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政策含义【摘要】社会比较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中国经验数据,以主观社会阶层作为社会比较的衡量指标,运用有序累积logistic计量模型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社会比较中越是处于优势位置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越有可能较大,这一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但社会上层的情况例外,表明社会比较对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应建立多元化价值体系,加强对社会比较内在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的探索,倡导合适的社会比较策略。关键词:社会比较 主观幸福感 有序累积logistic回归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C99The Impact ,Mechanism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Abstract: Social comparis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subjective well-being. Based on data from Chinas experience, this paper selects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as a measure of social comparison , uses the ordering cumula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hich is appropriate to deal with many types of ordinal variables to analyze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better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 more likely the one have more happiness. This effect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owever, it is not the case for those who have the best pos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ole of social comparison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Increasing the happiness shoul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values system , explore the inh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in social comparison t and advocate the right strategy for social comparison.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social comparison; ordering cumulative logistic regression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机制与政策含义引言幸福或主观幸福感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本文就幸福、效用、主观幸福、生活满意度、主观福利等不作细致区分,主观福祉的这些不同概念的分析与测度在社会科学中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总体上而言,这些词语可以代表同一含义。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民幸福成为中国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有些地方政府如深圳、北京等已经开始尝试将居民幸福感测度工作长期化,并将居民幸福感的变化视为本地区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与晴雨表。显然,对幸福感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如何提高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是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这种评估由情感与认知两方面组成,情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方面,它代表着人们对发生在其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实时评估和反应;认知是基于记忆对主观幸福所进行的判断与比较,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如生活满意度等。由于情感评估与认知评价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那种单一衡量的认知评价方法包括世界价值观(WVS)提供的总体幸福评价或生活满意度评价就成衡量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方法 Kahneman, Daniel(1999) “Objective happiness,” in Daniel Kahneman, Ed Diener, andNorbert Schwarz (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25.,从而破解了幸福测度难题并有力推动了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个体特征等绝对性因素,还包括社会比较这一相对性因素。二战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与传统经济学观点不一致的矛盾现象,即伊斯特林悖论,一方面高收入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报告有更高的幸福水平;另一方面,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人均收入的提高却并没有带来平均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一悖论的原因在于社会比较,在影响幸福感的收入维度上,重要的是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当然,社会比较的范畴非常宽广,并不仅仅局限于收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收入、社会地位等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刑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84。虽然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类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毫无疑问,它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但由于社会比较等“相对性”问题的难以模型化,经济学家对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较少。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在主观幸福感度量问题上取得突破后,经济学对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社会比较才逐渐进入幸福研究者的视野。