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1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3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4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性病学总结第1章 总论1、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1 面积:成人约1.5m2 ,新生儿约0.21m2 2 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 3 厚度:约0.54mm(除皮下组织),存在较大的个体、年龄和部位差异;最薄约0.5mm ;最厚达34mm ; 表皮厚度平均0.1mm2、 表皮:组织学上属复层扁平上皮1. 表皮主要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外胚层分化;黑素细胞外胚层的神经嵴; 朗格汉斯细胞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 梅克尔细胞2.试述表皮各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特征。 基底层细胞:位于表皮最下层,是一列圆柱状细胞,长轴垂直,排列整齐,似栅栏状,胞浆嗜碱性,核卵圆形,含不等量黑色素。 棘层细胞: 多角形,48层,有棘突(桥粒)相互连接,细胞间隙内组织液流通,愈近表皮层愈扁平。 颗粒层细胞:24层,扁平或梭形,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透明层细胞:扁平无核,仅23层,细胞界限不明显,HE染色切片内为无色透明。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 角质层细胞: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50层;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角蛋白角质 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于脱落。3.基底层的代谢特点: 基底层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4.黑素合成部位:电镜下可见黑素细胞胞质内含有特征性黑素小体,为.黑素合成部位。 5. 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桥粒结构的破坏可引起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相互分离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肤附属器与真皮之间;血管周围6. 基底膜带的概念和组成是什么?基底膜带(也称基底膜)是连接表皮与真皮的结缔组织,位于表皮与真皮交接处。在电镜下,基底膜可分为四层:胞膜层:即基底细胞真皮侧的细胞膜,厚约8nm,有半桥粒结构。透明层:位于基底细胞膜与致密板之间,厚约3540nm的电子透明带,其中可见与半桥粒附着平行的厚约79nm的 基底细胞致密板。致密层:为厚约3545nm的电子致密带,是真正的基底膜。致密下层3、 真皮1. 真皮组成:(由浅入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胶原纤维(大多为型纤维);(2)网状纤维(型胶原);(3)弹力纤维(弹力蛋白和微原纤维);(4)基质(蛋白多糖);(5)细胞(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真皮树枝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嗜色素细胞等)四、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皮下脂肪层;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小汗腺和顶泌汗腺等5、 皮肤附属器1.皮肤附属器是由表皮衍生而来,包括毛发和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汗腺及甲。1 毛发与毛囊:毛发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位于皮肤以外的部分称毛干,位于皮肤以内的部分称为毛根,毛根末端膨大部分称为毛球,毛球下端的凹入部分称为毛乳头,包含结缔组织、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为毛球提供营养。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组织学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由漏斗部和峡部组成,下段由茎部和球部组成。2 皮脂腺:属泡状腺体,由腺泡和短的导管组成。一般开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头、面及胸背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3 小汗腺:属单曲管状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开口于汗孔。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以足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4 顶泌汗腺:属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通常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入口的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等。顶泌汗腺的分泌活动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5 甲:由多层紧密的角化细胞构成。甲各部分的上皮下面的真皮中富有血管,乳头层中尤其丰富。甲床没有汗腺和皮脂腺2.