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赞诺夫 生平:艾利达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梁赞诺夫是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的喜剧电影大师。迄今他共导演了21部电影,并参与了几乎每一部影片的编剧。作为一位电影导演,梁赞诺夫在俄罗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戏称为“每一只狗都认识的人”。梁赞诺夫也是我国观众比较熟悉的一位前苏联导演,他执导的喜剧片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残酷的罗曼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都曾在国内上映,影片流露出的社会主义气息曾令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1927年11月18日,梁赞诺夫生于俄罗斯的萨马拉市。1956年,梁赞诺夫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此前,他曾师从著名导演柯静采夫,拍摄新闻纪录片。电影学院毕业后,梁赞诺夫在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拍了五年纪录片。直到1955年,他因拍摄了第一部音乐故事片春天的声音脱颖而出。之后,梁赞诺夫受邀执导了他的成名作狂欢之夜(1956)。风格: 梁赞诺夫的喜剧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喜剧,如狂欢之夜(1956)、没有地址的姑娘(1958)、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1973)等。 另一类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悲喜剧。此类影片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出乎意料的情节变化,让人们瞥见喜剧背后生活的苦涩和忧郁,发现自身生存境况的荒谬与可笑,让人笑中带泪,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真实。比如被遗忘的长笛曲(1987)、你好,小傻瓜!(1996)、老马(2000),以及梁赞诺夫七、八十年代拍摄的命运的捉弄(1974)、办公室的故事(1977年)和两个人的车站(1982),这三部电影被苏联观众誉为“激动人心的爱情三部曲”。其中前两部改编自当时上映的舞台剧。 梁赞诺夫的喜剧电影特征之一是多种影片样式的结合。如狂欢之夜便是音乐片和抒情喜剧的结合。梁赞诺夫认为:喜剧与其他影片样式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有利于更全面、更令人信服和更有成效地去反映生活的多样性,更深刻地去思考并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梁赞诺夫的喜剧观念源自对生活的理解。他说:“我在生活中发现了它,并把它搬上银幕。”因此,梁赞诺夫的喜剧片非常注重社会环境的真实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他总是在最真实的生活中寻找喜剧性的因素。他的喜剧片虽然也讲究情节和巧合,但是,他不象传统喜剧中的那些极尽巧合之能事,将故事建筑在情节编造、夸张、怪诞和动作设计上,他的喜剧片往往没有什么怪诞的细节和噱头,也没有漫画式的人物。相反,梁赞诺夫尽可能地使他的人物贴近现实生活,尽力使人物性格基调平凡化,使人物性格有较复杂的层次,以增强他们的现实性和可信性。 梁赞诺夫喜剧片的喜剧效果不是依靠误会和不协调,而是把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笑料。梁赞诺夫常常把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淡化经典喜剧所具有的假定性,使他遇到一系列难以置信但在生活中真的可能遇到的事情,从而挖掘出主人公隐藏在喜剧背后的真实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使主人公发生了奇妙的又令人信服的性格变化。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中男女主人公由争吵、敌意到理解、相爱的过程,那看似不可能的爱情故事,都是这种奇妙的性格变化的具体体现。总之,真实性与假定性结合,产生了梁赞诺夫独特的喜剧样式。有人称他的喜剧为“不纯的喜剧”或“生活戏剧”。 梁赞诺夫喜剧片的特征之二是鲜明的讽刺批判精神。面对传统保守的机制,他从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而是大胆针砭时弊,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反映社会弊端和阴暗面。梁赞诺夫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摘取那些具有时代气息和广泛社会批判意义的细节。比如,老马中对政府拖欠退休金和社会治安混乱的揭露;你好,小傻瓜!里对“俄罗斯新贵”现象的展示;狂欢之夜里对官僚作风无情的讽刺;残酷的罗曼史中对人性虚伪的鞭挞;两个人的车站中的倒买倒卖的列车员、黑市上投机倒把的暴发户、餐厅的服务问题等等。这是梁赞诺夫喜剧片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原因之一。 梁赞诺夫喜剧电影的特征之三是深刻的人文关怀。梁赞诺夫一向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具有鲜明的平民化倾向。他的影片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他们往往地位卑微,身处社会底层,为生计挣扎奔波,人生不如意或遭受着厄运,但又常常具有善良而热情的秉性,为了尊严不惜牺牲所有。梁赞诺夫曾说:“我所喜爱的喜剧主人公是正面人物。无私和天真是这个人固有的品质。他依照道德规范而生活,这些道德规范对他来说,就象空气那样自然。” 命运的捉弄(1974)、办公室的故事(1977年)和两个人的车站的主人公都是这类普通而美好的人。 观众是如此的熟悉这些人物,他就象是我们的邻居、朋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他所经历的生活也正是我们所经历的。因此,观众观看银幕上主人公的生活感同身受。梁赞诺夫从这些每天流经我们身边的生活里发现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东西,指给我们看,使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周围的生活竟有这么多可笑可叹的东西,值得深入思考。