中国由于在幸福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相对更少。既有研究中,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都是利用局部的社会经济指标、基于间接的比较方法得出,缺乏直接的经验分析。另外,有些学者提出,由于社会比较机制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消极作用,政府应当采取某些措施迫使人们停止追求收入、地位的竞争 Frank, R.H. (1999). Luxury fever: Money and happiness in an era of excess. Princeton and Oxford Layard, R. (2006). Happiness and public policy: A challenge to the profession. Economic Journal, 116(510), C24-C33。因此,基于中国最新的2007年幸福调查数据,本文尝试用一种新的、更直接和一般的方法对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阐释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一、相关文献回顾1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家对社会比较的兴趣始于伊斯特林幸福悖论,用来解释收入越过一定门槛后,收入的提高并不能带来幸福感的增加。伊斯特林用生命周期模型阐述了社会比较通过物质抱负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生命周期中,在未成年时期,社会比较在物质抱负形成中发挥着比个人背景或经验相对更大的作用,来自不同家庭的个体物质抱负十分相似;成年时期,尽管社会比较仍起作用,但囿于有限、相似的比较对象,个人过去的经验在形成物质抱负水平更为重要,物质抱负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因此,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由于不同收入个体的物质偏好或抱负相当类似,那些较高收入的人将会有较大幸福。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物质抱负与收入同比例提高,侵蚀了收入增长对幸福的促进作用 Easterlin, Richard A.,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Economic Journal, 111:473, pp. 465-484.。斯塔泽用收入抱负的提高来解释幸福悖论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高收入抱负会减少生活满意度。社会比较是决定收入抱负的重要影响因素,那些居住在具有更高平均收入社区的个体,其收入抱负水平相应较高,对那些与社区其他成员有互动交往的人来说这种估计的效应将更大 Alois Stutzer,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 Individual Happiness,2002,Working Paper No. 124。因此,社会比较决定了对个体幸福感而言重要的不是绝对收入,而是相对收入。在控制收入等其他社会经济变量下,失业对个体的幸福感具有负面作用 Clark, A.E., & Oswald, A.J. (1994). Unhappiness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104, 648-659.。不过,当个体所处区域的总体失业率较高时,失业对个体幸福感带来的负面作用会变小 Clark, A.E. (2003). Unemployment as a social norm: Psycholog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21, 323-351.。这一结论表明社会比较机制对失业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影响。事实上,比较机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它通过诸多渠道对主观幸福产生影响,甚至人际间的体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证明肥胖者比正常体重的同伴的幸福感要低 Blanchflower, D.G., Oswald, A.J., and Van Landeghem, B. (2008). Imitative Obesity and Relative Ut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14377.。2比较参照组: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关键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社会心理学在社会比较研究上的丰硕成果2。依据比较对象和动机不同,社会比较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平行比较、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平行比较的对象的都是相似的他人,其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关于自己能力、收入等方面准确的自我评价;上行比较的对象是比自己水平、等级高的他人,其动机是为了与他人寻找差距,达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的目的;下行比较的对象是比自己差的他人,其动机是为了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目的。尽管短期来看,当个体遭遇不利的生活事件时,下行比较能够有效地改善其主观幸福状况,但从长期来看却有损于个人发展从而可能会给主观幸福感带来消极影响。上行比较在个体认为能够取得与比较对象同样的成功时会带来较大的满足感。除了这三种实际的比较外,还存在一种建构性社会比较类型。这并非是一种现实比较,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个体的异质性决定了个体在选择比较对象、比较内容和比较强度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多种关系。以收入为例,在一定条件下,个体的幸福感与其他人的收入之间是一种正向关系,其原因可能是其他人的收入传递出个体未来收入的信息,或者是较为富裕的邻居可能会提供一些地方公共品,或许更有可能的是研究样本选定的比较参照组不同于其他研究中的情况 Senik, C. (2004). When Information Dominates Comparison: A Panel Data Analysis Using Russian Subjective Dat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 2099-2123. Clark, A.E., Kristensen, N., and Westergrd-Nielsen, N. (2008c). Job Satisfaction and Co-worker Wages: Status or Signal?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3073 Clark, A.E., Kristensen, N., and Westergrd-Nielsen, N. (2008d). Economic Satisfaction and Income Rank in Small Neighbourhoods.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3813。事实上,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比较参照组的重要性及其确定上的难度。比较的对象究竟是工作同事、家庭成员、朋友还是其他?比较参照组往往具有地理临近性的特点 Luttmer, E. (2005). Neighbors as Negatives: Relative Earnings and Well-Be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0, 963-1002.,有一份在中国进行的调查询问了比较对象的问题,受调查者中的68%回答他们的比较主要参照组是他们自己村子里的人,而11%的人回答说比较的主要参照对象是村子以外的人 Knight, J., and Song, L. (2006).