毛发:80毛发处于生长期 正常人每日脱落约70100根头发,同时有等量头发再生 头发生长速度:0.270.4mm /天6、 皮肤的功能(1)屏障功能:物理损伤的防护;化学性刺激的防护;微生物的防御作用;防止营养物质的丢失(2)吸收功能 (3)感觉功能 (4)分泌和排泄功能 (5)体温调节功能 (6)代谢功能 (7)免疫功能7、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 原发损害与继发损害 (1)原发性损害:是皮肤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早期损害,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最大。斑疹,为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直径小于1cm,无隆起或凹陷,看得见而摸不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偶有少量细小鳞屑丘疹,局限性隆起的实质性损害,直径小于1cm,主要位于表皮和真皮层,有表皮或真皮细胞增殖,代谢产物聚集或炎症细胞浸润所致,丘疹表面光滑或粗糙,呈圆形卵圆形,顶部尖形平坦钝圆乳头状,颜色有白色黑色黄色等。斑块:隆起的扁平损害,直径大于1cm,表面光滑或粗糙,中央可有凹陷,常为丘疹扩大或融合而成,见于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银屑病等风团,真皮浅层水肿所致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性损害,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呈淡红色或白色,周围有红晕,边界清楚但不稳定。常突然发生,伴有瘙痒,多在数小时内消退,之后不留痕迹,见于荨麻疹等水疱和大疱:含有液体的局限性隆起损害,可直接发生或由丘疹发展而来,直径0.5为水疱,大于0.5为大疱。水疱呈圆形或尖形,大疱为圆形或卵圆形,疱液清亮(血清)浑浊(白细胞)或血性(红细胞),后者为血疱。表皮内水疱多为松弛性,壁薄易破,如天疱疮,表皮下水疱多为张力性水疱,壁厚不易破,如类天疱疮脓疱,为含有脓液的局限性隆起损害,周围常有红晕,多由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为无菌性脓疱,脓疱常为毛囊性,即白细胞在扩张的毛囊漏斗中聚集,一般称为毛囊炎;非毛囊性脓疱位于角质层下或棘层内,如脓疱型银屑病等结节:可触及或隆起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常累及真皮或皮下组织,可由表皮细胞增殖/真皮和皮下组织炎症细胞或肿瘤细胞浸润或代谢产物沉积所致,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大于2的结节为肿块或肿瘤。分为表皮结节,表皮-真皮结节,真皮-皮下结节,真皮,皮下囊肿,为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液体,细胞及其产物)的囊状损害,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呈圆形或椭圆形,触之有弹性,可隆起于皮面。 (2)继发性损害:由原发性损害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鳞屑:指角质层呈片状聚集或脱落,其大小厚薄形状和色泽不一浸渍,指皮肤角质层吸收过多水分后出现的皮肤松软发白起皱,摩擦后表皮易脱落,见于浸渍糜烂型足藓。糜烂,表皮或黏膜上皮缺损后显露的红色湿润面,表面常有渗出或结痂,多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剥脱所致,愈后不留瘢痕;溃疡,深达真皮或更深部位的皮肤黏膜缺损,多由感染,外伤或恶性肿瘤所致,大小形态不一,深浅,愈后常留瘢痕。裂隙,指累及表皮或真皮的线状裂口,多因皮肤干燥或慢性炎症引起皮肤弹性减弱,加之外力牵拉所致。好发于掌跖,口角等,走向与皮纹一致,伴有疼痛出血。抓痕,指累及表皮或真皮浅层的点状或线状缺损,常由搔抓或摩擦所致,表面有渗出结痂脱屑,周围有红晕,愈后不留瘢痕痂,由皮损表面的浆液,脓液,血液脱落细胞和微生物碎屑等干涸后凝结而成,浆液性痂呈黄色,脓痂黄绿色,血痂暗红色瘢痕,新生结体组织取代真皮或深部组织缺损,为正常修复过程所致。表面光滑,表皮菲薄,缺乏皮肤和附属器,早期粉红色后期白色萎缩,退行性变化所致皮肤变薄,可累及表皮真皮或皮下组织。A表皮萎缩为表皮细胞数量减少所致,常伴有真皮病变,表现为表皮变薄,半透明,皮下血管清晰可见,表面有细皱纹呈羊皮纸样,正常皮纹消失;B真皮萎缩系真皮结缔组织减少所致,常出现局部皮肤凹陷,皮纹存在或消失;C皮下组织萎缩时皮纹正常,凹陷明显苔藓样变,是反复搔抓或摩擦引起的表皮和真皮局限性增厚,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皮沟加深,皮脊隆起,呈树皮样外观,多见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2.皮损类型及描述:(1)皮肤原发损害: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和大疱;脓疱;囊肿(2)皮肤继发损害: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表皮抓破即抓痕;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3.糜烂与溃疡有何区别?糜烂为局限性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形成的湿润创面,常由水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处表皮脱落所致。基底部较清洁。因损害表浅,基底层细胞仍存在,故糜烂愈合较快且愈后不留瘢痕。溃疡为局限性皮肤或粘膜缺损形成的创面,可达真皮或更深位置。其基底部常有坏死组织附着,边缘可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皮肤。因损害常破坏基底层细胞,故溃疡愈合较慢且愈后可留有瘢痕。4. 如何区别结节和丘疹?丘疹为局限、充实、隆起的浅表性损害,直径小于1厘米,其病变通常位于表皮或真皮浅层。而结节为局限、实性、深在性损害,病变常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隆起于皮面,亦可不隆起,需触诊方可查出,触之有一定硬度或浸润感。5.何谓同形反应?常见于哪些疾病?又称为Koebner现象,指外观正常的皮肤在各种刮伤、抓伤、针刺、注射、涂抹性质强烈的药物等刺激下,发生与原发皮疹相同的皮损。常见于银屑病、扁平苔藓、扁平疣等。6.玻片压诊检查如何操作与判断结果?将玻片压迫在皮损上至少15秒后,红斑会在压力下消失;出血斑、色素沉着斑不消失;寻常型狼疮的结节被压迫后出现特有的苹果酱颜色。