从梁赞诺夫的电影中,观众看到自身生活,深切感受到可贵的人文关怀。梁赞诺夫善于通过平庸繁琐的日常生活挖掘出普通人身上善良和坚毅的品质,表现出他们热情乐观的一面。观众随着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波折唏嘘不已。 梁赞诺夫擅于在悲哀的现实中传达美与向善的力量。他的喜剧片时而让人发笑,时而又催人泪下,属于悲喜剧。但是,他的影片并不悲观和绝望,总能让人触摸到那隐隐的希望,在面对艰难人生甚至一无所有的时候,鼓励着人们用笑来战胜忧伤。命运的作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是梁赞诺夫的代表作。这些电影的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往往地位悬殊,两人之间的爱情看似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故事总是从冲突中开始,然后从彼此理解到最后爱情的爆发,在幽默和平淡之中,两人最后走到一起。这种故事和人物设计的模式,有些类似好莱坞的“神经喜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好莱坞“神经喜剧”营造的是梦幻的爱情故事,结尾是脱离现实的大团圆,梁赞诺夫描写的爱情故事却是植根于真实的生活。梁赞诺夫的结局都是含蓄的开放性的,他给予生活中孤独的中年男女善良美好的祝福,影片在幽默诙谐中含有深深的寓意。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梁赞诺夫喜剧电影的精彩绝伦的对话,处处流露出诙谐、机智和幽默。它们既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极富个性色彩。尤其是隽永含蓄的潜台词,更耐人寻味。幽默的台词令我们发笑,但在笑声里,我们体味到人生的苦涩。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和局限,梁赞诺夫的电影中难免带有特定时代的标记。但是,他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挖掘和认识、对个人幸福的关注、对爱情的歌颂等等永恒的主题,非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被过时,反而因岁月的洗礼而益久弥新。弗拉基米尔缅邵夫1基本资料姓名: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外文名: Vladimir Valentinovich Menshov (本名) / 性别: 男星座: 处女座出生日期: 1939-09-17职业: 演员 / 导演 / 编剧 / 制片2主要作品 Nochnoy dozor 3 (2007) .Geser守日人 Dnevnoy dozor (2006) .Geser守夜人 Nochnoy dozor (2004) .Geser 32oe dekabrya (2004) .Yuri Ivanovich Diversant (2004) .Kalyazin Moskva. Tsentralnyy okrug (2003) Spartak i Kalashnikov (2002) Posledniy geroy (2002) .Host (Season 5) 神仙也羡慕 Zavist bogov (2000) .producer 神仙也羡慕 Zavist bogov (2000) Lyubov zla (1999) .producer 8 $ (1999) .Spartak Kitajskij serviz (1999) . Dosye detektiva Dubrovskogo (1999) .General prosecutor Shirli-Myrli (1995) .Russian President Shirli-Myrli (1995) Kuryer (1987) .Guest on Katya's birthday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Moskva slezam ne verit (1979)3获奖情况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en Pyramid(提名) Zavist bogov (2000)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1980)4作品介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苏联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切尔内赫编剧,缅绍夫导演,阿莲托娃主演。198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5相关资讯曾获得第5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苏联影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将拍摄续集。该片导演弗拉基米尔缅绍夫确认了这一消息。缅绍夫表示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剧本,至少要半年以后才能敲定所有细节。缅绍夫表示,续集的主要情节将围绕25年后主人公的儿女相遇展开。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扮演女主人公卡佳女儿的尤利娅缅绍娃确认出演续集,其他人选尚未确定。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善于经营影像,用出色的画面来叙事传情,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失声琴(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令他扬名国际。个人荣誉编辑马斯楚安尼主演的黑眼珠是许多影迷们对米哈尔科夫影像魅力注意的开始,91年蒙古精神(Urga)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5年的烈日灼身更一并将他推上事业最高峰,该片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奥斯卡拿到最佳外语片大奖,并于同年获邀担任柏林影展评审团主席。在得到更多的荣誉与赞许后,米哈尔科夫放慢了故事片创作的脚步,而于1993年推出了两部纪录片:回忆契诃夫与安娜。其中后者是米哈尔科夫拍摄的大女儿安娜米哈尔科娃从6岁到18岁成长经历,时间跨度长达十二年,影片获突尼斯儿童电影节金奖。2个人生平编辑显赫家世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米哈尔科夫的小学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专门学校度过的。