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E设备与技术.doc_第1页
ATE设备与技术.doc_第2页
ATE设备与技术.doc_第3页
ATE设备与技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测试设备(ATE)发展状况 在目前的ATE设备厂商中,有名的供应商有:爱德万(Advantest)、泰瑞达(Teradyne)、安捷伦(Agilent)和横河(Yokogawa)恩普科技(NPTest)、科利登(Credence)等,现在科利登已收购恩普科技。现在这些ATE公司的产品平台不同,编程语言也不同。同一家公司在产品升级换代时也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在产品上市时间逐渐缩短时,用户却要花更多时间重新学习和熟悉新的测试系统,这不是市场发展的规律。为了降低研发费用和设备成本,同时加快客户的测试周期,各大公司都在探索着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架构。Credence认为Sapphire系统将是未来ATE的主导技术之一,“Sapphire是一种全新的概念,系统的每个板有32个槽,可通过板的调整实现单一系统测试从少管脚产品到多管脚,速度从200M、400M、800M到1600M的测试。”Credence 正是希望通过这一架构降低SOC测试的门槛,同时由于产品升级时不需要更换平台,将会降低用户未来的成本。与用户共建行业标准也是一条技术路线。其中半导体测试联盟(STC)为ATE设计的Openstar开放式架构就受到了Advantest、Intel和Motorola等厂商的支持。而这一行业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产品的标准化,使厂商能够为测试设备开发“即插即用”模块,降低IC测试成本。Advantest的SOC测试系统T2000是基于Openstar架构的第一台测试系统,它已在测试市场赢得了多项定单。Teradyne的OpenFLEX平台对架构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允许第三方在Teradyne的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产品。IC设计者和制造者都是半导体ATE的用户,虽然设计者的用量少,可能一家公司只需拥有一台,但成熟的设计一旦量产,就可能对测试有大量的需求,而促使制造者的大量购买。从中国的现状考虑,中国先进的fabs和封测厂的主导业务仍为对外代工,因此服务好制造企业的客户仍然是一些ATE公司的主要工作,而针对fabless公司的服务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市场。随着器件复杂性的提高、速度的提升和管脚数增加,新型SOC器件层出不穷,而针对高端芯片的ATE测试仪研发和制造成本肯定会上升。尽可能降低测试的成本,特别是位于高端的SOC等器件的测试,已成为各大ATE厂商竞争的焦点。Credence 进入中国市场即以低价策略入市;Teradyne更是将其主打的测试产品J750的生产转到了上海;Agilent也开发了台式测试仪作为其大型测试仪的市场补充;而Advantest也在中国大力推广其高性能/低价格的T6500系列SOC测试系统。电性测试PCB板在生产过程中,难免因外在因素而造成短路、断路及漏电等电性上的瑕疵,再加上PCB不断朝高密度、细间距及多层次的演进,若未能及时将不良板筛检出来,而任其流入制程中,势必会造成更多的成本浪费,因此除了制程控制的改善外,提高测试的技术也是可以为PCB制造者提供降低报废率及提升产品良率的解决方案。 在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因瑕疵而造成成本的损失,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程度,越早发现则补救的成本越低。 The Rule of 10s 就是一个常被用来评估PCB在不同制程阶段被发现有瑕疵时的补救成本。举例而言,空板制作完成后,若板中的断路能实时检测出来,通常只需补线即可改善瑕疵,或者至多损失一片空板;但是若未能被检测出断路,待板子出货至下游组装业者完成零件安装,也过炉锡及IR重熔,然而却在此时被检测发现线路有断路的情形,一般的下游组装业者会向让空板制造公司要求赔偿零件费用、重工费、检验费等。若更不幸的,瑕疵的板子在组装业者的测试仍未被发现,而进入整体系统成品,如计算机、手机、汽车零件等,这时再作测试才发现的损失,将是空板及时检出的百倍、千倍,甚至更高。因此,电性测试对于PCB业者而言,为的就是及早发现线路功能缺陷的板子。下游业者通常会要求PCB制造厂商作百分之百的电性测试,因此会与PCB制造厂商就测试条件及测试方法达成一致的规格,因此双方会先就以下事项清楚的定义出来: 1、 测试资料来源与格式 2、 测试条件,如电压、电流、绝缘及连通性 3、 设备制作方式与选点 4、 测试章5、 修补规格在PCB的制造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必须作测试:1、 内层蚀刻后 2、 外层线路蚀刻后 3、 成品 每个阶段通常会有23次的100%测试,筛选出不良板再作重工处理。