7.什么是皮肤划痕征?在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划过,可能出现以下三联反应,称为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划后3-15秒,在划过处出现红色线条,可能由真皮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所致;15-45秒后,在红色线条两侧出现红晕,此为神经轴索反应引起的小动脉扩张所致;划后1-3分钟,划过处出现隆起、苍白色风团状线条,可能由组胺、激肽等引起水肿所致。8.棘层松解症:又叫尼氏征,是某些皮肤病发生棘层松解(如天疱疮)时的触诊表现,可有四种阳性表现(1) 手指推压水泡一侧,水泡沿推压方向移动; (2)手指轻压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3)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推擦,表皮即剥离; (4)牵扯已破损的水泡壁时,可见水泡四周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第2章 皮肤用药1. 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与不良反应(1)适应症:A.变应性皮肤病(药疹、多形红斑、严重急性荨麻疹、过敏性休克、接触性皮炎) B.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皮肤病) C.某些严重感染性皮肤病(有效抗生素应用前提下)(2) 不良反应: A.长期大量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a.病原微生物感染、消化道黏膜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缺血性骨坏死、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等b.诱发加重DM、HT、白内障c.药物性柯兴氏综合征d.长期大量应用过程中若突然停药,可导致原发病反复或病情加重。 B.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a.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b.痤疮、毛囊炎、真菌感染、激素依赖性皮炎c.对于特殊部位(面部、乳房、腋下、外生殖器等),吸收能力较强,应慎用。d.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避免大面积使用。2. 外用药选择的原则 首先依据患者皮肤损害的特点进行选择。(1) 急性期仅有红斑丘疹无渗液时选择粉剂、洗剂、乳剂,摩烂渗出较明显时用溶液湿敷(2) 亚急性期用油剂、糊剂、乳剂和无刺激性软膏(3) 慢性期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4) 单纯瘙痒无皮损者选用乳剂、酊剂等。3. 外用药的治疗原则(1) 正确选用外用药的种类:细菌感染用抗菌剂,真菌感染用抗真菌剂,瘙痒用止痒剂,角化过度用角质剥脱剂角化不全用角质促成剂等。 (2) 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3) 详细向患者解释用法和注意事项。4. 外用药种类:(1) 止痒药:作用机制:.刺激止痒药.抑制末梢感觉神经药.抗组胺止痒药.消炎止痒药(2) 收敛药:作用机制:.凝固蛋白、减轻炎症.防腐作用.抑制腺体分泌(3) 角质促成剂:作用机制:.促进正常角化.消炎.间接止痒作用(4) 角质松解剂:作用机制:促使角质层松解脱落5. 外用药剂型:溶液、酊剂和醑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其他(二甲基亚砜、氮酮等)第3章 各论1.试述带状疱疹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答: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其临床特点为:(1)好发于中老年人。(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感冒、劳累,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也可发生于身体的其他部位。(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性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簇之间皮肤正常。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7) 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症。2.带状疱疹有哪些治疗方法?答:带状疱疹的治疗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对症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1)全身治疗 A.抗病毒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全身播散性感染者,应及早采用阿昔洛韦静滴,亦可采用干扰素。 B.皮质类固醇激素:早期使用可抑制炎症过程和减轻脊神经节的炎症后纤维化,并可减少神经痛的发生率,最后在起病5-7日内应用。 C.止痛药物:可选用阿司匹林或卡马西平、消炎痛等。神经营养药可采用维生素B1、B2、B12等。 D.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 E.针刺:有止痛效果。(2) 局部疗法: A.外用药: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或阿昔洛韦软膏外用。若疱疹已破,需酌情以3%硼酸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等。 B.眼部处理: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滴眼液。(局部禁用糖皮质激素)(3) 物理疗法:如氦氖激光、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照射等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3. 