八年级时转入一所普通中学,同时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演员班学习。早年从艺14岁初涉电影,米哈尔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级作业中拍了一个女人离去的镜头。当时安德烈刚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拍年级作业时,因女演员临时不在现场,便急中生智,让跟他前来看怎样拍摄电影的弟弟米哈尔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摄离去的背影。从那以后,米哈尔科夫开始进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经常参加安德烈的同学聚会,聆听刚刚迈进艺术殿堂的年轻人: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乌尔班斯基、古拉亚等对艺术的高谈阔论,为他们跑腿买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前苏联电影界的著名人物。与电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尔科夫中学毕业时便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演员。米哈尔科夫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演员班和瓦赫塔戈夫剧院的史楚金戏剧学校表演专业学习。1963年米哈尔科夫背着家庭考入史楚金戏剧学校。入学前,他已经在格奥尔基达涅里亚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讨人喜欢的小伙子地铁建设者柯里亚一角。在史楚金戏校学习期间,米哈尔科夫因继续参加影片呼应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摄,从而违反了学校不许学生拍片的规定,被迫退学,但很快便考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直接插入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的二年级班学习导演(米哈伊尔罗姆也是米哈尔科夫哥哥的恩师)。学习期间,先后在贵族之家(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红帐篷、曼舒克之歌、万尼亚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尔科夫很快步入苏联戏剧和电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摄完成毕业作品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后,米哈尔科夫顺利地从国立电影学院毕业。随后,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很快获得独立拍片的资格。然而,当他完成第一部长片的案头工作就要投拍时,却突然应征入伍。这一举动源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党委会。会上讨论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时,也提到了米哈尔科夫。听到这一消息,米哈尔科夫主动报名参军(前苏联是义务兵役制),一周后,便到了远离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岛的海军舰队,在核潜艇上当了一名水兵。尼基塔米哈尔科夫(16张)开始执导1968年米哈尔科夫导演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1970年,作为毕业作品,他导演了短片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1974年导演和编剧了自己第一部故事长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影片大胆创新,运用风格化电影语言,采取新颖的电影手法与技巧,一开始便确立了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理念。初获认可1976年,米哈尔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为他确立了国际声誉。其中对浪漫理想与政治现实碰撞的描绘、精致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机智”获得了赞誉。米哈尔科夫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影片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接下来,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强化了与契诃夫的联系。影片主要基于契诃夫的第一个剧本普拉东诺夫和其他几部小说改编而成。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在圣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罗伦萨等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进一步扩大了米哈尔科夫在西方的影响力。1979年的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改编自伊万冈察洛夫被誉为“俄罗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的名著奥勃洛莫夫。这部影片浓厚的俄罗斯韵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睐,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此时米哈尔科夫开始暂时搁置起对历史的追述描摹,通过历史题材间接探讨“现代性”转而与现实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个夜晚,米哈尔科夫颇为有效地捕捉了苏共二十大召开时的时代气氛,基本采用室内剧的形式,以心理刻画见长。同年,他还是哥哥的史诗片西伯利亚叙事曲中扮演角色。米哈尔科夫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标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关于善与恶的交谈,是对妨碍我们生活的人与事的直接揭露。