因此,测试站也是一个分析制程问题点的最佳资料收集来源,经由统计结果,可以获得断路、短路及其它绝缘问题的百分比,重工后再行检测,将数据资料整理之后,利用品管方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加以解决。二、电测的方法与设备 电性测试的方法有:专用型(Dedicated)、泛用型(Universal Grid)、飞针型(Flying Probe)、非接触电子束(E-Beam)、导电布(胶)、电容式(Capacity)及刷测(ATG-SCAN MAN),其中最常使用的设备有三种,分别是专用测试机、泛用测试机及飞针测试机。为了更了解各种设备的功能,以下将分别比较三种主要设备的特性。 1、专用型(Dedicated)测试 专用型的测试之所以为专用型,主要是因为其所使用的治具(Fixture, 如电路板进行电性测试的针盘)仅适用于一种料号,不同料号的板子就无法测试,而且无法回收使用。测试点数方面,单面板在10,240点、双面各8,192点以内均可作测试,在测试密度方面,由于探针头粗细的关系,较适合运用于 pitch以上的板子。 2、泛用型(Universal Grid)测试泛用型测试的基本原理是PCB线路的版面是依据格子(Grid)来设计,一般所谓线路密度就是指grid的距离,也就是以间距(Pitch)来表示(部份时候也可用孔密度来表示),而泛用测试就是依据此一原理,依据孔位置以一G10的基材作Mask,只有在孔的位置探针才能穿过Mask进行电测,因此治具的制作简易而快速,而且探针可重复使用。泛用型测试具有极多测点的标准Grid固定大型针盘,可分别按不同料号而制作活动式探针的针盘,量产时只要改换活动针盘,就可以对不同料号量产测试。另外,为保证完工的PCB板线路系统通畅,需在使用高压电(如250V)多测点的泛用型电测母机上,采用特定接点的针盘对板子进行Open/Short电性测试,此种泛用型的测试机称之为自动化测试机 (ATE, Automatic Testing Equipment)。 泛用型测试点数通常在1万点以上,测试密度在 或是 的测试称为on-grid测试,若是运用于高密度板,由于间距太密,已脱离on-grid设计,因此属于off-grid测试,其治具就必须要特殊设计,通常泛用型测试的测试密度可达 QFP。3、飞针(Flying Probe)测试 飞针测试的原理很简单,仅仅需要两根探针作x、y、z的移动来逐一测试各线路的两个端点,因此不需要另外制作昂贵的治具。但是由于是端点测试,因此测速极慢,约为1040 points/sec,所以较适合样品及小量产;在测试密度方面,飞针测试可适用于极高密度板( ),如MCM。三、技术比较 典型的飞针测试产出大约在120 之间,若知道孔密度便可转换成每小时测试的总面积( ),则其测试面积的范围大约是15 (探针20 及32 板)至0.04 (探针1 及600 板),差距375倍的原因在于板子的密度及间距。一般性能较好的飞针测试设备的产出大约维持在10 15 之间,可适用于密度为30 的商用板到600 的高密度板,对于多层板而言,在最佳状态下每一部飞针测试机每年测试总面积大约是3,000 5,000平方呎。而针盘式(Bed-of-Nails)的测试设备如专用型及泛用型,在于高密度板的测试能力比不上飞针测试,因此比较少用于高密度板的测试。然而理论上,针盘式的产出面积可达200400 ,但以目前的生产状况而言,实际生产线上专用型则为30100 ,而泛用型为1550 (两者的比较基础在于专用型通常运用于大量产,而泛用型多运用于中小量产),理论与实际的差异除了因设备本身的因素外,还可能包含生产管理上的问题,在此不加以详述。在一般最佳状态下,专用型测试设备平均每年约有300,000 ,泛用型则为150,000 。但是每部设备产量的多寡可能因PCB厂商的生产计划而有显著的差异;例如,若以最先进的ATE检测手机板,每年每部测试设备约可产出600,000 ,但是若用于0.50.8mm-pitch的CSP时,测试速率则大约仅达1/4,每年每部测试设备产出为150,000 。综合以上的介绍可归纳出如表(一)的分析表。首先,在测试技术的适用目的方面,飞针测试是目前最适合使用于小量产及样品的电性测试设备,但是若要运用于中大量产时,则由于测速慢以及设备价格昂贵,将会使得测试成本大幅提高,而泛用型及专用型无论是用于何种层级的板子,只要产量达到一定的数量,测试成本均可达到规模经济的标准,而且约只占售价的24%,这也是为何泛用型及专用型为目前量产型的测试机种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变化速度加快,使得单一电路设计版本的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如,目前手机板的生命周期大约为6个月),这个现象对于PCB厂商无论在更新泛用测试治具或专用测试设备来说,均会带来极高的成本威胁,根据数据显示,若用于高密度板,当平均产量小于150平方公尺以下时,测试成本将会高于$200(18%)以上,这已经不是一般生产所能承担的成本,因此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将是PCB厂商在选购测试设备时,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目前尚在积极改良的E-Beam、CEM或电浆放电(Plasma Discharge)技术,若能在测试效率上提升,将是电性测试上良好及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测试设备的功能与特性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