单纯疱疹:人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致、皮损以群集性水疱为特征、好发于口周、鼻腔、生殖器等部位、有自限性,但易复发 发病机制:1 HSV侵入皮肤粘膜后,先在局部增殖,形成初发感染。2以后沿神经末梢上行至区域神经的神经节中长期潜伏,当受某种因素激惹后,病毒可被激活并经神经轴索移行至末梢所分布的表皮,表现为疱疹复发。3 HSV感染人体后不产生永久性免疫,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不能阻止复发。 临床表现:(1) 初发型:疱疹性龈口炎:口腔、牙龈等处; 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接种性单纯疱疹:皮损为限于接触部位的群集性水疱。发生于手指者表现为位置较深的疼痛性水疱,称疱疹性瘭疽。 新生儿单纯疱疹:多数为HSV-II引起5疱疹性湿疹(Kaposi水痘样疹)发生于患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患儿,原有皮损处红肿并出现群集水疱、 脓疱,病情严重,可泛发全身,伴发热等全身症状;)。(2) 复发型(常由各种诱发刺激如发热,月经,受凉,消化不良等引起;具有在同一部位多次复发倾向,患者多为成人;复发型单纯疱疹往往较原发型的水疱小且密集。治疗:原则:缩短病程,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和全身播散,减少复发和传播机会。(1)内用药物治疗:核苷类药物最有效。(2)外用药物治疗:以收敛、干燥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4.带状疱疹与单纯疱疹鉴别鉴别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原体VZV(HHV-3)HSV1、HSV2部位周围神经单侧排列皮肤黏膜交界处腔口周围神经痛常有常无复发极少常复发5. 疣的类型及临床表现: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或粘膜所致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包括:(1)寻常疣:多由HPV-2所致。典型皮损:扁平丘疹,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类型:甲周疣:甲周;甲下疣:甲床;丝状疣:好发于颈、额和眼睑;指状疣:好发于头皮及趾间。 (2)跖疣(为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多由HPV-1型所致); (3)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又称青年扁平疣。多由HPV-3等亚型引起 好发部位:颜面、手背、前臂 典型皮损:扁平丘疹,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烧灼好搔抓后皮损可呈串珠状排列,即自体接种反应(Koebner现象) (4)生殖器疣(又称尖锐湿疣、性病疣,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治疗:外用药物,物理治疗,内用药物。6.头癣的类型及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 脓癣(1)黄癣:皮肤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鳞屑,以后形成黄色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蝶妆,除去痂后,其下炎症明显,呈潮红糜烂面。毛囊破损,大片永久性秃发,遗留萎缩性瘢痕。(2)白癣:皮损初起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很快向四周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斑,上覆盖白色鳞屑,而后附近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母子斑。不破坏毛囊,不造成永久性脱发,不留瘢痕。(3)黑点癣:皮损初起为散在的灰白色鳞屑斑,以后逐渐扩大成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愈后留有突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4)脓癣:皮损初起为成群的炎性毛囊丘疹,渐融合成隆起的炎性肿块,质地软,毛囊口处形成脓疮并排脓,如同蜂窝状。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常伴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轻度疼痛和压痛;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脓肿,亦可引起癣菌疹。可破坏毛囊,愈后常留有永久性秃发和瘢痕。分类 白癣黑点癣黄癣脓癣发病年龄 儿童儿童及成人儿童及成人儿童致病菌 小孢子菌属(动物源性)毛癣菌属许兰氏毛癣菌小孢子菌属临床特点灰白色鳞屑斑,有卫星状损害,头发出头皮2-4mm断,有白色“菌鞘”。散在点状鳞屑斑,头发出头皮即断,呈小黑点碟形黄痂,毛发失光,有臭味。毛囊性脓疱炎性肿块,呈蜂窝状。头发松动,易拔出愈后青春期自愈,不留疤痕。易发展为脓癣。愈后留有秃发或点状萎缩性疤痕。青春期不愈,萎缩性疤痕。可遗留疤痕真菌镜检发外孢子发内孢子,链状排列发内菌丝发外孢子伍氏灯亮绿色荧光无荧光暗绿色荧光7.手足癣与手足湿疹的鉴别诊断手足湿疹手足癣好发部位手、足背或掌跖。掌跖或指趾间。皮损性质多形性,易渗出,境界不清,分布多对称。 深在性水疱,无红晕,领圈状脱屑。境界清楚,常单发。甲损害甲病变少见常伴甲增厚、污秽、脱落。真菌检查阴性阳性8.简述手足癣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手足癣可分为三型:水疱鳞屑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初起为针尖大小深在性水疱,疱壁厚,可融合,瘙痒明显。水疱干涸后呈现脱屑。角化过度型:好发于足跟及掌跖部。皮损角质增厚,干燥脱屑,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不痒,有皲裂时疼痛。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患处皮肤浸渍发白,表皮松软易剥脱并露出糜烂面。有不同程度瘙痒。9. 