为此,他连续拍摄了亲戚(1981年)和没有证人(1983年)。亲戚从城乡差异、冷漠的人际关系、爱与亲缘关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亲情“主题。没有证人采用了与五个证人相近的戏剧风格,是一部纯粹的室内剧,通过离异夫妻一夜的对话,对人性进行了层层剖析。3导演作品编辑敌中有我,我中有敌 Svoy sredi chuzhikh,chuzhoy sredi svoikh (1974)爱情的奴隶 Raba lyubvi (1976)一首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 (1977)欧布罗莫夫Oblomov (1979)五个夜晚Five Evenings (1979)亲戚Rodnya (1981)没有证人Without Witness (1983)黑眼睛Oci ciornie (1987)蒙古精神Urga (1991)安娜成长篇Anna: From Six Till Eighteen (1993)毒太阳Burnt by the Sun (1994)西伯利亚理发师The Barber of Siberia (1998)十二怒汉12 razgnevannyh muzhchin (2007)愚蠢的肥兔子Fat Stupid Rabbit(2007)雷贝格与塔尔夫斯基:;的反面Rerberg and Tarkovsky. The Reverse Side of Stalker (2008)毒太阳2Burnt by the Sun 2(2010)4作品评价编辑黑眼睛1987年,米哈尔科夫另一部里程碑式作品黑眼睛,又使他回到了他所热爱的契科夫作品。影片以契科夫的带哈巴狗的女人为基础改编而成,意大利影星马尔切洛马斯特罗尼亚扮演了一个建筑师,讲述自己当年同一个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女人之间的浪漫故事。马斯特罗尼亚精湛的表演使他获得第4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同时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黑眼睛是米哈尔科夫第一部获得外国投资的影片。之后,他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即“3T”公司,由“创作”、“劳动”和“合作”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从事电影的制作和放映。米哈尔科夫之后的几部电影均由该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出品。套马竿米哈尔科夫1991年拍摄了套马竿,影片在中国内蒙古草原拍摄,画面精美,考察记录了边缘地区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其人类学价值可堪与弗拉迪哈的北方纳努克相媲美。影片获得当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米哈尔科夫再一次到达颁奖典礼现场,遗憾的是败在印度支那手下,未能获奖。安娜:618岁1993年,米哈尔科夫拍摄了回忆契柯夫和安娜:618岁两部纪录片,凭借安娜:618岁获得第三届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该片在记录安娜成长过程的同时,穿插了大量时政纪录片片段,展现了这十三年间苏联、俄罗斯政治风云的变幻,通过女儿的成长表现历史对个人的影响。烈日灼人米哈尔科夫电影艺术的辉煌胜利可以说在1995年到来。当烈日灼人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他和8岁的小女儿成了典礼的中心,他激动地将将女儿举到了头顶,留下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米哈尔科夫清楚地表明,他把奥斯卡看作“成功”的标志,尽管烈日灼人之前在艺术声望更高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有了奥斯卡的光环,米哈尔科夫轻松地同索尼影片公司签定了烈日灼人在北美的放映合同。这部赢得评论家强烈赞扬的影片在加拿大和美国获得了超过两亿美元的票房。西伯利亚的理发师1998年米哈尔科夫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视觉盛宴”,即号称俄罗斯版乱世佳人的史诗巨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它创造了俄罗斯电影的奇迹。米哈尔科夫本人指出:“该公司付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努力制作了一部世纪之交俄罗斯全景式故事片。影片围绕一个军官学校士官生经历了爱情、背叛、嫉妒、竞争、决斗等各种磨难,但仍保持对祖国的热爱及根生蒂固的尊严,这是当代人以基本丧失却有待恢复的品质。”这一部融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爱情史诗巨片,既吸纳了美国商业片的诸多技巧,又葆有俄罗斯文化传统及其艺术电影叙事的基因,同时呈现出米哈尔科夫电影迷人的个性。影片耗资4600万美元,由一个国际化团队打造,体现了米哈尔科夫在全球化语境中开拓民族电影发展道路的尝试,把高水准的艺术精品推向世界时市场,但它却遭到国内众多媒体和影评人的炮轰。5导演特色编辑作为导演米哈尔科夫受到欢迎有多方面因素,与同时代的其他俄罗斯电影导演不同,米哈尔科夫的电影既不是塔科夫斯基、索科洛夫式的个人独白,也不是对好莱坞的消极模仿,而是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达到国际性与民族性,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米哈尔科夫也没有放弃表演生涯,不时在诸如呼应曼舒克之歌红帐篷两个人的车站,残酷的罗曼史以及他自己的影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爱情的奴隶亲戚烈日灼人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扮演角色,从而确立了自己“演员导演”的声誉。米哈尔科夫说他在拍摄现场即兴创作,“就像伯格曼那样,也就是说,在长期精心的安排之后我能提供给摄制组、特别是演员的只有他们所需要的自由。我发现无法为一部电影准备一个完整的蓝本。一部分原因是我无法确定我想做的是否正确,另一部分原因是电影永远是有生命的,我需要时常确认这一点。与其是要去制作电影,毋宁说那是发生在我和电影之间的事情,其产物是影片。”6近年动向编辑2005年9月,米哈尔科夫暂时离开影协领导岗位,休假拍摄烈日灼人的续集烈日灼人2。