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Rural China.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mimeo。不过,也有学者自行设定参照组,比如将那些相似教育水平和年龄的人视为一个外生的参照组来进行研究 Ferrer-i-Carbonell, A. (2005).Income and well-be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income effec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 997-1019。3已有研究的不足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来看,已有关于社会比较与幸福的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社会比较的参照组选择问题。现有的经验研究都是通过设定外生的参照组,比如社区的平均收入,或者具有相似教育水平和年龄群体的平均收入,外生给定的参照组忽略了个体比较模式上的差异性,现实中有些个体是平行比较,有些则可能是上行比较或下行比较;社会比较维度的片面性。已有的经验研究选择的比较指标局限在收入或者失业等单一的社会经济变量,然而,现实中个体比较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能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将尽量避免上述不足,采用一种新的、直接和全面的指标来进行社会比较与幸福的经验研究。二、指标与数据1社会比较指标的选择社会比较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已有研究中有些选择相对收入,有些选择就业状况,本文的着眼点在于社会阶层,因为社会阶层分化也是社会比较的结果。依据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和收入、组织权力、社会声望、知识技能、受教育程度乃至消费偏好等标准,可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阶层。从社会阶层的分类上看,存在两大类别:客观社会阶层和主观社会阶层。客观社会阶层是依据社会经济客观标准比如职业或者收入来进行划分。由于现代社会中,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社会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信息,它是目前学术界使用最多的社会分层标准,比如陆学艺对当前中国十大阶层划分就是在“以职业划分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的社会阶层划分理论框架”下展开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当然,还可以按照收入的高低,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主观社会阶层划分并不以某一特定的客观指标为标准,而是由个人自行判定自己的社会阶层归属,是一种主观认同的社会阶层划分方法。世界价值观调查(WVS)采用了这种社会阶层划分办法,它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如下问题:“人们有时会把自己划分为高低不同的阶层,您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属于哪一个阶层?”答案选项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下层。通过被调查者的自主选择,将其归入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经过仔细比较与考虑,我们选择“主观认同社会阶层”作为社会比较的衡量指标,理由如下:第一,主观认同社会阶层允许个体按照自身特质来选择比较对象,进而将自己归属在某一阶层类别。主观认同社会阶层的划分充分考虑了个体在比较对象选择上的差异性,避免了外生设定参照组的困难。第二,社会阶层的含义比收入、失业等变量更为丰富,它包括了身份、权力、财富、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综合体现。如果仅以某种客观的外在标准来划分阶层,反而有可能使阶层的含义受到限制。第三,幸福感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尽管它与客观社会经济变量有关,但个体对这些客观状况的主观解读是内在感受的更重要影响因子,采用主观社会阶层比客观社会阶层能够更好地符合社会比较的意义。第四,主观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客观社会阶层的状况。依据不同职业的公共权力与市场能力大小对中国城市社会进行的客观阶层划分结果与人们的主观认同社会阶层具有高度的统计相关性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C,2007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长沙。2数据本次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的2007年调查,样本数量为2015人。WVS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四次调查,2007年调查时采用“GPS/GIS辅助的区域抽样”方法,按照多阶段的PPS抽样方式选取样本,进行入户面对面调查。尽管调查人数相对于中国人口来说并不大,但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抽样程序保证了抽样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数据可在世界价值观调查网站下载。WVS用一个单项问题获得人们关于幸福感的评价。“考虑到所有因素,您确良觉得自己有多幸福:非常幸福,相当幸福,不太幸福,很不幸福?”。表1显示了各个主观认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选择及其幸福均值。表1 2007年WVS中不同阶层的幸福评价下层中下层中层中上层上层总计很不幸福442090073不太幸福1281228252339相当幸福1623094895661022非常幸福46100192383379合计38055177299111813幸福均值2.552.893.123.333.09注:除幸福均值外,其余数据均为人数;表中数字排除了没有回答或回答不知道的样本;“非常幸福”、“相当幸福”、“不太幸福”“很不幸福”这四个选项分别赋以4分、3分、2分和1分,然后以选择该项的人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得到各年的幸福均值。均值数字越大,表明越幸福。表1的幸福均值数据显示,总体上,主观社会阶层与幸福感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主观社会阶层越低,幸福感越低;主观社会阶层越高,幸福感随之增加。不过,上层的幸福感却是例外,它不仅比中上层的幸福要低,甚至弱于中层的幸福感,该现象的原因留待后文探讨。三、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的实证分析1计量模型的设定由于社会比较只是幸福众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主观社会阶层与幸福之间的统计描述性结果既可能反映社会比较对幸福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正确揭示社会比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对其他因素进行控制。主观幸福感一般可表示为如下形式:Wit=+xit+it。其中,Wit是个人i在t时间自述的幸福,X是已知各种变量的向量,包括各种人口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变量,如年龄、性别、两性关系、教育、健康、收入等等。本文将在这一模型基础上添加主观社会阶层作为自变量,考察社会比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由于应变量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有序多分类变量,适宜运用有序累积logistic计量模型进行检验。