手足癣如何治疗?(1)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选用相应外用药 1)水疱型:主要选用搽剂,如5%水杨酸醑、2%咪康唑搽剂、复方苯二酚搽剂等,水疱干涸脱屑时可用霜剂。 2)浸渍糜烂型:一般可用咪康唑等散剂或卡氏品红搽剂,渗液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皮疹干燥后亦可选用各种抗真菌类霜剂。 3)鳞屑角化型:轻者用各种霜剂,角化增厚、皲裂较重者可用5%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亦可用水杨酸鞣酸粉等化水浸泡。 4)有继发感染者可用0.08%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或0.1%硝酸银溶液湿敷,或选用抗生素软膏。(2)全身治疗: 1)伊曲康唑,0.2g,每日一次,饭后服,连用7天,过度角化型者连用14天。 2)有继发感染时用抗生素。10.体癣的临床特点(1)体癣好发于颜面、躯干的裤腰带区,亦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2)原发性损害为淡红色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皮疹逐渐向外扩展,中央退行,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环形损害,表面出现鳞屑,在腹股沟及臀间沟区可形成半环形损害。(3)自觉瘙痒。(4)取活动性损害边缘的鳞屑镜检可查出真菌。(5)皮疹好发于春夏季,股癣常在冬季减轻或自行消退,来年夏季又发。11. 甲真菌病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分型: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全甲毁损型。(1)白色浅表型:甲板表面直接侵入。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白色浑浊,甲板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2)远端侧位甲下型,最常见,手足癣蔓延而来。真菌从一侧甲廓侵犯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并使之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3)近端甲下型:甲小皮侵入甲板及甲床。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4)全甲毁损型,是各型最终结果。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板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也可增厚脱屑。12.念珠菌病(Candidiasis):由念珠菌属(Candida)累及皮肤、粘膜、内脏器官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表现:(1) 皮肤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间擦疹、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念珠菌性肉芽肿(2) 粘膜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3) 内脏念珠菌病:消化道念珠菌病、呼吸道念珠菌病、其它:菌血症等防治原则:去除促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要加强支持治疗(1) 皮肤念珠菌病:咪唑类霜剂,1-2次/日。(2) 口腔念珠菌病:制霉菌素(10万U/ml)或 二性霉素B(0.1g/ml)含漱,每日数次。(3) 阴道念珠菌病:外用制霉菌素栓两周或咪唑类栓一周,性伴应同时治疗。(4) 念珠菌性间擦疹:外用酮康唑洗剂及抗真菌粉剂。13. 急性湿疹与急性接触性皮炎的鉴别急性湿疹急性接触性皮炎病因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多属外因,有接触史好发部位任何部位主要在接触部位皮损特点多形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皮损境界不清楚清楚自觉表现瘙痒,一般不痛瘙痒,灼热或疼痛病程较长,易复发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斑贴试验常阴性多阳性14.慢性湿疹与慢性单纯性苔藓的鉴别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病史由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的亚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损后有痒感多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病因各种内外因素神经精神因素为主好发部位任何部位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皮损特点圆锥状,米粒大小灰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有色素沉着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演变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慢性,干燥15.试述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1)临床症状: A皮损呈多形性。患处潮红,轻度肿胀,其上有多数粟米大小丘疹和小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 B无一定好发部位,但以头面、四肢远端及手足、阴部等多见,多呈对称分布。 C易反复发作而成亚急性或慢性。 D自觉瘙痒或灼热感。(2) 分类 急性接触性皮炎:轻的红斑、丘疹;重的水疱、糜烂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脱屑、浸润慢性接触性皮炎:肥厚、苔藓样变 几种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皮炎、尿布皮炎漆性皮炎、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3)外用药治疗原则: A红斑丘疹无渗出者用洗剂或乳剂。 