2005年米哈尔科夫受第58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担任该届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2007年米哈尔科夫新作12怒汉入选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它是一部翻拍经典的影片。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东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与陈凯歌同获)。7电影之外编辑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昨日宣布,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将出任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1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2013年4月16日至23日在京开幕,本届电影节首次增设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将颁发10个奖项。组委会此前透露,评委会成员有7人,将由国际知名导演、演员、编剧构成。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主席米哈尔科夫三度担任苏联及俄罗斯电影委员会主席。1992年米哈尔科夫成为俄罗斯文化基金会主席团成员,1993年被推选为该基金会总裁至今。1995年米哈尔科夫成为全世界俄罗斯大教堂主席团成员,同年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总主教)阿列克西授予米哈尔科夫俄罗斯东正教最高奖谢尔盖拉多涅日斯基一级奖章。也是在这一年,米哈尔科夫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俄联邦委员会成员。同年莫斯科大学校长维克托萨多夫尼奇给米哈尔科夫颁发了莫斯科大学奖章。1998年米哈尔科夫被推选为俄联邦电影协会主席,2005年第三次连任。作为俄影协主席,米哈尔科夫自然而然地成为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总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从2000年起,莫斯科电影节改为每年举办一次,此前两年举办一次,真正地接近了“A”级电影节。如今,参加莫斯科电影节的世界著名导演和演员越来越多,电影节参赛和展映的影片水平越来越高。用一位评论家的话说,电影节不再是萎靡不振的“自己人”的聚会,而是真正的世界A级电影节。担任影协主席期间,米哈尔科夫成立了专门向美国奥斯卡推选影片的俄罗斯“奥斯卡”委员会,创办了俄罗斯电影艺术科学院,设立了俄罗斯电影“金鹰奖”,并加入欧洲艺术科学院。2004年,米哈尔科夫获得意大利国家授予的大十字骑士奖章及奖金。2005年11月23日,他又获得俄罗斯最高社会奖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劳动和祖国”勋章。米哈尔科夫从事电影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然而,“枪打出头鸟”,当他处在事业的顶峰时也引来不少人的嫉妒、争执甚至反对。尤其是在影协的工作,因经济问题发生的一些冲突,多年来的创作合作者伊勃拉吉姆别科夫(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编剧)与他分道扬镳;而“金鹰奖”与已经存在的 “尼卡奖”出现竞争的局面也使梁赞诺夫和他分手。过多的社会工作无疑也影响了他自己的创作。8私人生活编辑米哈尔科夫的私人生活就如同他的电影一样多姿多彩。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名鼎鼎的女演员Anastasiya Vertinskaya,他们于1967年3月6日。他们的第一个儿子Stepan Mikhalkov,出生于1966年9月。第二任妻子Tatyana曾是名模特,他们有三个儿女,分别是Artem (born December 8,1975) and daughters Anna (born 1974) and Nadya (born September 27,1986)。Anna是纪录片安娜成长篇的主角,而Nadya在烈日灼人中出演小女儿。9琐闻趣谈编辑杰克尼克尔森看完1976年的爱情的奴隶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2005年10月21日,在米哈尔科夫60岁生日之际,总统普京不仅发了贺信,还亲自到米哈尔科夫家表示祝贺。贺信对米哈尔科夫的创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说道:“您,具有鲜明而非同寻常的思想的人,富有才华而慷慨大度的人,这些年来成果累累。作为一位杰出的,集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的专业人才,您通过电影成功地体现了自己丰富的潜力。您的影片具有幸福的命运,它们获得各种最具威望的奖项,观众熟悉并喜欢它们。您的富有责任的公民立场,积极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受到真诚的尊重。”普京到米哈尔科夫家里时送给米哈尔科夫一幅画有教堂风景的画,并祝酒说道:“我和俄罗斯成千上亿的人一样,喜欢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喜欢他的创作,喜欢他本人。他是我们的偶像之一。当然,他出身于俄罗斯最大的艺术创作之家,但是,他做的一切都是他本人做的。这正是他获得所有胜利的主要长处。”在其生日之际,普京还签署总统令,“因对祖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因多年来的创作活动”授予米哈尔科夫“对祖国贡献二级勋章”。俄罗斯各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谈话,对米哈尔科夫表示祝贺。