主观幸福感有四个分类水平,因此,本文需要拟合3个logit方程,具体形式如下: (1) (2) (3)其中,1、2、3分别为应变量是“很不幸福”、“不太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概率,“非常幸福”这一分类水平则作为模型定义的基准水平。2模型的实证结果由于社会阶层的分类基于权力、财富、社会资源等多维度的比较,实证检验时必须确定自变量多重共线性程度在可容忍范围之内。非参数检验表明,各自变量间最大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53,远远小于严重多重共线性的经验认定值(相关系数在0.8以上);同时,根据容忍度与方差膨胀因子指标来衡量,自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程度均在允许范围内。利用统计软件SPSS16.0,本文对2007年社会比较等自变量与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有序累积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表示,模型的似然比检验2=479.219,P值=0.000,Pearson检验P值为0.891;Deviance检验P值为,表明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拟合度良好。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显著性水平等信息见表2。表2 WVS的主观社会阶层与幸福的有序累积logistic回归估计系数显著性常数很不幸福-1.7650.000不太幸福0.4540.358相当幸福3.7310.000自变量上层1.4140.067中上层1.4210.000中层0.8910.000中下层0.5180.001下层参照组其他自变量:包括收入、教育、年龄、两性关系、健康状况及性别注:由于此处重点讨论社会比较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其他社会人口学变量的估计参数未能一一列明,完整的参数估计表请见参考文献后的附表;2007年WVS中国调查提供了调查样本的出生年份、受教育的9个层次分类信息,笔者根据1995年和2001年分组的基本原则,将其分别归入不同组别: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低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logistic模型的的特点决定了表2中所列参数的估计系数较难直接解释,这些系数只是计算优势比或事件发生比较的基础。所谓优势比,是指与参照组相比,当样本组的社会阶层变动一个等级时,主观幸福感变动一个或一个等级以上的可能性倍数。以中下层为例,其估计参数为0.518,优势比的数值则为1.68(等于e0.518),表明随着社会阶层的提高,中下层组幸福感提高的可能性倍数是参照组(下层)的1.68倍。类似地,中层、中上层和上层的优势比分别为2.44、4.14和4.11。计算结果表明,优势比的大小基本上呈现这样的特点:中上层中层中下层;上层中上层,而且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在5%以下,上层的显著性检验P值稍高,为6.7%。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控制收入、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年龄以及两性关系后,除社会上层外,主观社会阶层越高,个体获得更大幸福的可能性越强。这意味着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即社会比较中如果处于相对较好位置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较强。3社会上层主观幸福感异象的可能解释社会上层获得更大幸福感的可能性为何比中上层要弱?首先,可以从两大幸福哲学观和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和完善论幸福观,前者注重身体感官享受的满足,后者强调人生目标的“善”与有意义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类型的“善”,突出幸福是人内在“生产能力”的结果。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个体的幸福应当是两类幸福观的混和体,但两者的重要性却因为时期、情境变化而有所不同,马斯洛(Maslow)的金字塔型需求层次理论直接反映了这一特点。马斯洛认为幸福是人类一系列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产物,他通过将一系列需求按照优先级别进行排序构造出一个金字塔式的需求层次,这些需求包括生理上因素、安全、爱与被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在这一需求层次体系中,较低的需求层次的满足与感官的快乐密切联系,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自我实现,本质上即为完善论意义上的幸福。一般来说,人们首先追求感官的快乐,在较低层次的需求逐级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层次、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或者自我实现的满足。很明显,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更多地依赖于收入、财富、社会声望与社会资源等外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因素,但在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上,前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能起的作用非常小。正如马斯洛所言,“也许自我实现意味着基本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能力、或者(人性的)丰富”马斯洛 A.H.,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16页。对于社会上层来说,其所追求的需求层次往往已是“金字塔”顶层自我实现的需求,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因此,社会上层的群体有时反而不如中上层的人群幸福。其次,社会上层人士面临着较高的社会期望,其行为具有社会性。公众对他们的期许与好奇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约束与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再次,中国近十年来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社会心理失衡,“仇富心理”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社会上层中的富裕人士缺乏安全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含义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控制性别、教育、年龄、两性关系、健康状况等社会人口特征后,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作用,个体在社会比较处于有利地位时获得更高幸福感的可能性更大。不过,社会阶层中的顶层是个例外,其获得更大幸福感的可能性不如中上层群体高。由于社会比较中的优势个体倾向于体验到较高幸福感,而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个体倾向于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因此,部分学者担心社会比较有可能会侵蚀国民整体的幸福感。他们认为,地位竞争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它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并不能使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增加。