B糜烂渗出者应消炎、收敛止痒,用溶液作湿敷;渗出少者用乳剂、糊剂等。16. 湿疹的分类及临床特点(1) 急性湿疹的临床表现:皮损呈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常数种皮损同时并存 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境界,对称发病泛发全身 炎症明显,湿润糜烂,反复发作 自觉灼热及剧烈瘙痒(2)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的临床表现:皮损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3)慢性湿疹(急性和亚急性湿疹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来)的临床表现: 多局限手、小腿、肘窝、阴囊、女阴等处,境界明显,炎症不显著 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表面附有糠皮状鳞屑,伴血痂、抓痕、色素沉着,皮损上仍可出现急性湿疹改变 慢性病程,时轻时重,无规律性,精神紧张时加重(4) 几种特殊类型的湿疹:手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钱币状湿疹。17. 特应性皮炎(1) 含义:又称异位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皮肤瘙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2)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婴儿期:表现为典型的婴儿湿疹,病情较重,渗出明显。儿童期:四肢屈侧呈皮肤粗糙、肥厚;明显抓痕及色素沉着。成人期:慢性苔藓化皮损,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色素沉着、抓痕。(3)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 1)全身治疗:抗组织胺类药;一种或二种并用;产生耐药性时更换它种;(拮抗H1受体)(拮抗H2受体)并用;静注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慎用激素;合并感染选用抗菌素 2)局部治疗:溶液、洗剂、糊剂、油剂、霜剂或软膏类固醇激素霜剂封包贴含有激素的硬膏32磷90锶5)激素局封18. 荨麻疹的分类和临床特点(1)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2) 临床表现: 1)急性荨麻疹:皮肤瘙痒-鲜红色风团-扩大融合-水肿苍白呈桔皮样。风团持续不超过24小时,消退后无痕,但新风团可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症状:心慌、烦躁、血压降低、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窒息。 2)慢性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皮损类似急性,但全身症状较轻。 3)特殊类型荨麻疹: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 ;压迫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试验:以钝器用适当压力划过皮肤,可出现三联反应,划后3-15秒出现红色线条;15-45秒后,红色线条两则出现红晕;划后1-3分钟,划过处隆起,苍白风团线条,此三联反应称。 19.药疹临床类型:(1)固定型药疹为圆形水肿性暗紫红斑,1-4cm数目少,重者红斑上有水疱多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红斑消退后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2)荨麻疹型药疹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持续时间长伴有血清样症状如发热头痛。(3)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头、米粒大小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泛发全身。猩红热样药疹初发为小片红斑,从上到下扩散融合伴面部四肢肿胀。(4)湿疹样药疹为湿疹样多形损害,泛发。(5)紫癜型药疹表现为红色瘀点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6)多形红斑型药疹为豌豆豆大至蚕豆大圆形红斑,丘疹,中心紫红色,虹膜现象阳性,常有水疱和粘膜损害。(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起病急糜烂性暗红斑,其上出现松弛水疱、大疱、尼氏征阳性可有大面积的糜烂大量渗出,全省症状较重,常有粘膜损害,严重继发感染、肝肾衰竭而死亡。(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潜伏期长,皮疹为全身弥漫潮红,肿胀,可有少量渗液,后大量脱屑可有粘膜损害及全身症状。(9)痤疮样药疹:多服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引起皮疹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样皮疹,多见于面部胸背部。(10)光感性药疹:表现为暴露部位出现与晒斑相似的皮疹或湿疹样皮疹。(11)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又称伴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常于用药后2-6周内发生,多见于环氧化物水解酶缺陷的个体。临床表现: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血液学异常。早期麻疹样皮疹,面部浸润水肿,具有特征性。20.固定型药疹的临床特点 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等引起。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典型皮疹为圆形或类圆形、水肿性暗紫红色斑疹,直径14cm,常为一个,偶可数个,境界清楚,绕以红晕,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或大疱,黏膜皱褶处易糜烂渗出。 