10获奖情况编辑2008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Audience Award12怒汉:大审判(2007)2007威尼斯电影节 Special Lion威尼斯电影节 Golden Lion(提名)12怒汉:大审判(2007)2005Yerev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终身成就奖Polish Film Festival(Jury Prize)不受欢迎的人(2005)1999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Town of Karlovy Vary AwardHonfleur Festival of Russian Cinema 最佳男演员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991)1996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提名)烈日灼人(1994)Montral World Film Festival Grand Prix Special des AmriquesArgentine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Best Foreign Film (Mejor Pelcula Extranjera)(提名)烈日灼人(1994)1994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烈日灼人(1994)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烈日灼人(1994)戛纳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烈日灼人(1994)1993独立精神奖 Best Foreign Film(提名)蒙古精神(1991)Fantasporto 最佳影片(提名)蒙古精神(1991)1992凯撒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蒙古精神(1991)1991威尼斯电影节 Golden Lion蒙古精神(1991)威尼斯电影节 OCIC Award蒙古精神(1991)1989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最佳非英语对白电影(提名)黑眼睛(1987)1988凯撒奖 最佳外语片(提名)黑眼睛(1987)1987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黑眼睛(1987)1983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Non-Competition没有证人(1983)1977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Golden Seashell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7)塔尔科夫斯基塔尔科夫斯基生于1932年4月4日,1986年12月28日因肺癌逝世于巴黎。中文名塔尔科夫斯基外文名Andrzej国籍俄罗斯出生地俄罗斯出生日期1932年4月4日逝世日期1986年12月28日职业导演毕业院校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主要成就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代表作品小提琴与压路机等目录1基本介绍更多译名更多名字2生平简介早年电影之路流亡3作品作品介绍作品年表4特点影像思想信仰艺术真实主题诗意乡愁5其它相关塔尔科夫斯基语录老塔在中国的影响1基本介绍编辑更多译名安德里塔柯夫斯基、安德列塔科夫斯基、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塔可夫斯基更多名字Andrzej、Andrei Tarkovski、Andrei Arsenevich Tarkovskii、Andrei Tarkovskij、塔神像A. Tarkovsky 、Andrey Tarkovsky2生平编辑简介俄罗斯导演,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82年脱离苏联。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我要时间在银幕上以庄严的方式流动。”“对我而言,选择艺术是被艺术的天职所桎梏。”“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几乎没有一位导演能象塔尔科夫斯基那样在镜头里如此深刻地寻找灵魂,并赋予人类以特别的关怀。塔尔科夫斯基,这位来自俄罗斯的电影诗人,一生拍片不多,但每一部都倾注了常人难以相信的救赎精神。在1986年塔尔科夫斯基去世后的十多年里,整个世界影坛对他的关注与评价超过了任何一位电影大师。伯格曼这样评价塔尔科夫斯基:初看塔尔科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堂奥,而他却能够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我认为塔尔科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早年童年居住的房子后来成为他思乡的一个可靠的道具,而最终在牺牲里复原,并随着主人公点火而燃烧。塔尔科夫斯基的父亲Arseniy Tarkovsky是俄罗斯的著名诗人,受其父影响,塔氏的电影里充满了诗意。早年曾学音乐和阿拉伯语。电影之路1954年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VGIK)导演系学习,受教于著名导演罗姆(Mikhail Romm)。1961年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Katok i skripka。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1962年执导的伊万的童年Ivanovo detstvo ,从儿童的角度看战争,诗情洋溢,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作者因而成为国际知名导演。1965年拍了俄罗斯画家鲁勃廖夫的传记片安德烈鲁勃廖夫Andrey Rublyov ,1969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国际影评人奖,但因有借古喻今之嫌,在国内直到1971年才允许上映。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鲁勃廖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72年,完成飞向太空Solyaris ,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75年,完成镜子Zerkalo ,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1979年,拍摄潜行者Stalker ,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流亡1982年开始移居国外1983年,在意大利完成乡愁Nostalghia ,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1986年,在瑞典完成牺牲Offret,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柯夫斯基病逝巴黎。