由于社会比较会驱使人们的工作时间超出社会需要因此,应该征收正确的税以减少人们努力工作的程度,不做提高相对收入的无谓努力。社会比较的过程和信息对人类来说具有基本的进化价值,社会比较也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不应当也不可能对社会比较进行抑制。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是:在社会比较的情境下,如何才能提升大多数个体乃至国民的幸福感?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如下所示:首先,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如果一个社会仅以收入或财富的单一维度来判断个体的价值,社会比较可能会产生“笑贫不笑娼”的后果,这将驱使人们采取各种手段(合法或非法)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由于有利的社会位置非常有限,对个体乃至国民整体的主观幸福感构成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多元化价值体系社会中,判断个人价值的维度是多方面的,相对来说,有利社会位置的供给也会增加,允许有较多的人群认为自身处于有利的社会位置,从而带来较大的主观幸福感。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社会往往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容易增加新的社会比较维度,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有利位置,形成提高幸福感的宽松外部环境。其次,加强对社会比较内在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的探索,倡导合适的社会比较策略。尽管总体上社会比较的优势个体更能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幸福感,但从微观层次看,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可能存在消极效应(他人的收入比自已高,自身幸福感降低),也有可能存在积极效应(某一区域失业的人越多,失业者的主观幸福感降低程度就比较小)。弄清社会比较究竟会带来哪种效应有赖于比较内在认知过程的进一步了解。另外,合适的比较策略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社会比较的过程其实也是压力应对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将癌症病人组织起来成立社团,能够有效地缓解癌症带来的不幸福感。因此,还需要对社会比较进行深入的研究,趋利避害,寻找适当的比较策略。参考文献1 刑淑芬,俞国良,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1):78-84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刘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C,2007年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长沙4马斯洛 A.H.,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Kahneman, Daniel(1999) “Objective happiness,” in Daniel Kahneman, Ed Diener, andNorbert Schwarz (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3-25. 6Frank, R.H. (1999). Luxury fever: Money and happiness in an era of excess. Princeton and Oxford7Layard, R. (2006). Happiness and public policy: A challenge to the profession. Economic Journal, 116(510), C24-C338Easterlin, Richard A.,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Economic Journal, 111:473, pp. 465-484.9Alois Stutzer,The Role of Income Aspirations in Individual Happiness,2002,Working Paper No. 12410Clark, A.E., & Oswald, A.J. (1994). Unhappiness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104, 648-659.11Clark, A.E. (2003). Unemployment as a social norm: Psychological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 21, 323-351.12Blanchflower, D.G., Oswald, A.J., and Van Landeghem, B. (2008). Imitative Obesity and Relative Utility. NBER Working Paper No.14377.13Senik, C. (2004). When Information Dominates Comparison: A Panel Data Analysis Using Russian Subjective Dat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8, 2099-2123.14Clark, A.E., Kristensen, N., and Westergrd-Nielsen, N. (2008c). Job Satisfaction and Co-worker Wages: Status or Signal? IZA Discussion Paper No. 3073;15Clark, A.E., Kristensen,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天津市和平区面向甘肃白银会宁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安全培训效果调查课件
- 2025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病人服务中心陪检员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农村集体宅基地买卖合同7篇
- Glycidyl-eicosapentaenoate-d5-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安全培训效果评价方式课件
- 2025年河北地质大学选聘工作人员8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小学信息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发燃气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VRAR技术在娱乐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 《氢科学技术应用》课件-3-1 氢气的储存
- 骨科手术铺巾
-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 (修正版)
- 碳普惠制的实践检视与立法完善
- LNG加气站安全规章制度
- 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资料(完整版)
- 客服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 苹果电脑macOS效率手册
- 城区绿地养护服务费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报告
- 职称英语A级词汇大全
- 某光伏发电工程EPC总承包投标文件技术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