自觉瘙痒,如继发感染可觉疼痛。 停药一周左右红斑可消退并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如再次用药,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皮疹处出现类似皮损,并向周围扩大,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损数目亦可增多。 21.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药疹确诊后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的药物,重症药疹亦如此。一经确诊,要及时抢救、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一般用氢化可的松300400mg/d或地塞米松1020mg/d治疗,病情控制后再逐渐减量,并密切观察激素的副作用。 预防和治疗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应强调消毒隔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有感染,应选用不易过敏的抗生素,并可结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有无真菌感染的可能。 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血浆等以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促进皮损愈合;如有高热、肝脏损害等症状时,应给予退热、护肝等相应的治疗。 加强护理和局部治疗:是缩短病程、成功治疗的重要保障。注意保暖,勤换被单,严格消毒,防止褥疮的发生;累及口腔、眼等黏膜者,要加强口腔、眼睛等处的及时护理和治疗;对大面积糜烂、渗出的皮损,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并与暴露疗法交替治疗。 21. 鸡眼、胼胝和跖疣的鉴别:(1) 鸡眼:好发于成人的足跖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等受压部位,皮损为角质增生性损害;(2) 跖疣:常多发,不限于受压或摩擦部位,黄豆大小,除去表面角质层可见有白色软刺状疣体,表面常有小黑点,有不同程度疼痛。(3) 胼胝:好发于掌跖受压迫和摩擦处黄色或蜡黄色增厚的角质型板块,质地坚实,边界不清。局部汗液分泌减少,感觉迟钝,多无自觉症状,严重可疼痛。22. 试述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 基本损害为表面覆有多层鳞屑的红色斑丘疹或斑块。刮除成层鳞屑,犹如轻刮蜡滴,即刮蜡现象;刮去鳞屑可见淡红色发光薄膜,即薄膜现象;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即Auspitz征。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常见,呈对称性。其它:可见束状发,甲受累可表现为“顶针样凹陷”。 23. 银屑病三个基本特征:(1)银白色鳞屑(蜡滴现象):在界线清楚的、有炎性红晕的斑片上,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2)薄膜现象:轻刮表面鳞屑,露出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这是表皮内的棘细胞层(3)点状出血(Auspitz征):刮除薄膜,即到达真皮乳头层的顶部,此处毛细血管被刮破,出现小出血点24.银屑病分哪几型?试述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特点。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四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为:(1) 好发于头皮、背部和四肢伸侧及臀部。(2) 早期常下愈冬发,或夏轻冬重,少数病例则相反。(3) 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粟粒至绿豆大,可融合成片,边缘明显,上覆银白色厚鳞屑,将鳞屑刮除后为一红色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再刮之见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呈点滴状、地图状、钱币状、环状等排列。(4) 部分病例粘膜受累,多见于龟头、口唇及颊粘膜。龟头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斑片,无鳞屑。上唇可有银白色鳞屑。颊粘膜有灰黄色或白色的环形斑片。(5) 甲病变表现为甲板的点状凹陷、甲下角化过度及甲剥离等。头发为束状发。(6) 不同程度瘙痒,皮损处出汗减少。25.寻常型银屑病分哪几期?各期的表现是什么?寻常型银屑病分为三期:进行期、稳定期、消退期。(1) 进行期:皮疹不断增多、扩大,鲜红,鳞屑较薄,周围有红晕,常有同形反应。(2) 稳定期:病情保持相对稳定,基本上无新疹出现,旧皮疹渐扩大,有较多较厚鳞屑。(3) 消退期:皮损炎性浸润渐消退,颜色变淡,数目减少,部分皮损中央消退呈环状,愈后局部留下色素沉着斑或色素减退斑。一般先从躯干、上肢开始消退,头皮、下肢皮损往往消退较慢,外露部位皮损大多在夏季自然消退。26.简述银屑病的治疗原则以及常用外用药物类型。银屑病的治疗原则:长期治疗与阶段性治疗相结合,内用疗法与外用疗法相结合。一般治疗:避免各种诱因及加重因素:酒精、辛辣刺激食物、滥用药物、呼吸道感染、精神紧张、劳累等。局限性银屑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广泛时给予综合治疗。进行期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应避免外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外用药的类型角质促成剂:5%-10%水杨酸软膏、2%-10%煤焦油软膏、0.1%-2%蒽林软膏等。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顽固性皮损,常选用中效、强效或超强效制剂,长期大面积使用应注意不良反应。