3作品编辑作品介绍塔尔科夫斯基和许多艺术家一样充满了矛盾:这是一个曾经对苏联电影当局作过“认真、深刻”检讨的人,这是个在威尼斯赢得“金狮奖”后回过头来蔑视自己的人,这是个四处给总统、首相和政要们写信求援予以艺术自由的人,这是个不得不低三下四向瑞典女制片人索求低微片酬的人,这是一个才华横溢每部作品都引起轰动生前生后都饱享盛名的人,这也是一个终其一生虽然有无数想法却只落实了8部电影的人。除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苏联的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塔尔科夫斯基迂回、隐忍、私人化的风格。处在那种封闭、保守、传统的环境里,一个艺术家要想不发疯,只有以梦想作为自己的灵魂出口。从这一点看来,塔尔科夫斯基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他那并不隐秘的梦想。在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只有46分钟的毕业短片里,影片的最后一场,小男孩坐在桌前,呆呆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那影像慢慢变得模糊,突然之间,激越的音乐响起,镜头以小男孩的主观视点移下楼梯,转切俯瞰视点中落满鸽子的空阔广场,小男孩追上工人开动的压路机坐上去,压路机驶过广场,鸽群飞了,压路机渐渐驶出广场,三两只鸽子落下来,伴随柔美的小提琴声,剧终在梦想里,小男孩得到自由,就像天空中的鸽哨,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吹响。在伊万的童年里,伊万活在两个世界里,而梦代表着那个理想化的、愿望中的、亮丽的世界,在我们看来,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本影是多么理所当然啊,然而这个主观世界跟影片中的现实世界完全对立,就像正片和负片,交替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影片的情绪张力和思想张力。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为当局理解,认为太晦涩,然而一放映就引起观众的轰动,他们真正地看到了一部诗意的电影,他们有自己的感受!随后的安德烈鲁勃廖夫里,安德烈鲁勃廖夫背负着十字架,走上雪中山坡。全片唯一的这场“梦”是影片的核心。正如塔尔科夫斯基所说,在这样一个世界,人类应该建造金字塔。索拉里斯里也有一个梦,凯文在睡梦中见到了他的母亲,他喃喃地呓语着“妈妈”。“妈妈”不仅是妈妈,更是地球,大地,根。对妈妈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对良知的呼唤,唤醒良知是把握时间的唯一途径。作为塔尔科夫斯基的自传镜子中出现了最多的意象繁多而独特的梦:风掠过夜色中幽幽的草地;天花板上掉下了大片的白色泥灰;蒸腾的水汽中,父亲为母亲浇水洗头发;年轻时的母亲悬躺于床的上空;伊格纳特为酷肖诗人阿赫玛托娃的妇女读普希金致恰达耶夫的书信;不断重现的一只烤火的手种种的幻想和回忆曾经在多少人心灵里出现?又有多少人心里的小提琴因此被“砰”地一下拨响?在潜行者里,在一汪死水中,潜行者梦见了水底的景象:水藻、注射器针头、游动的鱼、枪,还有一只盘子,盘子上绘着耶稣的圣像。这个长而缓慢的俯拍镜头起于潜行者紧闭双眼的头部特写,止于一只手的特写。宗教色彩浓厚的背景音乐里,一个女人讲述着圣经里耶稣受难后人间出现的神异的末日般的景象。这个梦里散发的神性让人似乎受过一场洗礼。乡愁的最后一场里,主人公格萨柯夫持烛而死。跟伊万的童年一样,死亡是“梦”的通道:意大利的教堂空地间,出现了俄国的房舍。格萨柯夫静静地坐在房舍前在塔尔科夫斯基的天鹅挽歌牺牲里,在玛丽亚家里,亚历山大与玛丽亚相见。玛丽亚帮亚历山大洗去了手上的淤泥,抚慰他,帮他脱去衣服,相拥着躺到床上。这个时候,床升起在空中,慢慢地旋转,神迹出现在他们眼前。在东方的政治与西方的商业间挣扎是塔尔科夫斯基无法抵抗的命运,然而,正如牺牲里父亲走后,儿子开始日复一日地为枯树枝浇水一样,拯救和信念总是会越过重重障碍,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延续。(魏保珠)作品年表1960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1962完成伊万的童年同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66完成安德烈鲁勃廖夫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1972完成索拉里斯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74完成镜子受到有关部门的封杀,当时未能广泛公映1979拍摄潜行者被公认为他的所有电影中最晦涩难懂的一部1983在意大利完成乡愁同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1986在瑞典完成牺牲,同年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国际影评人奖和教会评审团奖。拍摄牺牲之前,他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就在这一年岁尾,塔尔科夫斯基病逝巴黎。4特点编辑影像极端长镜头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影像。思想信仰表达人类对于理想的渴望,并突出一种自我奉献的精神,这是塔尔科夫斯基一贯的企图。塔尔科夫斯基认为:信仰是唯一可以使人得救的方法艺术真实塔尔科夫斯基在解释“真实”的时候说:“一部作品要真正忠实于人生,必须于精确描述事件的同时又忠实传达了感情。”为准确地澄清论点,他花了一些笔墨来讨论“场面调度”的观念。导演在调度场面的时候,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整部影片不会落得造作和虚假?关键是要观察生命本身,而非透过一些为了表演和银幕表现才营造出来虚伪空洞的陈词滥调。主题如果说在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寻找一个主题的话,那么只有时间。他是深入思考时间问题的伟大导师,“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塔尔科夫斯基终生迷恋的最为集中的主题就是时间。“如同一位雕刻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内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它一片片的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电影创作者,也正是如此:从庞大、坚实的生活实践所组成的大块时光中,将它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只留下成品的组成元素,确保影像完整性之元素。” 