永远地诉说着江南悠久的历史,见证着江南快速发展的今天,憧憬着江南美好的未来。参考文献:卞利徽 州 古 桥 沈 阳:辽 宁 人 民 出 版 社,:尚侃绍兴 中 国 古 桥 博 物 馆今 日 浙 江,():王 稼 句江 南 古 桥 上 海:上 海 书 店 出 版 社,:包 罗 万 有绍 兴 题 扇 桥 的 故 事 :(唐)陆 广 微吴 地 记 南 京:江 苏 古 籍 出 版 社,:吴卓不行桥池州日报,()王其明中国古 桥 艺 术 评 述北 京 建 筑 工 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