维生素D3衍生物:可显著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维甲酸类软膏。其它如10%环孢素溶液、5-氟尿嘧啶、15%-20%尿素软膏、10%-15%喜树碱等。 27. 简述四型天疱疮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天疱疮是由于皮肤棘刺松解而发生水疱的疾病。寻常型天疱疮: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型。可发生于口腔、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薄壁松弛的大疱和大片糜烂面、渗液,尼氏征阳性。糜烂面不易愈合。病理表现为基底层上方水疱或裂隙,疱内有棘刺松解细胞。增殖型天疱疮:好发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会阴部、鼻唇沟等处,初为薄壁水疱,破溃后在糜烂面上出现乳头瘤样增生,伴恶臭。病理同寻常型天疱疮,晚期表皮棘层肥厚和疣状增生落叶型天疱疮:好发于头面、躯干,水疱极易破裂,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糜烂面上覆有黄褐色油腻性叶状痂皮。病理为棘层上部和颗粒层水疱形成。红斑型天疱疮:常表现为头面、胸背部皮肤上红斑糜烂和污褐色结痂,类似脂溢性皮炎,发生于面部则类似红斑狼疮的皮损。病理改变与落叶型天疱疮相同。28.寻常型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寻常型天疱疮好发于中年人,累及躯干、四肢和头面部,有口腔受累。水疱为薄壁、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糜烂面难以愈合。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疱内有棘刺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为IgG沉积于棘细胞间呈网状。其抗原为Dsg3,抗体为抗角质形成细胞间物质抗体。大疱性类天疱疮好发于老年人,累及躯干和四肢屈侧,口腔一般不受累。水疱为厚壁、紧张性大疱,不易破裂,糜烂面较容易愈合,尼氏征阴性。病理为表皮下大疱,疱内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无棘刺松解细胞。直接免疫荧光为IgG、C3呈线状沉积于表皮基底膜带。其抗原为BP230和BP180,血循环中有抗基底膜带抗体。29.试述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1)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典型损害为外观正常的皮肤上或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水疱或大疱,疱壁较厚、紧张,呈半球状,直径约1-2cm。内含浆液,少数可呈血性,疱不易破,糜烂面常覆以痂皮或血痂,尼氏征阴性。有的患者开始表现为非特异性皮疹,如风团样、湿疹皮炎样或浮肿性红斑。(3)好发于躯干、四肢伸侧、腋窝和腹股沟。(4)约10%35%的病例出现口腔粘膜损害,表现为水疱或糜烂。(5)病程大多进展缓慢,水疱不断愈合及新生。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6)若治疗不及时,皮疹可逐渐增多泛发全身,机体日益衰弱,可因继发感染等而导致死亡。诊断:(1)皮肤上出现壁厚、不易破的张力性大疱。(2)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3)免疫病理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检出结合表皮侧的IgG型基底膜带自身抗体。30.大疱性类天疱疹与寻常型天疱疮鉴别要点:(1) 大疱性类天疱疮为疱壁紧张的大疱或血疱、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粘膜损害少。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免疫病理检查见皮肤基底膜带IgG和/或C3呈线状沉积;(2) 寻常型天疱疮皮肤发生不易愈合的松驰性水疱、大疱,容易破裂,遗留不易愈合的糜烂面,尼氏征阳性,可伴有口腔粘膜损害。组织病理显示表皮内水疱及棘层松解。免疫病理可见棘细胞间有IgG、IgA、IgM或C3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出血清中天疱疮抗体寻常型天疱疹大疱性类天疱疹发病年龄中老年人老年人临床特点薄壁,松弛的大疱,大片糜烂面,且不易愈合,棘层松解症阳性,常有口腔粘膜损害壁厚,紧张的大疱,糜烂面较少,易愈合,棘层松解征阴性,仅少数患者出现口腔粘膜损害病理表皮内疱,疱内可见棘层松解细胞表皮下疱,疱内及疱下真皮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DIF棘细胞间IgG或C3沉积基膜带状IgG或C3沉积IIF抗棘细胞间物质抗体抗基膜带抗体31. 寻常性痤疮的治疗原则:为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及调节激素水平。 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降低皮脂腺活性减少毛囊内的菌群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32.简述吉海反应及其防治措施吉-海反应系梅毒患者接受高效抗梅毒螺旋体药物治疗后,梅毒螺旋体迅速杀死并释放出大量异种蛋白,引起机体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多在用药后数小时发生,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全身不适及原发疾病加重,严重时心血管梅毒患者可发生主动脉破裂。泼尼松可用于预防吉海反应。心血管梅毒的治疗应从小剂量青霉素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第四天起按正规剂量治疗。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胸痛、心力衰竭加剧或心电图ST-T段变化较治疗前明显则宜暂停治疗。33. 简述二期梅毒的概念和主要临床表现: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为二期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