塔尔科夫斯基认为人们看电影的目的就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他去看电影是为了获得人生经验;没有任何艺术像电影这般拓展、强化并且凝聚一个人的经验不只强化它而且延伸它,极具意义地加以延伸。这就是电影的力量所在,与明星、故事情节和娱乐度毫不相干。诗意塔尔科夫斯基偏爱的是那种“外表看似沉滞,内里却充满了爆炸性情感的人”。也许是由于父亲是诗人的缘故,塔尔科夫斯基对诗这一艺术形式似乎情有独钟。他说:“我发现诗的联接、逻辑在电影中无比动人;我认为他们完美地让电影成为最真实、诗意的艺术形式。”塔尔科夫斯基对于诗的熟悉程度和理解能力是超乎于凡人的,也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他追求一种开放人的思考逻辑来组合电影素材。他以诗的推理过程,让观者能够自主、切身地感受出一种流动的逻辑。“当我谈论诗的时候,我并不把它视为一种类型,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所以诗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指南。”塔尔科夫斯基以一种艺术家特有的诗意诠释对于生命的忠实,在他看来,我们的生活形式要比自然主义所认定的要诗意得多。乡愁塔尔科夫斯基将个人的怀乡情绪与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人类的精神与现实处境统一在一起。塔氏电影中“根”的主题与他后来漂泊在西方有关。他自己说“极其真切的乡愁在乡愁开拍前占据了我的灵魂,直到永远。”5其它相关编辑塔尔科夫斯基语录-基督精神和电影具有同一性,电影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教堂。-艺术家应当承担近似上帝的使命,艺术创造不是自我表达或自我实现,而是以自我牺牲创生另一种现实、一种精神性存在。-人间的罪恶越多,创作的根据就越充分。-以美的形式出现的真实是难以捉摸的,它不可能被破译,也无法用语言来解释。我觉得,人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生活,生活在追求真实的道路上。这就是人为什么要创作的原因。-写巴赫、列奥纳多和托尔斯泰的书数以千计,但最终没有任何人能解释任何东西。老塔在中国的影响1.塔尔科夫斯基成为国内众多文艺青年膜拜的神祇,他们大多散布在时光网,豆瓣网以及现象网。2.老塔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电影爱好者和死磕者的护身符保护伞。3.研究老塔已成为学院派研究理论的一个基本标准,无老塔,不理论。4.老塔让鲁小迅同学在黯淡的日子里怀着希望与信心,沉默的点燃自己。这是流亡他乡的塔可夫斯基告别世界的遗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苏联故事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切尔内赫编剧,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导演,阿莲托娃主演。198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详细剧情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剧照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作一次拼搏,便决定留在莫斯科找个职业,继续准备考试。她在一家金属服饰厂找到了工作,闷闷不乐的回到集体宿舍,她和两个朋友玛丽娅和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油漆工玛丽娅是那种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个男朋友尼古拉,也是个工人。面包工柳德米拉则性格热情、开放,但她有虚荣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个“头彩”,取得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爱结交名流。一次吉教授一家去度假,请卡捷琳娜帮助照看家。当她约柳德米拉一起走进教授家时,她们为这高级知识分子考究的住宅惊果了。柳德米拉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这里举办个晚会,邀请文艺界和体育界的名流。自然,她们要扮成教授的女儿,出面招待。晚会那天,在客人中有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他是电视台摄影师拉奇柯夫。拉奇柯夫迷上了漂亮的“教授小女儿”卡捷琳娜,对她大献殷勤,请她去电视台拍镜头,还请她到自己家中作客,这一切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卡捷琳娜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船舶车辆运输服务代理合同
- 2025版建材城商铺租赁合同违约责任及赔偿条款范本
- 2025年度电子产品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
- 2025版整车运输项目合作协议书
- 二零二五版上海市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农业技术支持人员劳务雇佣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母婴用品店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
- 二零二五年电商品牌授权代理合作协议书
- 2025版电脑外设维修与兼容性检测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IT企业网络安全程序员聘用合同样本
- 公司宣传工作管理办法
- 2024年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智能安全帽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济南海川小升初数学试卷
- 铁路职业道德课件教学
- 2025年安全生产半年总结
- 超声诊断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 初高中衔接词-1600 词
- 2025年高考真题-生物(河南卷) 含解析
- 加油站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雕塑在数字艺术中的创新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